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世熊散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i 摘要 a b s t r a c t 8 2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m a i n l ym a k i n gas t u d ya b o u tt h el is h i x i o n g sn a t i v e l i n e a g e a n d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m a k i n gf r i e n d s a n dp r o b i n gi n t o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m i n d i n g 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h i si s o l a t i n gh i m s e l ff r o ma l ls o c i e t y a l s o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t e g r a t e st h e c o n c r e t e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 d e e p l yp r o b i n gi n t ot h er e a s o no ft h r e ec r u c i a lv a r i a t i o no n t h es t y l eo fl is h i x i o n g sp r o s ea n dt h ec o n c r e t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e a c hs t a g e i nt h ep a r t o fp r o s e sa n a l y s i s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m a i n l yb a s e do nt h ea p p r a i s a la b o u t i t sp r o s e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n dt h ea p p r a i s a la b o u tt h ea r t sf e a s u r e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 o fl is h i x i o n gi sa l s o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a n do b j e c t i v ep o i n to fv i e w t h ev i e wo f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h a tl is h i x i o n go nb e h a l fo fw r i t e r si nt h en i n g h u aa r e ao ff u j i a n b e t w e e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h a v i n gp r o v e dh i sl o v ea n dc o n c e r nt oh i sh o m e t o w n a n dm o t h e r l a n di nt h e a s p e c to fa c t i o n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i nt h ea s p e c t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 c y n i c a lf o rt h e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m i s sf o rt h em o t h e r l a n d a n d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l s oh a v e t h ee f f e c to fp r o v i n gt h eh i s t o r y a l t h o u g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s h i x i o n g p r o s e e x p e r i e n c e st h r e ec r u c i a lc h a n g e t h em a i ns t y l eo fh i sp r o s ei sv e r t i c a la n dh o r i z o n t a l s e t b a c k s p e r m e a t i n gt h ed e e p l ye m o t i o nf o rt h ec u r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l is h i x i o n g f a m i l yh i s t o r y e x c u r t i o n i d e o l o g y p r o s e i i i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曩 叫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李世熊 字元仲 明季福建宁化泉上里人 以其对于故国的热爱 对于乡族的 关切及充满愤激之情的文风而为时人所称道 著有 寒支集 宁化县志 寇变 记 等 本文着重对李世熊的散文创作进行研究分析 以期能够发掘其人其文的历 史价值与文学价值 此外 本文主要从李世熊的家世研究 祝发归山前后思想之转 变 交游情况之变化及散文文风变化等四个方面对李世熊作出较为系统的研究 正文第一章通过对李世熊的祖籍 家世及李氏宗族第七世至第十世成员进行梳 理与考察 以期有利于对其人其文的研究 笔者依据 寒支集 中的两篇 家谱后 序 对李世熊的祖籍及先人作出推测 得出结论 宁化本地的李氏宗族确是李世熊 的祖先 此外 笔者还依据魏礼 李君世熊墓志铭 蓝鼎元 李求可墓志铭 宁 化县志 及 寇变纪 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李世熊家世世系及李氏宗族第七世至第十 世成员重新梳理 第二章着重考察祝发归山前后李世熊交游情况的转变 李世熊交游广泛 祝发 归山之前与黄道周 曾异撰有过较为密切的往来 在与曾异撰的交往部分 论文主 要围绕曾异撰的两次宁化之行 李世熊的省城之行及他们同游宣城的事件 与黄道 周的交往主要围绕他们的武夷之行展丌论述 祝发归山之后 李世熊与易堂九子中 的彭士望 魏礼等往来甚密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交游人物的身份均较特殊 其中 部分人物或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了抗击清军的活动 他们的交往便具有一定的考察 价值 笔者欲在此章通过对李世熊与此诸人的交游及诗文唱和的考察 理清他们的 交游情况 以探究他们之间的情谊 并为下文第三章 李世熊思想 的阐述奠定基 础 第三章着重考察李世熊祝发归山前后的思想转变情况 李世熊身历明清两朝 目睹了自万历而始的明王朝的衰亡 及清王朝的统一全国 李氏年寿八十五岁 在 经历了甲申国变及黄道周殉节之后 于丙戌 1 6 4 6 祝发归山 可以说 激荡的时 代际遇 造就了他较为复杂的思想世界 祝发归山之前 李世熊是积极仕进 与名 士往来 笔者通过对其文集的阅读 认为李世熊对于跻身仕途并不是十分的热衷 且早已意识到自己的痛切时局 好于公义 不善于阿谀奉迎的性格并不适合官场生 活 他只是认为身为有识之士 即当致身仕途 不为功名利禄 而是为了一展抱负 做到于国家有所贡献 于个人则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与名士往来方面 李世熊 在祝发归山之前曾经频繁地往来于福州 金陵 江西及广东各地 且与当地的文人 雅士多有燕游唱和之举 但这并不可被简单地视为是文人之间的雅集唱和 结合特 殊的历史背景 此举便有了不单纯的动机与意义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两次 活动 壬申 1 6 3 2 癸酉 1 6 3 3 李世熊的江浙之行 甲申 1 6 4 4 与黄道周 林守一 洪京榜诸人同游武夷山 祝发归山之后 李世熊关注乡里 相忘于学术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生不如死的痛苦选择 专注于学术与乡族事务 浓厚的 家族意识 如果说李世熊在最初选择祝发归山时 其思想上所带有的故国之思远远 胜过其生命后期的对于学术的热情及乡关之思 那么 愈至其生命的后期 其思想 上便愈加显露出对于学术的专注 乡族事务的全情投入 此外 李世熊的家族意识 亦是极为浓厚 贯穿他的一生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其生命的后期愈显浓烈 本 v 1 e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章对于其家族意识的考察主要基于第一章的成员名目 概述李世熊的家族传统及对 李世熊家族意识的形成的影响 由此可见 李世熊前后期思想转变之大 第四章分析论述李世熊一生三次重大的文风转变 分别是驰骋无涯涣之文 沉 深峭刻之文及纵横曲折之文 其中纵横曲折之文实际上代表了李世熊一生文风的主 要特色 他的散文洋溢着浓厚的对时局的愤激及故国的思念 有以史为证 以补史 缺的作用 笔者通过整理 阅读李世熊的文集 认为其文风之变化与当时晚明文学 思潮的终止是不无关系的 是章的论述主要在附录 李世熊年谱简编 中业已系年 的作品的基础上对李世熊的散文作进一步的考察 首先 简要概述李世熊之文风由 驰骋无涯涣之文 而 沉深峭刻之文 之缘 由 笔者在对其作品进行系年的同时 未能发现李世熊二十四岁之前的作品 故主 要依据蓝鼎元 寒支先生传 及 李寒支先生岁纪 以下皆简称 岁纪 从侧面 对其文风逐渐转变为 沉深峭刻 的缘由进行探讨 认为转变缘由大致有二 一是 李世熊所接受阅读的书籍对其文风之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晚明文学思潮至万 历三十年前后便受到明朝政府的抑制 虽然也许仍存在暗流在继续发展 但绝大多 数的士人们接受和创作具有异端思想的文学作品自然逐渐受到冷落 而士人们也逐 渐转向了经史研究 文风也逐渐变为深沉内敛 李世熊在这一时期的文风转变 当 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 李世熊的纵横曲折之文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祝发归 山之f 所作 以为他人的文集所作的序文为主 内容主要涉及李世熊对于科举制义 的看法 一类是祝发归山前后 即是甲申国变时及之后不久的作品 另一类是南明 灭亡之后至清初康熙年间所作的作品 文风于淡然之中见黍离之悲 其中 第二类 作品尤其值得注意 主要从 狗马史记序 的创作与表彰明季义士义行之作两方面 展开论述 总的来说 经过考证与思索 李世熊的散文创作虽有三个阶段的文风转变 但 纵横曲折之文实际上代表了李世熊大半人生的文学创作面貌 附录部分为 李世熊年谱简编 对李世熊的散文作品作出简要的系年 以期有 助于其人其文的研究 总之 李世熊的 寒支集 仍具有一定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值得进一步的深入 研究 1 l 1 1 月 i i i i 1 0 r i 1 5 5 7 1 2 1 7 第一节祝发归山前之交游情况 1 7 第二节祝发归山后之交游情况 2 6 第三章李世熊思想 3 1 第一节祝发归山之前 积极仕进 与名士往来 3 1 第二节祝发归山之后 关注乡里 相忘于学术 3 7 第四章李世熊散文创作 4 3 第一节由 驰骋无涯溴之文 而 沉深峭刻之文 4 3 第二节纵横曲折之文 4 5 第五章结论 6 1 附录 6 3 参考文献 1 2 7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 3 3 改谢 1 3 5 7 人简历 1 3 7 v u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i i i j i 1 i i 绪论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李世熊 1 6 0 2 1 6 8 6 字元仲 世人咸称之为 元仲先生 自号寒支子 晚 号愧庵 其所居之斋名为 但月 又名为 檀河精舍 故世人又称之为 檀河 先生 福建宁化泉上里人 明季诸生 著有 寒支集 宁化县志 钱神 志 等 然而长期以来 对于明遗民李世熊的研究是一片被忽视的领域 有鉴于此 对李世熊的家世 交游与文学创作进行考察就显得很有必要 区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总体而言 区域文学有其自身独特的 规律性 同时也不能背离中国文学的发展 对于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来说 了解区域文学 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本选 题由业师陈庆元教授提供大方向 即明清时期福建区域文学 后在业师的指导下 梳理细化 终定李世熊研究为题 究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 李世熊研究迄今尚不充分 有一定开拓空间 同时具体而言 李世熊的 文章也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李世熊曾言及其文有 三变 首先是驰骋无涯涣 之文 次而沉深峭刻之文 最后为纵横曲折之文 因此 本论文主要是在其作品系 年编纂的基础上 对其文章作进一步的分析 此外 李世熊的文章除了具有一股奇 崛之气外 还有补充史实的作用 清诗纪事初编 卷二评李世熊文云 奇崛愤抑 善于说理 其传志之文 表章明季义士 虽不如黄宗羲 而轶事旧闻 多补史缺 其二 李世熊为闽籍明遗民文学家 甲申国变之后选择祝发归山 他交游广泛 与黄道周 曾异撰 易堂九子等皆有往来 他的博学与高洁都受到了时人的称赞 然而 李世熊的精神世界确颇为复杂 他一生 九踬场屋而不第 但却又无视功名 他有强烈的报效国家的热情 但却选择不仕南明政权而祝发归山 明王朝覆亡之后 他将深深的故国之思投注到乡族事务之中 保卫乡罩 专心学术 这些经历都使得 李世熊的精神世界显得异常复杂 且值得探讨 第三 李世熊的籍贯 可以确定为福建宁化 但究竟李世熊祖籍为何处 李世 熊所属的李氏宗族为何人的后代 目前尚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证明 同时学界普遍 认为 李世熊所著 李氏家谱 目前是否存在尚且未明 笔者欲凭借相关史料 对 李氏宗族的祖籍进行考证 同时重新梳理李氏一族第七世至第十世的成员 以期能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够有利于李世熊其人其文的研究 最后 以单个人物为题 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 二 研究现状 明末清初 出现一批诗文集 其中有收录部分李世熊作品 并对之作出了评价 黄宗羲 明文海 收录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 其中收李世熊文五篇 景印文渊 阁四库全书 的 明文海 卷二百三十二收李世熊序文三篇 其下作者记为阙名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 第六册卷一九四收李世熊文二篇 其下作者记为李熊 经 笔者与 寒支集 校对之后 确定此五篇文为世熊所作 卓尔堪 遗民诗 共收作 者五百多人 录诗近三千首 其中收李世熊诗六首 陈田 明诗纪事 辛收世熊诗 十六首 且评世熊诗 元仲诗凄婉如谢翱 藻丽似杜牧之 沈挚又似黄双井 陈 后山 去其熏染时习者 元仲之真面目出矣 郭柏苍 全闽明诗传 卷四十二收 世熊诗十八首 陶煊 张璨辑 国朝诗的 收世熊诗一首 时人对于世熊诗文多有 称誉 蓝鼎元 寒支先生传 少豪宕不羁 视天下人读书 无足当意者 自经 史子集 以及秦汉唐宋 近代百家 靡所不览 独好韩非 屈原 韩愈之书 故其 为文趁沉深峭刻 雄伟凄丽 奥博离奇 如悲如愤 如哭如笑 如寒泉烈日 如暴 风雷雨 虽非盛世和平之音 盖自称其所遇也 碑传集 卷一百二十五 魏 礼 李君世熊墓志铭 李君元仲 为人少负奇气 植大节 更危险死生弗渝 笃交友之义 敢任难事 其才力足相副 生平喜读异书 闻有所在 虽千罩必多方 购借之 君强记强力 年八十余读书至夜分始休 于是六经诸子百家之言靡不贯究 而发诸其古今之文都 盛名于海内者六十余年 卷一百二十五 黎士弘 李元 仲先生墓表 先生文奇伟凄丽 长于推测情变 层见叠出 虽百家无不窥 少 独好韩非 屈原 韩愈之书 故其造就咸有根柢 国朝耆献类征选编 第五 册卷一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 卷二十一评世熊诗 元仲诗错镂见长 澄滤不足 民国至今 出版了一批专注于遗民文学家的诗文集 部分文集收录了相关的李 世熊的传记及诗文 孙静庵 明遗民录 以较大篇目详细收录其传文 夕阳红泪 录 卷三收其文 反恨赋 一篇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 卷二收其诗三首 评其 诗文 今读其文 奇崛愤抑 善于说理 其传志之文 表章明季义士 虽不如黄 宗羲 而轶事旧闻 多补史缺 诗以险拔自矜 不择声调 然言之深者 足以动人 肺腑 正所谓欲哭不可 欲泣则近妇人 不哭泣而使人难堪者 徐世昌 晚晴衫 一 1 一 专 j 绪论 诗汇 卷一八收其诗六首 并评云 其文沈深峭刻 自成一家 诗 不甚称 于时 然亦戛戛独造 间效长吉 尤与宋遗民谢翱为近 杨钟羲 雪桥诗话余 集 卷一亦对世熊诗提出中肯的看法 李元仲诗如 惨碧沈山魄 苛风禁鸟喉 南海寄书求益智 北堂无地种忘忧 语皆僻苦 郭绍虞 钱仲联 王蘧常等主 编的 万首论诗绝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9 1 年 丘幼宣选注 武夷诗词选 福 建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 均收其诗一首 李贺诗歌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8 年 收其文 昌谷诗解序 一篇 此外 一些文学性的工具书 亦有相关的李世熊词条 如范培松等编的 中国 文学通典 散文通典 傅璇琮 许逸民等主编的 中国诗学大辞典 钱仲联 傅 璇琮 王运熙 章培恒 鲍克怡主编的 中国文学大辞典 任道斌 李世愉 商传 主编的 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词典 杨镰等主编的 中国文学通典 诗歌通典 等 就目前所见到的一些研究材料而言 更多的是关注于李世熊的寓言 钱仓水编 著 子鼠精灵 收 鼠辨 一篇 张志烈 干天全主编 寓言精华 收 蹙缩之蚓 一篇 仇春霖主编 中国古代寓言大系 第三卷收 鼠辨 蹇驴 两篇等 涉及 到的研究论述也以李世熊的寓言集 物感 为研究底本 李爽学 中国晚明与欧洲 文学 联经出版社 2 0 0 5 年 陈蒲清 中国现代寓言史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 祝普文 从 一书看 对中国寓言的影响 文献 1 9 8 8 年2 月 等是针对李世熊所作的寓言集 物感 与伊索寓言关系方面的研究 首 都师范大学孙琪的硕士论文 明木遗民李世熊及西学之关联研究 亦是以 物感 为主要研究文本 通过分析遗民李世熊的气节观 即是夷夏之辨的思想对他接受异 族文化即西学的影响 来探讨他是如何理解 况义 接受西学 并创作 物感 的 是文主要是在祝普文 从 一书看 对中国寓言的影响 基础上 更加关注李世熊的个人思想 社会经历与当时盛行于福建的天主教之间的关联 作 者还通过分析贯穿于 况义 寓言始终的天主教教理以及 物感 中的寓言 梳理了 李世熊将天主教证道寓言本土化的过程 以及 物感 中所体现的李世熊对于西学 的接受 此外 作者还对与李世熊相关密切的师友与天主教之问的关系进行梳理 从而探索出李世熊与西学之关联 是文讨论深刻 然而 笔者还认为 李世熊是明 遗民文人 仅仅通过寓言对其展开分析是不够全面的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研究李世熊的专书 陈师庆元 福建文学发展史 第五章 明 代福建文学的复古时期 下 第二节 明遗民文学 集中考察了闽籍明遗民的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活动 在论及李世熊时 对李世熊作了全面而精当的论述 且重点论述了李世熊的 诗文特点 并认为李世熊 是以长汀为中心的闽西北地区第一位重要的文学家 对 清代闽西北的文学创作起了深远的影响 康熙时长汀著名诗人黎士弘就是李世熊的 弟子 清代闽西北文学以宁化为最 与李世熊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笔者受此启发 故欲对此论题作深入的探讨 在其它 些著述中 我们也可以陆续看到涉及李世熊的相关章节 诸如蔡尚思 蔡尚思全集 的 坚持民族气节 决不出卖灵魂 评介文天祥 胡三省 傅山 黄宗羲 顾炎武 李二曲 吕留良 方以智 李世熊 章太炎 陈垣等 中国 文化史要论 人物 图书 增订本 的 三 以李世熊 吕留良 曾静和章太炎等 为首的清代民族意识系统 很普遍性的一种思想 均有提及李世熊 其中后一篇 是将李世熊作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代表之一 与吕留良 曾静 章太炎同列 且认为 李世熊的愤世嫉俗与王夫之相同 其心则更苦矣 故 史感不足 继以物感也 此亦是着重于世熊的 物感 而不是其诗文集 寒支集 何宗美的 明术清初文 人结社研究 第五章 清初明遗民及遗民结社 中并没有对李世熊进行具体阐述 仅仅是将其作为分析遗民独特心念的代表例子 同本学者森正夫的 的世界 李世熊与明木清初福建省宁化县的地 域社会 中国文化研究 2 0 0 5 年冬之卷 则是透过李世熊的 宁化县志 寇变 纪 等相关资料 从明术的李世熊与 吾乡 吾族 李世熊与黄通以及 长关 之间的关系 清初地域社会的分化三方面展丌阐述 详细梳理了李世熊与其乡族之 间的关系 说明了李世熊及其族人具有维持其乡族的能力 厦门大学张凤英的硕士 论文 李世熊 一个明遗民的世界 是通过文集 族谱 方志 岁纪等资料 重点 关注李世熊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段的生活 探讨李世熊的交游圈及其变化 考察 他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二文皆是着重从地域角度对李世熊进行史学层面的剖 析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李世熊作为明遗民文学家 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而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 对其文学方面的研究或集中于其寓言集方面 或集中于史 学层面 还很不全面 因此 以李世熊为专题研究 是有一定的开拓空间 t 0 李寒支 辰时 生 李君世熊 娩庵 泉上旱 字元仲 等 关号 7 但关于李世熊祖籍为何处 李世熊所属的李氏宗族为何人的后代 目前尚缺乏 直接有力的证据证明 唯一可确定的是 李世熊曾修过 李氏家谱 寒支初集二 集 分别收录了李世熊为李氏宗族所作的 家谱后序 两篇 由此可以断定 李世 熊确实曾经修过 李氏家谱 且 家谱后序 亦云 壬辰修谱 o 又 岁纪 壬辰五十一岁 四月 修族谱梓成 8 以此为证可知 李氏家谱 修于公元1 6 5 2 年 即李世熊五十一岁之际 此外 清史资料 第一辑选录李世熊 寇变纪 后纪 寨堡纪 堡城纪附 时亦提及 李氏家谱 本书系据谢国祯同志所藏的钞本标点 据书术己翁校后记 本书原附在 李氏家谱 后 世少传本 此亦可证明 李氏 家谱 确实是曾经存在的 但在历史的流传中 该家谱或已亡佚 学界普遍认为 李世熊所著 李氏家谱 目前是否存在尚且未明 日本学者森正夫在 的 世界 李世熊与明末清初福建省宁化县的地域社会 注释中这样写道 李世熊的 文章原本收入 李氏家谱 中 清史资料 第l 辑 寇变纪 等4 篇文章 但是 清 李世熊 寒支二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8 9 册 p 3 9 7 喀 清 李世熊 宁化县忠 卷一 弱界忠 中国方忠丛书 华南地方福建省 第8 8 号 p 4 5 清 魏礼 魏季子义集 卷十四 宁都三魏 阴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0 5 册 p 1 7 1 清 黎上弘 话索斋文集 卷四 四库伞书存目从书 集部2 2 3 册 p 6 6 3 清 蓝鼎元 鹿洲初集 卷七 清光绪庚辰六年七世孙蓝佐重刊本 e 孙静庵 明遗民录 卷九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p 3 5 9 o 清 李世熊 寒支二二集 卷二 口q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4 3 1 8 清 李世熊 寒支二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8 9 册 p 4 0 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清史资料 第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0 年8 月 p 2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未见到该家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显清所作的调查 也指出 李氏家谱 是否存在尚且不明 关于李世熊修订 李氏家谱 的目的 是因为清朝统一之际 三藩叛乱 民间 群寇乘势蜂起 各地乡族多遭其害 李世熊 目击邻乡 盖有珠玉闺媛 既辱贼而 郧命投渊 愤妇反就拂而献兵 他如富贵家室 武弁庠生 或窜死而失骸 或撄锋 而破产 基于此种客观情况 李世熊方决定编修家谱 他的目的是 吾愿读斯谱者 绎吾忧患之旨 平恕推心 量力济物 渐挽争夺为和平 使天下推吾宗为仁里 不 亦休乎 若夫谱李氏而冠以龙乡者 9 可以说 李氏家谱 对于研究李世熊一族及 其宗族对其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为此也曾做过相关的努力 但并未得到任何 有利的内容 今仅能依据收录于 寒支集 中的两篇 家谱后序 对李世熊的祖籍 及先人作出推测 李世熊曾就自己的祖籍及先人问题与建宁李又玄有过这样的讨论 由此可略窥 其李氏宗族的源流 熊自崇祯壬申入会城晤建宁李又玄于林君澹若家 又玄为户部李泰阶先生之 子 博学能文 时酒间 突问熊日 君于忠定公支派远近 予愧不能言 吾族 漫应之日 非也 敝宗系出江西耳 又玄沉吟久之日 恐即是邵武前代 邵 武曾属扰州 亦得称江西也 予亦愧不能答 因请又玄道其详 又玄乃言 唐 时有宗室官于建州 卒遂家焉 及宋太平兴国问 析建州 置邵武军 遂为邵武人 族居八龙乡庆亲里 神宗熙宁间 忠定公之祖始徙居无锡 忠定拜相后 流离迁谪 复居邵武 宗支离散在在 有人或徙汀州之宁化 或徙福州之长乐 或徙邵武之绥 安 绥安即玄祖也 玄与君将无同乎 时以妄附名贤为耻 又愧寡陋不识其先 遂塞默不敢究诘 及壬辰修谱 甚恨此事 值寇警阻道 无缘再讥 今又玄墓木拱 矣 追忆前语 尝历讯汀宁李姓 无有举邵武来历者 然则徙宁化者非吾祖所自出 而谁乎 今称龙乡 志其地 以无忘其源 不敢妄承他人以自诬也 曼由此则材料 可知 李世熊对于宁化李氏先人和祖籍不甚明了 在之后修谱的过程中曾尝试考察 但均因缺少确凿的证据而不敢妄下定论 唯一可以确定无误的便是 宁化本地的李 氏宗族确是自己的祖先 至于对于家乡 今称龙乡 乃是为了 无忘其本源 同时也掺杂了当地人攀附先人的心理 中图文化研究 2 0 0 5 年冬之卷 p 3 2 嘻 清 拿世熊 家谱后序 寒支二集 卷 二 i t l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4 3 0 4 3 1 氇 清 牟世熊 家谇誓后序 寒支二集 卷 二 p u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4 3 1 jjl lj 崎 j 第一章李世熊家世研究 第二节李世熊家世 一 李世熊父母及生卒 李世熊之父为恬庵公 1 5 8 2 1 6 5 7 年七十六岁 据 岁纪 可知 李世熊生 于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壬寅 又 李世熊 与彭躬庵 其六 且寒门自高曾以 来 长年不过不及六十 次不及四十 惟先父得七十六耳 某无先父之隐德 辄瑜 古稀二年 过叼天锡矣 知恬庵公享年七十六岁 此一 李世熊在 岁纪 中提及 为父丁忧 丁酉 五十六岁 四月 丁父恬庵公忧 未几 沾疝疾 足i i 期方愈 圆 故知恬庵公于辛酉 1 6 5 7 四月去世 以此往上推算七十六年 恬庵公生于壬午 1 5 8 2 此外 李世熊 与伍引之 其三 乘以尊公寿言见委 初不敢任 三 复来教 委折真恳 仁孝蒸出纸上 弟亦人子 感触往事 倍觉恻然 忆先父五十 时 仅得曾弗人二诗 欣然忘食 及七十之辰 则鼎革后之辛卯 声气阻隔 兵寇抢攘 避乱山居 以瓦衙浊酒率妇子上寿 黯然自伤 吞泪强笑 今念之犹悔 有生也 囝可知恬庵公于辛卯 1 6 5 1 时为七十岁 由此推算 恬庵公生于壬子 1 5 8 2 古时以农历系年 是以李世熊之父恬庵公生于公元1 5 8 2 年 卒于公元1 6 5 7 年农历 四月 恬庵公对李世熊慷慨直爽的性格及博闻好学的学习态度是有一定的影响 可从 以下几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 恬庵公为人慷慨豪爽且喜饮酒 此一嗜好为李世熊所 继承 诚如魏礼在 李君世熊墓志铭 中这样说道 君父恬庵公倜傥任侠豪于酒 喜急人患 困产遂中落 而君亦豪于酒 常为予述其事 即想见其才气横溃 力所 必到处 此外 恬庵公平生嗜读诗书 曾异撰的 为李元仲尊人恬庵口五十寿续 印贴之十四五章也 其一 达者宁须介寿杯 诗书养忘亦颜开 戴将乌帽从 先进 挥尽黄金看后来 醉眼觑人田宅在 大言谓我子孙才 行年半百称觞罢 为 问生平醒几回 亦可看出恬庵公喜读诗书及以子孙多才而感荣耀 再看是诗 其 二 文章惊世吾儿在 薪米愁予奈醉何 远膝成群莱袖动 阿翁顾影亦馐馐 更是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吾儿文章惊世 乃是内心的骄傲 纵使生计出现问题又能奈 渍 李世熊 寒支二集 p q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3 9 7 清 拿世熊 寒支二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8 9 册 p 4 0 3 清 李世熊 寒支二集 卷五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8 9 册 p 5 0 5 清 魏礼 魏季子文集 卷十四 宁都三魏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0 6 册 p 1 7 2 明 曾异撰 纺绶堂集 卷五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1 6 3 册 p 4 1 9 明 曾异撰 纺绶堂集 卷五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1 6 3 册 p 4 1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如何 同时 李世熊能够 文章惊世 与恬庵公对于子嗣的读书之事督促极严也 是不无关系 恬庵公曾为世熊 营一小窗 置书累笈 卧熊其间 不遗窥园 闭户 三冬 览书迨遍 壮而试足文圃 山值得注意的是 恬庵公对于李世熊管教之严 并非是极其希望其子科举高中 相反 他无视功名利禄 这一点也为李世熊所承继 而恬庵公这一性格特点 也改变了其李氏一族自高祖 曾祖以来 皆是田户出生 不涉诗书的状况 李世熊 家谱后序 有此记录 所幸者高 曾以来 力田编户 迨熊父行风雅始芽 反映在具体人物上 如李世熊堂兄弟李世辅曾以明经应恩诏 李世宇以恩贡例沙县教谕 李世宏明季时被授为崇阳府教授等 大概皆与恬庵公对 于家族的影响有关 至于此诸人皆为李世熊堂兄弟的考证将于下文阐述 李世熊的母亲为唐氏 于己丑 1 6 4 9 二月去世 据 岁纪 己丑 四十 八岁 二月丁母唐氏忧 二 李世熊后人 李世熊元配为邱氏 侧室为赖氏 共有子三人 长子为同尧 次子为同堂 季 子为向曼 现据魏礼 李君世熊墓志铭 及蓝鼎元 李求可墓志铭 画 将李世熊 家世世系图整理如下 清 李世熊 家谱后序 寒支初集 卷五 p q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1 6 4 曹 清 李世熊 家谱后序 寒支初集 卷五 p u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1 6 4 啻 清 魏礼 魏季了文集 卷 四 宁都二三魏 p q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0 6 册 p 1 7 l 一1 7 4 固 清 蓝鼎元 鹿洲初集 卷 二十 清光绪庚辰六年七世孙蓝佐蘑刊本 p 1 8 2 1 而i 一 第一章李世熊家世研究 李世熊家世世系图 一 李世熊家世世系图 二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世熊家世世系图 三 李世熊家世世系图说明 元配邱氏 1 6 0 4 1 6 7 2 嫁给李世熊时方十六岁 按 邱氏卒年有两种说法 一说 据 岁纪 己未 十八岁 娶妇丘氏 少予二岁 壬子 七十 一岁 二月 元配丘氏卒 l 故知邱氏生于甲辰 1 6 0 4 卒于壬子 1 6 7 2 享年 清 李世熊 寒支二集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3 9 7 4 0 4 彦 第一章李世熊家世研究 六十九岁 又一种说法 据魏礼 李君世熊墓志铭 配邱氏 年七十四 先君 卒 由于 岁纪 丙戌之前为李世熊所作 丙戌之后为其子向曼据回忆所作 故 当以 岁纪 所记的邱氏生卒年更为准确 李世熊与邱氏有子二人 长子同尧 次 子日堂 侧室赖氏 于己卯 1 6 3 9 冬为世熊纳为侧室 其时世熊三十八岁 有季子向 曼 据 岁纪 己卯 三十八岁 冬纳侧室赖氏 李日尧 1 6 2 1 1 6 6 5 为世熊长子 其元配为邱氏 侧室为谢氏 杨氏 首先 日尧有子六人 其中与邱氏所生之子为琳彦 与谢氏所生之子有三人 分别为琳奇 琳音 琳歆 与杨氏所生之子为琳坏 此外日尧尚有一子名为琳奎 据魏礼 李君 世熊墓志铭 奎娶于陈 并未言明是李日尧与哪一房所生 大概是因为琳奎入 赘到陈家 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一件值得提及的事情 所以魏礼在文中便没有明确指 出琳奎究竟为邱氏 谢氏 杨氏三人之中的某一人之子 值得一提的是 甲辰 1 6 6 4 邑令何凤岐诬陷李日尧 幸得司理徐开远力雪其诬 方免牢狱之灾 其中何凤岐因 何事诬告李日尧已无从可考 而李同尧于乙巳 1 6 6 5 二月前往省城为此事结案时 至罗汉滩溺水而死 而此时李世熊j 下与幼子子权前往青原山拜访愚者大师 十一月 返回泉上里时才得知李日尧去世 李世熊极其悲伤 作 过罗汉滩告亡子伯阳 五 首 李琳彦 早卒 配邱氏 有子二人 分别为枝佳 枝傅 李琳奇 早卒 配周氏 有子三人 分别为枝份 枝佃 枝侯 李琳歆 配邱氏 有子枝侗 李琳音 配邱氏 李琳环 配邱氏 李琳奎 妻为陈氏 有子为枝伟 女一人 李日堂 1 6 2 3 世熊次子 妻为邱氏 据 岁纪 癸亥 次男日堂生 李向曼 1 6 5 0 1 7 1 9 字允怀 后更名为子权 字求可 世熊季子 关于其生 卒年 据 李求可墓志铭 公生于顺治庚寅九月三同 卒于康熙己亥八月朔同 俱亥时 享年七十 此一 元配为邱氏 侧室为陈氏 向曼与邱氏有子一人 为 琳觥 有女一人 与陈氏有子二人 分别为是恒 葆光 有女六人 关于李向曼的 名字释义 李世熊有 季子向曼字说 季子向曼既冠 字日允怀 而晓之日 汝 知曼 天之仁悯乎 怀德则明 怀刑则祥 怀福则昌 汝其允怀于兹 庶不 负天之仁愍哉 即是希望李向曼怀有仁慈之心 以不负上天的期望 李琳先先 向曼长子 配邱氏 有子四人 分别为李偎 李恢 李俅 李恢 有 女四人 分别嫁予伊肇炳 张丰 归化的叶国抚 以及清流的王云凤 李偎 配阴氏 有子二人 分别为李长茔 李长壁 女二人 其中一人许给清 流的曾联芳 清 魏礼 魏季了文集 卷十四 宁都三魏 p q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0 6 册 p 1 7 2 清 李世熊 李寒支先生岁纪 叫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3 9 7 4 0 4 清 魏礼 魏季子义集 卷 口q 宁都三魏 p q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0 6 册 p 1 7 2 啦 清 李世熊 李寒支先生岁纪 阴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3 9 7 4 0 4 清 李世熊 寒支二集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3 9 8 富 清 蓝鼎元 李求可墓忐铭 鹿洲初集 卷二l 一 清光绪庚辰六年七世孙蓝佐重刊本 p 1 8 2 1 一 渍 蓝鼎元 鹿洲初集 卷七 清光绪庚辰六年七世孙蕊佐重刊本 p i o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2 7 0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俊 配杨氏 有子一人 为李长荣 女二人 其中一人许给将乐的伍开天 李俅 配张氏 乾隆三年 1 7 3 8 中清举人 任仙游彰化教谕 后迁为知县 李侯 配邱氏 李是恒 配张氏 有子一人为李倭 李葆光 配张氏 李向曼共有女七人 长女许配给阴承天 其他人分别嫁予以下诸人 邱梦阳 将乐的伍其元 归化的冯廷楷 清流的雷超士 清流的邓登龙 第三节李氏宗族第七世至第十世成员梳理 宁化李氏宗族发展到李世熊这一辈 也产生了一些较有分量的人物 然而 由 于 李氏家谱 的缺失 李世熊与其族人的亲属关系也便无法确定 笔者欲借助相 关作品集 方志及史料的力量 冲破历史的迷雾 重新梳理李世熊的族人 及其他 们之间的亲属关系 李世熊 家谱后序 今自熊之身上迥仅知九世耳 故知李 世熊所修的 李氏家谱 记载了李氏宗族九世以来的家族成员关系 李世熊为李氏 宗族中第九代成员 是以笔者将以第九代成员为基础 梳理如下表 因篇幅所限 此表不录李氏宗族女子成员 第七世 三峰公 风暹公 李厚福 李厚仁 李厚盛 第八世 李盛春 李茂春 李魁春 李联春 恬庵公 心宇公 纯素公 藩如 公 全初公 第九世 李世熊 李世辅 李世宏 李世宇 李世宦 李世臣 李世安 李世 聘 李世相 李世翰 李世群 李世寅 李世弼 第十世t 李同尧 李同堂 李向曼 李同耀 李同邺 李去华 第十一世 李琳彦 李琳奇 李琳音 李琳歆 李琳环 李琳奎 李琳先先 李 是恒 李葆光 第十二世 李枝佳 李枝傅 李枝份 李枝佃 李枝供 李枝侗 李假 李谈 李俅 李俊 李僵 第十三世 李长茔 李长壁 李长荣 李氏宗族成员说明 第九世 d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卷五 四库禁毁书从f u 集部8 9 册 p 1 6 4 一 第一章李世熊家世研究 李世熊 1 6 0 2 1 6 8 6 字元仲 号寒支道人 李世辅 1 5 8 7 1 6 4 7 字左宜 亦号我持 李世熊的堂兄 李世熊 明贵州镇 远府知府李公墓志铭 明确提及 从弟世熊挥涕为之铭 又 据 亲属称呼辞典 从弟 堂弟 圆生卒年考详附录 李世弼 1 5 8 8 1 6 2 9 字右宜 李世熊的堂兄 目前无确凿的证据证明李世弼 为李世熊的堂兄 但李世弼的字号 名字及生活时代均与李世辅相近 故疑李世弼 为李世熊之堂兄 生卒年考详附录 李世宇 1 6 0 1 1 6 7 2 字伯启 晚称觉非 明光禄寺署丞 李世熊的堂兄 李 寒支先生岁纪 明确提及 从兄伯启 李世熊 寇变后纪 吾同族兄伯启 李世熊 明教谕觉非李先生墓志铭 亦云 缌弟世熊 据 亲属称呼辞典 从 兄 堂兄 因此 李世宇为李世熊的堂兄无误 李世宏 一1 6 5 1 字伟伯 明季授崇阳府教授 据 明崇王府教授李公墓志 铭 教授卒之十年 庚子改葬于某山 故知李世宏于辛卯 1 6 5 1 去世 因其 名字有 世 字 且与李世熊为同时代 故疑为李世熊的堂兄 弟 李世群 疑为李世熊的常兄弟 李世熊 堡城纪 宗祠内会收用世群 世寅 世安贷祖银八十余两 皆新钱 显然 此处 宗祠 指李氏宗祠 且世群 世寅 世安与李世熊一样 名字中皆有 世 字 故疑此三人与李世熊同为李氏宗族世字 辈的子孙 李世寅 疑为李世熊的堂兄弟 理由详本节 李世群 条 李世安 字居仲 籍诸生后改名为复膺 疑为李世熊的堂兄弟 理由详本节 李 世群 条 李世聘 妻子为唐氏 弟为李世瞻 疑李世聘 李世瞻二人为世熊掌兄弟 宁 化县志 卷四 人物志 之 女贞 聘有才名 年二十四而天 唐年二十三岁 矢志殉夫 聘弟世瞻继夭 妻官氏 年二十一 二氏既负年貌 又无遗孤 孑婺吊 影 甘心待亡 一门二柏 冰霜相照 未几 相继以哀死 但并未标明此四人生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卷八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8 9 册 p 2 9 0 鲍海涛 f 安节 亲属称呼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8 月 p 1 3 6 菩 清 李世熊 李寒支先生岁纪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3 9 9 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清史资料 第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0 年8 月 p 5 0 学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卷八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2 9 9 砷鲍海涛 上安节 亲属称呼辞典 吉林教育 j 版社1 9 8 8 年8 月 p 1 3 5 o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卷八 四库禁毁书 从刊 集部8 9 册 p 2 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清史资料 第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0 年8 月 p 6 1 清 李世熊 宁化县忐 同治八年重刊本 中国方志从书第八十八号 成文出版社1 9 6 7 年 1 2 1 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活的所属年代 又 民国宁化县志 卷十八 列女传 亦有同样记载 但标明了人 物属清代 因此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李世熊所属时代以及他所编纂的 宁化县 志 的成书时代 据 李寒支先生岁纪 甲子 八十三岁 当事请修 宁化县志 是秋梓成 百又 据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 查得 其时的 甲子 为公元1 6 8 3 年 是以 李世熊所编的 宁化县志 的下迄年份当为甲子 1 6 8 3 同时 明季北略 卷二十 甲申正月初一 建州定国号日 大清 改元顺治 鲁由此可知 清朝起 于公元1 6 4 4 年 而李世聘 李世瞻诸人的活动年代当在公元1 6 4 4 至1 6 8 3 年之间 即与李世熊是同时代的人物 且李世聘 李世瞻与李世熊 李世辅等人名字中均含 有 世 字 故疑李世聘二兄弟为李世熊的堂兄弟 李世瞻 李世聘弟 妻为官氏 理由详本节 李世聘 条 李世相 二十一岁去世 妻为邱氏 有子为李同耀 弟为李世翰 疑此二人为 李世熊堂兄弟 理由同本节李世聘为李世熊掌兄弟 宁化县志 卷四 人物志 之 女贞 丘氏 李世相妻 年二十一 称未亡人 迹不逾阃 抚训藐诸 严克其 慈 中外惮肃 称为女师 遗孤日耀 补弟子员 知县凌世韶表其门日 妇节儒风 世相弟世翰 妻谌氏 二十三而寡 无孤可立 矢死殉亡 究以哀卒 挚情笃义 盖丘所风也 营 李世翰 二十三岁去世 李世相之弟 妻为谌氏详本节 李世相 条 李世宦 为明新昌县丞 常德府卫经历 疑为李世熊同行堂兄弟 因其名字中 亦含有 世 字 故疑之 李世臣 为明稷山典史 疑为李世熊堂兄弟 理由同本节 李世宦 条 李叔虎 李世熊堂弟 李世熊 寨堡纪 从弟叔虎 第八世 李联春固 字时登 别号旭阳 父为李厚盛 弟为李试春 疑为李世熊曾堂伯 叔 李世熊 明教谕觉非李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世字 明光禄寺署丞讳联春之子 赠光禄署丞讳厚盛之孙 李世宇确为李世熊的堂兄 是以 李联春为李世熊的曾 堂伯 叔 7 清 李世熊 寒史 二集 p u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4 0 5 4 清 汁六奇 l j 季北略 中 仁书局1 9 8 4 年 清 李世熊 宁化县 占 中国方忐从书第八 八吁 成文f i 版社1 9 6 7 年 p 3 0 8 4 中图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清史资料 第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0 年8 月 p 5 6 西无直接的证据证明牟联备长于或幼于恬庵公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卷八 四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2 9 8 矗f 第一章李世熊家世研究 李试春 李联春之弟 李世熊堂伯 叔 李芳春 因子赠南雄府同知而受明恩封 妻为夏氏 为李世熊曾堂伯 叔 李 世熊 明贵州镇远府知府李公墓志铭 公讳世辅 父讳芳春 累赠南雄府同 知 生母夏氏 累赠宜人 祖讳厚仁 始为风雅之言 斐然文士也 以资补浙江开 化马金镇巡司 据上所考 李世辅确为李世熊的堂兄 是以李芳春为李世熊的堂 伯 叔 李厚仁为李世熊的曾堂伯 叔 恬庵公 1 5 8 2 1 6 5 7 李世熊之父 因与李联春 李芳春等人同辈 疑其名字 中亦有 春 恬庵 为其字号 心宇公 纯素公 藩如公 全初公 前二者为李世熊的堂伯 后二者为李世熊 的堂叔 李世熊 寨堡纪 从伯心宇公 从伯纯素公 从叔藩如公 从叔 全初公 李盛春 为清府庠 因名字中含 春 字 疑为李世熊堂伯 叔 李茂春 因国子生出身而授明副兵马 理由同上 疑为李世熊堂伯 叔 李魁春 因国子生出身而授明贵溪主簿 理由同上 疑为李世熊堂伯 叔 第七世 三峰公 李世熊的父亲的伯父 李世熊 寨堡纪 提及其名字 曾伯祖三峰公 童据 亲属称呼辞典 曾 本人以上或以下的三辈 又 伯祖 父亲的伯 父 即堂祖父 因此 知曾伯祖三峰公为李氏宗族第七世成员 凤暹公 李世熊的父亲的伯父 李世熊 寇变纪 记有其事迹 曾伯祖凤暹公 目击贫民窜死之惨 始议创寨于官坑之莲峰 同时理由同 曾伯祖三峰公 故知 曾伯祖凤暹公为李氏宗族第七世成员 李厚盛 因子李联春赠光禄寺署丞而受恩封 为李世熊曾堂伯或堂叔 李厚福 李世熊曾堂伯 叔 宁化县志 卷四 人物志 李厚福 值万历 四十三年大饥 设粥以食饥民者一月 万历四十三年 即公元1 6 1 5 年 其时 李世熊 1 6 0 2 1 6 8 6 方十四岁 且李厚福名字中与李厚盛一样 含有 厚 字 故疑为李氏宗族第七世成员 清 李世熊 寒支初集 卷八 l n l 库禁毁书从刊 集部8 9 册 p 2 9 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清史资料 第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0 年8 月 p 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清史资科 第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0 年8 月 p 5 5 5 6 鲍海涛 上安节 亲属称呼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8 月 p 2 1 4 鲍海涛 一e 安节 亲属称呼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8 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概预算培训
- 对称剪纸教学课件
- 基本句型趣味课件
- 课件服务器问题
- 课件最后一页底图
- 广东护理自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 矿山钻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木屑筛选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口译听力考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公共数据交换技术规范
- 2024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单招《语文》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2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 讲宪法”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火车指导司机面试竞聘答辩问题
- 2.4水库泥沙防治-1泥沙淤积的成因危害与类型讲解
- 产科常用药物观察及不良反应
- 仓库发错货的解决方案
- 金属冶炼安全事故案例与分析
- 动物诊疗机构报告登记表
- 南京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