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拖延的研究现状.doc_第1页
专业版- 拖延的研究现状.doc_第2页
专业版- 拖延的研究现状.doc_第3页
专业版- 拖延的研究现状.doc_第4页
专业版- 拖延的研究现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拖延的研究现状09/03/02 报告人:何建飞拖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拖延的经历。例如, 家庭主妇延迟交纳电话费、煤气费, 公司职员不能合理安排工作次序、有条不紊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学生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归还图书馆借书,有的人上班、约会总是迟到等等。而关于拖延的相关调查研究数据则更有力的揭示出拖延行为的普遍性:Ellis&Knaus ( 1977)与OBrien (2002)调查发现,大学中有接近95%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我国学者甘凉梅,余嘉元曾对江苏某职业学校的39名大三学生做过调查,研究发现除一人外,其余97. 43%的学生报告他们常常会拖延,其中拖延程度较严重者也达到了25. 64%。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发现虽然社会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但拖延人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拖延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病(Joseph &ferrari,2005;Piers,2007)。拖延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Fee&Tangney,2000;Marcantonio&Kalliopi,2006)。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拖延行为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它不仅导致个体作业成绩的下降和工作业绩的降低,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长期拖延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倾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Tice&Baumeister,1997;Piers,Thomas&Catherine,2001)。在此介绍其相关研究现状,为心理健康从业者针对拖延的矫正提供尽可能多的角度。一 、拖延的界定与分类1) 拖延的涵义 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它的本来含义是“在明天之前把事情好”,这时并不含有贬义。到十八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后,拖延具有了道德含义,它意味着个体没有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而对拖延一词的界定还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拖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simone 把拖延看作个体决策时的一种精明的、有远见的行为;levine等则认为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拖延被看作另一种平静的生活,不是一种问题行为。但大多数的研究者是把拖延看作是适应不良来加以干预和改变的。 国外关于拖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有将近30年的历史,然而在这一漫长的研究历程中,同心理学大多数的研究一样,关于拖延的定义层出不穷,但却很难有哪个定义能为研究者所普遍接受,当然也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理论。尽管如此,细心的研究者仍然发现了其中的演化趋势,指出:目前为止,关于拖延的界定大至课归为两类,(1)界定为一种问题行为。例如,Solomon和Rothblum将拖延定义为个体对可能体验到主观不适的任务进行的不必要的延迟行为;1986年, lay将拖延定义为个体延迟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的行为;( 2) 界定为一种行倾向性。即将拖延视为一种个人特质, 例如, Tuckman和Sexton认为拖延是个体延迟开始或完全逃避必须在自我控制之制能力不足的表现; 1998年, McCarthy同样指出拖延是个体延迟或完全逃避必须履行的责任、决策或工作任务的倾向。Milgram明确提出拖延是一种个人特质, 个体某一方面存在拖延现象, 在其他领域同样如此。这两类定义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是近年研究者比较推崇的拖延界定,表明对拖延的界定从现象性分析向机制性分析深入。 此外关于拖延的界定有不断精确、细化倾向。其中,Steel(2003)在查阅了多篇拖延研究文献之后的总结,认为拖延的含义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距,不良的行为表现,心境变化。Ferrari 将拖沓的定义作了更精细的区分, 他认为拖沓行为现象必须包含4 个成分: (1) 延迟的行为表现。(2) 会导致一种不合格的行为后果。(3) 此任务对于拖沓者而言是重要的。(4) 会导致情绪上的不适。台湾学者马明胜提出拖延习惯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一个非理性的认知过程;(2)拖沓习惯中的事件刺激必须是个体有意图去完成的;(3)习惯中的延迟行为必须是错过最佳时刻的延迟行为。所谓最佳时刻是指一旦过了此时间点才开始执行早应开始的行动,容易导致剩余时间缩短,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相对增大,由此可能导致该完成的任务无法按时完成;(4)习惯中的刺激和反应的连接应该是稳定的。然而,关于拖延的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仍亟待研究者去界定,以避免被试混淆拖延行为与拖延感这两个变量。2) 拖延的分类:从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分法1、 M ilgram 等人(1993) 据拖延所涉及的具体领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学业拖延。个体经常或几乎经常延迟学习任务, 并且经常或者几乎经常经历与拖延有关的问题性焦虑的倾向。日常生活事务拖延。是指个体在面临繁杂的日常事务时不能做出合理的调度安排, 有条不紊地按照先后次序准时完成。决策拖延。是指个体无论在紧要关头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上都无法及时做出决断的一种环境适应不良的现象。 强迫性拖延。是指个体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决策上均表现出习惯性拖延却又难以克服的一种拖延倾向。类似于其在1995年提出的慢性拖延。慢性拖延是指个体总是慢性地将工作往后延迟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不协调的个人生活风格, 个体意识到拖延带来的困扰但无法克服。进一步研究发现, 存在两种不同的慢性拖延类型: 激进型慢性拖延和逃避型慢性拖延。激进型慢性拖延是指个体在面临最后期限的关键时刻通过最终冲刺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有这种倾向的个体, 为了达到最后冲刺的亢奋状态, 通常会将工作拖延至最后一分钟开始。逃避型慢性拖延指个体总是延迟开始或结束那些可能反映个人能力的工作,当工作没有如期完成时, 逃避型慢性拖延者便将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或时间不够, 而不是个人能力问题。神经性拖延。2、据拖延的稳定性可分为:特质性拖延和情境性拖延。前者主要集中在与拖延行为相关的个体差异,这种拖延行为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是跨越时间和情境的,因此这种拖延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质;后者是指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会拖延,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如学业拖延,。3、M cCown 和Johnson 通过对拖沓与EPQ 人格模式的相关研究结论将拖沓分为3 个类型: 反权威的拖沓者、外向神经质的拖沓者、内向神经质的拖沓者并伴有消极情绪。这种分类形象地描述了拖沓者的几种人格特征。4、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是将拖延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和决策拖延。唤起性拖延是指拖延行为所导致的时间压力能够唤起其在最后期限内的动机水平,这种类型的拖延者觉得自己在时间压力下往往会工作得更好,而回避性拖延是拖延者为可能到来的失败寻找一种借口(外部原因),为达到保护自己自尊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决策拖延则指个体在面临选择和冲突时会悲观的认为自己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决定,犹豫不决,不能很快做出决定的行为。5、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 。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 tense -afraid type) ,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 pleasure seeking) ,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研究者据不同的研究要求将拖延分成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取合适的类别。对拖延的分类,有利于从更加细致的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也有利于防止研究中因不同类型拖延的混淆而产生结果不显著的现象。3) 关于拖延的性质:积极Vs消极 以往的研究多关注拖延的消极意义,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拖延的积极意义。Scher 和Osterman 提出,拖延可能是管理自我情绪状态的一种需要,当一些情境导致拖延者体验到更多的焦虑症状时,控制导向的任务会促使拖延者将注意集中在积极情绪上。Van Eerde 也对拖延做出积极的解释,认为拖延为下意识过程提供一个必要的酝酿期,使个体对某任务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从而产生一个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因此,个体可能是试图通过拖延管理他们的特质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拖延被看作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策略,拖延者用这种策略来管理消极情绪或寻求新的问题解决方案。Angela 等(2005)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积极拖延者在拖延的程度上与消极拖延者相同,但是在时间的有目的使用、时间控制、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以及结果(包括学业成绩) 等方面,他们更类似于非拖延者。二 、拖延研究方法1、 问卷法 目前主要的评定方法。其中包括:拖延程度的测量。Lay(1986)编制的自评式拖延量表以及Mann1982年编制的决策拖延量表;拖延类型的测量。Bruce Tuckman 1991年制定的拖延量表可以对个体的拖延类型进行测量;拖延动机的测量。个体拖延动机包括通过自我妨碍保护自尊、对服从的反抗、回避讨厌的工作、避免焦虑、害怕失败、追求完美主义等。1989年McCown和Johnson制定的自评式成人拖延问卷可以用来测量慢性拖延者的情境动机;学业拖延的测量。Solomon和Rothblum 是较早采用量表测量个体拖延的研究者, 他们于1984年编制的自评式学生拖延量表可以用来测量学业拖延。Mensink和Sullivan2000年编制的学业拖延量表, 也是较好的学业拖延量表之一。其他常用拖延量表,主为:aitken在1982 年编制的专门测量特质拖延的艾特肯拖延量表以及测量学业拖延的量表,Schouwenberg(1993)编制的学习任务拖延核查量表,Florey 编制的拖延商( Procrastination Quotient) 问卷 ,等等。 使用问卷法来对拖延进行评估有简便、快速的优势,但因是自陈式量表,无法清楚区分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抑或是对拖延的感觉那些在外人眼里看着拖延严重的人,可能自身并不这样觉得;而有些外人并不认为其拖延,但自评的拖延程度却很重,也无法回答时间对拖延的影响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以往的研究都把拖延看作单一维度的结构, 侧重拖延倾向的静态描述,因此编制多维度的拖延量表可能有助于获得关于拖延方面更全面的信息。张红梅和张志杰(2007)在将Tuckman 拖延量表试用于我国大学生时,已做了这方面的探讨,得出了拖延的三因素结构,分别为拖延倾向, 拖延动机和拖延归因。当然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在作业期间的时间管理和分配,以及完成任务的进度来看其是否具有拖延倾向。在Piers(2001)的研究中,任务是被试参加为期周的计算机辅导课程,并给其分配一定的任务,包括课文阅读、课后练习和单元测试,其中学习进度可以由自己决定,但最后的测试则必须在规定的计算机上进行,最后对计算机记录下的所有被试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进行分析。 观察法可以系统的观察到个体的拖延行为,弥补问卷法的不足,但但由于跨越的时间较长,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如果使用的是观察员的话,对观察员的要求也较高。3、日记研究法 最近,Sker和ferrari在其研究中采用日记法来研究拖延行为。日记研究法能够提供有关个别拖延者拖延行为的具体材料,丰富人们对拖延行为的认识,它为拖延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与其他方法相比,日记研究法具有以下优点:在事件和报告之间的时间相对较短、有重复研究的可能性、既可以在个体内部水平来分析其现象、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等。但是,由于其取样较为困难,仍然存在研究对象较少,代表性差,难以得出普遍规律和结论等局限。在我国,有关拖延的研究起步晚,关于国外研究的综述性文章多,实证研究少,研究工具基本是国外同类量表改编而来,因此从质性研究做起,编制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拖延量表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而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编制具有高度群体特异性、拖延类别特异性和领域特异性的量表是否必要呢?此外,采用量表进行横向研究的多,而相应的追随样本、进行纵向研究者少,难以发现拖延的时间变化特性,可能今后研究可在这方面作补充。3、 拖延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内部因素:1、人口学变量 :主要是年龄与性别两个变量的研究。2003年Wendelien 等所做的关于拖延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拖延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在性别差异上,男性的拖延行为比女性要稍微多一些。但关于拖延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Effert 和Ferrari 等人的研究表明拖延行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Haycock, McCarthy 等人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在拖延行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的拖延行为要更多一些。我国学者关于拖延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多表现为,未发现总体拖延的性别差异,但在具体到较细的某些方面会有显著的性别差异。2、人格特征:1)与EPQ M cCow n 等人(1987) 使用修订版EPQ 量表和A itken 编制的成人拖沓问卷进行测量时发现, 内外向和神经质的分数与拖沓分数存在相关, 其中内外向与拖沓呈显著性的正相关, 而神经质与拖沓呈曲线相关, 也就是说拖沓高分者在神经质上的分数要么较高、要么较低。可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这种曲线关系,如Judith L Johnson &A MichaelB loom (1994) 等。尽管如此,大量研究仍然发现神经质和拖延呈显著正相关( Judith L Johnson & A Michael Bloom, 1994; Henri C Schouwenburg & Clarry H Lay, 1995; David C Watson, 2001; Piers Steel,2003) ,而W Van Eerdo (2003)对10个共计2590名被试的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与拖延相关系数为0. 22 - 0. 30,均达到显著的正相关, 但是SimonM. Moon et al (2005)发现神经质与观察到的延迟行为相关不显著。2)与大五人格 Johnson 和B loom (1995) ,L ay 等人(1998) ,W atson (2001) 的研究均发现大五中尽责性与拖延成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成显著正相关,但在回归模型中只尽责性一因素进入模型。而L ee 等人(2006) 正式确立了拖沓特质与神经质、尽责性的调适模型, 即在神经质性和尽责性的相互影响过程中, 由尽责性起到了调适神经质和拖沓习惯的作用。我国学者甘良梅(2007)采用中国人大七人格因素问卷来探讨拖延与人格因素间的相关,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人格因素均与拖延有关。 注意:EPQ 模式下的神经质评估的是情绪上的反应倾向, 比较侧重于人的生理基础方面的表现状况。大五模式下的神经质因素, 评估的是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 侧重于人的主观感受和调适。另,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拖延和一些人格特质的相关性,而对于人格对拖延的影响机制,拖延习惯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领域。3)与病理人格素质。 美国学者McCown等利用人格障碍量表修订版与成人拖延问卷进行研究发现逃避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歇斯底里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分别与拖延习惯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依赖型人格障碍与拖延习惯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拖延习惯与DSM-中的A类人格障碍没有显著的关系存在,而B类与C类的人格障碍就明显地与拖延有较大的相关。 我国学者魏源(2006)利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来调查拖沓行为与人格障碍的关系,发现其与三大类的相关均达到特别的显著水平,相关最高是C 类。C 类不良人格倾向以焦虑与害怕为特征。在对人对事上,常有故意拖沓事情导致无法如期完成、若被要求则变得易怒好辩、责备他人对自己要求过分、常以遗忘为借口逃避应尽之责任等表现,对此种人格倾向的人而言,拖沓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Ferrari 等研究发现,拖沓者所用的逃避策略与愤怒的表达有关,特别是向内的愤怒表达,而这可能就是被动攻击行为的一种方式。 在B 类不良人格倾向中,由于此类不良人格倾向在社会交往中会呈现戏剧化、情绪化之特点,因此研究者认为,由于B 类不良人格倾向在人格五大模型中,与神经质有高度相关 ,而拖沓习惯与神经质特质的相关性,故此类不良人格倾向与拖沓之相关可能来自于神经质特质。Ellis , Knaus也曾提及的强烈敌意是拖沓原因之一。 但是在A类不良人格倾向方面的结果与美国学者McCown的发现不同。可能是使用的人格障碍的评估工具不同,也可能是文化差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解释。 关于拖延与病理人格的研究仍待继续深入,关于人格障碍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如结合了维度法和分类法的人格障碍诊断法可以用于与拖延的研究,以得出更有针对性的结论。4)其他:如自我效能感,自尊,控制点,同一性方式,自我意识等3、拖延动机:自我设阻 自我设阻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定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拖延有时就是拖延者所采取的一种行为性自我设阻手段。避免失败 害怕得到负面的反馈结果,不愿面对失败是拖延者的另一内部动机。完美主义倾向 Walsh等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拖延行为。Unwuegbuzie 在对研究生学业拖延与完美主义倾向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学业拖延都与社会取向完美之间存在相关,而学业拖延的原因“害怕失败”与自我导向完美和社会导向完美相关,与他人导向完美之间不存在相关。4、情绪、情感因素,主要包括抑郁与焦虑 印象中,抑郁患者缺乏行动力,会容易出现拖延行为,但Mckean(1994)的研究发现,抑郁的人并没有较高的拖延分数,因此抑郁并不意味着拖延。但由于工具选择试验设计方面的问题,可能关于抑郁是否是拖延的原因之一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而关于焦虑,国外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焦虑是导致个体产生拖延习惯的原因之一。具体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焦虑与各种自我挫败行为有关,而拖延行为是其中的一种;另一种解释认为当个提过度把自我价值与外在表现相连接,并认为表现差即会丧失个体的整体价值时,他们就会因为焦虑而尽力回避关于表现与自我能力有关的信息,行为上即是拖延。5、时间管理能力 Van Eerde 的研究显示, 拖延可能和时间管理技巧较差有关, 并通过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可得到改善。另有研究发现, 有拖沓习惯的学生和严守时间无拖沓习惯的学生, 两者对于时间知觉有显著的不同;不拖沓的学生能把时间的焦点延伸至未来, 而有拖沓习惯的学生则将时间焦点锁定在目前。我国学者毕重增和彭香萍(2005)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和拖延之间存在高的负相关。二)拖延的外部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与成长的家庭环境 Pychyl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其中,母亲专断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拖延行为之间有着显著负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调节的。而父亲专断的教养方式在对孩子的拖延行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父亲专断的教养方式与男孩的拖延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却与女孩的拖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在Milgram 等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拖延行为者其父母也报告了更多的拖延行为。当学生小的时候都受到了家长的拖延行为的影响。此外,ferrari等的研究还发现,拖延与淡漠的家庭关系和充满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关。 2、任务的性质与奖惩时限 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往往是其拖延行为的有力预测因子。Blunt等研究发现,导致任务厌恶的每一个因素(乏味、挫败感、怨恨)均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任务奖惩的时限,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可见拖延者的延迟满足能力较低。3、外部环境变量 主要为时间压力与外界娱乐方面的诱惑 研究表明,拖延者的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受的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时间愈充裕,个体越容易拖延。四、后果变量的研究1、对自我意识和情绪的影响 研究发现,拖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着负相关。因此,长期拖延可能会导致低自尊,自我效能感降低等。此外,rothblum等研究发现,拖延导致个体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和不能取得成功的作业成绩,会引发个体的焦虑、压抑、内疚自责等消极情绪体验。Solomon 和Rothblumt 的一项对大学生学业拖沓者的相关研究也指出, 拖沓和抑郁情绪以及低自尊等因素都有显著的相关。Saddler等(1993),Johson等(1995)都认为拖延对抑郁症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2、对作业成绩的影响 Scher等研究表明,拖延往往是不理想作业成绩的预测因子。此外,Fritzsche 等研究发现,由于拖延的时间压力会引发个体的焦虑情绪和对问题的解决准备不够充分,使得个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会导致作业成绩质量的下降。3、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拖延与一系列的心理病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关,包括焦虑、消沉,以及更高程度地知觉到压力。此外,拖延还与身体健康存在着负相关,srois 等研究发现,拖延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较少参与锻炼,并且当身体状况不好了,他们也没有及时寻求治疗,拖延治疗从而导致身体状况恶化。Tice 和Baumeister( 1997) 的实验也有力的说明了拖延对健康的影响,他们发现那些拖沓者在学期的初始阶段所汇报的压力和疾病都较少, 而越是到了期末,越多的汇报压力和疾病。4、 拖延的积极影响 Chu等2005 年在最近所做的研究中,区分了“主动拖延者”与“被动拖延者”,虽然他们拖延的程度差不多,但是主动拖延者却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时间控制感,并且作业成绩也和非拖延者一样好,就其原因,Angela认为,可能是主动拖延者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他们故意拖延来制造这种压力。此外,Wolfradz等也曾研究发现,创造性与公正严谨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就意示着拖延与创造性之间可能会存在正相关。5、 有关拖延的心理机制方面的理论阐述一)各大心理学流派对拖延的心理机制的解释1、 心理动力学观点 心理动力学研究者将拖延视为个体对死的本能的抗争和回避无意识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拖延者通过忽略钟、表、日历等时间仪器的方式来超越死亡,因为这些仪器不断地提醒他们时间在流逝。并且钟表对时间的管制被无意识地视为权威形象的象征,拖延者通过与其对抗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表现对过于严格或过于放纵的父母的反抗。有研究显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其成年后的拖延行为是相关的,专制的教育方式预示着孩子成年后的拖延。2、 行为主义观点 行为主义者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来思考拖延问题,认为拖延是一种习得的习惯,是从个体对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而来的,这使得拖延者的记忆中比非拖延者有更多的成功“赶工”的事例 。拖延也能减少不愉快的刺激,形成负强化。当任务越使人感到不愉快,个体拖延可能性越高;获得报酬的时间越长,人们越可能出现拖延。当接近任务的最终期限时,拖延行为明显减少。3、 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将拖延视为一种应对策略,个体通过这种策略来逃避面对他们能力缺乏的状况,维持自尊。Owens 和Newbegin 对中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说法,并提出了图1 所示的关系模型。 总之,拖延者通过这种自我阻碍的方式来应对任务,可以将任务失败原因从自身内部的原因(如能力的缺乏) 移向外部客观环境(如时间的缺乏) ,从而避免自我批判或他人的消极评价,维持自尊或自我价值。 有研究者提出,拖延是自我管理的缺乏。自我管理涉及到个体用内部和外部暗示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继续、什么时候结束他们的目标导向行为的方式。与受内在动机驱使、自我决定的个体相比,由外部因素所驱使的个体的自我时间及行为的管理更糟糕,更易出现拖延行为。他们更多的推迟开始的时间,更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分心。 动机也是造成个体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在外部动机的压力下不得不去执行某些任务比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执行该项任务更容易出现拖延。就内部动机而言,又可分为追求成功动机与回避失败动机,二者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当追求成功动机低于回避失败动机时,个体将倾向于不断地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失败。Schouwenburg 和Lay 就认为,失败恐惧是预测拖延的重要因素 。4、 特质论观点 一些研究者提出, “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神经质以及责任心与拖延相关, 其中责任心更是特质拖延的根源。此外,性别或许也是拖延的预测因子。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拖延,并且女性体验到与拖延相关的更高水平的焦虑。拖延还可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有研究表明:多巴胺能系统以及特殊的神经核可能是拖延的生理原因。2) 时间折扣理论 由Ainslie提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这种先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认识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己晚,时间对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值不同,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时间折扣理论对拖延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自我效能与拖延的关系却无法从中体现。对此有学者把期望理论和时间折扣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是在上述公式的分子上加上期望成分,由此公式为 延迟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拖延做出如下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水平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的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再次,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个体更易拖延最后,拖延的突出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的工作。3) 自我调节理论自我调节理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个体内存在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能够自主的调节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实现个人目标。拖延研究者把拖延看作是自我调节的失败,自我调节理论对拖延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自我控制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个体会不断的评价相互竞争的个人目标,然后执行他认为最重要的目标,目标的主观重要性是由客观重要性与时间延迟同时决定的,客观重要性与目标达成所带来奖赏相联系。拖延者可能在控制机制方面存在缺陷,例如,他们的自我监控、自我反省的能力较低,很难集中注意力,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对于行为有效性过于乐观(DeWitte&Lens,2000;McCown,Petael&Puper,1978;Pychyl,Morin&Salmon,2000)。Deci&Ryan把自我决定理论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自我调节方式,它们存在于同一个自主性连续体上第一,无动机。无动机行为的自主性最低,因为这种行为没有任何目的性,对奖励或结果没有任何期望。第二,外部调节。外部调节是指通过他人施加的奖励与惩罚来控制行为。第三,内摄调节。内摄调节是指行为得到了内化,但并没有作为自我发起的行为而完全得到接受,行为的外部的限制得到内化,开始作为内部限制起作用。第四,认同的调节。认同的调节是个体意识到行为的重要性,认为该行为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相联系。第五,内部调节,是指因为行为本身,由于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乐趣与满足而执行行为。拖延是与自我调节方式相联系,不必要的推迟任务的执行存在三个与非自主性的自我调节相联系的问题。拖延者不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维持积极主动性。无动机的个体,或者依赖于外部奖励的个体拖延到最后一刻,直到外界的压力足够大时才采取行动。拖延的者与不拖延的者相比,有更多消极、相互冲突的情感体验此外,拖延还意味着行为与个体的目标或信念之间不一致。4) 生理理论 Strub(1989)讨论了拖延的神经系统综合症。这包括在各种生活事件上一种持续的拖延。从病因学上看,这是因为额叶和前额叶受到了破坏。Johson和McCown(1995)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发现,这和已知的许多神经行为失调是相关的。然而,根据数据,我们对拖延的神经心理还是一无所知的。其它有关拖延者和非拖延者之间生理基础的差异都是一些假设。 尽管还缺乏直接的证据,但生理原因可能在拖延的亚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至少有两种动机的亚型已经出现在了拖延的文献中。一种是拖延者警觉度比较低,因此容易失去时间线索而拖延而另一种拖延类型则是警觉度过高,因此会过于焦虑而拖延。当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和证明拖延的一些生理基础。四、关于拖延的干预性策略 过去对消极拖延干预更多强调的是行为技巧的发展,如自我监控、自我奖励、自我控制技术以及压力和时间的管理等,但拖延不只是糟糕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的缺乏,它涉及到知、情、行的交互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增加对拖延的情绪与认知成分的干预是必要的,所以应在行为技巧干预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指导,采取多渠道的干预策略。(一) 团体心理治疗模型 消极拖延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增加自我控制与自我价值,提高拖延者的自我力量感。按高低个人能力以及任务导向或人事导向,该模型将拖延描述为完美主义者、社交家、推迟者和惩罚者等四种类型。 该模型的治疗计划通常包括6 个90 分钟阶段,包括简单的信息成分、自我意识训练、自我暴露、个人分析、团体反馈以及“家庭作业”等。 首先,拖延者学会从四种不同的拖延类型中找出自己的拖延类型。通过描述拖延类型,个体可识别导致他们拖延的恐惧、幻想以及家庭信息,学会理解与这些类型相关的个体动机。接下来是实践性的任务,个体要学会以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策略来代替与拖延相伴随的无力感,减少回避和拖延行为,并最终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二) 个体干预消极拖延的个体干预包含下列基本步骤:首先,协助拖延者找出拖延的时间、原因、对象、方式以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任务回避所带来的二级好处(如,不愉快任务的回避,额外的娱乐时间等) ,对拖延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拖延有更多的认识,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如完美主义、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 ,这是常用的主要干预策略,可避免拖延者的压力和焦虑的增加; 其次,制定一系列拖延者能成功完成的任务,鼓励拖延者对任务执行过程负责,进行一定的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内拖延的情况,采用适合他们的干预策略。对拖延者降低拖延频率、按时完成任务进行表扬,增加他们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效能感、自我控制感,提高拖延者对自己力量的认识; 再次,在特殊任务上,对拖延者进行技巧训练。开始执行任务的必要技巧通常需要被划分为小的、可达到的步骤。 最后,由于拖延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其他的干预还有12 周的时间监控,以及行为压缩技术等。5、 目前拖延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首先,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拖延上,对状态拖延研究得很少。而探究情境以及任务的特征、个体对任务的知觉等变量对拖延行为有何影响,将对建立拖延行为干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样本和行为种类都是很有限的。 第三,现有研究针对的是个体的拖延行为,没有考虑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拖延在群体水平上是否存在? 群体对其成员的拖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吗? 在本质上,拖延是否与社会性懒散( social loafing)相同?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四,拖延与表现的关系怎样?需要路径分析一类的复杂技术来探清。参考文献1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