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PPT课件.ppt_第1页
茶文化PPT课件.ppt_第2页
茶文化PPT课件.ppt_第3页
茶文化PPT课件.ppt_第4页
茶文化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茶文化 1 第1讲茶文化概述 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2 一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 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科技教育 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 历史考古 经济贸易 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3 茶馆与茶园 4 茶吧与茶园 5 视频1 话说茶文化 第一部 茶树 茶的炒制00 30 17 35 6 二 茶的起源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 茶经 中称 茶之饮 发乎神农 传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 茶陵 县 东汉华佗 食经 苦荼久食 益意思 三国 广雅 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 饼成以米膏出之 到了唐代 茶从上流社会进入到平民的百姓家庭之中 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品 7 8 文人饮茶的兴起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向文化圈 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 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 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八首 叙及茶事 茶趣的有五十多首 二者共六十多首 如 看风小溘 ke 三升酒 寒食深炉一碗茶 自题新昌居止 又如 举头中酒后 引手索茶时 和杨同州寒食坑会 9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 tong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10 自唐代陆羽 茶经 的问世 使茶文化达到空前的高度 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以后又出现大量有关茶的书 诗和对联 如张又新的 煎茶水记 温庭筠的 采茶录 宋徽宗赵佶的 大观茶论 等 唐代由于寺庙崇尚饮茶使唐代的中国茶道出现了宫廷茶道 文人茶道和寺院茶道 11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宋太祖赵匡胤嗜茶 在宫廷设茶事机关 茶仪成为礼制 在下层社会 茶文化更加活跃 邻里间献茶 订婚 下茶 结婚 定茶 同房 合茶 民间的 斗茶 12 宋代点茶 13 14 明清时期茶艺有了大的发展 如果讲究环境 气氛 音乐 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则可称之为 茶艺 文人墨客对品茗技艺 茶具款式和品茗环境有新的突破 讲究 至精至美 他们认为讲究 至精至美 才算 道 如张源 茶录 造时精 藏时燥 泡时洁 精 燥 洁茶道尽也 15 16 17 18 19 20 视频2 话说茶文化 第一部 龙井茶 蒙山茶17 35 26 53 21 三 茶 健康生活第一步 1 茶有益于人体健康 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癌作用 改善造血功能和保护血管 有利于美容养颜 减肥瘦身 2 拥有更好的心情 享受悠闲 自在的生活 偷得浮生半日闲 与君共饮一杯茶 22 生物碱 2 5 包括 咖啡碱 可可碱 茶碱 其中咖啡碱占主要地位 具有兴奋作用 益思 去疲劳 醒脑 强心 利尿解毒 助消化 23 茶多酚类 又叫单宁 鞣酸 占干物质20 35 其中70 属儿茶素类 此类物质中的EGCG EC ECG引起了医学界广泛重视 它们具有抗癌作用 此类物质还有抗氧化性 防衰老 降血脂 血糖作用 24 粗纤维 占干物10 20 有助消化 降血脂 龙井炒虾仁 绿茶鲫鱼汤 25 3 根据需要来饮茶脑力劳动 花茶 绿茶运动健身后 乌龙茶 红茶经常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 绿茶孕妇 淡绿茶 临盆前改喝红茶 少劳动 少运动 绿茶 花茶嗜饮酒者 绿茶 26 肉食主义者 乌龙茶阴虚体质者 绿茶阳虚体质 脾胃虚寒者 乌龙茶 花茶便秘 含有蜂蜜的绿茶减肥美容 乌龙茶 普洱茶 绿茶抗癌 防癌 绿茶延年益寿 乌龙茶 红茶 27 第2讲中国茶道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 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28 一 茶道 所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 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沏茶 赏茶 饮茶学习礼法 美心修德 增进友谊 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 29 二 茶道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 唐代 封式闻见记 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当时社会流行茶宴 以茶代酒 品茗赏景 陆羽 茶经 精 行 俭 德 在茶事活动中倡导此种精神 希望品茗者从煎到饮进入一种澄心静虑 怡情悦性的境界 宋徽宗赵佶 至于茶之为物 致清导和 韵高致静则非庸人孺子可得也 明代朱权 茶谱 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 汲清泉而烹活火 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 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 30 视频3 远古的亲和 话说茶文化 第一部27 09 41 12 31 视频4 走出丛林 话说茶文化 第一部41 13 55 07 32 三 茶德 即饮茶时的道德要求 即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真 善 美 陆羽在 茶经 一之源 中说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刘贞德 茶十德 以茶利礼仁 茶可雅心 以茶可行道 33 四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台湾教授吴振铎 清 敬 怡 真 清 是指 清洁 清廉 清静 清寂 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 更需要心境清寂 宁静 明廉 知耻 敬 是万物之本 敬乃尊重他人 对己谨慎 怡 是欢乐怡悦 真 是真理之真 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 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 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 俭德行事 臻于真 善 美的境界 34 庄晚芳教授 廉 美 和 敬 庄老解释为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武夷山茶痴 林治先生 和 静 怡 真 和 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事茶道的灵魂 静 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怡 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 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35 陆羽在 茶经 中描述他设计的风炉指出 风炉用铁铸从 金 放置在地上从 土 炉中烧的木炭从 木 木炭燃烧从 火 风炉上煮的茶汤从 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36 儒家对和的诠释 在泡茶时 表现为 酸甜苦涩调太和 掌握迟速量适中 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是表现为 奉茶为礼尊长者 备茶浓意表浓情 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 饮罢佳茗方知深 赞叹此乃草中英 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 普事故雅去虚华 宁静致远隐沉毅 的俭德之行 37 视频4 浪漫的复活 边民的炊烟 话说茶文化 第一部55 08 1 23 04 38 第3讲中国茶类 39 一 绿茶 1 绿叶清汤 看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 以茶树新稍为原料 经杀青 揉捻 干燥等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 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 叶底以绿色为主调 故名 在清明前 茶叶刚发芽时采摘的质量最高 为 明前茶 也称为 莲心 或 银针 在谷雨前采摘的 称为 雨前茶 因为茶叶已展开 也称为 旗枪 在立夏前采摘的为 三春 茶 已经有两片叶展开 也称为 雀舌 立夏后再采摘 叶片以变厚 质量最差 为 四春茶 也称为 梗片 40 2 绿茶的功效 1 抗衰老 2 防癌 3 抗菌 4 降血脂 5 美肤 6 瘦身减脂 7 防辐射 8 清口臭 41 3 绿茶名门闺秀 1 西湖龙井 2 洞庭碧螺春 3 黄山毛峰 4 信阳毛尖 5 太平猴魁 6 庐山云雾 7 六安瓜片 8 雁荡毛峰 42 4 绿茶的冲泡方法 1 备具 2 赏茶 3 温杯 4 置杯 5 浸润泡 6 冲泡 7 奉茶 8 品饮 43 视频 优雅的绿茶 44 二 红茶 1 红叶红汤看红茶红茶 以茶树新芽叶为原料 经萎凋 揉捻 发酵 干燥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 故名 45 2 红茶品种 1 工夫红茶 2 小种红茶 3 红碎茶 46 3 红茶名门闺秀 1 祈门工夫 2 滇红工夫 3 宁红工夫 47 视频 祁门红茶 48 4 红茶的冲泡方法 1 茶量 置放相对于茶壶1 5的茶量 2 冲泡水温 90度 100度 3 冲泡时间 约10秒至30秒 4 冲泡次数 约五次 49 三 乌龙茶 1 绿叶红镶边 七泡有余香乌龙茶又称青茶 半发酵茶 以茶的创始人清代苏乌龙而得名 50 2 乌龙茶名门闺秀 1 武夷岩茶 2 安溪铁观音 3 冻顶乌龙 51 52 2020 1 9 53 Sd scd 54 视频 潮汕功夫茶 55 3 如何喝好茶 1 选茶从茶叶外形看 必须达到整齐划一 茶叶的色泽 大小 长短都要一致 如果长短不一 形状各异 可能是采制时粗制滥造或是零售商掺进低劣的茶叶 非法谋利 有时还会发现茶叶中夹有杂物 如茶果 小如绿豆 枝梗 沙粒 石屑 这是制茶后挑选不严 这些都不是好茶 好茶还具有一股清幽怡人的香气 或淡雅 或浓烈 闻之使人神闲意远 56 2 择水陆羽 茶经 指出 其水 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其山水 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57 3 备器通常是饮用普通绿茶可用浙江的龙泉青瓷杯或景德镇青花瓷盖杯 饮用上等名茶 特别是明前或雨前绿茶 则用无花纹玻璃杯或景德镇白瓷 龙泉青瓷敞口杯 以便观赏杯中的茶芽优美形态和碧绿晶莹的茶汤 令人心旷神怡 饮用花茶可以用彩色盖碗或福建的脱胎漆器壶 杯 饮用红茶可用广州织金彩瓷盖杯或壶 杯 也可用宜兴紫砂壶或涂白釉的紫砂杯 喝乌龙茶则要求使用广东潮州工夫茶具或福建乌龙茶具 58 4 雅室明代徐渭在 徐文长秘集 中说 茶宜精舍 云林 竹灶 幽人雅士 寒霄兀坐 松月下 花鸟间 清白石 绿鲜苍苔 素手汲泉 红妆扫雪 船头吹火 竹里飘烟 59 5 冲泡陆羽 茶经五之煮 认为煮茶的水只能三沸 其沸 如鱼目 微有声 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 为二沸 腾波鼓浪 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潮州工夫茶 治器 备茶 候汤 热罐 淋杯 置茶 冲点 洗茶 高冲 刮沫 淋壶 洗杯 洒茶 敬茶 品茶 60 6 品尝品茶则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重在意境 将饮茶视为一种艺术欣赏 要细细品啜 徐徐体察 从茶汤美妙的色 香 味 形得到审美的愉悦 引发联想 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 唐代诗人皎然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诗中就描写了他在品茶时的美妙感受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一杯茶汤在手 一是观色 二是闻香 三是品味 61 四 饮茶注意事项 忌空腹喝浓茶夏天不要喝隔夜茶胃寒者冬天不要喝绿茶孕妇不要喝浓茶神经衰弱者夜晚勿喝茶变质茶不要喝饭后半小时再喝茶 62 第4讲中式茶具的选购与保养 63 一 中式茶具的种类 1 陶器茶具 2 瓷器茶具 3 漆器茶具 4 搪瓷茶具 64 二 紫砂茶具 1 简介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坯质致密坚硬 取天然泥沙 大多数为紫砂 也有红砂 白砂 耐寒耐热 泡茶无熟汤味 能保真香 且传热缓慢 不易烫手 用于炖茶 也不会爆裂 65 2 鉴赏 形 形式美 指作品的外轮廓 也就面相 神 神韵 一种能令人体会精神的韵味 气 气质 壶艺所特有的本质美 态 形态 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各种形态 66 3 选购 1 壶口与壶嘴要求齐平 不能高低不齐 2 敲敲声音 听听有没有碎裂声 3 检查壶嘴的流水在出水时有否溅射和打旋 4 一手拿着壶把 手指要没有不自在和吃力的感觉 5 打开盖子看看内壁是否干净光滑 6 泥色是否满意 7 造型是否满意 8 壶纹和壶的装饰铭刻内容和技法是否喜欢 9 摆在一定的距离内 你对它的气质是否感到满意 67 三 茶具的种类 煮水器烧煮泡茶沸水的器具 1 水壶 古代称注子 现在亦有称水注的 主要用来烧开水泡茶 以古朴厚重的陶质水壶最为人喜爱 金属的水壶传热快 又坚固耐用 适合城市的生活节奏 但是煮水时所产生的金属离子会影响茶香茶味 不大适宜 68 2 茗炉 即用来烧泡茶开水的炉子 古代是用细泥制成 以木炭为燃料 现代城市里不易买到木炭 泥炉一般亦不使用 可用电炉 液化气炉代替 69 备茶器贮存茶叶的器具和置茶的器具1 茶罐 装茶叶的罐子 以陶瓷为佳 也有用锡制茶罐贮茶 不宜用塑料和玻璃罐子贮茶 塑料会有异味 玻璃会跑光 使茶叶氧化变色 70 2 茶则 则者 准则也 也有称为茶荷 荷者 荷载也 系从茶叶罐中取茶叶放入壶盏内的器具 通常以竹子或优质木材制成 但不能用有香味的木材做茶则 71 3 茶漏 圆形小漏斗 当用小茶壶泡茶时 将它放在壶口 茶叶从中漏进壶中 以免洒到壶外 72 4 茶匙 一种细长的小把子 帮助将茶则中的茶叶杷入茶壶 茶盏 其尾端尖细可用来清理壶嘴淤塞 是必备的茶具 一般以竹 骨 角制成 73 泡茶器泡茶过程中的主体器皿1 茶壶 泡茶时将茶叶放入壶中 再注入开水 将壶盖盖好即可 一般以陶瓷制成 壶之大小视饮茶人数而定 泡工夫茶多用小壶 74 2 茶盏 是一种瓷器盖碗茶杯 用它代替茶壶泡茶 再将茶汤倒入茶杯供客人饮用 但最多只供四人饮用 局限性较大 它可泡任何茶类 故有不少人采用 75 盛茶器装茶汤供人饮用的器具1 茶海 亦称茶盅 一种类似西方装牛奶的小罐子 一般用瓷器制成 为了使冲泡后的茶汤均匀 以及不使因宾客闲谈致使壶中茶汤浸泡过久而苦涩 先将壶中泡出的茶汤倒在茶海里 然后再分别倒入茶杯中供客人品尝 76 2 茶杯 装茶汤直接供客人饮用的器具 一般以白色瓷杯为好 也有用紫砂茶杯喝工夫茶 茶杯有大小之分 小杯用来品饮乌龙茶等浓度较高的茶 大杯可泛用于绿茶 花茶和普洱茶等 77 3 杯托 用以垫托茶杯的器具 有用瓷器的 如盖碗茶杯等 也有用竹木制成的 4 茶盘 用来端送茶杯的盘子 常以竹木制成 78 洁涤器用于装茶渣 废水及揩抹溅溢茶水的器具溅溢茶水的器具1 茶池 一种扁腹的圆形罐子 上有一盖 盖上有孔 泡茶时将茶壶或茶盏置于上面 多余的水便可流入池中 多为瓷器制成 2 水盂 一种小型瓷缸 用来贮放废弃之水或茶渣 俗称 废水缸 3 涤方 即茶巾 以棉麻等纤维制成 用来揩抹溅溢茶水 79 视频 有朋自远方来 生命的礼仪 话说茶文化 第二部00 26 27 50 80 第5讲平和素雅的日本茶 81 一 日本茶道的历史 公元8世纪 也就是奈良时代 天平文化 绿茶传入了日本 当时的茶主要作药用 在平安时代 日本高僧永忠 最澄 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 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 日本兴起品茶风 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 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 茶经 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 吃茶养生记 他认为 饮茶可以清心 脱俗 明目 长寿 使人高尚 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 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 随后 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日本茶道中的 抹茶 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 82 1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 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 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 后有一休和尚 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 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 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 日本流行的茶道 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 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 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 讲究茶具的 名器之美 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 主张茶室的简洁化 庭园的创意化 茶碗小巧 木竹互用 形成独具风格的 千家流 茶法 83 1591年 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 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 到江户时代 建立了 家元制度 使茶道 传宗接代 不出祖流 现在日本人不仅用隆重的茶道迎接外宾 有的茶道流还出国访问 表演茶道艺术 84 二 日本茶文化 茶道 就是通过饮茶 对人们进行礼仪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炼 茶道 源于喝茶 从讲究泡茶的方法 姿势开始 进而研究喝茶的环境 即茶室 茶亭 喝茶的茶具及敬茶 喝茶的礼貌 这样就把泡茶 喝茶提高到精神 文化和审美的领域 因此被称为 道 而确立了 日本茶道基本精神为和 敬 清 寂 85 86 87 三 日本茶道 1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茶道的核心就是茶的集会 2 包括一种精神主义 即强调清 静 和 寂 3 茶会是茶道的主要组成部分 88 89 四 日本的茶室和茶具 日本茶道的 茶室 又称 本席 茶席 为举行茶道的场所 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 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 榻榻米 为度 约9 10平方米 小巧雅致 结构紧凑 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 茶室分为床间 客 点前 炉踏达等专门区域 室内设置壁龛 地炉和各式木窗 一侧布 水屋 供备放煮水 沏茶 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 床间挂名人字画 其旁悬竹制花瓶 瓶中插花 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90 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功夫茶具 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功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 凉炉 煮水用的风炉 茶釜 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 汤瓶 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 称 急须 茶碗 盛茶汤用的瓷碗 另外 还有研磨茶叶的 茶磨 夹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