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庾信后期生命历程发生转折,他饱受罹乱,连遭变故;入北之后,流寓北方,终生未归。目 前对庾信后期的研究多着眼于他的仕历、作品的考证以及思想、感情、风格意蕴的分析。本文在 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悲剧意识的视角审视他后期的心路历程及创作境界。 庾信的悲剧意识是对自身生存状况悲剧性的感知,主要表现为羁旅乡思、亡国之恸、失亲之 瘸、屈:1 ,之悲、身世之感。庾信的悲剧意识随生存状况的变化廿现山起伏变化的过程。庾信的矛 盾性格、社会政治动荡及尚悲的审美风尚促进了他悲剧意识的生成:而忠孝观念、隐逸思想同时 消解着他的悲剧意识。 庾信的悲剧意识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作晶中蕴含的感情力量、行文气势以及情韵都 来臼他的悲剧意识。庾信的悲剧意识使作品有丰富的思想性和厚重感,并且通过人鲑具有悲剧色 彩的典故、语词、意象构成了沉郁悲慨、苍凉劲健的风格。在悲剧意识的作用。卜,庾信后期的创 作达到了“老成”的境界。 关键词:庾信;悲剧意识:“老成”境界 r e s e a r c ho ny ux i n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z h a n gq i n g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z h a n gy i n g s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l a t e rp a r to fy ux i n sl i f ew a st o t a l l yc h a n g e d h es u f f e r e dal o ti nc h a o sa n dm i s f o r t u n e s t r i k e dh i mc o n t i n u a l l y t h u sh er a nt ot h en o a hw h e r eh er e m a i n e da sa ne x i l ea l lh i sl a t e rl i f e t h e r e c e n tw o r k so ny ux i n sl a t e rl i f el a r g e l l yf o c u s e do nh i so f f o c i a le x p e r i e r t c e ,o nt h e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i n t oh i sw o r k s ,a n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h i st h o u g h t ,h i se m o t i o na n d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h i ss t y l e t h i s p a p e r , b a s e do nt h ee x i s t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m a d eb yo t h e r s ,a t t e m p tt oe x a m i n et h em e n t a lp r o c e s so f h i s l a t e rl i f ea n dt h el e v e lh i sw o r k sr e a c h e d y ux i n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p e r c e p t i o no ft h et r a g e d yo fh i so w nl i v i n gs t a t e ,w a sm a i n l y g i v e ne x p r e s s i o nt oh i sh o m e s i c k n e s sw h e nh ew a sl i v i n gi nt h en o r t h ,t oh i sg r i e ff o r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 h i sc o u n t r y , t oh i sp a i no fl o s i n gr e l a t i v e s ,t oh i ss o r r o wo ff o r f e i t i n gh i sd i g n i ta n dt ot h el a m e n to v e r h i sl i f ee x p 秭e n c e h i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f l u e m a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h a n g e so fh i ss u r v i v a l c o n d i t i o n h i s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d i s p o s i t i o n ,t h es o c i a lp o l i t i c a lt u r b u l e n c ea n dt h ep r e v a i l i n ge s t h e t i c c u s t o mo fa d v o c a t i n gt r a g e d y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i d e ao fk e e p i n gl o y a la n df i l i a la n dt h et h o u g h to fl i v i n ga sah e r m i tw e r ed i s p e l l i n gh i st r a g e d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仃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v e rh i sl i t e r a r y 、) l ,o f k sa r ep r o f o u n d t h es e n t i m e n t a l s t r e n g t h ,t h ep o w e ra sw e l la st h ec h a r mu n d e r l y i n gh i sw r i t i n g ss t e mf r o mh i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y u x i n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e n r i c h e dh i sw o r k sw i t ht h o u g h t sa n dd e e pf e e l i n g s t h r o u g ht a k i n g a d v a n t a g eo fm a n ya l l u s i o n s ,w o r d sa n di m a g e sw i t ht r a g e d i c a lc o l o r , y ux i nf o r m e dag l o o m y , d e s o l a t e a n ds t r o n gs t y l e u n d e rt h ei m p a c to ft h e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y ux i n sw o r k sp r o d u c e di nt h el a t e rp a r t o f h i sl i f er e a c h e d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s t a t e k e yw o r d s :y ux i n ;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s t a t e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入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一躲痧j 努慨硝一肺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黝菊 谚吵 时间:沙。召 时间。沙矿矿 u 年r 月,匆日 年广月臼 宁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引言 己i吉 ji口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最后一位文学大家,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各体兼备, 各体兼工,作品绮艳、清新、老成兼多种风格;尤其他入北之后的作品熔南北文风为一炉,在当 时达到了最高的成就,穷南北之胜,被誉为“一代文宗”。 他的作品不唯锤炼之工,感情厚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庾信后期作品饱含悲情,为后人所共 知。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倪瑶在注释庾集题辞 中说:“予谓子山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 指哀江南赋) 而已。” 当代 学者也称其作品为悲情文学,称其艺术风格悲凄哀婉。但细读庾信的诗文,我们可以发现其后期 作品并非全是悲戚之词,还有不少清新流丽之作及夸曰荡心的宫体艳诗。既使饱含悲情的作品也 有昂扬奋发的抗争精神,如“枯爪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拟咏怀之七) ,就充满了慷慨之气。 所以,简单地说庾信后期作品悲戚哀伤太过肤浅,庾信的那些“动江关”的诗赋有更加深刻的内 容。本文尝试引入硬方文论中的“悲剧意识”这一概念来阐释庾信后期的心路历程及其诗赋创作, 探索其中的人文及审美价值。本文认为给庾信带来声誉,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是他那些有浓厚悲 剧意识的作品:以庾信的悲剧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丁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庾信的思想,了解 他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和厚重感。 悲剧意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当今学者对庾信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悲剧意识这个范 畴,但是多不深入,而且论述较为简单。对庾信悲剧意识的研究,还有需待拓展和深入的地方。 本文推测出现这种情况是冈为悲剧意识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国内学术界至今对悲剧意识的定义 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悲剧精神的缺乏,使很多人不敢把悲剧意识贸然引入庾 信研究的领域。前人的谨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在新的视野里研究庾信更是我们应该玄尝试的。 本文以悲剧意识作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庾信悲剧意识的表现、起伏变化历程、形成和消解冈素以 及与“老成”境界的关系,揭示庾信文学创作发展动力因素及文学艺术境界生成因素 函庾信( 5 1 3 - 5 8 1 ) ,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当前学术界一般以他4 2 岁出使两魏为标志,分前后两期 北周庾信撰庾子l i l 集注清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抟局1 9 5 0 贞4 案:本文所征引庾信作品均来自倪注本庚子山集注 关于庾信作品的创作时问,倪注本所附庾子l 年谱考证出部分作品,鲁i 司群在倪瑶庾子山年谱的基础上对庾信入北后仕历及作 品写作年代作了大量考证勘误1 二作,撰成庾信年谱) 附于其专著庾信传论) ( 见后注) 本文涉及作品的创作年代均参考鲁同群 庾 信年谱。 1 宁夏人学硕卜学位论文第章咦信的悲剧意识 第一章庾信的悲剧意识 作为一个文学家,庾信生命中最精彩的时期是在入北之后,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或是一个政治 家,庾信生命中最暗淡的时期也是在入北之后t 这两个现象的结合点是他入北之后的人生体验中 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他作品中的思想充满争议,有人感叹他的思乡情挚、哀伤真切,有人则 诟病他的“变节”,斥其无耻。但是,这些都不能否定他生命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庾信一生中没 有丰功伟绩,甚至建立功业的追求从他现存的作品中也难以看到;他起初的角色是一个流连诗酒 奉和酬唱的宫廷文人,凭借文坛上的成就逐步走上仕途,正当他踌躇满志,施展才华的时侯,发 生了侯景之乱,这场战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他尝剑了人世间的悲苦 和冷漠;紧接着江陵罹祸,他出使两魏被扣,从此流寓秦川,在羁旅漂泊中度过了后牛生。他的 一生是充满悲剧的_ 生,他虽然没有屈原投江,以死追寻自己理想的崇高和震撼,但是在平凡中 在悲苦中坚韧地生活,让人肃然起敬。庾信的悲剧意识感动我们的地方正是这种老而弥坚的坚持。 他的哀伤和悲戚、孤独和无奈、悲壮和慷慨寄托在作品中,形成了不朽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庾 信悲”、“庾郎愁”这些悲剧意识的结品成为后人常川语。 第一节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产生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它最初的源头要追溯到悲剧。悲剧本来指一种艺术类型, 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后米悲剧这个概念被广泛扩大,用丁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灾难和不幸。 作为观察者的我们,面对那些舞台上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都会有所触动,不管是怜悯的、恐 惧的还是震撼的。这样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进入人们的视野。悲剧伴随着火败、痂苦、同情而 存在,他能引起人们的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悲剧的这种性质就是悲剧性。 一、悲剧性 悲剧性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它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张法在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一 书中引用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解释悲剧性:人类的悲剧性是伴随人类文明而产生的,在文 明的演进中人类一方面被动地接受挑战,一方面主动地挑战未知,失败、痛苦、死亡伴随在这个 过程中;失败,理所应当是一场悲剧,而成功之后,人类也不免感到失落伤心。挑战本身就具有 了悲剧性的意义。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挑战,有了挑战,人类也就必须应 战。“挑战,即人的生存受到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应战,即人对这种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进行 了有效的斗争。给人的生存带来根本性威胁的挑战本就具有非常规性、非预料性,它的出现是在 人的已有知识和认识之外的,它对人的把握能力显出一种非理性的性质。另一方面,人对挑战的 斗争并不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斗争,而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斗争;人们的斗争武器是生存本能加知识 信仰。这种斗争的精神力量具有一种超越理性的性质。挑战的非理性和应付挑战的超理性相加就 是人类的悲剧性。”固挑战的非理性和应战的超理性,显现出了人类的本质特征,即人类的主观 。张法中围文化与悲剧意识t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 9 8 9 页4 5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 9 8 9 j l f5 2 一 宁夏人学硕l j 学位论文第一审庾信的悲剧意识 _ii 能动性反映出来的抗争性。因此,“悲剧性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 在现实存在中人类面临着三向维度的挑战:时间、空间、自我。相对于这三重挑战,人类自 身体现出不可弥补的局限性,人类无法真正驾驭时间、空间甚至自我。“生命悲壮性是由人类既 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望又没有达剑目的的可靠能力,只能依凭追求生存发展的意忠和有局限性的 能力冒险在t h = 这一生存处境决定的。”g 相对于自然和命运,人类不可避免地感到自身的渺小,面 对这种感知更多的时侯是感伤和绝望;但是人类没有一味地在失落中沉沦,他们通过自己最闪光 的优势一主观能动性,去尽力扭转这种局面,要生存就要抗争。人类的抗争就是要突破这种局 限,真正获取人身和精神的自由。但抗争的结局往往是不可预料,困境依然无法真正摆脱。尽管 失败不可避免,但人类依然一如既往地前赴后继去应战,崇高、伟大、壮烈等精神力量弥补了失 败带来的火落感。所以,人类对丁挑战或者困境的抗争本性及对丁抗争结局的超越性就是人类的 悲剧性。 二、悲剧意识 正如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样,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反映,它是客观世界土观 映像之一。现实的悲剧性,是指人类面临的挑战的困境。尤纳穆诺住生命的悲剧意识1 5 中 说“人们持续地觉察到人类命运总是不爻控制的冈素所支配,而其经常状态就是毫无幸福,那么 人生悲剧感便存在于这持续的觉察之中”, 义说“凡是属于生命的事物都是反理性的,而不只是 非理性的;同样,凡是理性的事物都是反生命的。这就是生命之悲剧意识的基础”。 这里的“生 命的事物”可以理解为实践主体,实践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生命需要,维持生存和发展:“理性 的事物”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或者是规律性的事物,它或超出人类认识范同,难以警= 握,或反人 类的愿望而运行,所以它是反生命的。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是实践理性,实践一切努力就是要把主 观愿望与客观规律统一起来,这个过程是复杂而艰难的,客观往往不是顺应人的主观愿望,而是 背向而驰或不可捉摸;所以,在实践中,当人类的主观愿望受挫,并且消醒地认识到自己经常身 处困境之中而无法改变它,就会产生悲剧意识。人类的不幸不在于这些“理性的事物”,而在于 “觉察”到了它。举个例子: 伟大的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浩浩荡荡的犬军向希腊进攻时,曾潸然泪下,向自己的祖父 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剑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人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 阵突然的悲哀。他的叔父回答说:然而人生中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人生同然短暂,但无论 在这大军之中或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出一个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 活着还不如死去。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会时时困扰我们,使短暂地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 了。 上面的例子说明,人类在时间面前没有抗争的力量,人又恰恰渴望生命的永恒,生命的有限 性与人类对于永恒和不朽的渴望成为一对不可解决的矛盾。不唯时间,地震、火山、海啸或者是 天体力量对地球致命一击,人类都难逃死神的魔掌。可悲的是,人类正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并且 吨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贞4 。程亚林悲剧意识长春:占林教育j :版社,2 0 0 1 页i 画乌纳穆诺7 e 命的悲剧意识广州:花城文艺出版 l 2 0 0 7 页4 s 由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广州:仡城文岂出版社2 0 0 7 贞7 西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贞1 5 一3 - 宁夏人学硕 + 学化论文第一章庾信的悲剧意识 当他们发生时,只能眼睁睁地任它们肆虐,而束手无策。 所以,悲剧意识是指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悲剧性和自身的生存困境的一种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和 把握:它是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状态,主要体现为主体的忧患意识。 悲剧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文化现象。正如疼痛一样,它是一种保 护性反应,一方面,它显示人类所受到的伤害;另一方面,它义能协调机体采取措施以避开这种 伤害。人类的悲剧意识也具有这种功能。张法先生从文化的角度对悲剧意识所下的定义是:“悲 剧意识是由相反相成的两极所组成的。( 一) 悲剧意识把人类、文化的凼境暴露出来,这种文化凼 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 二) 同时,悲剧意识义把人类、文化的困境从形式上和情感 上弥合起来。”因此,悲剧意识一方面是对生存凼境的忧患感和痂苦感,一方面是在理性前提下 对这种悲剧的抗争和超越,体现了人类对个体尊严、个体价值的追求与维护。 “意识是一个综合的认识活动。”“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意识就是这个人在那个时刻在生 活实践中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感觉、感知、同想和恐维等等有分别的全部认识活动。” 同样,悲剧 意识也是个极富蕴含性的概念,有丰富的内容,它包含了感知、思维、同想等方面的内容,既义 认知方面的义有心理方面的。我们常刖的忧患、忧郁、悲伤、哀怨、愤慨、凄凉等情绪和体验都 涵盖在这个范罔之内。在审美领域里,悲剧意识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既是悲剧性现实的反映, 义是艺术的表现内容之一。悲剧意识是中国文化语境中常出现的现象。刘鹗在老残游记臼序 中说:“离骚为屈大大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 为杜1 :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人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予两厢,曹雪芹寄哭泣丁 红楼梦。”在中国的文艺创作理论中也有“发愤抒情”、“穷而后1 :”、“不平则鸣”等说法。 这些都说明文学创作和悲剧意识密切相连,悲剧意识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从悲剧意识入手研 究庾信及其作晶,更有助丁我们认识其人其文。 第二节庾信悲剧意识的表现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生活悲剧性的反映,是一种精神状态,思想和情绪是其表现;但是纯粹的 思想或情绪并不都能升腾为悲剧意识,当它们指向生存的困境对生命意义进行追问和思考时,才 成为悲剧意识。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成熟的悲剧意识,从关照对象看显示出四大 类型:日常悲剧意识、政治悲剧意识、历史悲剧意识、自然悲剧意识。每一中悲剧意识根据内在 的恒常性因素,可以划分诸多悲剧模式,如日常悲剧意识可分为恋爱悲剧意识模式、“游”的悲 剧意识模式和怨弃悲剧意识模式;历史悲剧意识可分为亡国之悲和盛世之悲模式。 庾信的悲剧 意识产生于生存的困境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本章根据我国文化中悲剧意识的模式分析出庾 信悲剧意识的四种主要表现:羁旅乡思、殇国哀亲、屈节之悲、身世之悲。下文对这四种悲剧意 识分别进行论述。 张法中罔文化与悲剧意识j e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 页l o 5 潘菽意识一心理学的研究j e 京:商务印书馆。1 9 9 8 页3 0 。潘菽意i j , 1 - 心理学的研究北京:商务印 5 馆1 9 9 8 页3 1 o 刘鹗老残游记自序陈翔鹤校、戴鸿森注t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页i 西案:以上关于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类型和模式的划分,本文参照张法先生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见前注) 一书。 - 4 -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庾信的悲剧意识 一、羁旅乡思 周书本传:“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后代多以“乡关之思”演绎庾信在北创作 的主题思想。庾信的“乡关之思”不仅是思乡之情,还包括羁旅之感。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感是融 和在一起的,这种解释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是因为庾信流寓在外,迁播秦川,身处羁旅状态;二 是在这种状态下,庾信经历了梁的衰弱与灭亡,半生漂泊,无家可归。人只要一离家就有乡思, 单纯羁旅之感和思乡之情并不是悲剧意识。庾信屈节仕北,欲归不得,而同时陈践梁祚,又让他 无家可归,这让他的乡关之思具有了多义性而上升为悲剧意识。 作为一个流寓异乡的羁旅之人,庾信一生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有家不得归是人生莫大的 痛苦,也是人最火的悲哀。古人“家”的观念特别强,讲究“落叶归根”,无论是在外漂泊多久, 在年老的时候都要同家。异乡再繁华,生活再富足,自己也不属丁这里,自己永远是“客”。家 同时也是一个远游之人心灵的寄托,陷入在凼苦中的游子,会产生对家的无限思念。家是游子孤 独心灵的慰藉,是火落中精神的支撑,是人在困境中对归宿的询问。 5 5 4 年4 月,庾信出使西魏,被宁文氏扣留在长安。5 7 5 年,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 ,各 许还其旧国,这对庾信来说是一次南门机会,但是北周惜其才干“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 并留而不遣”,暮年的庾信欠去了南! j 的最后一次机会,永远成了“流寓秦川”的入。欲门不 得,有家难! j :1 ,离家越久思乡之情越浓厚。他诗中反复抒写这种强烈的感情: 逢风时迥度,逐侣作争飞犹忆方塘水,今秋已复归。( 赋得集池雁)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 离关一长望,别恨几重愁无妨对春日,怀抱只言秋( 和庾四) 南l 门的雁如今正在方塘追逐戏耍,而自己空羡雁秋米南飞,自由自在,只能望关长愁;春天 也变得像秋天一样,让人伤感。庾信看到南方的物品,就像见到旧时的相识:“绿房千子熟,紫 穗百花开。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来。”( 忽见槟榔) 看到北方的景想起家乡的景:“树似新亭 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瞑浦,应有落帆还。”( 望渭水) 庾信的羁旅乡思与一般的远游不同,如果说远游士人的思乡是苦难中孤独者的心灵慰藉,庾 信乡关之思就是绝望者的哀吟。庾信称自己入北为“流寓”、“播迁”,是“拔本伤根”。他的羁旅 漂泊之感充满悲哀、凄怆之情。他常把自己无法南! 1 的痛苦寄托在古人身上,如:“李陵之双袅 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哀江南赋)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返。”( 拟咏怀之十) 虽然在 北朝受到优厚的待遇,但是庾信并没有把北朝当作自己的家,他的根仍然在江南。如:“夫寄根 江南,淼淼幽潭;传节大夏,悠悠旷野”( 竹杖赋) ,表现了这种根在江南,人在北方,年华垂 落的羁旅漂泊之感。“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 枯树赋) ,则表现了 这种迁徙异国,思归无望的迁逝之悲。 在羁旅中,对故乡的思念,庾信在诗中很少具体写故乡的景、人、事,但其思乡之情却未减 其衰。如果庾信可以归故乡,或许在思念中有些欣喜,但北朝的强留,使之南归无望,他在诗中 反复抒写对这种羁旅状态的体验: 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赖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 秋日)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和侃法师三绝) 回唐令孤德藜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1 页7 3 4 圆唐令狐德菜撰_ i 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1 贝7 3 4 5 -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庾信的悲剧意识 m u um i 一一 ,li i 曼苎曼 永嘉独流寓,中原惟鼎镬。( 和张侍中述怀) 除了直接描写,在诗中庾信还以“飞蓬”、“雁”等物象寄寓自己的羁旅之感和思乡之情。如: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瞑将渠俱不眠( 秋夜望单飞 雁3 )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粱俱可恋,飞去复飞还( 咏雁) 明镜如明月,恒常置匣中何须照两鬓,终是一秋蓬。( 尘镜) 家乡的友人更能激起他的乡思,他有许多和北迁士人的和诗,诗中流露出流寓之悲和乡思之 情。如:“冥漠尔游岱,凄凉余向秦。虽言异生死,同是不! f 人。”( 和王少褒遥伤周处士) “南 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和刘仪同臻诗) “离关一长望,别恨几 重愁。无妨对春日,怀抱只言秋。”( 和庾四) 南北通好期间,不少北迁+ 人南1 月,南朝故人 来使,这对庾信来说使一个莫人的刺激。庾信写了i :午多赠别诗,寄寓自己南门无望的火落感,如 送周尚书弘止:“交河望合浦,玄菟想朱鸢。共此无期! | ;l j ,知麻复儿年。”( 其一) “离期定 已促,别泪转无从。惟愁郭f + j d i ,应足数株松。”( 其一oo ) 他虽不能南归,但仍牵挂故乡的友人, 如寄徐陵:“故人尚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阿l 路,空闻吹笛悲。”在诗中庾信无不感伤难 泪,其中痛苦之复杂,又岂是言语能说出。 我们可以看到庾信不少作品里都提到“关”,有“榆关9 9 “囡l 关”、“秦关”等。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拟咏怀之五)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拟咏怀之七)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 拟咏怀之十)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寄王琳) ) ) 离关一长望,别恨几重愁。( 和庾四)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 和侃法师三绝其一)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 ( 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 咏雁) “关”在地理上是地域上的分界线。但在庾信的心里,“关”就是一道牢狱之门,限制了庾 信的自由。北周统治者不许出关,庾信本人也因失节,羞于再同;陈代梁后,自己就是无国无家 之人,在“关”的那边已经不是自己的家乡:“盖闻三关顿足,长城垂翅,既羁既旅,非才非智。 以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 拟咏怀之四十四) 庾信在和侃法师 三绝中写道,“本是故乡人,倒在他乡别”,人生的这种尴尬对庾信米说就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悲 剧。 二、殇国哀亲 庾信的悲剧意识里有深沉的伤逝之痛,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亡国之恸,一是失去亲人朋友 的哀痛。这种悲情,因悲之深重而发为哀吟,是悲剧意识重要表现。庾信的此类悲剧意识又有悲 天悯人的意识;他接连遭受亡国失亲的不幸,目睹种种人间悲剧,对天道产生了怀疑,他追问苍 天,控诉上天的不公。 梁是庾信的故国,并且粱朝几代君主都给庾信父子很高的恩遇,“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 ( 拟咏怀之六) ,他对梁主也怀有知遇之恩的感激;在他的意识里早已把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因此,萧梁政权的覆亡,对庾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庾信的国殇包含从侯景之乱以来 6 宁夏人学硕卜学位论文第一帝庾信的悲删意识 到梁亡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内容:侯景之乱、江陵之祸、陈梁易代。哀痛侯景之乱给梁到来的 危害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哀痛江陵之祸说“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 哀痛陈梁易代则困惑“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哀江南赋) 。由于庾信亲历或是目 睹了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而且他们又影响了庾信的生命历程,庾信的体验直接而又深刻,犹如 切肤之痛。清孙梅谓:“哀江南赋有黍离麦秀之感,哀郢之赓载也。”( 四人从话 卷三) 这里说“黍离麦秀之感”不确切,庾信的亡国之痫和一般的黍离之悲不同;如“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有深厚的历史感,有一定的审美距离。而庾信和一般 的文人借古抒情有根本不同,他没有这种历史感,其悲情是直抒胸臆、反复渲染,有时对敌人破 口大骂,如:“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 凶其水草之性。”“用无赖之子孙,举江东而全弃。”( 哀江南赋) 指侯景之徒为“奸逆”、 “牛羊”,称陈霸先为“无赖”。 庾信对梁亡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i - ,把梁亡门因于苍天。他在哀江南赋写道:“岂有百 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肇无藩篱之i 州。头会箕敛者, 合从缔交;钳援棘矜者,因利乘便。将诈江表手气,应终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 灾;混一午j 1 5 ,无救平阿i 之祸。呜呼! 山匦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 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他把梁朝的覆亡门冈丁千气当“终于三百年”的谶言。“天亡遭 愤战,日蹙值愁兵”( 拟咏怀之十一) 、“以鹑首而赐秦”( 哀江南赋) 都是说,梁亡 是“天亡”、“天意”,是上天抛弃了梁朝。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真正亡梁的是所谓“人事”, 是梁武帝父子君臣共同导致了这个令人“凄怆伤心”的结局。“大亡”、“天意”只是作者对 这个结局无可奈何的喟叹,“天何为而此醉”( 哀江南赋) ,庾信以“天醉”对上天提出控 诉。 庾信复杂的思想感情里还有浓郁的失亲之痛。无庸讳言,在人类所有感伤情绪中,死亡无疑 最浓厚、最沉重、最具有悲剧性,不管人死前是壮烈还是超脱,都掩饰不了人的恐惧和无奈。“为 了存在,无限地保存自己、自爱和渴望生命不朽的努力,永远是人类求知的首要和基本条件。” 一个人对于整个世界,也许微不足道,对他自己却是全部。生命不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在庾信的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面临死亡的威胁是侯景之乱时,庾信守朱雀桥,望敌先逃。在 逃跑时,虽数次险遭不测之祸,但都侥幸逃脱。除此之外,无论在南在北,庾信都受剑统治者的 优遇,冈此,他对死亡的忧患意识并不强烈。庾信的生命悲剧意识来自生命色彩一点点的消逝, 孤苦、困顿蚕食了他的生命。亲人朋友相继离去让他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悲苦之中。他的悼亡之作, 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悲剧情感。 他在伤心赋中叙述自己对子女的哀悼之情: 予五福无征,三灵有谴。至于继体,多从夭折。二男一女,并得胜衣,金陵丧乱,相守 忘没羁旅关河,倏然白首,苗而不秀,频有所悲。一女成人,一长孙孩稚,奄然玄壤,何 痛如之? 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遂以伤心为赋 在侯景之乱中,庾信二子一女在战乱中不幸逝去;入北之后,他的一女一孙又相继病故,这在庾 信饱经乱离的心灵上又增添了一道伤疤。在这篇赋的一开始,庾信就说出自己“频有所悲”、“惟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广州:花城文艺出版社,2 0 0 7 页2 3 7 宁夏大学硕f - q :何论文第一帚庾信的悲刷意识 觉伤心”的内心感受。庾信暮年羁旅北方,子女零落,他在赋中表达感情真切而深刻: 痛斯传体,寻兹世载。天道斯慈,人伦此爱。膝下龙摧,掌中殊碎芝在室而先枯,兰 生庭而早刈命之修短,哀哉已满鹤声孤绝,猿吟肠断。( 伤心赋) 赋中“膝。f 龙摧,掌中珠碎。芝在室而先枯,兰生庭而早刈”,表现出作为一个长辈对子女的 爱怜和痛惜;而“痛”、“哀”、“孤绝”、“肠断”则是对子女“先枯”“早刈”无以复加哀痛和伤 感。 庾信的哀悼之作,还有对故人的追怀。如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 冥漠尔游岱,凄凉余向秦。虽言异生死,同是不归人。昔余仕冠盖,值子避风尘望乞 求真隐,伺关待选民。忽闻泉石友,芝桂不防身。怅然张仲蔚,悲哉郑子真三山犹有鹤, 五柳更应春。遂令从渭水,投吊往江滨。 周弘让是梁朝处+ ,与庾信是梁时故交。周弘让仕陈,庾信仕周。此诗为周弘让卒予陈,庾信和 王褒遥伤而作。诗中表达了对故交的追怀、哀恸之情。诗中“虽言异生夕e ,同是不! 门人”一句最 有意味,作者把白己羁旅k 安,视作与周弘让“游倩”一样,都是有去无门,把身世之感与对故 人的追怀融为一体,感人至深,充满了生命悲剧情怀。 再如伤千司徒褒: 陕路秋风起,寒堂已飒焉。丘杨一摇落,山火实时然。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世途 旦复旦,人情玄又玄。故人伤此别,留恨满秦川。定名于此定,全德以斯全。唯有山阳笛, 凄余思旧篇。 在北周文坛,千褒与庾信是并举的双星;同为羁留北朝的南朝文人,共同的遭遇和感情让他们同 病相怜,相濡以洙,常常和诗酬唱,宣泄心中的孤苦。在诗中,庾信自称与千褒同一命运,都出 自名门,家传忠孝,义同为天涯孤客,流寓橘迁,今故人先太,名德丁此盖棺定论,只留下自己 凄闻山刚笛,伤恨满秦川。诗中流露出的哀伤与孤独,令人悲戚动容。 随着亲人和北迁十人的离去,庾信备感伤感与孤独,a 己的不幸遭遇让他追问苍大,控诉苍 天的不公。“愦愦天公晓,精神殊乏少。天下有情人,居然性灵天。”( 拟咏怀之十九) 他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天地之人德日生。”然而,天地却并没有把“生”赐给庾信,他对天 地产生了怀疑。“所谓天乎? 乃口苍苍之气;所谓地乎? 其实抟抟之士。怨之徒也,何能感焉! ” ( 思旧铭) 这种悲天悯人的悲剧意识在庾信的作品里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屈节之悲 庾信的悲剧意识里有浓郁的屈节之悲。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并接受两魏、北周的官职, 仕于北朝。当时入北士人出仕北朝,不惟庾信一入,而庾信始终不能释怀,他后半生充满了屈辱、 羞耻和愧疚。他把自己出仕魏周看作“倡家遭强聘”,“倡家”表现出作者的屈辱,“强聘”则表 明出仕是被逼迫、被挟持,非自己本愿。但是不管怎样,庾信接受了魏周的官职,他的屈节之悲 由此产生。这种悲剧意识产生于“两难”困境中。“两难”困境一般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况:一是 两方互相冲突,选择一方就否定了另一方,致使无从选择;或两方都是必须的,放弃任何一方会 导致痛苦和毁灭。另一种则是自己内心欲望与道德的对立使自己难以做出选择。庾信的“两难” 属于第一种情况:庾信为国守节的道德理想与魏周强迫自己出仕的现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 坚持自己的节气就会逆忤魏周统治者,危及自己与家人,出仕就意味着变节,这种矛盾不可调和。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矛盾即是道德操守与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择一方就意味着放 8 宁夏大学硕f :学位论文第一章庾信的悲剧意识 曼i i i m i 曼曼蔓曼鼍曼曼曼蔓曼曼曼曼 弃另一方,而对于庾信来说,两方面都不可失去,但他又必须作出选择,最终,他选择了现实利 益,选择了出仕魏周,而同时,也失去了为国守:常的道德操守,他的屈节之悲也随之产生。 庾信的屈节之悲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是道德理想对现实利益的妥协,而他赖以安身立命 的道德价值观受到压抑,他的这种悲剧意识是对道德人格和伦理价值缺失的感知。庾信的屈节之 悲中的“节”,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蕴含儒家道德价值观的舍生取义之节,二是使者之节。 庾信的屈节之悲就是这两种“节”的缺失性体验。 首先,庾信的屈节之悲是对舍生取义道德价值缺失的感知。中国文化群体意识浓厚,士人自 己的意志融化于群体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中,按照群体的意愿之行动。儒家的“仁”与鼍礼” 既是这种群体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它要求士人既要有忠君报国、 济t h = 安氏的崇高理想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刚强意忐。所谓“t :人志士,无求生以 害f :,有杀身以成f :”国,就是鼓吹杀身成t :、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固,则是追求道德理想的精神要求。儒家的价值观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而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犬的集体意识。 庾信白小受剑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北史本传称他在经义之学中“犹善春秋左氏传”, 儒家的重操守、贵气:仃、尚清止的文化精神已渗透在他的深层意识中,主宰着他的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念。他在哀江南赋中称他的家族:“家有直道,人多全1 y ”,“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丁 义烈”。他景仰那些。霄义之士,“护军慷慨,忠能死一肖。三世为将,终丁此灭。济刚忠壮,身参末 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 哀江南赋) 虽然他在现实生活中屈仕魏周, 做了丧失:带操的事,但他的儒家道德观念在压抑中愈加彰显,道德价值与现实行为的矛盾冲突愈 加尖锐;辱身屈:1 y 而深层意识中鄙视屈节、不甘屈:1 y 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正因为如此,庾信仕 北后,尽管两魏和后米的北周都给予他很高的地位,但他始终无法消去火:仃的耻辱、仕敌的羞愧 之情。这种痫苦构成了庾信后期最深重的痛苦,由于梁的沦亡而无法通过实际的道德补救米解脱 或减轻,只有默默承受着,通过诗文倾诉、宣泄。“朱能采葛,还成食薇”( 小同赋) 、“遂令忘 楚操,何但食周薇”( 谨赠司寇淮南公) 、“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 拟咏怀) 自伤屈节, 不能如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保持气节。“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拟咏怀) 表达魏周强欲 己仕的屈辱。“林寒木皮厚,沙徊雁低飞。故人倘相访,知余已执卡”( 对宴齐使) 、“木皮三寸 厚,泾泥五斗浊”( 和张侍中述怀) ,则愧疚自己欠节仕魏周,颜面如木皮般厚。 其次,使者情结让庾信的屈节之悲更加深重。庾信和后来被俘入北的王褒等人不同,庾信是 出使被扣留在北方,作为一个使者,他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庾信被扣之后,西魏即“拜使 持节、抚军将军、右紫金光禄大夫、大都督” ,这一连串的封号中第一个就是“使持节”。这固 然因庾信是出使被留,是使者身份,但是对庾信来说这个封号不亚于是一个羞辱。所谓“倡家遭 强聘”的耻辱感恐怕来源于此。使者情结让庾信的仕北更具有了悲剧性。他在作品中反复诉说这 一情结:“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哀江南赋)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 而不定蚪( 哀江南赋) 、“悲歌渡辽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返”( 拟咏怀之 案:使者之节在中国r 与代也是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也有自己独立的含义,因庚信是出使两魏被扣留入北,它对庾信 来说自i 更突h ;的意义。因此,这里把它单独列f 以便分析更加细致。 罾程树德撰论语集释卫灵公上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1 5 局,1 9 9 0 页1 0 7 3 o 宋朱熹撰四f 5 章句集注一e 京:中华书局,1 9 8 3 页2 6 6 o 唐李延寿撰| e 史j b 京:中华书局,1 9 7 4 贞2 7 9 3 o 唐令狐德菜撰周 5 北京:中华节局,1 9 7 1 页7 3 4 9 宁夏夫学硕【学位论文第帝庾信的悲剧意识 十)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拟咏怀之十五) 。其中有一去不归的感慨和悲壮,也有未 完成出使任务的无奈。他虽然没有明说自己由出使而失节,但他常用苏武、李陵二典,“李陵之 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暗喻自己不能如苏武持节而归,反如李陵变节仕敌。对宴齐使 中“故人倘相问,知余已执圭”一句,也流露出作为使者而失节的愧疚之情。可见,使者身份让 庾信的屈节之悲更深了一层。 此外,庾信的屈节之悲还有屈身异族的伤感:“盖闻性灵曲折,郁抑不扬,乍感无情,或伤 非类。是以嗟怨之水,特结愤泉;感哀之云,偏含愁气。”( 拟连珠之二十三) 南北朝时,南 北方互相贬低,南方称北方“索虏9 9 9 北方称南方“岛夷”,南北的这种民族隔阂,让他出仕魏周 更感剑“伤非类”、“含愁气”。 庾信的悲剧代表了一代士族文人的悲剧。在时代迭变中,士族为了自身利益,随着改朝换代 的人势不由白主地向前推玄。但是,十族群体的价值观念却没有随时代变革作出多少调整,儒家 主张的“仁”和“礼”依然是士族阶层的主流价值观,“忠臣不仕二主”的思想给+ 人带来了终 生的耻辱,他们始终在这种耻辱和孤独中煎熬。冈此,在庾信作品中处处涌动着火节的愧悔和白 责,表现出他在痛苦中挣扎和自赎的心路历程。 四、身世之感 庾信的悲剧意识包含强烈的身世之感。在人的生命意识中,身世之感是人在不白由的状态下 主体意识的觉醒。人在生命活动中,常常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产生身不由己的感觉:这种客观 的异己力量对个人的意志理想起支配、驾驭、摆布的作用,人们常常试图改变或超越它,但是这 些努力几乎都是无果而终,剩下的只是深入心灵的苦闷。人们之间相互作用、命运、时间和空间 都能产生异己力量,人就生存在它们织就的天罗地网中。不自由是经常的生存状态,而身世之感 就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体认。 庾信的身世之感,在作品中多有表现。整篇哀江南赋就是庾信的身世悲歌。在赋中,他 对自己的家世多加赞誉: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禀嵩、华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第十三届人才博览会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1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宝鸡陈仓区朝阳幼儿园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怀化市红花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至2030中国免疫抑制剂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江西南昌市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招聘外包人员1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春季面向全国招聘78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中国锌精矿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油田页岩抑制剂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三环集团社会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至2030中国信托投资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报告
- 《透视画法基础:艺术绘画基础课程教案》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
- 全套设备安装施工记录表
- 闪电仓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AI芯片行业研发创新与未来发展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测试考试大纲
- 胃癌精准治疗
- T-CPI 11037-2024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水力振荡器技术与应用规范
- 中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导图
- 中介招聘合同范例
- 医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 医学免疫学课程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