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导学案【题目解说】巴金的短文两篇是由日和月组成,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走进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背景链接】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字词全解】生难字词 旸谷(yng) 一撮灰(cu) 皓月(ho ) 姮娥(hng)词语补注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句段解读】【剖析】: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重点探究】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剖析】: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主旨归纳】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写作借鉴】借物喻人,既成功塑造了“飞蛾”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崇高美学思想。象征手法。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精神,赞美飞蛾,也是赞美抗日将士。【结构图解】短文两篇 巴金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日:激情洋溢 夸父追月寄托人格理想改变冰冷月:细腻清幽 姮娥奔月 【资料集锦】 文人墨客笔下不同感情之月。 (一)呈现不同的形态之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二)撩拨满腹愁绪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三)瑰丽想像之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3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旸谷(yng)浸润(jn)皓月(ho)露台(lu)瞬间(shn) 姮娥(hng)2.请你用下列短语各写个句子。(4分)(1)飞蛾扑火:一颗鸭蛋要去撞石头,别人劝他说:你这简直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凭栏眺望: 中秋佳节,很多人凭栏眺望,思念着远方的亲人。3.下面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倘使我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比喻).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反问).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比).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排比)4.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龙虎狗,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分别为雾雷电。(4分)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6.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有什么含义?(4分)答:在作者看来,姮娥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使已死的星球复苏而奔月的。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要投身抗日革命战争,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阅读星,完成713题。(16分)星巴金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 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C了。7.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B)(3分)A哀诉 赞叹 润湿 B哀诉 凄切 闪亮 C欣喜 凄切 润湿 D欣喜 赞叹 闪亮8.为什么说“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3分)答: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9.凝望星星,小雇员、老伦蒙和作者的感受相同之处是什么?“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各限10个字)(3分)答:都感到无上的安慰,存在着信心和希望。10.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凌乱。这是为什么?(3分)答:事不相关,但人物境遇相似.11.本文以“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不超过30个字)(4分)答: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阅读大自然之歌(节选),完成1215题.(18分)大自然之歌(节选)陈世旭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森林有诗。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恋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选自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改)12.阅读 两段,说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的原因。(5分)答:(1)森林带给人自由思考空间;(2)森林使人成熟,聪明,洞悉真理;(3)森林让人坦荡,消除困惑与伤感;(4)森林充实人们空洞的灵魂。(5)森林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1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答: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森林中的各种自然事物和谐共处的特点,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诗一般的语句铺排出各种自然事物在森林里的变化,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达作者对森林的诗一般的独特感受。14.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4分)答:此段用浓重笔墨描绘了一片化工森林(住在城市的感受),与上下文描绘的自然森林(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对比,突出了自然森林给人自由,给人快乐,给我智慧,让人充实,给人诗意感受等特点。15.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启示?(5分)答:作者试图用对森林的多种感受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森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回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3分)14.面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你会有哪些独特的感悟?请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等自然物象中选择一种(也可另选),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200左右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描写手法。(5分)答:(略) 15.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类别主动回答被动回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小学生35488.5%266.5%初中生30676.5%7218%高中生228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