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doc_第1页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doc_第2页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doc_第3页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doc_第4页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2008年第3期第24卷(总195期)97“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两种基本能力。一是接受,即听别人说话,读别人写的文章;二是表达,即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书面语言的读和写与口头语言的听和说同样重要。”这话出自叶圣陶老先生之口,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读写结合成为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常用教学方法。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强调“读写结合”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读写结合”的,也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宜于“读写结合”。 其原因有三。首先,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积累优秀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自会阅读” (叶圣陶语)的能力。阅读的目的首先是理解,是从文中获取信息;阅读能力,应该是从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即对文字信息及其他符号的识别、筛选、区分和判断的能力,当然也满足审美的需要,然后才谈得上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其次,阅读并不只是为了写作,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写作服务的观念应该更新。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文字载体里获取信息;如何有效提取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哪些信息对我们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这些能力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经常持久的、有层次的阅读训练,它与写作能力同等重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阅读教学如果偏重于对文章“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即写作技巧)进行细讲,然后进行“知识迁移”,用以指导学生的习作,这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读写结合”,显得过于仓促,过于零碎和盲目,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联系现实生活来审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适应未来的需要,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将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人们阅读文字材料,只求读懂,从中获得信息,或者从中得到愉悦,没有谁去有意识的思考此文是如何组材、如何结构的,运用了哪些技巧,有哪些修辞手法等。再者,我们的学生中最终成为作家的有几人?能公开发表一些文字的又有几人?一般的说只有对生活有了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并获得写作材料,在这基础上才考虑如何组织结构,如何表达。其三,一些学生的习作中所写的人物苍白无力,缺少真情实感;作文题材雷同,所写内容杜撰虚假;这些毛病的产生,与阅读教学中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一味要求学生“读写结合”不无关系。平时学生从某一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只是孤立的、个别的,这种随学随用的“读写结合”是显性的“短结合”;学生即使能“结合”,也只是一味模仿,不会融会贯通。阅读教学中分析写作技巧,并让学生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习作不能说没有作用。但这并不意味有了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就一定能使之“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来,而且并不是每一篇课文的写作技巧都可以和学生的习作“结合”起来的,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的。众所周知,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靠的是多读多写,一句话,靠的是积累 (包括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对写的重要作用,但不要忘了其中“熟读”、“读破”、“三百”、“万卷”的含义。多读能拓宽眼界,开拓思路,增强思维能力,写作就会有条理。同时,大量的阅读可以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并融会贯通,然后才“结合”到自己的作文中,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此即“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种“读写结合”是隐性的结合,是长远的、战略性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结合”,这种隐性的“长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读”对“写”的促进作用,也不否认“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读和写的关系呢?一、忌“少读多写,写浮在面上”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完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就学写;学完对比写法的文章,又学写;学完按地点转移顺序写的课文让学生写游记对文章读得少,体验得浅,即使有所写,往往流于机械地模仿文体和表达技巧,重视外显的写作顺序、段的结构方式,忽视对写作主体与被写事物之间关系的关注。比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这课的读写结合时,有些老师们往往着眼于学习文章对比写法的表达方式,这种写法的学习在很多课文里都可以进行,而在这里学习显然是资源浪费,本文含有更有价值的值得挖掘和学习借鉴的地方。这篇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周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这篇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浓郁,且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像这样的文章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多读多体验,写要沉于学生心间”。以一夜的工作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读写结“读写结合”有三忌摘要语文教学工作者通常认为读写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读写结合也成为了一线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强调“读写结合”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读写结合”的,也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宜于“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有三忌的。关键词读写结合;三忌;教学方法毛林伟(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浙江 慈溪 315300)学科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2008年第3期第24卷(总195期)98合”:1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多读课文,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有的着重感受到总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的着重感受到总理简朴的生活态度;有的着重感受到了总理的平易近人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后的体验,并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在交流中丰富对总理的认识。2细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例如,“作者仅仅亲眼目睹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他为什么说总理的每一夜都是这样工作的?”“周总理为什么不先审阅作者带去的文件,而要让作者等了几乎整整一夜?”“总理为什么不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当学生真的提出这些自己深感困惑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相关资料(如“相关链接”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产生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精读。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最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段话要进行反复阅读,要抓住重点词语。第一段话,可抓住“新中国”,意思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会有这样的总理。第二段话,可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等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每个”意在强调,“我”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他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周总理工作的情形,教师也可借助一些补充材料介绍周总理工作的一些情形。4在“整体读细读精读”这样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本课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选用生活小事(其中不少是生活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格。在引导学生领悟这一特点时,不要把它当作写作知识来讲解,而应融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之中让学生领悟体会。可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感受之后,再让学生对着课文的插图进行细心观察,具体讲一讲、写一写总理是怎样工作的。在这样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阅读之后的写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二、忌“不分文体,有读必写”虽然,读写结合是一种经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用的。有些文章还是“读说结合”、“读演结合”比较好。比如晏子使楚、将相和这类历史背景久远的课文、诗、词、散文这样纯文学类的课文就适宜于“读说结合”、“读演结合”。读说结合、读演结合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对所有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训练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比“读写结合”来得生动,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它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读说结合、读演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更能满足学生“展现自我、争强好胜”的欲望。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演一演,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如教学将相和一文,让学生任选一个故事去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表演结束,还可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争强好胜,辩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学生当作主人,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他们的心扉,飞扬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如教学落花生时,教师提出一个议题让学生讨论:你喜欢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喜欢像水果一样的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会争论得非常激烈,有学生会说:我喜欢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他们默默无闻,不摆功劳,是多么的伟大,像老师、清洁工,他们就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现代化建设需要这样的人也有学生会认为现代化的建设如果都像花生一样,他们的特长谁来发现,只有像水果一样把自己的特长、本事展示出来,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样的辩论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高。三、忌“思路狭窄,模式单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读写结合”停留在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续写这些形式上。其实,它完全还可以体现在更多方面。1课中批注。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是充满思辨的写。2留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麻雀一课第三自然段,在写小麻雀的孤单无助前面有这样一句话:“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为此我们可以联系丰碑、雨中、燕子专列等课的相关内容说明写景的实写和虚写。在那些课文中,是以环境来暗示人物心灵的美,而在此,景物的描写是暗示紧接着一定要发生什么事。3探讨对教材的取舍。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否可以不要,把一、三自然段连起来:“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这样还更通畅。有学生赞成,有学生反对。再让他们读课文,明白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在众多的树和花中,就因为桂花的香,作者喜欢那笨笨的、不起眼的桂花树,从侧面突出了桂花的香。再联系后文“好香的雨啊”体会到作者之所以写二自然段是因为一提起故乡的桂花盛开,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