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doc_第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doc_第2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doc_第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第14讲)一、选择题1(2016山西名校联考)“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本质上是爵位之争b维护了当时的分封制c瓦解了当时的宗法制d促进社会制度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这必然会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b项错误;诸侯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无关,故a、c两项错误。答案:d2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本题考查隋代的地方制度。隋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而地方制度的改革则是要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答案:c3(2016广东深圳一调)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解析:材料中“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得益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反映了察举制下大家族把持政权。这说明当时察举制度存在弊端,故选d项。a项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演变成门阀士族不等于在地方上形成分裂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而非流动性加强,故c项错误。答案:d4(2016河南洛阳二模)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解析:从材料中“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信息可知,该做法会使一些原本出身不高的庶族地主的地位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属于统治阶级内部门第的调整,和扩大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无论是山东士族还是本朝士族都是士族,调整门第等级不会扭转唐代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选官,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广东广州一模)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对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案件,武则天认为替父报仇符合礼制,而陈子昂则认为应对徐元庆依法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这些类似的案件与争论反映了当时注重调和礼法矛盾,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或削弱,排除a项;徐元庆替父报仇的行为受到表彰符合宗法观念,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d6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来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朝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策程序制度化,故b项正确。汉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a项错误;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答案:b7(2016湖北孝感调研)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解析:从材料看,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中礼器众多,这与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有关;到战国中晚期,日用器更普遍,说明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答案:d8(2016四川绵阳诊断)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造成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对立的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田庄经济的影响。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单元,在此基础上易出现分裂割据,故选c项;田庄经济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可排除a项;题目的求答项是“影响”,b项是田庄经济的性质,而不是影响;田庄经济是封建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无法得出倒退的判断,故排除d项。答案:c9(2016四川达州诊断)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明初海禁的背景。根据材料,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决策,其依据是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根本,a项正确;中华儒学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故b项表述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10(2016湖南衡阳一模)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 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8 234次36.2%法观念法、刑4 648次20.5%财富观念利、财、富5 395次23.8%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 427次19.5%a.社会贫富分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观念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两汉的思想。材料中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湖南永州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说明王夫之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6河南郑州一模)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c装订技术的提高 d科举制的盛行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唐朝时,雕版印刷术出现,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获得较大进步。印刷术的进步,便利了书籍的普及,藏书者因之增多,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6陕西宝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3)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具体措施阅读材料概括即可,尽量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归纳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和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及欧洲宪政民主发展的影响即可。第(3)问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答案:(1)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说明: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促进了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宪政民主的发展。(3)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中国传统文化既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也曾一度制约中国社会的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任答两点即可)(以上答案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14(2016福建宁化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饼状图为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时期两宋明清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1)依据材料一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解析:本题围绕中外考试制度组织材料,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求答项为“变化”,实际上是对材料中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科举所录取的人的来源进行比较,从材料数据统计的文字说明看,材料关注的是官员出身,以此为突破口来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求答项为“差异”和“实质”,差异为解题的前提,从材料看,差异的可比点为考试内容,对实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