《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自读导引_第1页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自读导引_第2页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自读导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自读导引1、作者一开始导入问题所阐述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作者为了引出新诗诞生于民族文化断层革命后,特别强调了任何艺术都在一定审美特点上与民族心理相契合。这在今天,大概是足以引起任何现代娱乐传媒业紧跟国际时尚的弄潮儿来既激烈辩驳的。前段日子,学生有一篇警惕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冲击的研究性论文,审稿评等第时被一位教政治的同行斥之为观点陈旧、保守落伍,说现在全球化进程下,还有什么必要去捍卫民族的落后文化。如今的多元价值观已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的七零八落,是非莫辨可见一斑。在那种全被娱乐大潮裹挟的模糊文化认知“愚”乐精神里,这篇文章的论题纯属多余,一切不好玩、不流行的都没资格装高雅,一概扫进历史垃圾堆就是了。本文作者研究的新诗发展是从五四到四十年代这一段,尽管不认可新诗在审美范式及诗歌格律形式上已有的努力成果,但对于新诗不乏杰出作品与诗人,所形成的现代诗歌史高峰,是予以充分肯定的。2、为什么说,新诗是个例外?因为中国在五四前后激烈的反封建革命以文学革命为先导。而这场文学革命的标志白话文运动又以诗界革命最为激进。中国新诗,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约束,直接向西方诗歌学习。所以,新诗的发生并不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文体革命的结果,它是在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诗歌体制建设的问题,需要寻找与中国民族心理相契合的审美范式。作者还论述了新诗初创时期诗歌体制的探索,白话自由体被认为是与古典诗决裂的一种标志,但白话自由体在此时并没有产生经得起考验的新诗作品。诗歌体制问题在一开始就困扰着中国新诗的发展。3、究竟怎样评价中国新诗的第一人?文中有颇为客观公允的分别评价:胡适是新诗的第一个尝试者。他的作品关不住了是新诗成功的纪元,但这首诗其实是美国诗人SaraTeasdale的OvertheRoofs的翻译,而并非自己的原创。所以,梁实秋说“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实际是说最早的新诗其实是把外国诗翻成中国白话自由诗的尝试。从严格意义上这不是真正独立的创作。有人更进一步指出,胡适的自创诗歌,如两只蝴蝶,其实仍旧是旧瓶装新酒,字数整齐,押韵依旧。只是旧体诗的平仄对仗不再强求,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半新不旧的过渡尝试。郭沫若的女神为创生期的新诗开阔了气象、充实了内涵,但体制依然是自由体,缺少契合民族审美习惯的格律。4、什么是新诗的本体建设、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新诗的本体建设,或者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分别指新诗的自身定位、新诗的格律创造和新诗的理论探讨。打破了旧体诗歌的陈旧框架,新诗不可能始终停留在仅仅转译外国诗歌,或者随意把各种大白话分行算作诗歌的“尝试”中。所以,五四以后的二十年代,既有努力恢复古典诗歌意境和传统艺术手法而用白话来写诗的试探,也有开始试验适合白话文语言特点的音尺和韵脚规范化试验。真正使这种小心翼翼试验变为新格律的大家是闻一多。他致力于新诗的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建筑的美(字句段落的匀称整齐)。可惜这种努力由于缺少更多的名家名作,后来流于形式主义。刘大白为代表的新民歌体,也是气息微弱,响应寥寥;只有戴望舒和艾青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仍旧占据新诗的主导地位,所以,新诗的格律建设虽然有潜流涌动,继续在发展,却难以取得大的突破进展。5、此文对中国新诗在30至40年代的发展评价很高,为什么本文的核心问题范式仍旧未见可观的成果呢?第三部分指出三四十年代关于新诗体制的讨论集中在欧化与民间之间,自由诗和歌谣体都达到了高峰状态。民间歌谣体的兴盛是民族形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力量介人的结果。但这种“大众化”并没有超出陈旧的审美范式,仅仅是,旧瓶装新酒而己”。与此同时,自由体和格律体新诗在此阶段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论文列举一批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但论文同时也指出,因为每一种体制都过于依赖体制本身,新诗的本性变得模糊,因此新诗并没有确立自身独特的审美范式。6、作为论文节选,此篇的主要论证框架和基本观点阐述该如何评价?张同道的这篇论文原载于文学评论1999年的第3期,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部分。文章主要认为,中国新诗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与中国民族心理相契合的审美范式,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在体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并且这种探索还需继续探索下去。论文主要以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用典型的诗论和诗作说明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论文用民族心理与审美范式相契合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新诗在体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新诗体制建设的发展状况。论文紧紧抓住新诗发展过程中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展开论述,在各个阶段又用典型的例子进行论证,论述过程显得紧凑而集中。在论述中引用了不少新诗作例证,如第一部分对胡适关不住了的分析,第二部分对小船、死水的分析,第三部分对雨巷的分析,都比较具体,并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容易让人信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