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考试要求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118号元素原子结构)(学考b/选考c)2元素周期律(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学考b/选考b)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1个最低”和“3个最多”:(1)“1个最低”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2)“3个最多”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最外层电子数最多8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18个。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4微粒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1)电子层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3)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2)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的能量与电子层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有远有近,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且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子层,各电子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为k、l、m、n、o、p、q电子层。(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各电子层的电子数klmnop2he(氦)210ne(氖)2818ar(氩)28836kr(氪)2818854xe(氙)281818886rn(氡)281832188(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等。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中最外电子层都已经填满,形成了稳定的电子层结构。1m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为什么钾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是而是?提示:若钾原子的m层排布9个电子,此时m层就成为最外层,这与电子排布规律中“最外层上排布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相矛盾。2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的两微粒是否是同种元素?提示:不一定;如na和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但不属于同种元素。3核外电子排布与ne相同的阳离子有哪些?提示:na、mg2、al3。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是哪种原子?那3倍的呢?提示:分别为c、o。110电子微粒及其推断方法 2核电荷数120的元素中常见特殊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k;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ca;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都为金属原子()(2)c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k层电子离核比l层电子离核近,但能量高()(4)核电荷数118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一半的原子有li、si()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核外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序数)b同一原子m层上的电子数一定比l层上的电子数多c如果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不超过2d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每层电子数都满足2n2个电子的元素只有2种解析:选b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a正确;当m为最外层时,可能的电子数为18,而此时l层电子数为8,故b项错误;如果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即只有k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c正确;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每层电子数都满足2n2个电子的元素只有he和ne 2种元素,d正确。3下列短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溶于水一定能生成强碱的是()a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b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d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解析:选da项,元素可能为h,b项,元素为li或si,c项,元素为mg,d项,元素为na。4a、b、c、d、e五种微粒(分子或离子),它们分别含有10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acdebc2d(1)写出的离子方程式:_,写出的离子方程式:_。(2)除d、e外,请再写出两种含10个电子的分子:_。(3)除a、b外,请再写出两种10个电子的阳离子:_。解析:常见的含有10个电子的微粒中,分子有:ne、hf、h2o、nh3、ch4;阳离子有:na、mg2、al3、nh、h3o;阴离子有:f、o2、oh、nh等。结合题目中的转化关系可推知a为nh,b为h3o,c为oh,d为h2o,e为nh3。答案:(1)nhohnh3h2oh3ooh=2h2o(2)ne、ch4(3)na、mg2方法技巧“10e”微粒间的转化a、b、c、d均为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若它们之间存在如图关系: ,则该反应一定是nhohnh3h2o。此转化关系常用作推断题的突破口。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由上图可得,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除h、he元素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至8的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从39,1117的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 1310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及1118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变化规律?提示:其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递增到8,呈周期性变化。 2试比较na、mg、al原子半径的大小。提示:r(na)r(mg)r(al)。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1)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比较核外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cl)。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2)r(fe3)。(2)不同元素微粒半径的比较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稀有气体除外)。如r(na)r(mg)r(al)r(s)r(cl)。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是如此。如r(f)r(cl)r(br)r(i),r(f)r(cl)r(br)r(cl)r(k)r(ca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大b电子层数多的原子的半径一定比电子层数少的原子的半径大c原子序数大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多d从na到cl元素原子的半径呈逐渐减小趋势解析:选d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等均呈周期性变化,故a、b、c三项均错误,仅有d项正确。2比较下列微粒半径的大小(用“”“”或“”填空)。(1)r(h)_r(h);(2)r(s)_r(cl);(3)r(na)_r(na);(4)r(h)_r(li)。答案:(1)(2)(3)(4)元素周期律1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图示(2)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由1递增到7(o、f除外),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由4递增到1。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o、f除外);元素的最低化合价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8;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8。2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1na12mg13al与水反应(加酚酞)冷水剧烈反应,溶液变红无明显现象热水有气泡,溶液微红与盐酸反应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气泡反应较剧烈,有气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naohmg(oh)2al(oh)3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1)na、mg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namg;(2)mg、al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mgal;(3)na、mg、a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4)na、mg、al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namgal。3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4si15p16s17cl单质与h2反应高温下反应磷蒸气能反应加热时反应光照或点燃气态氢化物化学式sih4ph3h2shcl热稳定性不稳定不稳定受热分解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h4sio4h3po4h2so4hclo4酸性弱酸中强酸强酸酸性更强(1)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cl、s、p、si;(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sih4ph3h2shcl;(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弱到强):h4sio4h3po4h2so4hclo4;(4)si、p、s、cl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sipscl。4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5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特别提醒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比较,而不是元素“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如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但不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1设计实验比较h2co3和h2sio3酸性强弱?能否根据二者酸性强弱比较c、si非金属性强弱?提示: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强酸制弱酸规律可证明酸性:h2co3h2sio3。因h2co3和h2sio3分别是c、s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则非金属性csi。2在1117号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变化规律?提示:1117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从原子结构判断(2)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判断 1下列各组元素是按最高正价由高到低、负价绝对值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ana、mg、albf、o、ncn、o、f ds、p、si解析:选da项中最高正价由低到高,且无负价;b、c两项中f无正价;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d项中各元素的最高正价分别为6、5、4,负价绝对值分别为2、3、4,故d项正确。2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hcl比h2s稳定hclo氧化性比h2so4强hclo4酸性比h2so4强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a bc d解析:选a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或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正确;不能根据含氧酸的氧化性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错误;cl2与h2s发生置换反应:cl2h2s=s2hcl,氧化性:cl2s,非金属性:cls,正确;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判断元素非金属性,错误;与同一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被氧化的程度越大,则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正确。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原子核越远b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即是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d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布18个电子解析:选b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原子核越近,a项错误;he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c项错误;任何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排布8个电子,d项错误。2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解析:选c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 原子序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3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最高正价:nfb金属性强弱:knac氢化物稳定性:h2shcld碱性强弱:naohmg(oh)2解析:选cn元素最高正价为5价,而f无正价,a错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故金属性nak,b错误;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增大,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则稳定性h2smg(oh)2,故d错误,c正确。4下列微粒半径的比较中,正确的是()ar(na)r(na)br(cl)r(cl)cr(ca2)r(cl) dr(mg)r(na)解析:选b同种元素价态越高半径越小,r(na)r(cl);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r(ca2)r(cl);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r(mg)硫氯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nosip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1010 m)0.750.741.17r根据以上数据,磷原子的半径r可能是()a1.431010 m b1.101010 mc1.201010 m d0.701010 m解析:选b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psi,则原子半径r1.17,故0.75rsb盐酸的酸性比h2so3的酸性强非金属性:cls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金属性:nakdhf的热稳定性比hcl的强非金属性:fcl解析:选da项,h2o常温下是液体,h2s常温下是气体,沸点:h2oh2s,但沸点高低是物理性质,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错误;b项,盐酸是无氧酸,h2so3不是最高价含氧酸,即两者都不属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虽然盐酸比h2so3酸性强,也不能证明非金属性:cls;c项,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就越容易,则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则金属性kna,错误;d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热稳定性:hfhcl,则非金属性:fcl,正确。9x、y、z、w为118号中的四种元素,其最高正价依次为1、4、5、7,核电荷数按照y、z、x、w的顺序增大。已知y与z的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均为2,w、x的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为8。(1)写出元素的名称:x_,z_。(2)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y_,w_。(3)写出x的最高价氧化物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按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的顺序排出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_、_、_、_。解析:由y、z原子的次外层均有2个电子,结合最高正价知y为碳,z为氮;又知w、x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结合最高正价知w为氯,x为钠。答案:(1)钠氮(2)(3)na2o2hno3=2nano3h2o(4)naohh2co3hno3hclo410a、b、c、d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它们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回答以下问题:(1)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依次是a_;b_;c_;d_。它们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2)写出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_,分别比较酸性或碱性的强弱_。(3)写出气态氢化物分子式_,比较其稳定性_。解析:因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所以a的核电荷数为2816,a为硫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d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8)220,为钙元素。根据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并都形成离子,排除氩元素,b为氯元素,c为钾元素。答案:(1)sclkcar(k)r(ca)r(s)r(cl)(2)h2so4、hclo4、koh、ca(oh)2酸性:hclo4h2so4,碱性:kohca(oh)2(3)hcl、h2shclh2s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b质量数相同的不同原子,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c金属性越强,其原子在反应中越易失去电子d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越难失去电子解析:选ba项中原子呈电中性,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确;b项中决定化学性质的是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所以质量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错误;c项中金属性越强,金属越活泼,还原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正确;d项中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越活泼,越易得电子,得电子后的微粒越难失去电子,正确。2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是()a硅原子和钠原子 b硼原子和氢原子c碳原子和铝原子 d氮原子和碳原子解析:选c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说明b原子的m层最少有3个电子,而b原子的l层为8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a原子的l层有4个电子,故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是碳;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是铝。3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a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b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c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dn、o、f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解析:选ca项,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减弱,错误;b项,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减弱,错误;c项,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正确;d项,n、o、f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错误。4关于1117号元素性质的比较中: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正确的说法是()a bc全都不正确 d解析:选d1117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从1升高到7价,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5下列叙述中能说明a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电子层数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d常温下,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解析:选d选项a中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而不能确定a、b的金属性强弱。选项b中电子层数多的原子不一定比电子层数少的原子的金属性强。选项c中说明了等物质的量的a、b与酸反应生成h2的多少,未说明与酸反应的快慢,与酸反应生成h2多的金属活泼性不一定强。如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1 mol al比1 mol na生成的h2多,但al不如na活泼。选项d正确,只有很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才与水反应,而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时不与水发生反应。6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2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解析:选b根据元素x的化学式h2x,元素x显2价,最高正化合价为6价,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存在气态氢化物的为非金属元素。7某元素x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nxo2n2,则在其气态氢化物中x元素的化合价为()a5n2 b3n12c3n6 dn10解析:选b设x的最高化合价为y,ny2(2n2)0,所以y3n4,则在氢化物中显负价:8(3n4)3n12。8原子序数1117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xyzb单质的非金属性:xyz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d原子序数:xyz解析:选b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知: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xyz,原子序数为zyx。根据元素周期律可得,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zyx,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xh2yzh3,即xyz。9某同学做元素周期律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记录现象时随手记在纸片上,不对应,需整理):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b.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钠与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反应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镁带与 2 moll1的盐酸反应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铝条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f.生成淡黄色沉淀请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_。(2)实验用品:_、_、砂纸、镊子、小刀、_。(3)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填序号)实验现象(填序号)有关化学方程式bef(4)实验结论金属性强弱:_。非金属性强弱:_。解析:分析每个实验可知:做的是镁、钠分别和水反应的实验,比较两者和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及两者碱性的强弱;cl2能从h2s中置换出硫;可分别得出镁、铝和盐酸置换反应的难易;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把上述分析结果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可比较出钠、镁、铝三种元素金属性强弱和氯、硫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2)回忆每个实验过程可知,这些实验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等。(3)根据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可确定实验操作顺序和相关实验现象。答案:(1)验证na、mg、al、s、cl元素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2)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3)实验方案(填序号)实验现象(填序号)有关化学方程式a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h2dmg2hcl=mgcl2h2c2al6hcl=2alcl33h2alcl33naoh= al(oh)33nacl,al(oh)3naoh= naalo22h2oh2scl2=2hcls(4)namgalsh2ssih4,ch4sih4。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第2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解析:选c在元素周期表中,根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知,第2周期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知,o的非金属性比s强,k的还原性比na强。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关系的应用1元素“位、构、性”的关系(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核外电子层数周期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o、f除外)。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差异性。处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如al和si,它们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h2:2al2naoh2h2o=2naalo23h2,si2naohh2o=na2sio32h2。2“位、构、性”三者关系的应用(1)比较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2)比较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比较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时,要找出参照物。(4)推断或预测未知元素的某些性质。xyzw1.(2015浙江10月考试)右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主族非金属元素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