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酚PPT课件.ppt_第1页
植物多酚PPT课件.ppt_第2页
植物多酚PPT课件.ppt_第3页
植物多酚PPT课件.ppt_第4页
植物多酚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 植物多酚与其研究进展 1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目录 植物多酚的发现及概念 植物多酚的分类 植物多酚的化学性质 几种常见的植物多酚类物质 2 植物多酚的发现及概念 发现历程 人类对植物多酚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将植物多酚用于鞣制皮革 植物多酚的研究始于18世纪末 1796年Seguin首次将植物水浸提物中可使生皮转变为革的多酚类化合物合称为 植物单宁 植物多酚 这一术语是由Haslam在1981年根据单宁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提出的 涵概了所有单宁以及与单宁的衍生物质 概念 植物多酚又称植物单宁 是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产物 具有多元酚结构 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的皮 根 叶 壳和果肉中 植物中多酚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3 植物多酚的分类 K Freudenberg在1920年提出植物多酚的科学分类法 按照单宁的化学结构特征 可将其分为水解单宁 hydrolysabletannins 和缩合单宁 condensedtannins 两大类 水解单宁主要是聚棓酸酯类多酚 即棓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连接而成 可以分为棓酸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 棓酸单宁即水解后产生棓酸 鞣花单宁即水解后产生鞣花酸 缩合单宁则主要由聚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 即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组合物 单体间以C C键相连 黄烷醇单体根据中间3个碳氧化还原程度 环合的位置及苯基的取代位置主要包括花色素 黄酮类 黄酮醇 黄烷 3 醇等10种 水解单宁在酸 碱 酶的作用下不稳定 易于水解 缩合单宁则相对稳定 但在强酸作用下会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4 植物多酚的化学性质 植物多酚可通过疏水键和多点氢键与蛋白质发生结合反应是其最重要的化学特征 植物多酚与其他生物大分子 如生物碱 多糖等的分子复合反应也与此相似 植物多酚中多个邻位酚羟基可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 该反应是其多种应用的化学基础 抗氧化性也是植物多酚的一个重要性质 由于植物多酚的酚羟基中的邻位酚羟基极易被氧化 且对活性氧等自由基有较强的捕捉能力 使植物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植物多酚在200 300nm之间还有着较强的吸收紫外光能力 5 几种常见的植物多酚类物质 1 茶多酚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 茶靴质 是茶叶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的总称 茶多酚 TeaPolyphenols 简写TP 是一类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 在茶叶中含量一般为8 20 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 茶多酚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此外 它还具有抗癌 抗衰老 抗辐射 清除人体自由基 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 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整合金属离子 激活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 茶多酚是一种褐色至淡黄色的无定型粉末 易溶于水 甲醇 乙醇 乙酸乙酯和丙酮 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 茶多酚有较好的耐酸性 在pH7是则不稳定且氧化变色加快 呈红褐色 在碱性条件下 易氧化聚合 6 几种常见的植物多酚类物质 2 苹果多酚 苹果多酚是苹果中具有苯环并结合有多个羟基化学结构物质的总称 它是苹果中最主要的功效成分之一 苹果多酚为棕红色粉末 其20 的水溶液呈红褐色 产品略带苹果风味 稍有苦味 易溶于水和乙醇 苹果多酚具有以下几点主要生理功能 抗氧化作用 苹果多酚作为一类氧化还原电位很低的还原剂 具有很强的供氢能力 H与羟基自由基 OH 结合 能使之还原为惰性化合物或较稳定的自由基 从而清除体内过多的有害自由基 抗过敏作用 增白 抗癌 苹果果肉的抗癌细胞增殖能力已经得到验证 大量研究己经表明 原花青素对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抑制血压上升等 7 几种常见的植物多酚类物质 3 葡萄多酚 葡萄多酚类物质是葡萄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 主要存在于葡萄籽与葡萄皮中 葡萄多酚能溶于水 易溶于甲醇 乙醇等有机溶剂 白藜芦醇是葡萄多酚中很重要的一种活性物质 主要存在于葡萄皮中 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低主要取决于葡萄皮的发酵时间 另外 葡萄品种 葡萄生长环境 酿酒工艺等因素的差异也会影响白藜芦醇在葡萄酒中的含量 葡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能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 IDI 的氧化而有助于防止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因此 葡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够抑制IDI的氧化 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8 2020 1 8 9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收敛作用 保湿作用 防晒作用 美白作用 延缓衰老 保健作用 多酚的收敛 止血 抑菌 抗炎等性质 使其可以作为外敷剂治疗皮肤的多种炎症和加速伤口愈合 起到保健的作用 10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1 收敛作用 植物多酚与蛋白质以疏水键和氢键等方式发生的复合反应是其最重要的化学性质 令人产生收敛的感觉 称之为收敛性 人们在化妆品中采用植物多酚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其收敛性 这一性质使含多酚的化妆品在防水条件下对皮肤有很好的附着能力 并且可使粗大的毛孔收缩 使松弛的皮肤绷紧而减少皱纹 还可减少油腻性皮肤皮脂的过度分泌 11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2 保湿作用 皮肤干燥及由此产生的临床症状是由于角质层缺水直接引起的 水分除了影响皮肤外观外 还对其生理代谢活动起重要作用 长期缺水将导致粗糙和形成皱纹 为了保持皮肤的娇嫩润滑 需要在皮肤表面使用能与水强结合的保水物质 使角质层保湿 延缓和阻止皮肤内水分的挥发 这种物质称为保湿剂 植物多酚即是一种具有保湿作用的天然产物 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亲水性的酚羟基 植物多酚还可与多糖 多元醇 脂质 蛋白质和多肤等形成分子复合物 这些化合物本身即是良好的保湿剂 植物多酚的保湿特性还在于它具有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 从而达到真正生理上的深层保湿作用 12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3 防晒作用 防晒剂大致可分为物理性的紫外线屏蔽剂和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两大类 成分多为氨基苯甲酸类 水杨酸脂类 二苯酮及其衍生物等油溶性化合物 一些对皮肤还有局部刺激性 植物多酚不仅具有强的紫外线吸收作用 而且属于水溶性化合物 多酚是一类在紫外光区有强吸收的天然产物 植物多酚在200 300nm之间还有着较强的吸收紫外光能力 而多酚与黄酮类的差别在于多酚对紫外线的吸收多于在UVC区 因此 同黄酮类化合物一起 植物多酚被称为植物体内的 紫外线过滤器 13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4 美白作用 按照美白的途径 可分为 14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吸收紫外线由紫外线所引起的激励反应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 色素反应增强 促使黑色素的形成 因此 作为体外因素阻碍紫外线就能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目前是最有效的 抑制络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络氨酸酶在皮肤组织的黑色素细胞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引起黑色素分泌的增加 过氧化氢酶催化脂类过氧化分解MDA的过程 从而加速皮肤的老化 植物多酚对这两种酶都有抑制作用 从而减少色素细胞的代谢强度 减少色素的生成 黑色素还原和脱色黑色素生成过程一直是一个氧化过程 活性氧是此过程中表现重要的作用 抗氧化剂可还原黑色素中间体 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并且可能直接作用于黑色素 且黑色素的邻苯二醒结构在强还原剂作用下很易还原成酚型结构 使色素褪色 而植物多酚即有这种抗氧化作用 清除活性氧过剩活性氧自由基是皮肤老化的一大主要原因 在皮肤老化过程中 引起老年斑和皱纹的产生 因此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清除皮肤细胞中的活性氧 减少MDA的生成 增白皮肤 抑制老化 植物多酚作为氢供体对自由基有清除能力 15 植物多酚作为护肤因子的功能活性 5 延缓衰老 皮肤衰老体现在两方面 1 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形成皱纹 2 皮肤外表逐渐产生黄褐斑 老年斑等多种色斑 皱纹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从生理上看 主要涉及到皮肤蛋白质和结缔组织的交联和降解两类反应 植物多酚的抗衰老作用基于它能维护胶原的合成 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抑制弹性蛋白酶 改善皮肤的弹性 培养皮肤活力使其保持年轻细腻 从而避免或减少皱纹的产生 胶原是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半晶体的纤维 给细胞提供抗张力和弹性 并在细胞的迁移和发育中起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加 胶原相互间形成交联 一种是氨基酸之间的交联 衰老时主要是组氨酸一丙氨酸交联 另一类是脂类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MDA由美拉德反应形成的交联 交联后的胶原增加了对胶原酶的抵抗能力 胶原纤维重新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