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辨析.doc_第1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辨析.doc_第2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辨析.doc_第3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辨析.doc_第4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辨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迷茫的痛苦外显为精神的无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辨析文学院 0504 李桐 05501149摘要: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意旨,古往今来的研究者见仁见智,有多种说法。本文试图从诗歌的主旨句入手,结合李白的其他诗歌创作,综合李白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白个人的追求与遭遇,探讨李白诗歌的内在涵义,解读出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所特有的无奈的情感历程。关键词: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主旨Part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意旨,一直是李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多种认识和说法,概括起来,大略有“世事虚幻”说、“回首蓬莱宫殿”说、“向往神仙世界”说、“象征光明、理想”说,以及后来的“不肯屈事权贵, 挣脱黄金樊笼, 洁身自好, 争取自由”和与此大致相类的“挥斥幽愤,追求自由”,“不满现实,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生活的境界”,“弃世、非仙、皈依自然”,“遍游名山大川以终天年”,“傲岸不屈,保持人格”等。这些说法中,出自于清人陈沆的诗比兴笺中的“回首蓬莱宫殿”说是现在比较通行和认可的说法。原文如下:陈沆云:“此篇昔人皆置不论,一若无可拟议者。试问:题以留别为名夫离别则有离别之情矣,留赠则有留赠之体矣,而通篇徒作梦寐其茫之境,山林变幻之词,胡为乎?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磋此于留别何谓耶?果梦想名山之胜而又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又何谓耶,所别者东鲁之人,而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颠。又何谓耶,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奇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放云:准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燃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嗅”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蹭握手之什。”安旗在李太白别传中写到:“陈抗之说,深得此诗之秘旨。今之论者或以诗中梦境为李白之理想境界,可谓失之千里。” Part1诗的题目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根据题目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性情豪放豁达,一生交友无数,但是李白又有一颗不安定的心,漂泊是他一生的主题,他年轻时寄情自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结交隐士逸客,中年则投身政治,宦海飘摇,三次出入长安。所以在李白的诗中,表现朋友离别的诗歌有很多。试看较早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再看后期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梦游一诗的离别之情实在是太过悲凉苦闷压抑沉重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让我们回到五年前,也就是天宝元年,相信会找到答案。公元七四二年,天宝元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他接到了当今皇帝的邀请,得意洋洋的向长安而去,他入世为官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他的喜悦之情在他的诗歌就能体现出来。试看这首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尤其是最后的一联,多么的狂妄,但这是李白,天才就应如此。告别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后,他又和自己的妻子开起了玩笑。试看别内赴征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自比苏秦,多么的志得意满,可是李白却忘了,苏秦在成就一番功业之前,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李白就这样到了长安,李阳冰草堂集序中这样记载到:“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唐明皇降辇步行,亲手为其调羹,这是多大的排场呀。但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若是偏要入士为官,往往是一段悲剧的诞生。在他之前,屈原,陶渊明已经为这个论断做了论据,可惜的是,李白依然执着不改。慢慢的,李白开始发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自己只不过是荒淫的皇上的一个玩具而已,自己最大的作用不过是写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帮闲文字罢了。他开始厌倦这里了,他到长安的第二年,他的老酒友贺知章要告老还乡了,李白在写给他的送别诗中透露了这样的情怀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长之的李白传这样描述李白当时的感受,“在野的李白想在朝,在朝的李白想在野”。或许朝廷对于李白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围城,离开也许无奈,但也许是最好的法子。李白决意要走了。幸好皇帝还比较开明,“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于是李白又开始了漂泊,好在李白还有很多朋友,重要的是,李白还有人生的另一种追求,那就是求仙问道。唐朝是道教在中国兴起的年代,而李白幼年生活的四川地区,更是道教盛行,可以说,李白自小就受着道家思想的熏陶,在诗歌中他写到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道家思想的形而上的特点恰与李白潇洒飘逸的性格相符,二者交汇,便激荡出李白独特的诗风。道教思想深深的注入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总结起来,可以归纳出两点,一是大鹏精神,二就是旅人情思。李白好以大鹏自比,而这大鹏的来历自不必说,当然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那只“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而这种精神遇到了坠落人间的仙子李白,就变成了他淋漓轻扬的诗风,孤独人格的写照和多多少少的玩世不恭。试看看早期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再看李白的绝命诗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以及一份无法常人体会的孤独情怀。上面已经说到,漂泊是李白一生的主题,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路上,而驱动李白不停游走的内在动力正是求仙问道。在李白年轻的时候,他就写过一首诗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在他以后的创作中,还有很多首类似的描写自己求仙问道的诗歌,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Part2本诗的题目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完整的记梦诗,并且还搬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梦境中的种种景象,加以无端的阐发,我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可以问出一个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李白真的做过一个这样的梦吗,诗中的种种真是梦中所见吗?回归到诗的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梦游天姥并不是一个美妙的旅程,这个梦可以算是一个噩梦,因为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在现实中,梦是记不住的,我们往往一觉醒来,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梦,但却无法加以表述,更不用说是细节了,但有一种例外,就是噩梦,就是那种中途突然醒来的梦。就像诗中描述的那样。但我们要问,这真是李白的一个噩梦吗,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李白在天宝元年四月,曾经游历过泰山,并写下了游泰山六首,下面是其中四首。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口。水急松声哀。北眺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很熟悉不是吗,特别是第一部分,几乎和梦游中描述的一模一样,纵观这几首诗,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对仙山景物的描绘,还是偶遇仙人时的描写,甚至是所用的词汇,都大同小异。我们甚至可以说那首梦游中对天姥山的描绘就是对这几首游泰山有感的总结。 仙境非梦,而是李白匠心的想象,这个对于仙境的描述已经成为了李白头脑中的固定程式,只有修辞的需要,就像评书里的“赞”,对于诗歌的主旨并没有太多的意义。试看另外一首鸣皋歌送岑征君,此诗据考证,应作于梦游一诗的几月之后。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玄猿绿罴,舔啖岭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坳。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鹄。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崦萼。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冥鹤清唳,饥鼯频呻。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堰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獬于风尘。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该诗对于仙山幻境的描写,例如“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等句,与梦游一诗也是很相近的。既然对梦境的描述只是一个固定的套路,那我们就将注意投向诗歌的最后几句。既然是要探讨诗歌的主旨,那么如果找到恰当的主旨句,这个问题就会明了一些。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有主旨句吗,如果有的话,会是哪一句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掷地有声,一字千钧,很多研究者从这两句入手,阐发诗歌的本意。诚然,这两句诗气势不凡,但是细品之下,就会觉得这两句诗与全诗整体的基调不符,有些突兀的感觉,其实在李白的诗歌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都是在最后的诗句中,写出一些慷慨激昂的诗句,气势不凡,但有仅有气势罢了。例如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再如行路难中的一首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论是“欲济苍生未应晚”,还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似是直抒胸臆,似是豪情壮志,但也都是似是而非,这些句子表现的都是一种无奈的呐喊,不知所谓的承诺,最终只是一句轻狂的口号。再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也很容易阐发,白鹿为仙人的坐骑,名山大川里有仙人的踪迹,况且天姥山就是道教的七十二圣地之一,“向往神仙生活,摆脱世俗困扰”这样的结论很容易就推断出来。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中有具体的诗句描写梦醒的情况,“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仔细琢磨这两句诗,就会发现这显然是个噩梦,梦中是对仙境仙人的描写,而李白叙述自己从这个梦中惊醒,即使有些对梦境的留恋,也是只能“长嗟”而已,李白下意识的使自己脱离了这个虚幻的仙境,虚幻的梦境,这显然是对这个梦的否定,是对梦境中自己求仙问道的否定,如果再说这首诗是对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