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标准文档——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场地稳定工程地质评价报告.doc_第1页
勘察报告标准文档——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场地稳定工程地质评价报告.doc_第2页
勘察报告标准文档——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场地稳定工程地质评价报告.doc_第3页
勘察报告标准文档——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场地稳定工程地质评价报告.doc_第4页
勘察报告标准文档——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场地稳定工程地质评价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报告 第 41 页 共 41 页1.前言1.1任务由来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320国道由城东穿过,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见交通位置图(图1)。保山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至2008年在校师生人数达2300多人。保山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北校区)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侧黄龙山坡麓地带,东临太保山,南面为竹园等休闲山庄,西接黄龙山山脊,北接宝盖山林场,西南面与主校区隔谷相望。2008年5月,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委托我院对其实训基地(北校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察,评价中专实训基地(北校区)场地的稳定性,为保山中等专业学校拟建的两幢实训楼是否适宜建设提供工程地质依据。1.2勘察工作布置及外业工作评述1.2.1勘察工作布置接受委托后,我院直属项目中心经现场踏勘及收集资料分析,编制了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北校区)场地稳定性评价勘察工作纲要,拟定本次勘查评价着重解决以下技术问题:(1)查明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场地的地质结构、岩土体类型、空间展布特征及物理力学参数等工程特性指标;(2)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情况、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3)初步查明边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确定边坡类别和可能的破坏形式;(4)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并对拟建实训楼建筑适宜性作出评价;(5)提出边坡整治建议以及校区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为此,本次勘察工作采用了工程地质调查、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水土、岩分析测试等手段,研究和获取场地地质结构特征、岩土层空间展布特征,以及水、土、岩物理力学指标等参数。1.2.2外业工作评述外业工作自2008年5月22日开始,至2008年6月23日结束,完成工作量见表1。勘察钻孔布置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地形图按场地范围呈网格状布置,共布置勘察钻孔35个,孔深15m20m,孔间距2040m,其中ZK20、ZK21、ZK22、ZK23引用前期的实训楼场地勘探孔资料。施工中,受场地地形条件、现有建筑物及植被的影响,勘探方案有所变更,部分勘探孔孔位进行了调整,其中ZK17无法施工改为探槽。完成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1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地形图测绘1:1000Km20.09动力触探试验m/次7.1/13综合工程地质测绘1:1000Km20.09天然重度试验组25工程地质勘探m/孔433.5/30常规土试验组25探槽m/个1.7/1岩石抗压试验组4原状土样组25饱水剪切试验组23水样件3水质简分析组3岩样件4地质调查路线km4.5标准贯入试验次27地质调查点个71.2.3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包括:(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收集利用的资料为:(1)保山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0年12月;(2)保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三九部队,1980年2月;(3)云南省保山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老校区)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报告,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5年9月;(4)保山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实训楼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云南省保山志良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08年3月;(5)保山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步行桥场地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云南省保山志良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08年3月;(6)云南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云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编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2.地质环境条件2.1气象、水文保山市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15,北纬2513,为一南北向的构造断陷盆地,盆地海拔高程1650m左右。大气环境处于印度洋季风气候与南太平洋海洋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特点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5.9 ,最高32 ,最低3.5;多年平均降水量973mm,年最大降水量1289.8mm;年最小降水量730.9mm;相对湿度75%左右。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80%的降水量集中在610月,其余月份相对为贫水期。具有夏秋湿热多雨,冬春凉爽干旱;盆地、河谷降水偏少,气候炎热,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迅速增大 ,气候凉爽的立体气候特征。区内处于澜沧江与怒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地形陡竣,切割深度大,地表水系发育,岩溶大泉和暗河管道常见。地表水与地下水互相补给,水文关系复杂。保山中专实训基地(北校区)位于盆地西缘蒋家山坡麓地带,校园区内无地表水系发育。校园区外,西为青鸡凹沟,南为五狼庙沟,东为匍蹲凹沟。据调查访问:青鸡凹沟已被改造,现为保山市隆阳区拘留所所在地,并已修建排水沟,勘察期沟内未见流水,雨季沟水汇入五狼庙沟,五狼庙沟为宽谷型凹沟,补给范围小,径流量变化大,雨季流量6080L/s,枯季则减少到35L/s,水源主要用于养殖和灌溉;匍蹲凹沟为季节性冲沟,谷坡地形陡峻、切割较深,补给面积较大,勘察期除沟底局部见泉点出露外,沟内未见流水,估计雨季径流量约5070L/s,枯季为0.20.3L/s,沟内修建有拦挡坝及引水渠,沟水最后汇入五狼庙沟,主要用于灌溉。2.2地形、地貌校区属滇西山地峡谷地貌类型保山中山盆地区,山脉与河谷呈纵向帚状撒开,宽谷盆地发育,形成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地貌景观。保山盆地为断陷湖盆,呈南北向展布,长28km,宽710km,面积约234km2。盆地中地势平坦,海拔标高16401670m,盆地周围为波状起伏的低中山地形,标高18002000m;盆地西部山前沟口地带,分布有冲洪积扇(裙),形成侵蚀一堆积台地地形,标高16601700m,(见图2)。保山中专实训基地(北校区)位于保山市西缘,座落在盆地西部蒋家山坡麓前缘山地与盆地地貌的过渡地带;中部为不规则条带状山脊,北部及东部向匍蹲凹倾斜,南部及西部向青鸡凹倾斜,组成三面临空的台地地貌。依地形地貌特征,自北西而南东,可分为五类微地貌类型区,分述如下:保山中专(1)后缘斜坡区为蒋家山岭脊的过渡带,顶部为一废弃水塘。地形总体向南东倾斜,地面标高17461774m,相对高差约28m,地形坡度上缓下陡,顶部510,中部1720,下部4050,坡面已被人工改造成台地,呈折线型,台高0.52m不等,现种植着玉米、豆类、辣椒等作物,局部分布着桉树、柏树及杂草、灌木,植被发育一般。地质营力主要为风化剥蚀作用,地表分布残坡积土体。(2)中部台地区为校园主体建筑区,坡面经人工切坡改造后,现状呈三级台阶状,台面宽2032m,台坎高210m。台面标高17321757m,相对高差25m。现分布有运动场、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等重要建筑物,拟建实训楼位于第二级台面,现为运动场,下部台坎高210m,主要为两级挡墙,第一台坎高约3.0m,长约60m,宽810m,第二台坎高约8.0m,长约100m,宽2030m;台面内侧为3.5m高的护面墙。坡面分别向南、东、西三个方向呈环状倾斜,东南侧较缓,场地南侧及北东侧因公路切坡形成6080的陡壁,局部近于直立,陡壁基岩出露。场地地表大部有素填土分布,部分为残坡积土体,风化剥蚀作用中等,人类活动强烈。(3)前缘斜坡区现为竹园、龙泉山庄等休闲山庄,为台地与盆地的过渡带,有公路从校区前缘通过。地面高程17021732m,相对高差30m。坡面分别向南、东、西三个方向呈环状倾斜,坡面形态受人为改造后多呈折线型,地形坡度一般520,现状休闲山庄以下主要为耕地与林地交错分布,植被除农作物外主要以柏树和竹丛为主,局部植被较发育。斜坡地表分布残坡积土体,局部分布有杂填土;风化作用较强烈,侵蚀作用中等,人类活动强烈。(4)西侧斜坡区边坡坡面总体向西南向的青鸡凹倾斜,坡顶高程1748m,坡脚高程1727m,坡高约21m,地形坡度4060,坡脚因公路切坡形成6080的陡壁,局部近于直立。坡面广泛分布杂填土,往下为残坡积土层,下伏O1m碎裂状强风化泥岩岩体。坡面植被较发育,人类活动较强烈,坡面侵蚀作用中等。(5)东侧斜坡区坡面呈北东、东向向匍蹲凹沟倾斜,简易公路以下地形坡度为4050,公路内侧因切坡形成6080的陡壁,局部近于直立,坡顶高程约1773m,坡脚高程在1721m左右,坡高约52m,地形坡度上缓下陡,2050左右,公路附近分布有杂填土,坡面分布有残坡积土层,下伏O1m碎裂状强风化泥岩岩体。斜坡上部分布有稀疏的桉树、少量灌木及杂草,公路以下植被发育,主要以松树、低矮灌木为主。人类活动不强烈,坡面侵蚀作用中等。2.3地层岩性校区位于保山盆地西部,发育南北向断裂构造,主要出露古生界石炭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地层。受构造影响,地层分布不连续,岩层产状多变,地层走向多与主干断裂呈斜交或平行。校区范围内,因风化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强烈,多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和残坡积土体覆盖,台地陡坎均可见基岩出露。根据现场调查及勘察钻孔揭露,现将场区内的地层按新老顺序分述如下:(1)第四系植物层(Qpd)耕植土:褐、褐黄、褐红等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为粉质粘土,含植物根系及泥岩风化碎石,厚度0.50.8m,平均厚度0.53m。主要分布于场地后缘及前缘斜坡区。(2)第四系人类活动层(Qml)1素填土:褐、褐红色,可塑硬塑状,松散,稍湿,岩性为粉质粘土夹少量风化泥岩碎块石,厚度0.53.3m,平均厚度1.33m。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已有建筑区,ZK5、ZK10、ZK16、ZK18ZK24、ZK26ZK30都有揭露。2杂填土:褐、褐黄、褐红等杂色,上部干燥、松散,中下部稍湿,稍密状,主体岩性为可塑硬塑状粉质粘土,局部为碎石土;包含有泥岩、砂岩碎石,个别地段包含有生活垃圾,底部局部含植物根系,厚度1.04.8m,平均厚度为2.92m。主要分布于场地前缘斜坡区及校外公路两侧,只有TC17、ZK31ZK35揭露。(3)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粉质粘土:褐黄、褐红色,稍湿,可塑硬塑状;局部含少量棱角状碎石、角砾,成份主要为泥岩,多灰白色粘土矿物,中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32MPa-1,压缩模量Es1-2=4.16MPa,标贯击数Nk=4.5击,厚度0.55.3m,平均厚度1.98m。分布不均,局部由于人为活动导致该层有所缺失。区内均有分布,岩性变化不大。(4)奥陶系下统漫塘组(O1m)广泛分布于F8断裂以西地区,岩性以薄中层状泥岩为主,区域厚度为404m。岩层走向近南北,倾向北东,倾角23,根据钻孔揭露的岩石风化程度,可细分为三个亚层:1全风化泥岩:暗红、灰黄色,岩芯呈土状,可塑硬塑状,原岩结构稍微可见,具残余结构强度, 中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47MPa-1,压缩模量Es1-2=2.6MPa,标贯击数Nk=7.9击,厚度1.17.7m,平均厚度3.1m。2强风化泥岩:褐黄灰黄色,稍密,岩体风化后呈碎石土状,碎石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局部经机械扰动后呈砾砂状。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多粘土充填,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裂面稍平整,多深褐色渲染物,局部锤击易破碎或出现凹痕,圆锥动探击数Nk=12.9击。揭露厚度1.19.5m,平均厚度为4.6m。3中风化泥岩:灰灰绿色,坚硬,岩芯呈碎块状、局部短柱状,原岩结构部分破坏,风化、垂直节理裂隙发育,裂面平整,多黑褐色渲染物,岩块敲击声不清脆,较破碎,岩层产状4023,单轴饱和抗压强度frk=12.7MPa,属于软质岩体,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钻进深度内揭露厚度1.312.2m,未揭穿。(5)奥陶系下统岩箐组(O1y)埋藏于F8断裂东部,岩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25左右,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石英砂岩及泥岩,区域厚度大于450m。区内仅ZK35孔揭露。根据钻探揭露,现描述如下:弱风化灰岩: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岩芯呈柱状、长柱状,长1035cm,岩质坚硬、性脆,局部见溶蚀小孔洞,发育网纹状方解石脉。区内揭露厚度3.1m,未揭穿。2.4地质构造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本区大地构造处在左贡一耿马褶皱系之保山褶皱带上(见图3),主干构造为数条近南北走向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其次为北东向、北西向的次级断裂,次级断裂往往错切主干断裂,属南北向构造带伴生的扭裂结构面。主要断裂构造详见图4,构造特征分述如下: (1)卧佛寺断裂(F8)由校区前缘通过,长约14km,呈近南北向延伸,中段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断裂西盘出露O1m地层,东盘出露O1y地层,断裂规模虽不大,但力学性质极清楚,断面东倾,北段倾角4550,南段倾角70,沿断裂可见宽3050m的挤压破碎带,显碎裂岩化和糜棱岩化,断裂旁侧常见牵引褶曲和入字型次级断裂,压性特征显著。沿断裂有多处泉水溢出,水量甚大。(2)易罗池断裂(F29)近南北向延伸,长约16km,北段与F8断裂有归并之势,倾向不稳定,倾角较陡,岩石破碎,伴生小断裂及牵引褶曲,呈压扭性特征,断裂沿线有泉水溢出。断裂分布于校区东部边缘。 (3)搬家寨断裂(F9)呈南北走向,中段隐伏于盆地第四系之下,全长约74km,断面西倾,倾角60以上。该断裂对保山、施甸地区上古生代以来的地层有一定控制作用,沉积物有所差异。沿断裂基性岩颇为发育,有温泉出露。断裂分布于保山盆地东部。(4)太保山断裂(F3)位于校区北侧外,走向280左右,长约14km,向北倾斜,倾角较陡,错切南北向断裂,断裂性质不明。(5)黄龙山断裂(F4)位于校区南侧外,大致沿龙泉河延伸,走向280左右,向北倾斜,倾角较陡,长约8km,它将南北向F8、F29断裂错断,显示出张扭性特征,属于南北向构造带伴生的扭裂结构面。保山中专实训基地(北校区)处于F8F29、F3F4断裂挟持的菱形块体西侧(见图4),其中,F8断裂由校区前缘通过,断裂西盘分布和出露奥陶系下统漫塘组(O1m)地层,岩性以石英砂岩夹泥岩为主,岩层产状与坡向相切,局部顺向,倾向40,倾角23;断裂东盘分布奥陶系下统岩箐组地层,岩性为灰岩夹砂岩和泥岩,岩石呈碎裂状构造,仅ZK35孔见到完整的灰岩岩层。2.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区内新构造运动较剧烈,表现在挽近时期地壳运动的不断升降,致使保山盆地西部抬升强烈,在山前沟口形成一系列叠置的冲洪积扇(裙),河流向东迁移,形成了不对称地形;保山盆地东缘金鸡一带,第四系更新统地层中断裂和褶曲甚为明显;南北向主干断裂多具有继承性活动特征,断裂附近地震频繁,温泉呈线状出露在活动断裂带上,以及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存在等。由于处在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保山东部受耿马澜沧江地震带波及,西部与腾冲泸水龙陵强震带毗邻,受它们的影响,保山市隆阳区中小地震频繁,见图5 区域M6级地震的平面分布图。据“中国地震目录”记载,保山市隆阳区公元964年1954年间发生小于4级地震24次,平均41年发生地震一次。据保山地震台观测资料,1971年至1979年共发生26级地震119次;1995年至今,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8次(见表2)。邻区龙陵县1976年5月29日发生7.4级地震,施甸县2001年4月发生5.2、5.3、5.9级地震均波及到保山市隆阳区。1994年2005年保山市中强震统计表 表2时 间震 级震 中北 纬东 经1994.11.164.1隆阳区24.9798.981996.5.84.5隆阳区25.0299.252000.3.54.5隆阳区24.9799.222004.10.195.3隆阳区汉庄杨柳25.1099.082004.10.194.0隆阳区汉庄杨柳25.1099.082005.1.74.7隆阳区汉庄杨柳25.1098.832005.3.154.6隆阳区汉庄杨柳25.1099.072001.4.125.9施甸太平乡24.8399.022004年10月19日,保山市隆阳区汉庄杨柳村发生5.3级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98.08,北纬25.1,距保山中专校区约为10km,地震发生在南北向岩箐(F2)断裂带上。受此次地震的影响,主校区理科大楼(25楼)结构缝两侧墙体,梁、柱出现碰撞裂缝和裂纹;主校区北东文笔塔(方型塔身,宽4.0m,高约28m)顶部三级塔身出现裂缝,目估裂缝宽度约53cm,裂缝走向四个方向都有,组成“十”型图案,塔基亦轻度受损。校园内其它建筑未发现受此次地震影响的变形迹象。据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保山市地震区划烈度为8度,重点工程按9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另据该规范第4.1.1条规定,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2.6水文地质特征依地层岩性及储水介质特征,场地地下水可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种地下水类型,分述如下:2.6.1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al+pl),校区均有分布,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厚度为0.55.3m;其次为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ml),分布于校区中部及前缘,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厚度为0.54.8m。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性潜水,富水性弱。根据勘察资料表明,地下水在松散层中无明显的地下水位线,雨季松散层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的富水性、动态变化等受大气降水、季节控制,具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征,场地两侧沟谷中地下水呈片状或散状渗出,地下水由西往东径流,在盆地中汇集形成富水地段。本次勘察仅ZK35钻孔揭露地下水,水位埋深为5.5m,根据水质分析资料,该类地下水PH=6.9,侵蚀性CO2=2.36 mg/L,HCO3-=3.32mmol/L,SO42-=18.0mmol/L,Ca2+=44.54mg/L,Mg2+=16.89mg/L,属HCO3-CaMg型。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对混凝土和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外露的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见表3。 2.6.2裂隙水含水层为奥陶系下统漫塘组(O1m)地层,岩性为薄中层状泥岩,区域含水层厚404m,分布于整个校区。地下水储集在泥岩的裂隙网络中,地下水类型属裂隙性潜水。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泉水常见流量0.100.53L/s,地下水径流模数1.73.0 L/s.km2,属富水性中等较弱的含水层组。据前人资料: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西往东径流,受F8断裂带阻隔,地下水汇集于F8断裂西侧,水位埋深受基岩面控制,ZK28、ZK30、ZK35钻孔揭露地下水埋深为5.56.6m,根据所取水样水质分析资料,该类地下水PH值=5.86.7,侵蚀性CO2=4.7131.21mg/L,HCO3-=3.1073.9641mmol/L,SO42-=8.0-80.0mg/L,Ca2+=33.451.96mg/L,Mg2+=7.8832.65mg/L,属HCO3-CaMg型。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对混凝土和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外露的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见表4、表5。 2.6.3岩溶水含水层为奥陶系下统岩箐组(O1y)地层,岩性为灰岩夹石英砂岩及泥岩,区域含水层厚度450m,分布于F8断裂以东的前缘斜坡区。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岩石破碎,构造裂隙发育,溶蚀孔洞较发育,岩溶率7.7%,地下水类型属岩溶裂隙水。根据前人资料: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PH值=7.5,SO42-=18.0mg/L,侵蚀性CO2 =6.37mg/L,属中性水。校区内无泉水出露,校区南侧盆地边缘出露一岩溶大泉,称为易罗池,枯季流量230 L/s,系周围居民的饮用水源。据访问:该泉流量近年有所减少,水体中检测出大肠杆菌、氨、硝酸盐、农药等物质,说明地下水已受到轻度污染。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取样位置:ZK35 水样编号:ZK35-1 表3腐蚀介质水中含量(mg/L)水对砼结构的腐蚀等级水对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等级水对钢结构的腐蚀等级气候影响因素渗透影响因素环境类别腐蚀等级渗透类别腐蚀等级SO42-18.00无Mg2+16.89NH4+0.20OH-0.00总矿化度202325PH6.9B无侵蚀性CO22.36HCO3-(mmol/L)3.321CL-0.00无SO42-44.50CL-+ SO42-18.00弱腐蚀等级综合评价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外露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取样位置:ZK28 水样编号:ZK28-1 表4腐蚀介质水中含量(mg/L)水对砼结构的腐蚀等级水对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等级水对钢结构的腐蚀等级气候影响因素渗透影响因素环境类别腐蚀等级渗透类别腐蚀等级SO42-80.00无Mg2+32.65NH4+0.20OH-0.00总矿化度302.655PH6.7B无侵蚀性CO24.71HCO3-(mmol/L)3.964CL-0.00无SO42-420.00CL-+ SO42-80.00弱腐蚀等级综合评价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外露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取样位置:ZK30 水样编号:ZK30-1 表5腐蚀介质水中含量(mg/L)水对砼结构的腐蚀等级水对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等级水对钢结构的腐蚀等级气候影响因素渗透影响因素环境类别腐蚀等级渗透类别腐蚀等级SO42-8.00无Mg2+7.88NH4+0.08OH-0.00总矿化度205.925PH5.8B无侵蚀性CO221.21HCO3-(mmol/L)3.107CL-0.00无SO42-44.50CL-+ SO42-8.00弱腐蚀等级综合评价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外露钢结构具弱腐蚀性。3.工程地质条件3.1岩土体类型及特征区内岩土体类型较单一,地表大多为第四系松散土体覆盖,浅部普遍分布风化岩体。按岩土体结构、岩性、力学强度等综合特征可分为六个结构类型,分别叙述如下:(1)散体结构耕植土(Qpd)主要分布于场地后缘斜坡上,主要包括层,岩性为粉质粘土,呈褐、褐黄、褐红等色,稍湿、松散,可塑状,多植物腐根及植物根系,含少量的风化泥岩碎屑,厚度0.50.8m。(2)散体结构人工填土(Qml)大面积分布于中部台地区及前缘斜坡区,主要包括1、2层;为建校以来逐年建设及修筑公路时的开挖弃土,主体岩性为粉质粘土,含泥岩碎石,局部包含有碎砖瓦等建筑垃圾,干燥稍湿,松散稍密,力学强度与填土年代及厚度相关,差异和变化较大,含水量视地形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斜坡前缘较潮湿。岩性差异带(界面)、含水量变异带为软弱结构面(带)。该层厚度变化大,为0.54.8m。(3)散体结构残坡积粉质粘土(Qel+dl)广泛分布于地表浅部,主要包括层;岩性为粉质粘土,褐红、褐黄色,湿,可塑硬塑状,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为0.55.3m。土体呈似层状,残留有原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力学强度差异不大,主要受含水量变化的控制。土体中发育网纹状裂隙,利于地表水入渗,在地下水浸润作用下,土体含水量增高,力学强度降低,往往追踪岩性界面形成软弱结构面(带),当具备临空地形条件时,引发斜坡失稳,形成滑坡。(4)散体碎裂结构风化泥岩岩体(O1m)校区内普遍存在,分布于校区F8断裂以西,主要为1、2层,岩性为泥岩,由于岩石组合中含泥质和长石等易风化物质,风化岩体厚2.212.2m,经钻探扰动后,呈碎石土、碎石状,力学强度较高。风化厚度受地形条件、地下水条件和构造因素制约,变化较大,一般临近断裂带和地形平缓地带厚度稍大。(5)软弱薄中层状泥岩岩体(O1m)主要为3层,校区内未见出露,大多埋藏于F8断裂以西的地下。岩性为薄中层泥岩,岩石属软质岩体,力学强度较高。结构面主要为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表现为碎裂结构;岩层产状4023,与坡向相切,局部相同;泥岩抗风化能力差,易泥化和软化,常形成软弱结构面,是影响斜坡稳定的不利因素。(6)坚硬中厚层状石灰岩岩体(O1y)主要为层,地表未出露,埋藏于F8断裂以东地段,仅有ZK35勘探孔揭露该岩组,岩性为深灰色硅质灰岩,岩石坚硬、性脆,力学强度高,属硬质岩体。岩溶作用较不发育,见有少量溶蚀小孔洞,结构面主要为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呈碎裂状结构,裂隙多被网状方解石脉充填。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见附表3。3.2区域地壳稳定性据云南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成果:“本区处于保山褶皱带北段,新构造运动以断块隆升为主,发育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第四纪活动断裂,控制隆阳、施甸、柯街和弯甸等新生代继承性断陷盆地发育,盆地中上第三系变形强烈,第四系变形不明显”。“公元1514年以来,共记录到5级以上中强地震10次,最大为1971年隆阳丙麻5.8级地震,2001年4月施甸太平5.9级地震。布格重力异常为区域性槽形重力低值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北北东,有利于近南北向断裂活动”。图6“历史地震烈度度,局部度,未来地震基本烈度度。外动力地质灾害中度发育,有温泉零星分布。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德钦保山次不稳定区”,见图6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图。3.3不良地质现象3.3.1岩体风化作用校区内及外围陡壁均可见基岩出露,岩性以泥岩为主,风化强烈,受断裂影响,裂隙发育,岩层产状较为混乱,局部可见褶曲。岩体因节理裂隙交叉将岩体切割成平均直径小于25cm的碎块,局部呈土状及碎石土状。3.3.2地面沉降变形校区内较明显的地面变形共有5处,共同的特点是都出现在回填土分布区,方式主要表现为地面出现裂缝,建筑物出现沉降变形;虽然因填土厚薄不一及地面荷载差异而导致地面沉降变形形式各具特色,但总体并没有出现沿坡面走向发育的拉张裂缝,而是主要表现出压缩沉降和沿结构面拉裂的特征(照片1、2)。据访问,1985年,校区东南部曾发生滑坡,导致教学楼及附近地面出现沉降变形,后采取灌浆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治理效果良好,至今未见滑坡再次复活的迹象,原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现状原有裂缝痕迹陈旧,未有新的变形迹象,大多趋向于稳定状态。 照片1 办公楼底层的裂缝 照片2 混凝土地面上的裂缝3.3.3冲沟校区位于不规则条带山脊上,东侧发育有匍蹲凹沟,为季节性冲沟,沟岸较为陡峻,上部为残坡积土体覆盖,下部出露泥岩,风化强烈,地形坡度4060。调查时未见沟内有流水,沟底局部可见泉点出露,主要为裂隙水,目测流量约0.02L/s。沟岸两侧及沟内植被发育,两侧主要为松树、灌木,沟内则以灌木、杂草为主,沟内未见不良地质现象,现状冲沟稳定性好,未发现冲沟溯源侵蚀现象,沟壁偶见小型垮塌现象,下部修建有拦挡坝及引水渠,已有工程现状基本稳定。4.边坡稳定性分析4.1边坡特征4.1.1边坡形态特征校区位于山脊斜坡地带,呈不规则带状,地形坡度2030,坡面分别向西、南、东三个方向呈环状倾斜,本次勘察重点对场地西侧、中部台地、东侧及场地后缘的四段边坡进行了勘察。(1)校区西侧边坡边坡坡面总体向西南向的青鸡凹倾斜,坡顶高程1748m,坡脚高程1727m,坡高约21m,地形坡度4060,坡脚因公路切坡形成6080的陡壁,局部近于直立。坡面广泛分布杂填土层,往下为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O1m碎裂状强风化泥岩岩体。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裂隙水,处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富水性弱,勘察期间钻孔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位。坡面植被较发育,人类活动较强烈,坡面侵蚀作用中等。(2)校区中部台地边坡位于校区中部,为填土边坡,坡面向东南倾斜,坡顶现为运动场,为拟建实训楼建筑场地,坡顶高程1746.5m,坡脚有公路通过,高程约为1730m,坡高约16.5m,坡体由于工程建设开挖呈由东南向北西升高的台坎状地形,为折线型坡。填土最大厚度14.20m,下伏O1m碎裂状强风化泥岩岩体。处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带边缘,地形相对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分布有孔隙水、裂隙水,富水性中等。斜坡主要分布着校区建筑,局部有稀疏的松树、竹丛等植被。办公楼底层及附近水泥地面有开裂变形迹象。(3)校区东侧边坡坡面呈北东、东向向匍蹲凹沟倾斜,简易公路以下地形坡度为4050,公路内侧因切坡形成6080的陡壁,局部近于直立,坡顶高程约1773m,坡脚高程在1721m左右,坡高约52m,地形坡度上缓下陡,2050左右,下伏O1m碎裂状强风化泥岩岩体。处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分布有孔隙水、裂隙水,富水性弱中等,勘察期间钻孔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位,坡脚冲沟内可见泉点出露,流量小。斜坡上部分布有稀疏的桉树、少量灌木及杂草,公路以下植被发育,主要以松树、低矮灌木为主。(4)校区后缘边坡坡面向东南向倾斜,坡顶高程1774m左右,顶部为一废弃水塘及一废弃水池,坡脚为学校运动场,既拟建实训楼建筑场地,场边为3.5m高的挡墙,高程约为1746.5m,坡高27.5m左右。斜坡坡度在20左右,坡脚较陡,在4050,经人工改造后,呈台地状,主要为折线形坡;坡体上部为耕植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O1m泥岩岩体。处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分布有孔隙水、裂隙水,富水性弱,勘察期间钻孔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位。坡面上现种植着玉米、豆类、辣椒等作物,局部分布着桉树、柏树及杂草、灌木,植被发育一般。目前坡脚挡墙尚未发现变形迹象。4.1.2边坡软弱结构面本区边坡软弱结构面主要有以下几种:(1)土层与基岩接触面:顺坡倾斜,倾角一般略大于天然坡度,大多在2030左右。天然状态下,边坡处于稳定极限平衡状态。这类结构面在地形转折部已多处于临空暴露,切坡或坡顶建筑加载使上部土体易成为不稳定体。(2)节理裂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缓倾角风化裂隙,常常平行坡面发育,分布范围广,但延伸性差,常呈张开状,强度低,有可能成为潜在滑动面,造成一定范围内土体失稳。另一类是顺坡向的陡倾裂隙,多属原生结构面,现场测到3组:085,19075,22559,尽管其分布密度不大,但贯通延伸性好,当其有缓倾的缓倾角裂隙存在就有可能作为切割面组合为不稳定结构。由于区内后缘斜坡上分布有厚度不等的残坡积层及全风化泥岩,中部分布厚度不均的人工填土层,斜坡上覆土体与下伏基岩分界面在降雨、地表水下渗后,易沿该结构面浸润软化形成软弱滑动面,产生滑坡。综合分析,场地边坡主要不利结构面为岩土层分界面,在后缘斜坡以1与2分界面,中部以1、与1分界面为潜在滑面考虑。4.1.3边坡岩体结构类型前述表明,校区内边坡总的来讲,边坡岩土体完整性较差,其结构类型主要有两种:(1)散体碎裂状结构:因节理裂隙交叉将岩体切割成平均直径小于25cm的碎块。岩体破碎,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控制,易受地下水作用的影响,往往导致边坡局部失稳。(2)散体状结构:主要是第四系人工填土、残坡积层。属于散体介质,稳定性差。4.1.4边坡稳定趋势分析前述表明,坡体沿垂直方向明显存在两类潜在的滑动面:一是土石界面,散粒状的第四系人工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以及全风化泥岩,厚度、分布不均,属于散体介质,稳定性差,易产生浅层坍滑,尤其是在雨季。二是不同岩性界面,如人工填土与下伏残坡积粘性土或碎裂状泥岩或灰岩岩体,一方面此界面多在地下水位线附近,另一方面其强度存在差异。场地边坡基岩均为碎裂状泥岩岩体,岩体破碎,易受地下水作用的影响,泥岩遇水易软化,在土石界面极易形成软弱结构面,影响边坡稳定,切坡过高以及地下水作用等因素往往导致边坡局部失稳或产生滑移。综上,边坡岩土体完整性较差,发育顺向软弱结构面,存在潜在不稳定因素。4.2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4.2.1计算断面根据斜坡结构特征及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特选取有勘探孔控制的11、22、77剖面为计算断面,定量计算和评价斜坡稳定性。无工程控制的斜坡区,依据地质环境条件作宏观定性分析评价。潜在变形边坡的范围主要结合边坡的现状特征、岩土体结构特征及不利软弱结构面考虑,具体详见附图2。4.2.2计算参数的选定重度():据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实验并考虑岩土体组合情况综合确定,结果详见表6。抗剪强度指标(c、):考虑介质条件、潜在软弱结构面力学性质,结合反分析综合选取,结果详见表7。岩土重度取值表表6 单位:kN/m3层号1名称填土粉质粘土全风化泥岩天然重度18.719.219.0饱和重度19.819.919.7抗剪强度取值表表7断面编号位置介质条件内聚力 (C) (kpa)内摩擦角()()1-1后缘斜坡1天然13.512.8饱和10.711.9高台天然9.5515.0饱和7.211.3中部台地天然16.9115.34饱和12.8713.242-2后缘斜坡1天然13.512.8饱和10.711.9高台天然9.5515.0饱和7.211.3中部台地天然16.9115.34饱和12.8713.24老滑坡天然9.5515.0饱和7.211.37-71天然13.512.8饱和10.711.94.2.3计算条件斜坡物质主要由人工填土、粘性土及碎裂状泥岩岩体组成,岩石裂隙发育,贯通性好,斜坡坡度较陡,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一般不会造成壅水抬高地下水位,计算时未考虑水压力的影响。由于工程区所处地震烈度为8度,计算时地震影响系数以0.08考虑。两幢拟建实训楼所处建筑场地,荷载按楼高3层设计最大值15.0kN/m2考虑。4.2.4计算公式根据边坡形态、岩土体特征及主要不利结构面的特征,选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规范中折线型公式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i=cos(i-i+1)-sin(i-i+1)tgi (公式2)Ri=Nitgi+Cii =Qicositgi+ Cii (公式3)Ti=Qisini (公式4) 式中:Ks稳定性系数 n滑块数 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 T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i 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j块时的传递系数(j=i)i第i块段的底面倾角()Li第i块段的底面长度(m)i第i块段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Qi第i块段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m3)4.2.5计算结果校区重点勘察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8。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表8计算断面编号位置断块编号计算参数滑面形态稳定系数KSA(m2)C(kpa)()()L(m)不加载加载1-1后缘斜坡25.8413.5(10.7)12.8(11.9)2913.81.157(1.015)0.941.143(1.005)0.9397.171720.9178.892322.7146.54924.3中部台地8.8316.91(12.87)15.34(13.24)246.92.617(2.119)1.962109.891637.6160.46935.114.618.62-2后缘斜坡19.9313.5(10.7)12.8(11.9)278.91.006(0.879)0.8141.003(0.878)0.813102.21421.6156.02825.364.941213.6中部台地19.216.91(12.87)15.34(13.24)1014.92.768(2.237)2.071110.931839.6134.17830.625.527.9老滑坡段14.39.55(7.2)15.0(11.3)219.32.209(1.65)1.52890.161331.225.527.97-729.013.5(10.7)12.8(11.9)3415.61.526(1.299)1.20264.41018.328.462615.14高台采用直线法9.55(7.2)15.0(11.3)0.638(0.465)0.638(0.465)注: 1、计算安全系数取K=1.25;按天然条件考虑,未计入任何附加力。2、表中带括号的数据为饱和状态下的取值或计算结果。3、带“”为饱和状态下地震水平综合影响系数按0.08条件考虑的斜坡稳定性系数。4.2.6稳定性评价(1) 校区西侧边坡范围:上部以校区饲养房为其顶界;西侧以学校围墙为界,东侧以校门左侧围墙为界,下界至地形陡缓转折部位及校外现有公路。本区地形纵向呈坡度较陡的直线型坡,横向则因公路切坡表现为弧状地形;现状坡顶附近无变形痕迹,坡体中下部未发现有明显的开裂变形痕迹,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据勘察揭露,坡面松散土体厚0.72.0m,下伏强风化碎裂状泥岩岩体。斜坡中下部由于公路切破形成高陡临空面,但坡面基岩出露,未见变形迹象,虽然上覆土层较薄,但由于构成边坡的岩土体完整性较差,随着边坡应力的重新分配,其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特别是在雨季边坡土体饱水情况下,坡面上以地形转折处为剪出口,以土石界面为潜在滑面产生浅层滑移的可能性较大,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工程支护,同时做好边坡排水。保山中专拟建人行天桥将建于该地段,整平场地切坡时不宜过高,并应及时进行工程支挡;同时对其出水点不宜封堵,应采用疏排措施将其引出。(2) 校区中部台地边坡范围:上部以运动场为其顶界,两侧以地形转折端及学校围墙为界,下以校外公路为界。本区地形纵向呈折线型坡,横向则以直线型为主。坡面以人工填土为主的松散土体厚0.55.0m,下伏强风化碎裂状泥岩岩体;现状坡面经人工改造主要呈现为3级台地,为校区主建筑区。第一级台地右侧的水泥地面及旁边的办公楼均有沉降变形迹象,主要表现为变形裂缝,裂缝痕迹陈旧,大多趋于稳定状态。以地形转折处为剪出口进行天然状态边坡稳定性计算,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Ks=2.6172.768,处于稳定状态;以降雨浸泡形成饱水边坡考虑时,稳定系数Ks=2.1192.237,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边坡不易沿1、与1分界面滑动。对老滑坡段进行稳定性计算,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Ks=2.209;在饱和状态下,稳定系数Ks =1.65,说明老滑坡已趋于稳定状态。虽然边坡现状稳定,鉴于构成边坡区分布较厚的人工填土,土体结构松散,在地表水作用下,力学强度急剧下降,有必要加强完善边坡区排水设施,加强对现有变形点的监测,同时应对已有的挡墙进行必要的结构验算并采取加强措施。工程施工中应严禁坡脚切坡。第二级台面的运动场为拟建实训楼的建筑场地,为填土形成的约10米的高台,在不考虑现有挡墙的情况下,采用直线法对高台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天然状态下,最不利破裂面以坡脚为定位高度,破裂面仰角为40,稳定系数Ks= 0.638;饱和状态下,最不利破裂面以坡脚为定位高度,破裂面仰角为40,稳定系数Ks= 0.465,说明边坡现状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易沿1与分界面滑动。因此,拟建实训楼对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结合场地稳定性分析考虑,应选择深基础,计算建筑物与边坡的安全距离,并对边坡现有的挡墙进行结构强度验算。(3) 校区东侧边坡范围:上部以后缘山脊为其顶界,两侧以地表变形范围结合地形情况确定,下界至地形陡缓转折部位及校外公路。本区边坡地形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