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8.ppt_第1页
中西医比较8.ppt_第2页
中西医比较8.ppt_第3页
中西医比较8.ppt_第4页
中西医比较8.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优势互补及医学发展的未来 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一 中医辨证二 西医辨病三 中医治疗特征1 中医治则2 重在功能的调节3 哲理化的治法模糊是精确性的另一半 21世纪医学的发展 1 取决于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 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 但生物医学成果的取得 不仅取决于生物学家与医学家的努力 甚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数理化 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以及与生物医学的结合 远程医疗的普及 智能机器人用于诊断与治疗已初见端倪 2 越来越重视复杂系统的研究 还原论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细 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 细胞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只有将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完全了解人体 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深入 对人体复杂系统的组成元件将得到足够的信息量 加上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复杂系统研究方法的突破 有可能在人体与细胞复杂系统研究方面产生巨大的进展 使医学得到一次新的飞跃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将为医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如果能抓住这样一个趋势 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以认识人体机理为基础的预防科学体系 所以我们认为 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结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系统生物医学 将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并可能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 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伟大的民族 必然是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主流传统文化的 对于中医 应该深入去了解它 应该对它怀有温情与敬意 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 更不是先进和落后能一言以蔽之的 它们是两种文化 两种哲学的差别 发展中医 并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 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 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但它们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 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都共同参与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 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 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 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卫生部部长陈竺 中医药学的优势中医药在理论上的优势 中医药理论内容博大精深 它以中国人的宇宙观 生命观为基础 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 理论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为其特色 在中医方面有脏腑经络等学说 重视舌苔 脉象的变化 在中药方面有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等理论 中医中药共同构成一个独特的 完整的 统一的理论体系 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传统医药都不具备的 病毒性疾病 如流感 感冒 乙脑 病毒性肺炎 流行性出血热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硬变等 老年性疾病 如中风 脑梗塞 老年性痴呆 高血压病 冠心病 白内障 视神经萎缩等 免疫性疾病 如顽固性荨麻疹 类风湿性关节炎 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 功能失调 慢性消化不良 肠道易激惹综合症 习惯性便秘 心脏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等 慢性病 慢性胃炎 慢性结肠炎 慢性肾炎 慢性泌尿系感染 呼吸道病变缓解期 肿瘤 特别是中晚期肿瘤 中医中药能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 在改善症状保护免疫系统的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妇科疾病 如月经失调 痛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不孕症 更年期综合症等 8 皮肤病 如皮炎 湿疹 银屑病等 9 外科疾病 如脉管炎 骨髓炎 肝胆结石 肾结石 颈椎症 椎间盘疾病 骨折 股骨头环死等 中医药在新药开发上的优势 开发中药新药一般都有深厚的临床实践 有数以万计的病例作基础 而不是靠药物筛选的方法研究开发新药 因此 命中率高 风险小 资金投入少 开发周期也相对地短一些 我国首先研制上市的98个化学药 包括天然提取 人工合成 如青蒿素 杜鹃素 大蒜新素 鹤草酚 鱼腥草素钠等 其中就有59个是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来的 从1985年至今审批的近1000种中药新药 已广泛地用于中医临床各科治疗多种疾病 缓解了对西医西药的需求与进口 为广大患者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医药在保健品开发上的优势 在我国中医中药的宝库里 有 药食同源 的理论作基础 药借食味 食借药力 丰富多彩的药源既是美味佳肴 又是滋补珍品 我国各族人民都喜爱服食 现已审批上市的保健品上千种 现已审批上市的保健品上千种 从保健功能看 分布在调节免疫 延缓衰老 增强记忆 耐缺氧 抑制肿瘤 降血脂 调节血糖 改善胃肠功能 清利咽喉 调节血压 改善骨质疏松等24种功能上 其中62 的品种集中在调节免疾功能 抗疲劳 降血脂上 中西医药结合上的优势 我国40多年来 中西医药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急腹症 骨折 多脏器衰竭 针刺镇痛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西医结合不仅提高了疗效 还可知识创新 科技创新 产生新观点 新学说 新方法 新技术 乃至新的中国医药学 从我国实际出发 要想中国医药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应寄希望于中西医药结合 从互补到融合一 方法互补 促进创新二 临床互补 提高疗效三 科学和文化的交流四 理论上的创新 大科学时代学科的高度分化和融合 产生新的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果两种学科是一个理论体系就谈不上结合 核物理学与医学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两个学科相互渗透 就产生了核医学 化学和生物学相互结合就产生了生物化学 在大科学时代 同时也要注意这些倾向 纯种马优势派 和 杂交稻优势派 希望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去发展 不要也不可能既要 纯 又要 杂 这类的调和立场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砸碎传统的大革新家与坚守传统的大保守家都值得尊重 尤其是在科学革命学说盛行的今天 要充分尊重文化守成主义者的选择实在不容易 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国内对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 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科研规范 一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 生理 病理等具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 用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来证明中医的 科学性 这种只重视实验数据的 中医科研 项目 其成果很难应用于临床 2 中药研究要坚持中医特色 要有中医理论指导 自1835年西药登陆中国 总共用过7000多种西药 但目前只有1000余种尚在临床使用 其他6000多种都被淘汰了 这个淘汰的过程还在继续 然而 现在对中药是按照西药的标准 政策来管理 讲究搞清楚药物起效的关键成分 离开四气五味 这还是中药吗 3 临床要注重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现在医院里的多数中医大夫不是用中医理论给患者治病 而是根据西医的检测结果给患者开中药 这样开出的中药往往疗效不好 中医特色被严重淡化 治疗结果很难让患者满意 4 中医临床疗效要建立自身的规范化标准 中医疗效的判定标准 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不可重复 常常被当作否定中医疗效的根据 所以正确评价有效个案的证据 一般寓于特殊之中 但特殊毕竟是特殊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一样 真正的 完全的 绝对的重复是不存在的 重复 验证 只是肯定事物共性 忽略事物个性的一种认识方法 尽管探讨共性对于总结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临床上特异的个体化医疗仍然应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用畸化 科学 观研究中医 将中医逼进了理论与资源分配的死胡同 中西医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是文化哲学上的根本差别 短时间内的突破融通很难 根本上讲 中医有自己的哲学体系 它认识世界 认识生命 认识疾病的方式与西医有极大不同 老外也承认中餐好吃 他怎么不要求大师傅给他说清楚为什么中餐好吃 究竟是中餐里的哪种材料在起作用 凭什么到了中医这儿 就非得说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呢 模糊是精确性的另一半我们的研究不能总是依据国外的反馈 如果人家没兴趣 我们也就提不起劲 懒得下工夫 看到人家动了真格 我们才想起来这本来是自己的国粹 自己的使命 视野开阔 放眼世界 海纳百川的胸襟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的首创和独创 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中华和合文化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和而不同 多元和合而生生 生生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