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第卷 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30*2分,共50分)1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a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 b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c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 d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4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c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d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5“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它比起东方各国发展缓慢 b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了民主政治 c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政治制度 d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6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b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7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a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c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d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8有学者指出:“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这一观点说明了a分权和制衡的重要性b权利法案颁布的必然性c两党政治的优越性d 内阁制度形成的必然性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联邦政府的组成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c联邦法律至上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开办工厂abcd11. 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四血缘部落而代之以十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 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b.基本动摇了旧的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c.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d.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12.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13. 亨廷顿说:“一个政治体制还应当能够成功地同化现代化所造就的新的社会势力。当这些新生的社会集团要求参与政治体制之时,政治体制应以各种相和谐的方式为新生社会集团的参与提供机会”19世纪上半期,英国提供给新生社会势力参与的“和谐方式”指的是( )a.成立责任内阁b.议会改革 c.光荣革命d.完成工业革命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 保证司法的独立性c. 实现三权分立 d. 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15.有学者认为:“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该学者认为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a.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c.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 d.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16. 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17.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18.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1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与该条文内容相关的是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20.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认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材料说明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21.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材料表明梁漱溟的态度是( )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22. 右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当时历史史实的是( )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中共开展土地革命c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23. 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由此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c.增强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24.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5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b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c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d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26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27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发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d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281926年,国民政府的北伐出师宣言中称:“吴贼所资为号召者,厥(其)为讨赤夫;讨赤乃破坏世界革命联合阵线之口号也!”这里的对“吴贼”的认识a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c不利于国共合作 d忽视了封建军阀的反动性29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30“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该观点,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 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c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 d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 第卷 非选择题(40分)31.(25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8分)(2) 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2分)32.(12分)材料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时间事件1901年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1903年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1910年成立中央代议机构一一资政院1911年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3分)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9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二: 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下图所示: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说19世纪70年代“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 (6分)(2)概括促成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4分) 高三历史答案1-5 cdcdc 6-10 bdbda 11-15 dcbba 16-20 cabdb 21-25 dabdd 26-30 acbdc31.答案:(18分)(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