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排水规划(说明书1).doc_第1页
扬州市城市排水规划(说明书1).doc_第2页
扬州市城市排水规划(说明书1).doc_第3页
扬州市城市排水规划(说明书1).doc_第4页
扬州市城市排水规划(说明书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水陆交通便利,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和对外开放港口城市。东连京沪高速公路,西接宁通高速公路,南与镇江隔江相望,润扬长江大桥已开工建设,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京杭大运河贯穿城市南北,水陆交通的便利对扬州经济、旅游等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扬州市现辖仪征、高邮、江都三市(县级),宝应县及广陵区、维扬区、邗江三区,全市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2000年底市域总人口453万人,200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亿元。预测到2005年,市域总人口463万人,2010年为47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达800亿元,2010年为1300亿元。扬州城市规划区为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邗江区及维扬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大运河、长江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布置。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现状人口(2001年底)为55.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第一节 自 然 特 征一、地理位置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径11902至12030、北纬32至3225之间。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径11926,北纬3224。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接壤,东和盐城、南通毗连,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二、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扬州为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蜀冈一线以北为长江的一级阶地,标高为10m30m(黄海高程),土壤为黄土状亚粘土,地基计算强度为2025T/m2,蜀冈以南为长江的河漫滩地,地势平坦,标高一般为5m10m,土壤为亚粘土、砂土,地基计算强度为810 T/m2。扬州市境内分布的地层属第四纪地层。市区内多为瓦砾土层,少部分地区有淤泥。基岩深度南浅北深。在河漫滩地区为5664m,在一级阶地约为75m,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具有地形平坦开阔,地基稳定的优点。三、地 震扬州市大地构造属于地台和地层的过渡带扬子准地台中部。在地震划分上属于扬州铜陵地裂带中段,地震裂度为七级。抗震设防标准:一般建筑物、构筑物按地震裂度七度设防;城市生命线工程、重要工程和大型公建按地震裂度八度设防。四、水文地质扬州市区地下水分为四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浅层(潜水承压)含水层、深层(承压)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工程所在地区地下水为浅层含水层。此层为上更新统(Q3)冲积层,岩性上段灰色粉矿,厚度一般为30m左右,下段为灰、灰黄色细砂、中砂、粗砂局部含砾,松散饱水,顶板埋深40m左右,厚度15-20米。在上段和下段之间加有一层厚约512米左右分布稳定的亚砂土或亚粘土,隔水性不强。该层水位埋深一般为26m,单井涌水量为5001000立方米/d。由于含水砂层埋藏浅,与上部潜水无稳定的隔层,因此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但本层又具有一定的承压性质。目前的成井大都为混合开采。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水,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以垂直向为主,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此外地表水也不同程度地补给地下水。浅层含水层总的径流方向是流向东南。本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及人工开采。五、气 象扬州市属温带气候,因为临海较近,故属海洋性气候。夏季雨量集中,降雨量可占全年的47%,汛期在69月份。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 14.8极端最高气温 39.10极端最低气温 -17.7年最大降雨量 1520.7毫米(1972年)年最小降雨量 400.6毫米(1978年)年平均降雨量 1046.2毫米最大冻土深度 11厘米年平均冰冻天数 12天年平均风速 3.5米/秒六、周边水系情况及水文特征扬州东为淮河入江水道,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及古运河纵贯城区,仪扬河自西向东入境,构成扬州主体水系框架。其水文特征是:1、长江境内长江上承大通来水,处于大通至江口感潮段的中部,大通多年来平均流量2820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9260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日),枯水季节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1月31日),汛期(510月)平均流量39700立方米/秒。潮水位随流量大小和潮汐影响而变化,历史上沿江最高潮位:三江营6.27米,瓜洲6.89米,泗源沟7.26米(均为1996年8月1日)。潮水位的高低,是提供扬州江堤防洪及内部排水设计的依据。2、淮河入江水道邵伯湖六闸以下诸河,是淮河洪水入江的直接通道。淮河上、中游洪水来水量多年平均为233亿立方米,最大来水量702.6亿立方米/年,最枯年份仅10.6亿立方米/年,入江水道实际最大行洪流量为10800立方米/秒(1954年),设计洪峰流量为12000立方米/秒。设计最高洪水位为六闸8.5米,扬州闸8.0米,万福闸闸上7.8米。淮河洪水除经入江水道直接入江外,同时也进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相应抬高运河水位,对扬州东部一线防洪仍有较大影响。3、京杭大运河市区段大运河,北起瓦窑铺,南至施桥船闸,是京杭大运河徐扬段的入江口门,80年代经过续建配套,通航条件日益完备,目前航道底宽6070米,码头区有90米,通航水深4.0米,基本达二级航道标准,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江口段建施桥船闸,闸上为淮河水位,闸下为长江水位,运河堤岸是主城区东部的防洪屏障。4、古运河古运河是扬州城的“同龄”河道,见证了历代扬州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今天仍然是“沟通江淮”,肩负引排航运的骨干河道,又是接纳和排泄仪扬山洪入江的干河,河道全长29.3公里,我国保留最完好的人工古运河,现状底宽7.5米左右,常水位下行能力5080立方米/秒,最大排水流量达295立方米/秒(瓜洲闸记录),目前古运河北有扬州闸,南有瓜洲闸,闸内河段已不再直接承受江淮洪水压力。5、仪扬河及沿山河仪扬河及沿山河是扬州西部拦截山洪,汇流入江的重要河道,汇水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历史上仪邗山洪分别由赵家沟、乌塔沟等仪征东部诸涧河注入仪扬河,因排水路径短,调蓄能力差,以致汇流速度快,洪水峰值高,仪扬河压力很大,沿线平原地区及沿江圩区,洪灾频发。1955年仪扬河北部开挖沿山河,使坡地水归槽,缓冲山洪水势,城市山洪压力有一定减缓。仪扬河全长25.7公里,底宽1015米,河底高程0.0米,水面宽6080米,两岸堤防:顶高7.58.5米,顶宽5米,向西至泗源沟入江,向东至三汊河与古运河合流至瓜洲入江,合计最大排水能力有760立方米/秒。沿山河是在丘陵高地与平原区交界处开挖的截洪河道,邗江段5.58公里,维扬区段3.2公里,对扬州城市防洪关系重大,因维扬区段尚有2.1公里未与邗江接通,使城北高地来水直接冲入市区,西段邗江沿山河亦因工程老化,截洪作用衰减,洪水漫堤而过,已不起拦截作用。6、城区内河水系区内河道纵横交错,主要汇向古运河排水,东西向的有:邗沟河、漕河、北城河、响水河、七里河;南北向的有:沙施河、小秦淮河、二道河、蒿草河、新城河、安墩河,河底宽度一般4.08.0米,最宽的二道河1225米,河底高程2.53.0米,响水河、新城河北端河底高程5.0米,城区地面高一般57米,已初步形成城区排水网络。第二节 城市社会经济历史上的扬州,曾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及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等不但曾来扬州或在扬州任职,而且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千古绝唱,名扬中外,影响甚远。扬州现仍保存着丰富的、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邗城、西汉的广陵城、宋代的宋大城等古城遗址。唐代的城垣、城壕、城门和瓮城遗址,宋大城遗址犹存可见,春秋时开挖的邗沟、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众多具有扬州传统特色、保存完整的寺庙建筑,布局奇巧、环境优美的园林古建筑更是斐声中外。另外扬州在工艺、美术、文化艺术、戏剧曲艺、饮食、园艺等方面自成流派,享誉中外,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著名的扬州玉雕、漆器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另外的传统还有剪纸、刻纸、刺绣、绒花、灯彩等工艺美术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味,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经济价值。在文化艺术和戏剧、曲艺方面,扬州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扬州的曲艺、扬剧、评话、弹词、清曲等独树一帜。扬州烹饪、盆景艺术、木刻雕板印刷、自成一派的扬州画派(扬州八怪),驰名中外的扬州酱菜,独特服务技艺的“三把刀”遍布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扬州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和对外港口城市,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形成了机械、纺织、轻工、化工、电子、食品、建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505.6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58.93亿元,年均可比价增长10.58%,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1205元增加到12368元,年均可比增长10.38%。,三大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4.3:47.8:37.9调整为2002年的12.67:48.77:38.56。第二章 城 市 排 水 现 状第一节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一、扬州市区现有水厂三座,总设计规模达30.5万立方米/日,扬州市城市用水主要是水厂供水,供应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目前,市区供水普及率达100%,部分单位还利用地下水和自备河水作为工业生产用水。扬州市区水公司2002年市区总售水量为6551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032.61万立方米,占29.43%,生活用水4873.98万立方米,占70.57%。市区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17.81升/人日。市区总供水量为10636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为27.8万立方米/日。二、地下水供应现状城市现有深井125眼(不包括潜层水井)取水能力4万立方米/日以上,年开采地下水从九十年初1200万立方米逐渐下降到目前700万立方米左右。三、地表水河水供水现状由于市区河水受污染较为严重,其利用率较低,只有少数机械、造纸、化工、沿河电力等企业自备作为冷却、工艺用水。市区工业地表水自备水源主要是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每年取水量在6900万立方米左右。四、供水管网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城市供水管网不断扩大和完善,目前城市供水主干管总长度约为906公里。五、扬州市城市供水规划1、规划生活用水量: 2005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350升/人日 2010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380升/人日 2020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450升/人日2、供水普及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到2020年主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005年75%,2010年80%,2020年85%。4、规划城市最高日供水量(仅为自来水,不含其它水源) 2005年规划最高日供水量36万立方米/日 2010年规划最高日供水量49万立方米/日 2020年规划最高日供水量85万立方米/日 第二节 雨水排水系统现状一、扬州属江淮平原区,西部、北部为仪邗丘陵,地形走向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高差最大有30米以上。北部蜀冈高地为长江一级阶地,地面高程8.040.0米(废黄河高程,下同),南部(沿山河以南)为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3.08.0米,以宁通公路为界,路北为平原区,路南为圩区。城区地面低于7.0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4.3%,7.08.5米的约占33.5%,8.5米以上的占12.2%。境内地层属第四纪地层,蜀冈一带及其以北大部为黄土状亚粘土,以南平原地区上层以轻亚粘土或壤土层,下层为灰色壤土夹粉砂或灰色淤泥质壤土夹薄层粉砂。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以地台与地槽的过渡带扬州准地台中部。在地震带划分上属扬州至铜陵大断裂带。市区各项基本建设及规划布局均按7度区设防。二、扬州市区属江淮水系,南江北淮,依运河贯通。境内主要河流有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支流有槐泗河、漕河、七里河、蒿草河及北城河、瘦西湖等。市区河道大体划分为运河水系,内城河水系,瘦西湖水系。运河水系包括邗沟、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漕河、七里河、蒿草河、安墩河、槐泗河,内城河水系包括小秦淮河、北城河、玉带河、二道河;瘦西湖水系含瘦西湖、杨庄小运河、笔架山保障河。三、古运河及长江水位资料1、古运河多年水位特征值: 表2-2-1项 目数值发生年月警戒水位5.50最高水位6.721954年次高水位6.691991年最低水位3.571978年多年平均水位4.50-4.802、长江主要历次洪水年份最高潮位表: 表2-2-21954年6.691974年6.031983年6.651991年6.551995年6.331996年6.271997年6.041998年5.851999年6.523、长江多年潮位特征值: 表2-2-3长江多年最高潮位平均值5.60长江多年高潮位平均值3.30长江多年平均低潮位2.24长江枯水期多年平均低潮位1.50长江多年平均潮位2.77四、雨量及频率分析根据建国以来50年(1951年2000)降雨资料统计分,十年一遇的24小时雨量为175.2mm,二十年一遇的24小时降雨量为212.0mm,各种频率的最大一日,24小时降雨量如下:频率%一日雨量24小时雨量(mm)0.5302.01332.21.0268.98295.92.0236.28259.55.0192.74212.010.0159.24175.220.0126.02138.6五、雨水管道和各类排涝设施现状1、雨水排水河道城市雨水通过管道系统收集后最后都是排入各级河道,而河道的过流能力、水位情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排水状况。大运河、古运河、仪扬河是沟通江淮和区域内的引、排、航骨干河道。内部河道属淮河水系的有槐泗河、沙河、冷却河、邗沟河、潮河、响水河、玉带河、瘦西湖、北城河、小秦淮河、二道河、安墩河、沙施河、七里河、蒿草河、新城河、潘桥河、长河、二桥河、红旗河、下圩河、吕桥河等,以上除槐泗河外,均排入古运河。属长江水系的有银潮河、东银沟、西银沟、赵家沟、黄泥沟、七里沟、乌塔沟,以上河道均排入仪扬河。邗江河、八里排河、卞港、曹王河、马港、八里港、瓜洲中心河、郑庄河、杨桥河、青龙港、军桥河等,以上河流均排入长江。2、排水管道(1)老城区现状排水管渠多为合流制管渠,雨污分流制在近10年才开始实施。随着市政建设力度的加大,旧城改造,新区的开发建设,相继拓宽改造和配套建设了一大批城市道路,并同步建设雨污分流管道。但原有住宅区和未改造老城区部分排水设施尚不完善,还有待改善和增强。(2)建成区现有雨水管道局部汇水面积分配不太合理,出水口标高偏高,管径偏小,汛期管道下游积水,影响其排水功能的发挥。据统计,我市现状雨水主干管总计长度约402公里,见表2-2-4。 近几年完成和改造主要雨水管道一览表 表2-2-4路 名管径(毫米)管长(米)流 向新城北路DN600-DN8005800潘桥河、杨庄河通港北路DN600-DN10007300念泗河、杨庄河文昌中路DN6004940小秦淮河振兴路DN600-DN10006176开发路二桥河、幸福河开发路DN800-DN12004600河道江阳中路DN8003560新城河建安路DN600-DN8003100开发一路文昌西路DN800-DN10004536赵家支沟、新城河百祥路DN600-DN8006776幸福河邗城大道DN600-DN10008322幸福河、蒿草河、新城河孙庄路DN6002280邗城大道文汇西路DN600-DN8003626蒿草河、新城河文昌西路DN600-DN8004594新城河、小秦淮河、古运河文昌东路DN600-DN8004284沙施河史可法路DN6003660漕河漕河东西路DN600-DN8003358古运河四望亭路DN600-DN8004100蒿草河大桥西接线DN600-DN8004516沙施河汶河路DN8004000北城河、响水桥328国道DN600-DN100010400沙施河、古运河泰州路DN6004000北城河、古运河高桥南北街DN600-DN8003360邗沟河、漕河、古运河梅岭东路DN600-DN8001600古运河花园路DN800-DN10002378沙施河3、市区防洪堤坊、闸及排涝泵站现状现有水利设施大多设计标准普遍低,规模较小,由于先天不足,经多年运行,工程老化严重,提升泵站出水不足,机电设备亟待更新改造,河道淤积、堤坊削弱,行水防洪能力降低,古运河北段及仪扬河东段、西银沟、赵家沟等堤坊,堤高不足,堤顶宽度偏小,部份顶高不足7.5米,防洪标准难以满足设计要求。4、桥 涵我市水系发达,道路路网纵横,在水系上架设了众多的桥涵,某些桥涵对其所在的水系行洪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市 区 涵 闸 现 状 表 表2-2-5名称地点建成日期孔数净宽闸顶高程闸底高程设计流量(立方米/s)扬州闸古运河1989年改建34米 2孔12米 1孔8.50.340古运河以东片通运闸七里河东1991.7222.59.01.520七里闸七里河西1974147.02.020太平闸沙施河北197814.57.02.020古运河以西片黄金坝闸邗沟河1994.1114.57.01.520高桥闸漕河200214.57.02.020钞关闸小秦淮河简易32.6米 2孔3米 1孔8.02.530响水闸响水桥200213.57.03.520二道沟闸二道沟200215.07.02.020安墩闸安墩河197014.57.02.020小板桥闸水院南19921227.02.08瓜洲闸古运河19705238.2-1.0361便益门闸北城河2002157.02.020 市 区 泵 站 现 状 表 表2-2-6名称地点泵型数量电机动力(千瓦)流量(立方米/s)管理部门河东片通运站七里河东800ZLB43206市涵闸处七里新站七里河西800ZLB21603.0市涵闸处七里站七里河西700ZLB21602.4市涵闸处里、跃进闸同心河东、西800ZLB43206维扬区农水局河西片黄金坝站邗沟700ZLB21603.0市涵闸处便益门站北城河32ZLB-12531105.4市涵闸处安墩东站安墩河800ZLB64809市涵闸处安墩西站安墩河700ZLB21602.4市涵闸处钞关站小秦淮河32ZLB-1252953.6市涵闸处第三节 污水处理系统现状一、雨、污水排水管网扬州市区目前的排水管网布置十分紊乱,除新建城区(西部新市区)现已建成雨、污分流体制外,其余片区均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雨水就近排入水体,绝大部分污水直接或经普通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水体。目前扬州市现状排水管网总长度约536.79公里,其中污水管道总长度约135.09公里。下面分片区介绍如下:1、老城区的雨污排水管网扬州市老城区面积5.09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大约12万人,老城区主要道路布局呈方格网状,城河水系与古运河将老城区环绕其中。老城区南北向的道路有石塔南路、汶河路、国庆路、泰州路,东西向的道路有盐阜路、文昌中路、甘泉路、广陵路、南通路。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改造建设的城市道路,路下已布设排水管道,管径为DN300-DN800。因排水分区不太明确,汇水统计资料不详,主要的排水口在古运河、北城河、二道河及小秦淮河。老城区的其余街巷建设年代都十分久远,巷道纵横,宽窄不一,主要建筑均以砖木平房为主,由于房基较浅,因此老城区街巷排水管道埋设较浅,排水坡度小,管道排向比较紊乱。2、瘦西湖区域的排水管道瘦西湖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是扬州市城市的象征,由于瘦西湖周围企业单位及居民生产及生活污水向湖中排放,加上与瘦西湖相通的水系目前也遭受污染严重,导致瘦西湖水系水质严重恶化。瘦西湖水质污染已影响到扬州城市的形象,为此,已引起市政府及各界的重视。2001年扬州市政府对瘦西湖水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整治,通过引水冲换,污水截流,河道清淤和闸站建设四大工程,使瘦西湖水体达到死水变活,活水变清的目的。3、东部地区排水管道东部的城郊结合部,由于城市设施、道路建设比较滞缓,排水管网设施不太到位,因而排水现状也是十分紊乱。除新建道路布设有排水管道外,其余街巷基本上仍是雨、污合流就近排放,排放的水体出口有古运河、沙施河、七里河、大运河。该区域内工厂企业较多,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城市水体,导致城市水体严重污染,尤其是古运河、沙施河及七里河污染更加严重。4、西部新区的排水管道西部新区是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现已成为扬州政治、文教、金融的中心。新区在道路建设时,按照规划要求,实行雨污分流制,城市主次干路同步铺设雨污排水管道。其中雨水就近排入水体,而污水通过管道经污水提升泵站送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入水体。5、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的排水管道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的排水管道系统由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统一规划设施、管理,目前主要交通干道均已铺设了雨污分流的排水管道。但排水出路依然是排入附近水体。6、沿江港口工业区沿江港口工业区施桥、八里、港口工业区、瓜洲镇现状排水管道仍是雨污合流,雨污水就近排放至附近水体。沿江港口工业区四个片区目前尚未连接成片,因此排水系统也没有相互联系,自成体系。7、扬州市污水截流工程自一九九八年扬州市开始建设污水截流工程,该工程主要沿老城区的古运河及大运河和城区河道铺设污水截流干管,将老城区、东部地区、瘦西湖区域合流及分流的污水经截流干管和提升泵站最终送入扬州市汤汪乡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经泵站提升送入施桥船闸下游的京杭大运河。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污水管道20多公里,建设污水提升泵站5座,汤汪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0万吨。二期工程将再建47.4公里污水管道,再建污水提升泵站5座,使汤汪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旱季)。8、市区河道污染情况由于市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水体,少部分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其排放标准为三级排放标准,目前也是排入城区水体,造成市区水体环境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重。目前古运河水质低于类标准,瘦西湖及内城河水系水质低于类标准。市区各河道排污口调查情况如下表。 市区河道排污口汇总表 表2-3-1序号河道名称排污口备注工业(个)生活(个)1七里河36502沙施河19623安墩河23404二道河1605二道沟146响水河147北城河358小秦淮河1869玉带河45810漕河222211邗沟河2512漕河至邗沟河支河510合 计109676二、污水处理厂1、扬州市原有石塔污水处理厂仅是扬州市石塔居住小区相配套的排水设施,位于石塔小区的西南角,西临排涝河。一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4000立方米/日。该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其工艺核心是生物接触氧化法。该工程一九九三年八月建成投入试运行,工程投资近500万元,一九九五年初进行二期扩建工程,新增8000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二期投资约800万元,处理工艺与一期工程相同。该处理厂主要接纳蒿草河以西石塔小区,康乐新村、新庄、宝带及翠岗、新城花园、念泗等居住小区的生活污水,服务人口7-8万人。现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已达12000立方米/日,总占地面积11600平方米。尾水排入排涝河。根据市政府及扬州环保城、生态城的建设要求,关闭该厂,将该厂服务范围内生活污水划入汤汪污水处理厂范围。2、扬州市汤汪污水处理厂扬州市汤汪污水处理厂是近期才动工兴建的,一期工程规模10万立方米/日,二期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总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该污水处理厂主要承担扬州市老城区、东部地区、瘦西湖区域的生活及工业污水,为了收集既有城区的污水,配套建设了扬州市污水截流工程,收集输送上述区域的生活及工业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的废水送入施桥船闸下游的京杭大运河。汤汪污水处理厂选址于扬州郊区汤汪乡丁家套地段,污水厂厂址位于城市郊区边缘地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小,与承担尾水水体京杭大运河隔堤相望,并且接近施桥船闸。该厂占地面积约8.0公顷。汤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具体工艺为CAST循环活性污泥法工工艺。汤汪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该工程已于一九九八年九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备之中。3、城市点污染治理情况扬州市建国以前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以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电子、冶金、建材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乡以及乡以上企业总数为445个,其中县以上288个,乡镇157个。扬州市水环境污染因素中,工业企业污水占很大的比重,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企业按要求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从目前取得的资料看,有些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已达标排放,但运行费用很高。也有些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很完善,正在积极的整改过程中。根据统计数据,市区共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68套。2002年市区污水年排放量832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480万吨,占58%,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923万吨,占42%。污水处理厂年处理量1800万立方米,其他污水处理总量432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73.58%,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21.63%。三、纳污水体现状1、长江根据长江水质监测结果,长江两监断面的水质良好,达到类水标准,但CODMn、非离子氨、石油类,溶解氧部分测次不同程度超标,其中CODMn最劣值超标倍数达0.5倍,非离子氨最劣值超标倍数达2.9倍。2、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扬州市区段水体由于受下游船闸的节制,水体流动小,自净能力差。监测结果表明,邵伯湖口断面由于无工业废水污染,水质较好,仅CODMn略有超标;大、小运河交界断面由于受扬州电厂和扬州造纸厂的污染影响,DO、CODMn、BOD5有超标现象,但该断面水质仍符合类水标准;七里河口水质超过类水标准,有机污染及毒性物质污染较重,挥发酚、As、BOD5、DO、CODMn均有超标,其中CODMn和As的最劣值分别超标0.98倍和1.56倍;施桥船闸上游断在水质符合类水标准,但CODMn和As均有超标测次出现。京杭大运河扬州市区段年均值属类水体,部分断面已超过类水标准,主要污染物为CODMn、BOD5和As。3、古运河古运河扬州市区段,水环境容量小,河水流动缓慢,水体自净能力差,是扬州市区主要纳污水体。评价表明,新开河口西断面符合类水标准,水质好于其它断面,但挥发酚、DO、CODMn、BOD5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解放桥南断面BOD5、CODMn超标率较高,分别达100%和83.3%,该断面水质超过类标准;龙头关西断面CODMn和BOD5超标率分别超标0.9和0.4倍;中药厂南及叉河口东西断面石油类、BOD5、DO、CODMn均有不同程度超标,总体水质超过类水标准。根据各监测指标年均值评价,古运河扬州市区段主要为有机污染,污染指标为BOD5、CODMn挥发酚及石油类。古运河市区段水质超过类水标准。4、扬州市区内城河1996年扬州市区内城河均超过类标准,其中,北城河和蒿潮河水质为类水体,其它几条河流水质已劣于类水,各条河流的BOD5超标率为33.3%-100%,CODMn超标率60%-100%,DO超大型标率33.3%-60%,石油类超标率16.7%-83.3%。萃园河和七里河石油类、BOD5、CODMn超标严重,其中七里河BOD5、CODMn分别超标3.3倍和3.5倍。内城河污染较重,是由于接纳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且河床浅,流量小,自净能力差所致。5、瘦西湖从附件中看出,钓鱼台断面BOD5、CODMn、总磷、总氮超标率均达100%,其中磷、氮污染较严重,总磷超标倍数23.4倍,总氮超标倍数为5.46倍。大虹桥北断面BOD5、CODMn、总磷、总氮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同样氮、磷污染较严重。瘦西湖总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重,有机污染也较严重,湖体水质超过类标准,劣于类水。这主要是由于周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与之相连的污染严重的河水进入而造成的。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景色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水体已遭严重污染,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6、各水体水质监测及评价结果详见附表一。第四节 引水换水现状城市引水换水工程是改善市区水体环境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扬州市目前引水换水主要是指对瘦西湖及相连城内12条河道的引水换水。引水水源取自京杭大运河,水体为类。引水方式采用管道输水,引水流量5m3/s,引水管线采用一根DN1700夹砂玻璃钢管,总长7.5公里。通过引水冲洗、污水截流、河道清淤、闸站建设四个部分,外加湖河监控管理系统,达到死水变活、活水变清的目的。其水体环境目标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水体保护目标是类,与之相关的城内河道保护目标类。第五节 城市排水存在问题一、雨水排水系统1、标准偏低扬州是座悠久城市,老城区排水系统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能满足现行标准,当短历时暴雨超过上述标准时,部分居住区和城市道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积水受淹的情况。2、现有河道排涝能力不强,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河道连年淤积,淤积深度1.4-1.8米,河床抬高,排水断面缩小,遇暴雨城市部分低洼区域就要淹。3、老城区雨水系统布局较乱,管道直径小,管材质量差,渗漏多,且堵塞严重。碰到大暴雨满足不了排水需要,造成短时间的内涝积水。城市还有多处洼地未进行整治,内涝现象严重。4、因城市的发展,新区的开发建设,原有水系不可避免地被破坏,但因未能及时因变化而对水系进行相应调整,造成水系不畅,削弱了蓄排能力。城郊结合部的河道被任意倾倒垃圾,擅自填埋,河道被堵塞,造成城市部分河道成为盲肠,河道淤积现象较严重。5、地面沉降未得到控制,致使雨污水管道沉降严重,造成接口漏水。近年来,由于市区建筑工地遍地开花,大量灰、砂随工地废水进入雨水系统,造成雨水口及雨水管的淤积,雨水在路面上呈无序的流动状态。6、由于排水工程建设及工程管理、技术设备投入资金有限,旧排水系统得不到维护和更新,超期服役现象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建设的排水系统还存在着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和维护的问题,这样的情形势必造成混乱和推诿,不利于排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二、污水排放系统1、污水处理严重滞后,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主、干管起点埋深较浅(地面下1.50米),造成部分居住小区网状支管接入困难。3、工厂及居住小区网状支管建设与城市主干管规划设计不统一。工厂及小区网状管规划建设,是由企业和建设单位承建的,往往在设计中与城市排水管不协调,管网施工质量低劣,漏水严重。在接入城市主、干管时,不得不对这些网状枝管重新进行改造,以保证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正常运行。4、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在新建地区,旧城道路拓宽及翻建等工程设计中均按分流制设计,建造了雨水管和污水管。但实际并未形成完善的分流制系统,致使实际运行时雨水管和污水管互通,造成分而又合的局面,影响分流制管道效能的发挥。5、城市主、干管管径和坡度的设计余地太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造成局部管道排水不畅,管道沉积严重。第三章 规划依据及原则第一节 规划依据1、江苏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扬州市总体规划(2002-2020)纲要(初稿)及各分区规划文本 扬州市规划局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2001年12月3、扬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扬州市环境保护局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扬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994年11月4、扬州市“十五”环境保护规划 水污染防治规划(送审稿) 扬州市环境保护局 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000年6月5、扬州市城市防洪规划 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3年2月6、扬州市区域供水规划(20022020) 扬州市自来水公司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2002年9月7、扬州市水资源规划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01年3月8、扬州市生态市建设纲要 扬州市人民政府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主要参考资料:1、扬州市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2000.9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2、汤汪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3、扬州市港口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第二节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1、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提出要按照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将扬州建成“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和“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2、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3、城市规划分期: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4、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人口规模:现状(2001年底)55.6万人;近期(2010年):72万人;远期(2020年):100.0万人。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现状:55.3平方公里,近期:85平方公里,远期:118平方公里。6、城市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与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7、城市布局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为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并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分区确定保护与建设要求。第三节 规 划 原 则1、规划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总体设计,分期实施;改造利用,分合兼容;以生活污水为主,结合工业废水,相对集中逐步形成区域性污水处理系统。2、规划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采用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一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全部、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瓜州镇。范围主要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大运河、长江围合而成的主城区范围,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100万人。规划人口详一览表。 规划人口规模一览表 表3-3-1序号分区名称居住人口(万人)备注1老城区7现状居住人口11万人左右2西部分区393东部分区164西北分区55东北分区66西南分区77东南分区-规划备用地8河东分区89瓜洲分区710港口分区511蜀冈瘦西湖分区-建设用地内少量居住人口忽略不计12扬子津分区-建设用地内少量居住人口忽略不计13合计1004、排水规划总原则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制。对老城区已形成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区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过渡,以后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新区建设,实行雨污分流制,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排入水体,局部区域实现中水回用系统。工厂企业内部管网应按雨污分流,清浊分流的要求建设。5、城市雨水排水原则1)雨水排水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2)雨水排水工程建设应与其它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防洪排涝为主,兼顾航运和环境整治的综合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制订的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合理选用雨水排水标准,逐步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4)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充分发挥现有雨水排水工程作用的基础上,对其排放标准和管线设施逐步提高与完善。5)根据城市形态及地形水系等因素,采用分散就近排放原则,布置雨水排放系统,城市内河水系为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进行综合整治。6)充分利用城市河、湖等水体蓄洪、泄洪功能,调节暴雨径流、美化环境,合理建设排涝泵站,在保证排涝防洪效能基础上尽量减少排涝能耗。7)合理划分城市排水分区,重点调整沿江港口圩区,相应改扩建雨水泵站,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6、城市污水处理原则1)合理规划污水系统,是关系到整个污水系统是否实用、经济和满足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污水系统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结合城市现状水体条件,以及现有排水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或优化设计决定。2)城市污水以集中处理为主,选择合理的地方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尽可能利用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水生植物资源等建设生态污水处理厂。3)管道起端和终端埋深管道起端和终端埋深的确定。它影响工厂、住宅小区管道的接入,中途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