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柳学小札_第1页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_第2页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_第3页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柳学小札柳宗元与竹人们都知道柳宗元喜欢种柳,“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一首种柳戏题在柳州几乎是家喻户晓。文人都熟悉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殊不知,苏轼还有一首咏竹诗:“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私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一)有人误读为柳诗,因为有人将此诗归在柳宗元的名下,了解苏轼遭遇的人知道,诗中“甲刃纷相触”“可折不可辱”恰似苏在狱中的遭遇和气节的表白。苏对柳诗厚爱有加,晚年贬谪惠州、儋州时,以陶、柳二集为南迁“二友”,随身携带,并对柳诗作过“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中肯评价。与中国古代诗人骚客一样,柳宗元也是十分爱竹的。当年,柳宗元用“山水绿”“楚天碧”来描绘永州的生态美,这自然离不开竹的倩影。在有关的山水诗文中,屡屡呈现竹的美姿,永州八记就有5篇点染竹筠。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先叙小丘,有竹有石,次叙买丘,再叙治理小丘,“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又叙赏游小丘,写景状物,摇曳多姿,“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小石潭记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篇精美妙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以开头的“心乐之”,到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再到“凄神寒骨”的“悄怆”之感,情绪的变化乃遭贬的心境使然。文中有三处提到竹子,是即景抒情的媒介。篁竹一般注者解释为成片的竹子。但也另有说法:“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作船,细者为笛。”(戴凯之竹谱)康熙字典除采用竹谱的说法外,还补充“筍谱篁筍,八月生,皮黑紫色,其心实。又竹田也。史记乐毅传蓟丘之植,植于文篁。注徐广田:竹田曰篁。楚辞九歌余出幽篁兮终不见天。注篁,竹丛也。”可见,篁竹有3种意思:一种料竹。竹田。竹丛。柳诗中还有“风篁冒水远”、“簷下竹篁十二茎”等句子。石渠记中的“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美箭指竹子。石涧记中有“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的动作。小石城山记描写“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此外,袁家渴记虽然未直接写竹,却是描写树木花草最生动传神的佳构。“山皆美石,上生青丛。”青丛应包括竹在内。关于美箭的解释,一是泛指竹类,二是单指箭竹。箭竹是南方的特产,即古代制箭杆用的小竹,它丛生、树直、坚韧,首尾粗细一致。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箭杆竹是永州上调物资之一。在柳诗中,竹成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信物。贬永州初期,柳宗元住城南龙兴寺,高僧重巽成为在永州结交的第一位朋友。重巽以竹间自采新茶赠柳,柳写诗答谢。“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诗赞美了茶叶的美好品质和茶香的奇妙功效,更赞美了友人的情谊。巽公院五咏的末篇苦竹桥,表面上是写桥,实际上重点是咏竹。苦竹,杆矮小,节较其它竹为长,四月中生筍,味苦。“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突出“苦节”和“虚心”的美质。“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感伤。茅檐下始栽竹以栽竹招凉为题材,写了寻竹、移竹、栽竹、享竹、赏竹的全过程,借竹自寓,托竹言志。“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绿竹凌寒挺立的本质,是诗人精神寄托、情操的表白。柳经常到东山游览,与法华寺的僧人交往,并出资构建了观景的西亭。在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中写道:“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筱簜,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通过整修,在西亭能欣赏法华寺四周的景物。“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也曾写到。显然不是斑竹。但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似乎看见竹枝上留下湘妃清清的泪斑。柳的妙笔常点染风姿各异的翠竹:“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前二句深得黄庭坚喜爱,尝书此诗于扇面。“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秋夜,雨洒、竹摇、鹊惊,怀念友人吴武陵,也衬托诗人贬谪后的忧戚心情。迁居愚溪后,竹的形象别具一格。“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从渔翁身上折射了诗人闲适的心态。“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筱为小竹。诗人携崔策游西山,居高临下,天下一览。俯视潇湘,日光闪烁于江流之上,远风从竹丛那边吹佛过来。“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以有声写无声,更衬托出夏日中午的分外幽静。“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显得清冷,耳畔传来山泉冲刷竹根的“泠泠”声,夜不能寐,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夏初雨后,诗人在愚溪漫步,看溪水涨高了多少,新竹长粗了几许。看似闲适,实则抑郁深沉。柳子去世三年后,有僧人游零陵,告诉刘禹锡“愚溪无复曩时矣!”于是,刘禹锡写下伤愚溪三首,以怀念友人。其中有“柳门竹巷依依在”的诗句,“竹巷”指柳的住处周围竹树成林。柳示元用生花之笔赞颂山川之美、草木之秀,不愧为一位杰出的生态作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种竹、种桂、种柳、种橘,还种术、仙灵毗、灵寿木、白蘘荷、芍药、石榴、木槲花等,美化自然,美化生活,“种树真成郭橐驼。”在阳春三月,我们应沿着柳子的足迹,种树种竹,播撒绿色。刘禹锡送友人牧永州中的友人是谁?康熙永州府志艺文志收入刘禹锡的七言律诗送友人牧永州:“零陵香草满郊垌,丹穴雏飞入翠屏。孝若归来呈赞后,孟阳别后有山铭。兰陵旧地花才结,桂树新枝色尚青。为报儒林丈人道,如今纵放鬓星星。”查刘禹锡集也载有该诗,唐长庆中作于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任上。因版本不同,词语略有出入。弄清诗中的赠与对象是谁,典故所指,对理解诗的内容很有帮助。据刘禹锡全集,该诗的标题为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永州,涉及两位人物。韩十五,即韩晔,为永贞革新后与柳完元、刘禹锡同贬的“八司马”之一。曹长是对尚书省郎中的称呼。唐国史补载“尚书丞郎、郎中相呼曰曹长。”查旧唐书韩晔传得知:“宰相滉之族子,有俊才,依附韦执谊,累迁尚书司封郎中。叔文败,贬池州刺史,寻改饶州司马,量移汀州刺史,又转永州,卒。”同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821)三月“乙丑,以汀州剌史韩晔为永州剌史量移也。”新唐书也有类似记载:“晔者,滉族子。以司封郎中贬饶州司马。终永州刺史。”这些史书的记载权威可靠。但令人不解的是,康熙永州府志中记录的唐刺史中缺韩晔。而道光永州府志在唐宪宗元和一栏剌史中,第二位为韩晔,注明“以司封郎中贬饶州迁授。”时间虽然弄错,但印证了韩晔任职永州剌史一事。韩晔英俊多才,顺宗执政时为司封郎中、判度支案,与刘禹锡同在杜佑、王叔文部下共事,以善于处理某些繁杂的事务,且无差错遗漏著称。故是刘禹锡的知已、战友。柳宗元任柳州剌史时,写下愁思满怀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怀念友人。当时,韩泰任漳州(今福道龙溪)刺史、韩晔任汀州(今福建长汀)剌史、陈谏任封州(广东封川)剌史、刘禹锡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剌史。韩晔后调任永州剌史,并病逝于永州任上。诗中的“儒林丈人”指韩晔,典出晋书王沈传。韩宾为韩晔之子。韩宾太和三年(828)应贤良方正能极言直谏科及第,其举进士当在长庆中。后任毫州剌史。诗中以晋代名人孝若、孟阳喻韩宾。晋书本传载:“夏侯湛字孝若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画赞,指夏侯湛的东方朔画赞。孟阳是张载的字,山铭指张载的剑阁铭。晋书本传载:“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曰益州剌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镌之于剑阁山焉。”全诗从零陵香草落笔,点出山如翠屏,描写了地理环境及特色,以凤雏美喻韩宾,以折桂喻及第,以孝若、孟阳喻其才学非凡,充满溢美之情。最后由子及父,歌颂友人的德才及后继有人的欣慰。对仗工整,用典自如,诗中漾溢浓郁的友情。此外,还补充“八司马”的有关情况。“八司马”中遭遇最惨的是凌准,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到贬所不久,便母丧弟亡,双目失明,元和三年(808)死于贬所。境况十分凄凉。柳宗元曾写诗撰文痛悼。韦执谊从宰相高位贬崖州(今海南琼山),七年后也死于贬所。名望不高的程异贬郴州,3年后由吏部尚书李巽推荐,调回朝廷,参与经济领导工作。授侍御史、盐铁转运使,复为扬子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