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收藏

预览图
编号:38686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7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14-12-19 上传人:咸****下 IP属地:江苏
7.2
积分
关 键 词:
北师大 八年 级数 下册 教案
资源描述:
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2 1.1 不等 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 1-1,用用根长度均为 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 25 ㎝ 2,那么绳长 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 100 ㎝ 2,那么绳长 l 应满足怎样 的关系式? ( 3)当 l=8 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 l=12 呢? ( 4)改变 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2) 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2 2 l 。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 25 ㎝ 2,就是 25)4( 2 l ,即 25162 l 。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 100 ㎝ 2,就是 2 2 l > 100, 即 4 2l > 100 ( 3) 当 l=8 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4 168 2 2 cm ,圆的面积为 )(1.5 48 2 2 cm , 4< 5.1,此时圆的面积大。 3 当 l=12 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9 1612 2 2 cm ,圆的面积为 )(5.11 412 2 2 cm , 9< 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 4) 不论怎样改变 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 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 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 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4 2l > 16 2l 2. (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 1.5m 的地 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 5 ㎝,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 3 ㎝,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 树围才能超过 2.4m?(只列关系式) (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 前转移到 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 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 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 4m/s,导火线的长度 x( 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 1)设这棵树生长 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 2.4m,则 5+3x> 240。 ( 2)人离开 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 < 2.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 2) m 与 2 的差小于 32 ; ( 3) x 的 31 与 4 的和不是正数; ( 4) y 的一半与 x 的 2 倍的和不小于 3。 解答:( 1) a 的相反数是 -a,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 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 -a> 0; ( 2)“ m 与 2 的差”就是 m-2,“ 差小于 32 ”即是 m-2< 32 ; ( 3)“ x 的 31 ”就是 31 x,“ x 的 31 与 4 的 和不是正数”就是 31 x+4≤ 0; ( 4) “y 的一半 ”不是 21 y,“ x 的 2 倍”就是 2x,“不小于 3”即指大于或等于 3,故“ y 的一半与 x 的 2 倍的和不小于”就是 21 y+2x≥ 3。 3. 下列各数: 21 , -4, , 0, 5.2, 3 其中使不等式 2x > 1,成立是 ( ) A. -4, , 5.2 B. , 5.2, 3 C. 21 , 0, 3 D. , 5.2 答案: D 4. 有理数 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1-2 所示,所 ba ba 的值 ( ) A.> 0 B.< 0 C.= 0 D.≥ 0 4 答案: B 小结提问,快速回答: 1. 表示不等式关系的符号有哪些 ? 2. 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 ( 1) x 的 5 倍与 3 的差比 x 的 4 倍大; ( 2) a 的 41 的相反数是非负数; ( 3) x 的 3 倍不小于 y 的 8 倍。 3. 下列不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 A. 2a > 0 B. 02 a C. 2a> a D. 2a > a 作业要求:作业本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 教学重难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比较归纳,产生新知 我们知道,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等式不变。 请问: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那么结果会怎样?请兴几例试一试,并与同 伴交流。 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 得出猜想:不等式的结果不变。试举几例验证猜想。如 3< 7, 3+1=4, 7+1=8, 4 < 8,所以 3+1< 7+1; 3-5=-2, 7-5=2, -2< 2,所以 3-5< 7-5; 3+a< 7+a; 3< 7,3-a< 7-a等。都能说明 猜想的正确性。 2.探索交流,概括性质 完成下列填空。 2< 3, 2³ 5 3³ 5; 5 2< 3, 2³( -1) 3³( -1); 2< 3, 2³( -5) 3³( -5); 你发现了什么?请再举几例试试,与同伴交流。 通过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前两个空填“<”,后三个空填“>”。 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通过自我探索与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印象) 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1. ( 1)用“>”号或“<”号填空,并简说理由。 ① 6+2 -3+2; ② 6³( -2) -3³( -2); ③ 6÷ 2 -3÷ 2; ④ 6÷( -2) -3÷( -2) ( 2)如果 a> b,则 2.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填“>”或“<”: ( 1)若 a> b,则 2a+1 2b+1; ( 2)若 < 10,则 y -8; ( 3)若 a< b,且 c> 0,则 ac+c bc+c; ( 4)若 a> 0, b< 0, c< 0,( a-b) c 0。 4.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 1.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 ( 1) a> b 两边都加上 -4; ( 2) -3a< b 两边都除以 -3; ( 3) a≥ 3b 两边都乘以 2; ( 4) a≤ 2b 两边都加上 c; 2.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为 x> a 或 x< a 的形式( a 为常数): 5.课内深化,提升能力 比较下列各题两式的大小: 6.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6 想一想: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性质?在运用性质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 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7.课外作业与拓展 课外作业:课本第 9 页“习题 1.2” 1.3 不等式的解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 2.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 示。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区分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概念,难点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课本问题)燃放某中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 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 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 0.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 4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在建立不等式之前,先让学生分析清楚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安 全区域,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应大于人到达安全区域的时间。) 设导火线的长度应为 x cm ,根据题 意,得 即 x>5 2.探索交流,得出概念 1.想一想:( 1)你能找出几个使不等式 x>5 成立的 x 的值吗? ( 2) x= 5,6,8 能使不等式 x>5 成立吗? (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对于满足 x>5中的字母 x,它能够取任意数吗?如果不能,它能取 哪些数呢? 启发学生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并从中初步体会不等式解的意义及不等式解与方程解的不同之处。 ) 能使不等式成立得未知数得值,叫做 不等式的解 。例如, 6 是不等式 x>5 一个解, 7,8,9,„„也是不等 式 x>5 的解。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 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不等式 x-5≤ -1 的解集为 x≤4;不 等式 x2>0 的解集是所有非零实数。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 解不等式 。 2.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 x>5 的解集和 x-5≤ -1 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点 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让学生 7 用具体实数对应的点加以说明) 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1) x=2 是不等式 x+3< 4 的解; ( 2) x=2 是不等式 3x< 7 的解集; ( 3)不等式 3x< 7 的解是 x=2; ( 4) x=3 是不等式 3x≥ 9 的解。 答案:( 1)不正确; ( 2)不正确; ( 3)不正确; ( 4)正确。 2.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 1) x> -1; ( 2) x≥ -1;( 3) x< -1; ( 4) x≤ -1 答案: ( 1)数轴上实心与空心 的区别在于:空心点表示解集不包括这一点,实心点表示解集包括这一点。 ( 2)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遵循“大于向右走,小于向左走”这一原则。 4.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 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课外作业与拓展 课外作业:课本第 12 页“习题 1.3” 1.4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教学重点和难点: 8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等号方向的改变。 教学过程: 1. 观察下列不等式: ( 1) 155.22 x ; ( 2) 75.8x ( 3) x< 4 ( 4) x35 > 240 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这些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象这样的不等式,叫 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先阅读每( 1)题的解法,然后仿做第( 2)题,最后谈谈自己读题、做题的体会。 ( 1)解不等式 372 2 xx ,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解 去分母,得 )7(2)2(3 xx 去括号,得 xx 21463 移 项、合并同类项,得 205 x 两边都除以 5,得 4x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1-13) ( 2)解不等式 2 235 xx ,并把它的解集表示的数轴上。 答案: 320x 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1-40 3. 解不等式 )1(2)3(410 xx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答:去括号,得 2212410 xx , 移项,得 xx 4212210 。 合并同类项,得 24 x6 系数化为 1,得 x4 。得 4x 。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如图 9 4. 解不等式 6 12 13 1 yyy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答:去分母,得 11)(3)1(2 yyy 答案: 3y 这个不等 式的解集数轴上表示如图 5. y 取何正整数时,代数式 2(y-1)的值不大于 10-4( y-3)的值。 解答: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 )3(410)1(2 yy 答案:解这个不等式,得 4y ,解集 4y 中的正整数解是: 1, 2, 3, 4。 6.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k(x+3)> x+4; 解答:去括号,得 kx+3k> x+4; 答案:若 k-1=0,即 k=1 时, 0> 1 不成立,∴不等式无解。 若 k-1> 0,即 k> 1 时, 134 k kx 。 若 k-1< 0,即 k< 1 时, 134 k kx 。 7. m 取何值时,关于 x 的方程 2 153 166 mxmx 的解大于 1。 解答:解这个方程: )15(36)16(2 mxmx ∴ 5 13 mx 根据题意,得 1 5 13 m 解得 m> 2 8. 是否存在整数 m,使关于 x的不等式 22 931 mmxm x 与 132 xmx 是同解不等式?如果存在, 求出整数 m 和不等式的解集;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x> -8 因此,存在符合题意的 m,当 m=-11 时,两个不等式同解,解集为 x> -8。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作业布置 10 一元一次不等式( 2) 目的、要求:加强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及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了解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殊解的求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例。解下 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 s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解乘以 8 得;即 化简得; 31 1 23 84 2 1 2 5 1 0 1 7 1 2 3 4 1 1 37 1 3 1 37 3 6 2 5 y y x x x xxx x 3 6 2 4 6 1 6 3yy 11 9 y 11 例一教师师范板演。其他学生模仿联系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例 3、一次环保知识竞赛,共有 25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 4分,答错一或不答扣一分。 ○1小明得了 85 分,他答对了多少题? ○2小立在这次竞赛中被评为优秀( 85分或 85分以上),小立可能答对了多少题?她至少答对了多少题? 解: ○1设小明答对了 x道题,那么答错或不答( 25-x)道题。 根据题意、得 4x-( 25-x) =85 解这个方程、得 x=22 所以小明答对了 22道题。 ○2设小立可能答对了 x道题,那么答错或不答( 25-x)道题。 根据提意,得 4x-( 25-x) >=85 解这个不等式,得 x>=22 因为 x答对题的个数,所以取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又只有 25道题,因此小立可能答对了 22, 23, 24, 25 道题。她至少答对了 22道题。 说明:第一小题是列一 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第二小题是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目的是让学生 认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二、出示投影片 2:例四、小颖准备用 21元钱买笔和笔记本。已知每支笔 3元,每个笔记本 2.2 元,她买了 2个笔记本,请你帮她算一算她还可能买几支笔。 解:设小颖还可能买 n支笔。 根据题意,得 3n+2.2≦ 21 解这个不等式,得 n≦ 16.6∕3 因为 n表示笔的支数,所以应取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因此小颖还可能买 1支, 2支, 3支, 4 支或 5支笔。 三、让学生交流对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认识,归纳列不等式 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四、做 17页随堂练习第二题 五、课下作业,习题 1.5,1题, 2题 六、课后小结;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清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找到题中适当的不等关系。 2、正确的设未知数,根据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3、解不等式。 4、在不等式的解集中选取符合题意的解。 5、做出正确的结论。 随堂练习 作业布置 31 18 [ 2 ] [ 3 ] 884y y 11234xx 110 . 5 1 . 4 ( 0 4 5 )5 2 4xx 12 1.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作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并从中初步体 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 函数的内在联系。 2.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联系。 3.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形”(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 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求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难点是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小明听了爸爸的字如其人的一番教诲,想到自己龙飞凤舞的“草书”作品连自己都认不出来的笑话, 下决心练字,在第一周的前 3 天每天练字 6 页。 设每周计划练字 x 页。你能写出 x 与 y 之间的关系式吗? 这是一个什么函数? 若周计划为 y=38 页,则 x 取怎样的值,小明才能超额完成计划? (由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概念以及一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回顾所学知识作 好新知识的衔接。) 回顾:①一次函数的定义。②一次函数的图象。③直线 y=kx+b 与方程的联系。 2.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作出函数 y=2x-5 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 1)、 x 取何值时, y=0? [提示: (此题摘自 励 耘精品 系列 丛书 《课时 导 航》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 P9 第 8 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象,分析图象,初步学会用分段函数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初步建立 “数 ”(一元一次 不等式)与 “形 ”(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 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通过具体例子渗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 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 )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 ,教师对学生小结内容作肯定或补充。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使之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并从 的 值就是 2x-5 的 值 ] 那 么 2x-5=0 呢? ( 2 ) 、 x 取 何 值 时 , y> 0 ? 2x -5 >0 呢 ? ( 3 ) 、 x 取 何 值 时 , y< 0 ? 2x -5 <0 呢 ? ? ( 4 ) 、 x 取 何 值 时 , 13 中初步体会一元 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 次不等式的解集的联系。使 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 ) 6.课外作业与拓展 课外作业:课本第 19 页 “读一读 ”、第 20 页 “习题 1.6” 课外拓展: 参见 励耘精品 系列丛书 《课时导航》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7- P10 1.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①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②会利用数轴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14 ②让学生从练习中发现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 将不等式组的解法和归纳留给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转变一 种观念 —— 将老师与学习伙伴看成是自己有利的学习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紧密联系不等式的同时,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意义。教学难点 :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找 出不等式的解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回顾旧知,探索 发展 回顾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 1) 2x+3> 5 ( 2) 6x— 5≤ 1 (让学生上台演示,注意指导其解题的规范性) 探索 :用每分钟可抽 30 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在 1200 吨到 1500 吨之间,那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污水抽完? 分析:设需要 x 分钟才能将污水抽完,那么总的抽水量应为 30x 吨。由题意 ,积存的污水在 1200 吨 到 1500 吨之间,因此,应有 1200≤ 30x≤ 1500 (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一元一次式组的概念。学生在研究这一具体问题时,自然感知到要解决的 问题同时满足两个约束条件,而这两个约束条件都是不等式。这样引入不等式组比较自然) 上式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等式 30x≥ 1200 和 30x≤ 1500 它说明要这个实际问题中,未知量 x 应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我们把这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 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你能尝试找出符合上面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未知数的值吗?与同伴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列表、画数 轴图的方法,寻求不等式组的解。要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寻找不等式的公共解的方法。) 分别求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得 同时满足①②的未知数 x 应是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 x 应取 40≤ x≤ 50 这就是所列不等式组的解集。即答案为:大约需要 40 到 50 分钟才能将污水抽完。 概括 :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其步骤通常为: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 (2)在数轴上把它们的解集表示出来; (3)找出解集的公共部分,即不等式组的解集。 15 2.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1)例题:解不等式组 解:解不等式①,得 x> 2 解不等式②,得 x> 4 在数轴上表示出①②的解集 ∴原不等式组的 解集为 x> 4 (要让学生认识到准确、熟练得解不等式是解不等式组的基础,而运用数轴表示(找公共部分)是关 键。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 ( 2) 练习: ( 3)问题探讨: 从练习的情况来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与下面几种图示的关系: ①当不等号的方向一致时 (称同向不 等式 ),即: 对这类不等式组可按“同大取大;同小取小”的法则,即取公共部分为它的解 (如图 ). ②当不等号的方向相反时 (称异向不等式 ),即: 则若未知数的取值比大数小,比小数大时,不等式组的解集在两数之间,取公共部分 (如图 ); ③若未知数的取值比大数还大,比小数还小,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即没有公共部分 (如图 3). 16 (先让学生通过练习,从感性上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基本情况;其次引导学生通 过 “练习解答的形式与 所给图示 ”的对比,引发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基本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 的是学生区分出这四种不同的情况后,在结合图形能更快更准地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 1)找出下列不关 x 的公共部分。 (2)解不等式 组 (3)求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 (巩固应用的设计突出一个层 次性,满足不同基础水平的同学的需要。其中第 1 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定 向思维,巩固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第 2题则是以训练学生解不等式组的方法。第 3题则以发散思维 为主,其目的是让优生吃得饱。在挑战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 4.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 ,教师对学生小结内容作肯定或补充。 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从而培养 学生简明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使之 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概念,并从中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内在联系。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并 把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 5.课外作业与拓展 课外作业:课本第 26 页“习题 1.8” 17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表示,尤其是在数轴上的表示让学生们必需掌握。 2、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的意义。利用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 形结合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具体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教学 难 点:不等式组解集几种情况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基础运用, 例 1. 解不等式组 ,并将解集标在数轴上 . (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思路是求组成这个不等式组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在解的过程中各个不 等式彼此之间无关系,是独立的,在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都求出之 后,才从“组”的角度去求“组”的解 集,在此可借助于数轴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 步骤: 解: 解不等式 (1)得 x> 解不等式 (2)得 x≤ 4 ∴ (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1, 解不等式 (2)得 x≤ 1, 解不等式 (3)得 x<2, ∴ ∵ 在数轴上表示出各个解为: ∴ 原不等式组解集为 -14x-5 得: x<3, 解不等式 ≤1 得 x≤ 2, 1、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19 ∴ ∴ 原不等式组解集为 x≤ 2, ∴ 这个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为 x=1 或 x=2 2、在解集中找出它所要求 的特殊解, 正整数解。 例 4.m为何整数时,方程组 的解是非负数? (本题综合性较强,注意审题,理解方程组解为非负数概念,即 。先解方程组用 m的代数式表 示 x, y, 再运用 “ 转化思想 ” ,依据方程组的解集为非负数的条件列出不等式组寻求 m的取值范围,最后 切勿忘记确定 m的整数值。 ) 解: 解方程组 得 ∵ 方程组 的解是非负数, ∴ 即 解不等式组 ∴ 此不等式组解集为 , 又 ∵ m 为整数, ∴ m=3 或 m=4。 20 例 5.解不等式 <0。 (由 ” “ 这部分可看成二个数的“商”此题转化为求商为负数的问题。两个数的商为负数 , 这两个数异号,进行 分类讨论,可有两种情况。 (1) 或 (2) 因此,本题可转化为 解两个不 等式组。 ) 例 6. 解不等式 -3≤ 3x-1<5。 解法( 1) :原不等式相当于不等式组 解不等式组得 - ≤ x<2, ∴ 原不等式解集为 - ≤ x<2。 解法( 2) :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和中间都加上 1,得 -2≤ 3x<6, 将这个不等式的两边和中间都除以 3得, - ≤ x<2, ∴ 原不等式解集为 - ≤ x<2。 4.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①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② 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2)已知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特解),求其中参数的取值范围,以及解含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 中参变量(参数)取值范围,近年在各地中考 卷中都有出现。求解这类问题综合性强,灵活性大,蕴含着 不少的技能技巧。下面举例介绍常用的五种技巧方法。 5.课外作业与拓展 课外作业:课本第 30 页“习题 1.9” 2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 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②体会不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通过数学建模,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 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体会运用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 ②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如何构建不等式组模型。 教学难点 :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组问题。 三、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 一堆玩具发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 3 件,则剩余 4 件;若前面每人分 4 件,则最后一人得到的玩 具不足 3 件 .求小朋友的人数与玩具数。 22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再让几个学生说出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 2.探索思考,形成模型 (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一群女生住若干间宿舍,每间住 4 人,剩 19 人无房住;每间住 6 人,有一间宿舍住不满。①设有 x 间宿舍,请写出 x 应满足的 不等式组: 。 ②可能有多少间宿舍、多少名学生? (2)做一做:甲以 5 km/h 的速度进行有氧体育锻炼, 2 h 后,乙骑自行车从同地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甲 . 根据他们两人的约定,乙最快不早于 1h 追上甲,最慢不晚于 1h15min 追上甲。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应当控 制在什么范围? (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的问题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用两种解法解,以体会不等式与方程之间 的内在联系。) 3.交流反思, 评价结论 请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说出各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过程,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然后再通过实例引 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师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4.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 (通过对如下两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所获得的数学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1)有一个 两位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 1,并且这个两位数大于 30 且小于 42,求这个两位数。 (2)某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决定从明年起对甲、乙两种产品实行“限产压库”,要求这两种产品全年共新 增产量 20 件,这 20 件的总产值 p(万元)满足: 1100﹤ p﹤ 1200.已知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那么该公司 明年应怎样安排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量? 产品 每件产品的产值 甲 45 万元 乙 75 万元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①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审题 —— 设元 —— 列不等式(组) —— 求解 —— 检验 —— 作答。 ② 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③注意:要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确定数学模型的解。 23 (通过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 6.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让学生解决如下两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 主探究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作下列的问题。) (1)暑假期间,柳城县实验中学两位教师计划带若干名学生去桂林旅游,他们联系了报价都为每人 500 元 的两家旅行社。经协商,甲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两名教师全额收费,学生都按七折收费;乙旅行社的优 惠条件是:教师、学生都按八折收费。假设这两位教师带 x 名学生去桂林旅游 ,他们应该选择哪家旅行社? (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南宁某医药器械厂接受了一批高质量医用口罩 的生产任务,要求在 8 天之内(含 8 天)生产 A 型和 B 型两种型号的口罩共 5 万只,其中 A 型 口罩不得 少于 1.8 万只,该厂的生产能力是:若生产 A 型口罩每天能生产 0.6 万只,若生产 B 型口罩每天能生产 0.8 万只。已知生产一只 A 型口罩可获利 0.5 元,生产一只 B 型口罩可获利 0.3 元。设该厂在这次任务中生产 了 A 型口罩 x 万只,问: ⑴该厂生产 A 型口罩可获得利润 万元,生产 B 型口罩可获得利润 万元。 ⑵设该厂这次生产口罩的总利润是 y 万元,试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⑶如果你是该厂厂长:①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你如何安排生产 A 型口罩和 B 型口罩 的只数,使获得的 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②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你又如何来安排生产 A 型和 B 型口罩的只 数?最短时间是几天? (3)试一试:请你设计一道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问题。 (注:如时间不够,问题 2, 3可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自主研究。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把当堂知识运用 并巩固起来。) 7.课外作业与拓展 课外作业:课本第 32 页“习题 1.10”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 3.利用一元一次不 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 .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回顾本章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 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所有知识 . ●教学难点 利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法 . 24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五张 第一张:(记作§ 1.7 A) 第二张:(记作§ 1.7 B) 第三张:(记作§ 1.7 C) 第四张:(记作§ 1.7 D) 第五张:(记作§ 1.7 E) ●教学过程 Ⅰ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本章的全部内容,这节课大家一起来进行回顾 . Ⅱ .新课讲授 [师] 1.首先,大家来简要概括一下本章的知识点有哪些? [生]由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推导出不等式的意义,并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类比等式的性质,推导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求解不等式,并能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一次函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 . [师]很好 .这位同学对本章知识掌握得如此熟悉,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下面我们分别详细地回顾总结 . 2.重点知识讲解 (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异同点? [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等式 的基本性质有两条;两个性质中在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 一个整式时,结果相似;在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结果相似;在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 一个负数时,结果不同 . [师]很好 .两个性质可以对比如下: 投影片(§ 1.7 A) 等式 不等式 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 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 的方向不变 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 0),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 的方向不变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 数,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 例题讲解 投影片(§ 1.7 B) 下列方程或不等式的解法对不对?为什么? ( 1)- x=6,两边都乘以- 1,得 x=- 6 ( 2)- x> 6,两边都乘以- 1,得 x>- 6 ( 3)- x≤ 6,两边都乘以- 1,得 x≤- 6 [解]( 1)正确 .因为符合等式的性质 . ( 2)、( 3)错误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 1,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而( 2)、 ( 3)都没改变,所以错误 . (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 [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有哪些? 25 [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有: 去分母;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 1. [师]很好 .下面我们对比地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 . 投影片(§ 1.7 C) 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法步骤 ( 1)去分母; ( 2)去括号; ( 3)移项; ( 4)合并同类项; ( 5)系数化成 1 ( 1)去分母; ( 2)去括号; ( 3)移项; ( 4)合并同类项; ( 5)系数化成 1 在上面的步骤( 1)和( 5)中, 要注意不等式号方向是否改 变 解的情况 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含有 无限多个数 [例题]下面不等式的解法对 不对?为什么? ( 1) 7x+5> 8x+6 7x- 8x> 6- 5 - x> 1 ∴ x>- 1 ( 2) 6x- 3< 4x- 4 6x- 4x<- 4+3 2x<- 1 ∴ x> 21 . 解:( 1)不对 .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 1 时,不等号的方向应改变 .应为 x<- 1. ( 2)不对 .在不等式的两边都除以 2 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且不能丢掉“-”号,应为 2x<- 1 ∴ x<- 21 . ( 3)举例说明在数轴上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 投影片(§ 1.7 D) 解下列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 ( 1) 2( x- 3)> 4; ( 2) 2x- 3≤ 5( x- 3) ; ( 3) xx xx 28)2(3 5)2(2 ( 4) 4 2 33 22 5 3 5 1 xxx xx 解:( 1)去括号,得 2x- 6> 4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 10 26 两边都除以 2,得 x> 5.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图 1- 43 ( 2)去括号,得 2x- 3≤ 5x- 1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3x≤- 12 两边都除以- 3,得 x≥ 4.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图 1- 44 ( 3) xx xx 28)2(3 5)2(2 )2( )1( 解不等式( 1),得 x< 1 解不等式( 2),得 x>- 2 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不等式( 1)、( 2)的解集: 图 1- 45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 x< 1. ( 4) 4 2 33 22 5 3 5 1 xxx xx )2( )1( 解不等式( 1),得 x< 1 解不等式( 2),得 x> 2. 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不等式( 1)、( 2)的解集: 图 1- 46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无解 . [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公共部分时要记住: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大于小数小于大数居中间, 大于大数小于小数无解” ( 4)说一说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 [师]大家还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比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猜想出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 投影片(§ 1.7 E) 暑假期间,两名家长计划带领若 干名学生去旅游,他们联系了报价均为每人 500 元的两家旅行社,经 协商,甲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两名家长全额收费,学生都按七折收费;乙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家长、学 27 生都按八折收费 .假设这两位家长带领 x 名学生去旅游,他们应该选择哪家旅行社? 解:设选择甲旅行社所需费用为 y1元,选择乙旅行社所需费用为 y2元,则 y1=500³ 2+70%³ 500x=350x+1000 y2=80%³ 500( x+2) =400( x+2) =400x+800 当 y1=y2 时, 350x+1000=400x+800 解得 x=4; 当 y1> y2 时, 350x+1000> 400x+800 解得 x< 4; 当 y1< y2 时, 350x+1000< 400x+800 解得 x> 4. 所以,当学生人数为 4 人时,甲、乙两家旅行社的收费相同;当学生人数少于 4 人时,选择乙旅行社; 当学生人数多于 4 人时,选择甲旅行社 . [师]大家能总结一下基本过程吗? [生]可以 . ①审题,设未知数; ②找不等关系; ③列不等式; ④解不等式; ⑤写出答案 . (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 [生]如函数 y=2x- 5,当 y> 0 时,有 2x- 5> 0,当 y< 0 时,有 2x- 5< 0. Ⅲ .课堂练习 解下列不等 式或不等式组: ( 1) 3( 2x+5)> 2( 4x+3) ; ( 2) 10- 4( x- 3)≤ 2( x- 1) ; ( 3) 5 62 3 xx ; ( 4) 3 3 2 2 2)4( 2 1 xx x 解:( 1)去括号,得 6x+15> 8x+6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 9 两边都除以 2,得 x< 29 . ( 2)去括号,得 10- 4x+12≤ 2x- 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6x≥ 24 两边都除以 6,得 x≥ 4. ( 3)去分母,得 5( x- 3)> 2( x+6) 去括号,得 5x- 15> 2x+1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3x> 27 两边都除以 3,得 x> 9 28 ( 4) 3 3 2 2 2)4( 2 1 xx x )2( )1( 解不等式( 1),得 x< 0 解不等式( 2),得 x> 0 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为: 图 1- 47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无解 . Ⅳ .课时小结 回顾本章的知识点,并进行有关练习 . Ⅴ .课后作业 复习题 A 组 Ⅵ .活动与探究 某化工厂 2000 年 12 月在判定 2001 年某种化肥的生产 计划时,收集到了如下信息: 1.生产该种化肥的工人数不超过 200 人; 2.每个工人全年工作时数不得多于 2100 个; 3.预计 2001 年该化肥至少可销售 80000 袋; 4.每生产一袋该化肥需要工时 4 个; 5.每袋该化肥需要原料 20 千克; 6.现库存原料 800 吨,本月还需用 200 吨, 2001 年可以补充 1200 吨 . 请你根据以上数据确定 2001 年该种化肥的生产袋数的范围 . 解:设 2001 年可生产该化肥 x 袋 .根据题意得 8 0 0 0 0 1 0 0 0)1 2 0 02 0 08 0 0(20 2 0 02 1 0 04 x x x 解得 80000≤ x≤ 90000 且 x 为整数 . [答 ] 2001 年该化肥产量应确定在 8 万到 9 万袋之间 . ●板书设计 § 1.7 回顾与思考 一、 1.简述本章的知识点 2.重点知识讲解 (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异同 . (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 ( 3)举例说明在数轴上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 ( 4)说一说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 (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29 2.1 分解因式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因式 分解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2.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3.感受整式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 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 1)读一读: 首先教师进行章首导图 教学 ,指出本章将要学习和探索的对象 .教师进行情景的多媒体演示 (演示章头 图) . 章首图力图通过一幅形象的图画 —— 对开的两量列车和有对比性的两个式子,向大家展现了本章要学 习的主要内容,并渗透本章的重要思想方法 —— 类比思想 ,让学生体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互逆关 系。 ( 2)想一想: 993-99 能被 100 整除吗?你能把 a3-a 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探索交流,概括概念 想一想 : 993-99 能被 100 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交流。 小时是这样做的 30 ( 1) 小明在判断 993-99 能否被 100 整除时是怎么做的? ( 2) 993-99 还能被哪些正整数整除。 答案: ( 1)小明将 993-99 通过分解因数的方法,说明 993-99 是 100 的倍数,故 993-99 能被 100 整除。 ( 2)还能被 98, 99, 49, 11 等正整数整除。 归纳: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数化成几个数积的乘积。 议一议: 现在你能尝试把 a3-a 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鼓励学生类比数的分解将 a3-a分解。 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 ( 1)( m+4)( m-4) = ; ( 2)( y-3) 2= ; ( 3) 3x( x-1) = ; ( 4) m( a+b+c) = .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 1) 3x2-3x=( )( ) ( 2) m2-16=( )( ) ( 3) ma+mb+mc=( )( ) ( 4) y2-6y+9=( )( ) 请问,通过以上两组练习的演练,你认为这两组练习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一组:( 1) m2-16;( 2) y2-6y+9;( 3) 3x2-3x;( 4) ma+mb+mc; 第二组:( 1) 3x( x-1);( 2)( m+4)( m-4);( 3) m( a+b+c);( 4)( y-3) 2。 第一组是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整理之后的结果,第二组是把多项式写成了几个固式的积的形式, 它们这间恰好是一个互逆的关系。 议一议: 由 a(a+1)(a-1)得到 a3-a 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 a3-a 得到 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 么不同?你还能在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区分这良种互逆的恒等变形,从而引出下面分解因式的概念。) 概 括: 把一 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课本 P40 随堂练习。 31 (学生单独完成,然后相互评价结果,互相指正,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加深对分解因式概念的掌握。) 教师在学生相互评价之后可指出因式分解的要求: ( 1) 分解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 2) 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多项式的次数; ( 3) 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4.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 1)下列各式中由等号的左边到右边的变形 ,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x+3)( x-3) =x2-9 B. x2+x-5=( x-2)( x+3) +1 C. a2b+ab2=ab( a+b) D. 答案: C ( 2)证明: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交换位置,则新数与原数之差能被 99 整除。 证明:设原数百 位数字为 x,十位数字为 y,个位数字为 z,则原数可表示为 100x+10y+z,交换位置后数字 为 100 z +10y+ x。 则:( 100 z +10y+ x) -( 100x+10y+z) =100 z-100x+x-z =100( z-x) -( z-x) =99( z-x) 则原结论成立。 ( 3)(陕西省,中考题)如图 3-1①所示,在边长为 a 的正方形中挖掉一个边长了 b 的小正方形( a> b), 把余下的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②所示),通过教育处两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验证了一个等 式,则这个等式是( ) A.( a+2b)( a-b) =a2+ab-2b2 B.( a+b) 2=a2+2ab+b2 C.( a-b) 2=a2-2ab+b2 D. a2-b2=( a+b)( a-b) 答案: D。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分解因式与整式 乘法有什么关系? (如果把整式乘法看作一个变形过程,那么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它的逆过程;如果把多项式的因式 分解看作一个变形过程,那么整式乘法就是它的逆过程。因此,整式乘法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互为逆 过程。这种互逆关系,一方面说明两者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两者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得理解多项式的 因式分解。 ) 6.课外作业与拓展 3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17- P18 2.2 提公因式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并在具体问题中,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会用提公因式法把 多项式分解因式(多项式中的字母指数仅限于正整数的情况)。 3.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提公因式法把 多项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探索多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 三、 教学过程设计 33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张老师准备给航天建模竞赛中获奖的同学颁发奖品。他来到文具商店,经过选择决定买单价 16 元的 钢笔 10 支, 5 元一本 的笔记本 10 本, 4 元一瓶的墨水 10 瓶,由于购买物品较多,商品售货员决定以 9 折 出售,问共需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选取两种比较多用的方法展示 ) 关于这一问题两位同学给出了各自的做法。 方法一: 16³ 10³ 90%+5³ 10³ 90%+4³ 10³ 90%=144+45+36=225(元) 方法二: 16³ 10³ 90%+5³ 10³ 90%+4³ 10³ 90%=10³ 90%( 16+5+4) =225(元) 请问:两位同学计算的方法哪一位更好?为什么? 答案:第二位同学(第二种方法)更好,因为第二种方法将因数 10³ 90%放 在括号外,只进行过一次计算, 很明显减小计算量。 (使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提取公因数便于计算,从而使他们初步感知提取公因式方 法的实际应用。) 2.探索交流,概括概念 ( 1)多项式 ab+bc 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吗?多项式 3x2+x 呢?多项式 mb2+nb-b 呢? ( 2)将上面的多项式分别写成几个因式的乘积,说明你的理由,并与同位交流。 讨论概括: ( 1)多项式 ab+bc 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 b, 我们把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 的公因式 。如 b 就是多项式 ab+bc 的公因式。同样,多项式 3x2+x 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公因式 x,多项 mb2+nb-b 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公因式 b。 (有了上面的情景,学生在刚回顾因数意义的同时,很容易说明因式的含义。) ( 2)这里意在让学生根据因式分解的意义尝试进行分解。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 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 提公因式法 。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例 1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 1) 3x+6; ( 2) 7x2-21x; ( 3) 8a3b2-12ab3c+abc; ( 4) -24x3-12x2+28x 答案:( 1) 3x+6=3x+3³ 2=3( x+2) ( 2) 7x2-21x=7x² x-7x² 3=7x( x-3) ( 3) 8a3b2-12ab3c+abc=ab² 8a2b-ab² 12b2c+ab² c =ab( 8a2b-12b2c+c) ( 4) -24x3-12x2+28= -( 24x3+12x2-28) = -( 4x•6x2+4x•3x-4x•7 ) = -4x(6x2+3x-7) 34 想一想: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与单项式乘多项式有什么关系? (进一步体会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 4.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 1)写出下列多项式的公因式: (课本练习 ) ① ma+mb ② 4kx-8ky ③ 5y3+20y2 ④ a2b-2ab2+ab (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3x2-6xy+x ② -4m3+16m2-26m 答案:( 1) 3x2-6xy+x=x( 3x-6y+1) ( 2) -4m3+16m2-26m=-2m( 2m2-8m+13) ( 3)利用 分解因式 计算: ① 33×0.48+85×0.48-18×0.48 ② 7.18×2.25+28.5×0.225-2.03×2.25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了写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 认知结构,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课外作业与拓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12- P13 第二课时 1.课前热身, 复习回顾 想一想:什么是公因式?怎样提取公因式? 做一做: ( 1)下列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A. a3+2a2+a=a(a2+2a) B. -x2y+4x2y2-7xy=-xy(x-4xy+7) C. 6(x-2)+x(2-x)=(x-2)(x+6) D. a(a-b)2+ab(a-b)=(a+ab)(a-b) ( 2)( -3) 2005+( -3) 2004 等 于 (通过提问和几个练习使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2.应用拓展,深化研究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a( x-3) +2b( x-3); ② 5( x-y) 3+10( y-x) 2。 答案: ① a( x-3) +2b( x-3) =( x-3)( a+2b) ② 5( x-y) 3+10( y-x) 2=5( x-y) 3+10[-( x-y) ]2 =5( x-y) 3+10( x-y) 2 =5( x-y) 2( x-y+2) (此题是上节课的延伸,公因式由前节课的单项式过渡到多项式,难度逐渐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 第 1 小题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把( x-3)看作一个整体,从而解决工艺市是多项式的情况; 第 2 小题是在第 1 小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符号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x-y)与( y-x), ( x- y) 2 与( y-x) 2的关系。 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课本练习 P45“做一做” (加强学生的符号感)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35 (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3x2-6xy+x ② -4m3+16m2-26m 答案:① 3x2-6xy+x=x( 3x-6y+1) ② -4m3+16m2-26m=-2m( 2m2-8m+13) ( 2) (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4q( 1-p) 3+2( p-1) 2 ② 3m( x-y) -n( y-x) ③ m( 5ax+ay-1) -m( 3ax-ay-1) 答案: ① 4q( 1-p) 3+2( p-1) 2=2( 1-p) 2( 2q-2pq+1) ② 3m( x-y) -n( y-x) =( x-y)( 3m+n) ③ m( 5ax+ay-1) -m( 3ax-ay-1) =2am( x+y) ( 4)计算 ① 已知 a+b=13,ab=40,求 a2b+ab2的值; ② 1998+19982-19992 答案: ① a2b+ab2=ab( a+b) ,当 a+b=13 时,原式 =40³ 13=520 ② 1998+19982-19992=-1999 ( 5)比较 2002³ 20032003 与 2003³ 20022002 的大小。 解答:设 2002=x ∵ 2002³ 20032003-2003³ 20022002=x·10001( x+1) -( x+1)² 10001 x=0 ∴ 2002³ 20032003=2003³ 20022002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了写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 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课外作业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1- P2 36 2.3 运用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 的过程,发展学生的 逆向思维。 2. 会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出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二、 教学重难点 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出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1) 观察多项式 x2-25, 9x2-y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是对平方差公式的再认识,通过整式乘法的逆变形得到分解因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整 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互逆关系。) (2) 将它们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说明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让学生充分交流,加深对 这种方法的理解。) 2.探索交流,概括概念 讨论: ( 1)多项式的各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如 x2-25 中: x2 本身是平方的形式, 25=52也是平方的形式; 9x2-y2 也是如此。 ( 2)逆用乘法公式 (a+b)(a-b)=a2-b2, 可知 x2-25= x2-52=(x+5)(x-5),9x2-y2=(3x)2-y2=(3x+y)(3x-y). 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乘法公式 (a+b)(a-b)=a2-b2 的逆过程得到乘法公式 a2-b2= (a+b)(a-b)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例 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公式中的 a, b在此例中分别是什么) 提问 : a2-b2= (a+b)(a-b) 中 a, b 都表示单项式吗?它们可以是多项式吗? 例 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9(m+n)2-(m-n)2; (2) 2x3-8x; 解 (1)9(m+n)2-(m-n)2=4(2m+n)(m+2n)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 a, b不仅可以表示数,而且可以表示其他代数式。) (2)2x3-8x=2x(x2-4)=2x(x2-2x)=2x(x+2)(x-2) (引导学生体会多项式中若含有公因式,就要先提公因式,然后进一步分解,直至不能再分解为止。) 4.应用加强,课内深化 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37 2 如图,在边长为 a 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 b 的小正方形( a> b),把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矩形, 通过计算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得到一个矩形,通过计算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得到一个分解因 式的公式,这个公式是怎样的? 5.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x+y)2+z2 (让学生比较( x+y+z) (z-x-y)与 -(x+y+z)(x+y-z)是否相等 ) ② 9( a+b) 2-4( a-b) 2 ③ m4-16m4 ( 2)如图,水压机有四根空心钢立柱.每根的高 h 都是 18 米,外径 D 为 1 米,内径 d 为 0.4 米,每立方 米钢的重量为 7.8 吨.求四根立柱的总重量. (π取 3.14,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 解:设四根立柱总 重量为 w 吨,则 原式 =(x2+5x+5-1)(x2+5x+5+1)+1 =(m-1)(m+1)+1=m2=(x2+5x+5)2 ( 3)已知 a,b,c 是△ ABC 的三条边,且满足 a2+b2+c2-ab-bc-ca=0 试判 断△ ABC 的形 状。 答案:∵ a2+b2+c2-ab-bc-ca=0 ∴ 2a2+2b2+2c2-2ab-2bc-2ac=0 即 a2-2ab+b2+b2-2bc+c2+a2-2ac+c2=0 ∴ (a-b) 2+(b-c) 2+(a-c) 2=0 ∵ (a-b) 2≥ 0, (b-c) 2≥ 0, (a-c) 2≥ 0 ∴ a-b=0, b-c=0, a-c=0 ∴ a=b, b=c, a=c ∴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4)设 x+2z=3y,试判断 x2-9y2+4z2+4xz 的值是不是定值? 答案:当 x+2z=3y 时, x2-9y2+4z2+4xz 的值为定值 0。 ( 5)分解因式: ( 6)分解因式: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 怎样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向用法来分解因式,分解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 = 7 . 8 π ( D + d ) ( D - d ) h = 7 . 8 ³ 3 . 1 4 ³ 1 . 4 ³ 0 . 6 ³ 1 8 = 3 . 7 ³ 1 0 2 ( 吨 ) . 答 : 四 根 立 柱 总 38 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课外作业与拓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23- P24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复习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概念, 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分解因式 . 2.熟悉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教学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因式分解综合练习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应用因式分解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 ●教学重点 复习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 ●教学难点 利用分解因式进行计算及讨论 . ●教学方法 39 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归纳总结 .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 2.6 A) 第二张(记作§ 2.6 B) 第三张(记作§ 2.6 C) ●教学过程 Ⅰ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因式分解概念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 ,并做了一些 练习 .今天 ,我们来综合总结一下 . Ⅱ .新课讲解 (一)讨论推导本章知识结构图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这一章所学的内容有哪些 ? [生]( 1)有因式分解的意义 ,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的概念 . ( 2)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 ( 3)分解因式的方法 . [师]很好 .请大家互相讨论 ,能否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图绘出来呢 ?(若学生有困难 ,教师可给予帮助) [生] (二)重点知识讲解 [师]下面请大家把重点知识回顾一下 . 1.举例说明什么是分解因式 . [生]如 15x3y2+5x2y- 20x2y3=5x2y( 3xy+1- 4y2) 把多项式 15x3y2+5x2y- 20x2y3分解成为因式 5x2y与 3xy+1- 4y2的乘积的形式 ,就是把多项式 15x3y2+5x2y - 20x2y3分解因式 . [师]学习因式分解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 ( 1)因式分解是一种恒等变形 ,即变形前后的两式恒等 . ( 2)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 2.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 [生]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变形 . 如 :ma+mb+mc=m( a+b+c) 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 ,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 . 3.分解因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 [生]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 .可以分别用式子表示为 : ma+mb+mc=m( a+b+c) a2- b2=( a+b)( a- b) a2± 2ab+b2=( a± b) 2 4.例题讲解 投影片(§ 2.6 A) [例 1]下列各式的变形中 ,哪些是因式分解 ?哪些不是 ?说明理由 . 40 ( 1) x2+3x+4=( x+2)( x+1) +2 ( 2) 6x2y3=3xy² 2xy2 ( 3)( 3x- 2)( 2x+1) =6x2- x- 2 ( 4) 4ab+2ac=2a( 2b+c) [师]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 解,否则不是 . [生]解 :( 1)不是因式分解 ,因为右边的运 算中还有加法 . ( 2)不是因式分解 ,因为 6x2y3 不是多项式而是单项式 ,其本身就是积的形式 ,所以不需要再因式分解 . ( 3)不是因式分解 ,而是整式乘法 . ( 4)是因式分解 . 投影片(§ 2.6 B) [例 2]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 ( 1) 8a4b3- 4a3b4+2a2b5; ( 2)- 9ab+18a2b2- 27a3b3; ( 3) 41 - 91 x2; ( 4) 9( x+y) 2- 4( x- y) 2; ( 5) x4- 25x2y2; ( 6) 4x2- 20xy+25y2; ( 7)( a+b) 2+10c( a+b) +25c2. 解 :( 1) 8a4b3- 4a3b4+2a2b5 =2a2b3( 4a2- 2ab+b2) ; ( 2)- 9ab+18a2b2- 27a3b3 =-( 9ab- 18a2b2+27a3b3) =- 9ab( 1- 2ab+3a2b2) ; ( 3) 41 - 91 x2=( 21 ) 2-( 31 x) 2 =( 21 + 31 x)( 2 1 - 31 x) ; ( 4) 9( x+y) 2- 4( x- y) 2 =[ 3( x+y)] 2-[ 2( x- y)] 2 =[ 3( x+y) +2( x- y)][ 3( x+y)- 2( x- y)] =( 3x+3y+2x- 2y)( 3x+3y- 2x+2y) =( 5x+y)( x+5y) ; ( 5) x4- 25x2y2=x2( x2- 25y2) =x2( x+5y)( x- 5y) ; ( 6) 4x2- 20xy+25y2 =( 2x) 2- 2² 2x² 5y+( 5y) 2 =( 2x- 5y) 2; ( 7)( a+b) 2+10c( a+b) +25c2 =( a+b) 2+2²( a+b)² 5c+( 5c) 2 =[( a+b) +5c] 2=( a+b+5c) 2 投影片(§ 2.6 C) [例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 ( 1) x7y3- x3y3; ( 2) 16x4- 72x2y2+81y4; 41 解 :( 1) x7y3- x3y3 =x3y3( x4- 1) =x3y3( x2+1)( x2- 1) =x3y3( x2+1)( x+1)( x- 1) ( 2) 16x4- 72x2y2+81y4 =( 4x2) 2- 2² 4x2² 9y2+( 9y2) 2 =( 4x2- 9y2) 2 =[( 2x+3y)( 2x- 3y)] 2 =( 2x+3y) 2( 2x- 3y) 2. [师]从上面的例题中 ,大家能否总结一下分解因式的步骤呢 ? [生]可以 . 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 : ( 1)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 ,则先提取公因式 . ( 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 ,则根据多项式特点 ,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 . ( 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 Ⅲ .课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 1) 16a2- 9b2; ( 2)( x2+4) 2-( x+3) 2; ( 3)- 4a2- 9b2+12ab; ( 4)( x+y) 2+25- 10( x+y) 解 :( 1) 16a2- 9b2=( 4a) 2-( 3b) 2 =( 4a+3b)( 4a- 3b) ; ( 2)( x2+4) 2-( x+3) 2 =[( x2+4) +( x+3)][( x2+4)-( x+3)] =( x2+4+x+3)( x2+4- x- 3) =( x2+x+7)( x2- x+1) ; ( 3)- 4a2- 9b2+12ab =-( 4a2+9b2- 12ab) =-[( 2a) 2- 2² 2a² 3b+( 3b) 2] =-( 2a- 3b) 2; ( 4)( x+y) 2+25- 10( x+y) =( x+y) 2- 2²( x+y)² 5+52 =( x+y- 5) 2 2.利用因式分解进行计算 ( 1) 9x2+12xy+4y2,其中 x= 34 ,y=- 21 ; ( 2)( 2 ba ) 2-( 2ba ) 2,其中 a=- 81 ,b=2. 解 :( 1) 9x2+12xy+4y2 =( 3x) 2+2² 3x² 2y+( 2y) 2 =( 3x+2y) 2 当 x= 34 ,y=- 21 时 原式 =[ 3³ 34 +2³(- 21 )] 2 42 =( 4- 1) 2 =32=9 ( 2)( 2 ba ) 2-( 2ba ) 2 =( 2ba + 2ba )( 2 ba - 2ba ) =ab 当 a=- 81 ,b=2 时 原式 =- 81 ³ 2=- 41 . Ⅳ .课时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 ,总结因式分解的意义 ,因式分解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其中要特别指出 :必须使每一个因式 都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 . 2.利用因式分解简化某些计算 . Ⅴ .课后作业 复习题 A 组 Ⅵ .活动与探究 求满足 4x2- 9y2=31 的正整数解 . 分析 :因为 4x2- 9y2可分解为( 2x+3y)( 2x- 3y)( x、 y 为正整数),而 31 为质数 . 所以有 132 3132 yx yx 或 3132 132 yx yx 解:∵ 4x2- 9y2=31 ∴( 2x+3y)( 2x- 3y) =1³ 31 ∴ 132 3132 yx yx 或 3132 132 yx yx 解得 5 8 y x 或 5 8 y x 因所求 x、 y 为正整数,所以只取 x=8,y=5. ●板书设计 § 2.6 回顾与思考 一、 1.讨论推导本章知识结构图 2.重点知识讲解 ( 1)举例说明什么是因式分解 . ( 2)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 ( 3)分解因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 ( 4)例题讲解 例 1、例 2、例 3 ( 5)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43 3.1 分式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景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 分式与整式的区别;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化简分式。 3.在土地沙化问题中,体会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化简分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读一读:看章首导图引出本章内容。 (章首图的主要意境是一个 “代数式的庄园 ”,其中有整式,也有分式。在教学中,应利用章前图中提 供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表示现实情景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 型。)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 ,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 2400 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 30 公顷,结果提前 4 个月完成原计划任务,原计划每月 固沙造林多少公顷? 44 ( 1)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 2) 如果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 x 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 ____________个月,实际完 成一期工程用了 ____________个月;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 2.探索交流,概括概念 ( 1)等量关系包括: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 =原计划 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 +30 公顷; 原计划完成一 期工程的时间 -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的时间 =4 个月; (通过土地沙化问题,让学生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分式表示,进而认识分式,体会分式的意 义,发展符号感。 ) 做一做: 1.正 n 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答: 2.一箱苹果售价 a 元,箱 子与苹果的总质量为 mkg,箱子 的质量为 nkg,则每千克苹果售价是多少元? (进一步丰富分式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分式的意义。) 议一议: 上 面 问 题 中 出 现 了 代 数 式 , 它们有什么共同 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整式 A 除以整式 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 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 分式 , 其中 A 称为分式的分子, B 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这里是对前面出现的分式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 获得分式的概念。教学时不宜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死记硬背。)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例 1 (课本例题)( 1)当 a=1,2 时,求分式 的值; 45 ( 2)当 a 取何值时,分式 有意义? 答案:( 1) (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以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 2a=0,得 a=0,所以,当 a 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有意义。 (对与例 1( 2),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理解:其一,与分数类比(由特殊到一般);其二,字母 a本 身是可以表示任何数的,但这里 a作为分母,要求它不能等于零(由一般到特殊)。) 4.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 1)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 2)分别求出使下列式子有意义的 x 的值。 ( 3)当 x 取何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什么 是分式?分式中分母应注意些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 46 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课外作业与拓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25- P26 第二课时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为什么可以类比?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的数。 1. 探索交流,概括概念 讨论后得出结论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注意:在分式有意义的情况下, (本题实际隐含了 m≠0, n≠0的条件,故成立)。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例 2(课本例题) (本例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是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另一方面由此例引出分式的约分。教学时注意引导 学生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例 2 中, ,即分子、分母同时约去了整式 ab; ,即分子、分母同时约 去了整式 x-1。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 约分 。 47 练习: 化简下列分式: 注意在约分训练时,应使学生明确如下几点:①对于一个分式来说,约分就是要把分子分母都除以同 一个因式,使约分前后分式的值相等;②约分的关键是确定分式的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其思考过程与分解 因式中提取公因式的思考过程相似;③约分是对分子、分母的整体进行的,也就是分子的整体和分母的整 体都除以同一个因式。 议一议: 在化简 时,小颖和小明出现了分歧。 你对他们两人的做法有河看法?与同伴交流。 (约分不彻底是学生容易 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在小明的化简结果中,分子和分母已没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化简分式时,通常要使 结果成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4.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1.学校用一笔钱买奖品,若以 1 支钢笔和 2 本日记本为一份奖品,则可买 60 份奖品,若以 1 支钢笔和 3 本日记本为一份奖品,则可买 50 份奖品,问这笔钱全部用来买笔或日记本,可买多少? 答案:设钢笔每支 x 元,日记本每本 y 元,则 60(x+2y)=50(x+3y),则 x=3y,于是,这笔钱全用于买钢笔, 可买 这笔钱全用于买日记本,可买 2.下列分式的恒等变形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1)由已知分式 中隐含着 a≠0的条件,所以可以用 a 分别乘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式的值不变, 固( 1)是正确的。 ( 2) ∵ 字母 c 可取任意数,当然包括零,当 c=0 时,分子、分母都乘以 c,就会使分式没有意义,所以( 2) 只有在 c≠0时才是正确的。 3.分别写出下列等式中括号里面的分子或分母。 48 4.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 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和分母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并把分子和分母中的多项式按 x 的降幂排 列。 解法一: 由 可知 x≠0, y≠0,故在等式两边同乘以 xy 得 x+y=5xy。 故 ( ∵ xy≠0, ∴ 分子、分母同除以 xy) 解法二: ∵ xy≠0,将所求分式的分子分母除以 xy。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分式化简应注意些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 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课外作业与拓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P26- P28 49 3.2 分式的乘除法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景说明其合理性。 2. 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3. 能解决一些与分 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观察下列运算: 50 (让学生全面参与、独立思考,并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想 ,等等。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2.探索交流,概括概念 概括 :与分数乘除法的法则类似,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是: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经观察、类比不难发现 (在广泛交流的基 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用数学的符号语言加以表示。) 3.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例 1 计算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纯运算题目,应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的算理。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 2 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 个西瓜 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 d,已知 球的体积公式为 最简分式的个数是(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答案:选 B 3. 计算: (其中 R 为球 的半 径,)那 么 ( 1 ) 西 瓜 瓤 与 整 个 西 瓜 的 体 积 各 是 多 少 ? ( 2 ) 西 瓜 瓤 与 整 个 51 4. 先化简,再求值。 5.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想一想: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是什么?在做分式的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过问题的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 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课外作业与拓展 P28- P30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38686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