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pdf_第1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pdf_第2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pdf_第3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pdf_第4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义研究的重点是如f u 在微波测距仪中采用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 以提 高系统稳定性 同时减小系统体积和功耗 并关注如何提高电路的可移植性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尤其是存系统u j 编程逻辑器件的m 现 数字 电蹄的设计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采用功能强大的e d a 软件 结合在系统可 编程技术 i s p 可以在小从电路扳卜拆l i 芯片的情况下 应用i s p 技术 改变 芯片的逻辑内容 同时出于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f l 的集成度不断提高 可以在 单片芯片q j 集成整个数字电路系统 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而且体积 功耗大大减小 本文中 首先讨论了目前主流的微波测距理论 然后应用l a t t l c e l o l 6 列 微波测距仪的部分分频控制电路进行了集成 并进行了功能仿真 为了提高仿 真的速度 对部分电路采用v l i d l 语言进行逻辑捕述 通过实验证明 在微波测距仪中采用在系统u j 编程逻辑器件 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 关键词 可编程逻辑器件 在系统可编程 微波测距仪 a b s tr a c t 1 n1h lsp a p e r t h ee m p h a s isish o wt ou s et h ei ns y s t e mp r o g r a m m a bje c h i pt oi m p r o v et l e sl a b il i t vo fm i c r o w a v er a n g ef i n d e rar i dr e d u c ct h e k iz eo ti t a tf jr s tt h en a p e zi n t r o d u c o ss o m eh a s i cih e o r i e so fm e a s u r ed is t a n c e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t r u c t u r eort h el 1 3 s y s t e mp l d p r o g r a r m n a b e l o g i c d e v i c e i m itje el 6 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v i s ta n di s p i n s y s t e mp r o g r a m m a b e t e c h n i q u e t h ew a yo td e s i g ne l i g i t a c i r c u jlh a sc h a n g e dg r e a t a d o p t i n g s pa n df d ale c h n i q u em a yn o to n iy in t c g r a t i n gc i r c u i tb u ta ls c h a n g in g t h e l o g i cc o n t e n to ft h ec h i pw i t h o u td is i i l a n l ll n gi tf r o mt h ec i r c u i t b o a i d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i s pc h i p sd e n s i t y t h ew h 0 1 ec ir c u it m a yb e jn t e g r a t e d1n n e c h i p 1 nt h isp a p e r t h em i c r o w a v er a n g e rf i n d e ra d o p t st w ol ll 1 ic el 16 p i dc h ip st oin t e g r a t es o m e s e p a r a t ec i r c u i t sa n dm a k et h ef u n c t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 i tp r o v e st h ei s pc h i p m a yi m p r o v e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t h es y s l e m a n dm a yr e d u c et h e p o w e rc o n s u m p l jo nt o o i no r d e rt om a k et h e s p e e do ft h ef u n c t i o ns i m u l a t i o nf a s t e r t h e s y s t e ma d o p t jn g v t l d i v e r y 1 9 h s p e e d j n t e g r a t e dc j f c u l l a r d w m e d e s c r i p t i o nl a n g u a g e t om a k es i m u l a t i o nf a s t e r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i s m a k eil e a s yl ot r a r l s p l a n tt h ec i f c u it1 0o th e rk i n d s0 rt s pc h j p s k e y w o r d s p r o g r a n m n a b i ei o g i0d e v i c e in s y s t e mpr o g r a m m a b ie m i c r o w a v er a n g efj n d e r 微波衍o j 时域分折和测量技术的 口i 宄 闩i j 吾 在无线电电子测量技术中 测量对象是宽频率范围内信号与系统的参数与 特 盹 从整体上可分为频域测量和时域测虽 频域测量以被测信号和被测系统 存频率领域的特性为依据 时域测量以被测信号和系统在时间领域的特性为依 抓 0 频域测量相比 州域测景具有以下特点 1 成本低 所需设备简单 体积小 2 时域测量涵盖的频率范围已与频域测量相当 采1 h 精密的数 据处翌i 技术 其测量的精度有可能超过频域测量所扶得的精度 4 利用时域 洲量可简单明了的获得线性系统的一切特性 i e 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幽 随着微 电子技术的发展 进入8 0 年代厉 时域测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时域测量 中 反射测量系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测量反射点到观测点的往返路径的 传输时川 可以测出观测点至反射点的传输距离 而且通过观察入射波和反射 波的形状和幅度 还可以确定传输线阻抗不连续的性质和数值 因此在测距 地f 探测 传输线检测等领域都有蓿广泛的应用 而在反射测量中通常采用的 都是微波信号 因此利用微波信号时域分析技术进j 测量有着广泛的应片j 前景 例如在如石油 化1 等部 j 中 液位晌在线测量直是国内外计量行业的 难题 由于这些现场的环境恶劣 防爆要求极严格 许多仪表及传感器的应用 受到了限制 许多部门仍采用手t 测量 不仅工人劳动强度人 而且难以实现 自动在线检测 而利用微波信号进行测距 山于解决了一次仪表带电的问题 目应用精密的数据处理技术 f j 以使得测量精度达到生产的需要 而且易于遥 控监督 自动做业 冈此微波测距在这些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心用 电磁波测距是时域测量的 个重要领域 近4 0 年来 得到了飞速发展 电 磁波测距仪是光波测距仪和微波测距仪的总称 分为三大家庭两兄弟 从1 9 5 7 年的以闩炽灯作载波源的n a s m2 a 型光电测距仪投入大地测量生产作业以来 光 波测距仪已发展到了第三代 第一代是光电测距仪 第二代j 品足激光测距仪 和半导体测距仪 第二代是多波测距仪 以1 0 厘米波作载波的m r a i 犁微波测距 仪和n a s m 一2 a 型光电测距仪同时投入大地测量的生产作业 但在提高测距精度力 面尚无重大突破 难以分代而论 按仪器工作原理之异和所用载波的不同 可将电磁波测距仪分为脉冲式 1 相位式和混合式三人家庭 微波测距仪和光波测距仪两兄弟 山d 二f c 可知 2 电磁波测距仪足以测量测距信号往返于测线的传播r j 问t 而求得待测距离的 按测定传播r 口剧 的不同 电磁波测距仪可以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脉冲式 测距仪 它是直接测量仪器所发射的脉冲信号往返于测线的传输时间 按 微波信寸时域分析j f 测量技术的州究 d 二f c 求得待测蹲离的 一 相位式测距仪 它是测量仪器所发射的连续的 2 测距信号往返于测线的滞后千h 位 而间接地求得传播时问 主要特点是测距精 度高 但至少要作二次测量 即要剧 个以上的测距频率 才能测出距离 且 作用距离短 三 混合式测距仪 它发射脉冲信号 而测量调制波或喈波往返 i 一测线的滞后相位 进而问接地求得传输时间 因此又称作脉冲 相位式测 距仪 既有较高的测距精度 又有较远的作用距离 英国研制的g e o r a n l 双激 光测距仪就是例 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所应用的电磁波测距仪 按所用载波的不同 可分为 光波测距仪和微波测距仪 采用无线电电波巾的厘米波或毫米波作载波的无线 电测足巨仪叫做微波测距仪 1 9 5 4 年在t l w a d l e y 的指导卜 研制成功了一种崩 i o 厘米波做载波的无线电测距仪 命名为t e l l u r o m e t o r 1 9 5 7 年t e l l u r o m e t e r 仪器公司批最生产了m r a i 型微波测距仪 属于相位式测距仪 它由主台和副台 组成 主台用于观测读数 副台能将接收的测距信号予以变换 并重发到主台 微波测距仪麻用于生产作业 与光电测距仪几乎是同时间的 虽然精度低于光 电测距 但有以下优点 1 昼夜均可观测 这既便于选择适当的观测时间 义 可作移动目标的观测 2 仪器轻小 测程较远 3 要求测线的观测条件低 凡能几何通视 视线不受地面物体障碍的测线 均可作微波测距 在炯雾 甚 j 三d i i i 小雪的情况下亦能工作 4 要求主副台相互定向的精度低 在测线两 端架设仪器时 彼此问只要粗略对准即可工作 5 主副台设有无线电话 便于 及时交流情况 处理问题 m r ai 采用十进扩大法解算波数n 量程2 0 0 m 5 0 k m 测距精度为 5 c m 3 xi 0 d 仅重l l k g 其工作原理仍是现代微波测距仪的基 础 此后微波测距仪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改进仪器设计 提高 测距精度 提高载波频率 采用单一载波频率利提高测距频率 改进天 线系统 二 改进测相方法 提高观测速度 三 采用集成电路 减轻仪器 蕈量 由于微波测距仪的测量精度受地面反射波影响较大 冈而精度较低 其发 展速度比光电测距仪慢得多 7 0 年代研制的测程搬在i o 5 0 k m 精度为 1 0 n 埘 3 p p m 2 0 m m 3 p p m 但8 0 年代后微波洲距仪在重量 精度上取得了 重大突破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前苏联中央测绘研究所研制成功的轻小型微波测 距仪b 0 丌h a 精度达到 3 r a m 3 p p m 量程为1 5 k m 采用漏斗式喇叭形天线 和2 5 k m 采用卡塞格伦式抛物镜面大线 英凼t e l l u r o m l e t 公司生产的 t e l l u m a tc m w 2 0 型微波测距仪 测量9 0 2 5 k m 精度为 5 肿 3 p p m 这几种 新型的微波测距仪标志着微波测距仪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t e l1u n l a tc m w2 0 微 波测距仪的测程超过了红外测距仪 且精度与a g a 一1 4 a 等红外测距仪相当 向日 微波信寸时域分十斤和测量坎术的研究 它是全天候作 i k 的仪器 可以说是拉 i 了向波测距仪用于工程测量的序幕 目前冈内外短距离测量系统中多采用时间隔测量法 主要是因为微波信号 步贞率较高 波长短 采用相位法需关注模糊分辨问题 目前在1 0 米量程内 采 用微波信号作为信号源 应用精密的时域分析 数据处理技术 测量精度可 达0 2 测量数据的传输 视一业现场而定 1 1 j 采用无线 g 外 微波 或有 线 同轴 双绞线 光红 传输方式 微波编 l l l j 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到充 1 微波测距的理论基础 测距的基小原理最先是由e l i ejb a g h d a d y 和k e n n e t hw k d 1 s e o 在1 9 6 4 年 提出的 是采用电磁波在空间以有限速度传播 并日当它通过均匀媒介传播时 其瞬时相位随传播距离做线性变化 因此 信号到目标问的距离为r c i 2 其中c 为光速 t 为信号从测量站到目标间往返的时延 对于频率为f 的正弦测 距信号 对应的相位延迟中为 书 4 r f c 所以距离r c 咖 4 f 可见距离 的测量 l j 转换为时阳jt 的测量或相位c b 的测量 采用测相泫存在模糊分辨的问题 因为原理上我们只能测出中 3 6 0 的精 确值 测距信号的频率越低 相位误差和距离误差越人 而提高测距正弦信号 的频率则经过日标的彳辛返距离将包括多个波长 从而造成测最距离的1 i 确定性 日n 口测量时间间隔的普遍乃 法是电子计数法1 3 3 j 当测量很小的时问间隔时 宵用变换法 以这种方法为基础构成叫间间隔倍增器 将叫间问隔扩展为一 定倍数的装置 通常倍增器与电了计数器配套使用 1 1 脉冲式钡9 距 i i 量时间t i 1 1 电子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脉冲式计数器的原理如图l 1 所示 被测电压u 及u 沿着两个通道加在整 图1 1 脉冲式计数器的原理 f i g u r e l 1 t h ep r l n c i p l eo fp u l s ec o u n t e r 形装置l 当这些电压达到门限电压 及u 时 住整形装置的输出端卜产生 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挂术的研究 窄脉冲u 及i j 这两个脉冲分别对应于被测时f j 间隔t x 的起点利终点 这些脉 冲作用在触发器上 触发器输出的脉冲存t x 时洲内 r 启选通门 在脉冲作用的时问内 计数器累训已知周期为t 的脉冲 计数脉冲由振荡 器给出 累计的脉冲数目n 正比于被测的时间间隔 并能从读数装置上读m t x n t 一 t t 1 一1 图i 2 是计数脉冲之间的关系 因为t o l f 所以时钟振荡器的频率 不准将引入误差 t 晶振的 f i 准确度乘以t 由于 t 及 t 足由测量的离 散性 起的 因此单次测量将引入 o 1 个计数单位的误差 对1 0 0 m h z 时钟 信号而言 此项误差为 0 h 1 0 n s 另外比较电平的不稳定性 引起时问f f lj 隔的测量误差为 u u t n t k 一可瓦r 一 可东r 一 面k 百k u 1 2 其中 u ah 为比较电半的不稳定性 若警 警 u0 1 2 0 2 u u u2 nuo 1 3 1 4 卜5 n 为比例常数 为选用的比较门限电平 则此误差为 t 羔姿生上 v 高档计数搽的恒温晶振频率稳定度优于 1 1 0 4 5 x 1 0 o d 若输入信号的电 压变化斜率大于 5 1 0 v n s nu 1 m v 则a1 z 可达小于l o o p s 因此提高 测量精确度的关键是设法测出并减小 t 和 t 引入的误差 因而利用下面介绍 的延迟重合法 浮标法或时问问隔变换法等方法测出 t 与 t 可把测量精确 度再提高一 两个数量级 单次测量精确度达5 0 1 0 0 p s u 触放信0 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删f 究 t 2 u a u i 一ix 匕 t 伴 i ii 一一一一一 i ii l i il 私t 剖b t 日 r jj 一ij fff f t t t 图1 2 训数脉冲之问的关系f i g u r e l 2t h er e la t i o no fc o u n t e rd u l s e 6 微波信譬川域分析和捌基技术的 究 1 1 2 延迟重合法 延迟重合法通常用存已消除起点误差 al 的时间间隔测量仪中 以便减 小终点误差at 时间川辐测量仪中附加分段延迟线 它是以匹配电 j 且r 选通 门以及译码与指示装置为负载如图1 3 所示 计数脉冲通过选通门丙加在几段 延迟线的输入端 每段延迟时问是t t n 总延迟时问为t 图1 3 延迟重合法原理图 f i g u r e l 3t h ep r i n c i p i eo fd e l a y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延迟线是匹配的 因此经n 一 t 时间后 加在输入端的脉冲完全被匹配电 阻吸收 每段的输出端通过选通门与译码及指示装置连接 选通f j 是受触发器 输出的脉冲控制的 在t x 时问内所有选通门是闭锁的 因此在延迟线中被延迟 f 勺第n 个时钟脉冲开始没有加在译码装置一h 反在时间t x 结束后才开启选通fj 计数脉冲逐次通过第k 1 个及以后的选通门 共计 n k 个 山图1 4 有 t x n l kt k b 16 k b 离散性误差 它小于t n 凼此采用此法 测量仪的离散误差小n 倍 h h h 微波符 时域分折和测量技术的研冗 jljl i t l1 r 伴 图1 4 延迟重合法原理图 f i g u r e l 4 t h ep r i n c i p i eo fd e l a y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1 1 3 游标法 游标法测时的原理图如图1 5 所不 在游标法测时当中 时洲问隔的起点 脉冲b 触发计数脉冲振荡器 使它丌采振荡 同时u 又作用于触发器l 触发 器1 输出的脉冲开启选通门1 这样计数器开始对周期为t 的脉冲计数 当时 刊羹瓣冲 u 8 符合电路 选通f jl 触发器1 触发器2 汁数器 r 译码及读 数装置 薹鬟脉冲振卜 至茧斗厂孬磊谅弃百磊磊 网1 5 游标法原理图 f i g u r e l 5t h ep r i n c i p i eo fc u r s o rc o u n t e r 时问问隔终点脉冲u 到来叫 触发器l 又翻转到初始状态 计数嚣停止计数 微波信号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 计数器所计的数目n 是表示n t 的时问闻隔 终点脉冲 时又触发游标振 u u i u 4 q l t x l u b ih lil l 1q k 7 卜k t o 门l 图1 6 游标法原理图 f j g u r e l 6 t h ep r jn c i p l eo fc u f s o fc o u n t e r 荡器 此时触发器2 输出的脉冲开启选通门2 周期为t 一 n 1 t 0 n n 为正 整数 的游标脉冲进入游标脉冲计数器和符合电路 随着时问的变化 计数序 列和游标序列的相邻且墩冲开始重合 于是符合电路开始工作 其输出脉冲作用 到选通门2 使经过游标通道的计数停 r 设游标脉冲计数器累计了k 个游标脉 冲 由图1 6 有 t x n t n a t o 1 7 t k t n k t l 一 t k 1 n 一 t 础 1 8 t t t j 计数与游标脉冲前沿没有准确重合而引起的误差 由丁 t 的限制 n 的数值不能太大 通常设计使 t n 为方便 n 最好取1 0 或1 0 0 将a t 代入上式 其中k 描述间隔at e 的持续时间 以周期t 的分数表示 t x n t a k t o r l mat f 卜9 l n 游标的步距 仪器读数装置与两个计数器相连 使读数装置的高位显示数目n 而低位显示数 目为k 一般n 1 0 或1 0 0 那么at 的值以t 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形式从 计数器装置的低位上读出 从而使单次测量的离散误差减小1 0 倍或1 0 0 倍 据 报导 利 咩 游标法构成p s 测时系统可达到优于5 0 p s 的测量准确度 1 1 4 时间间隔变换法 将时间问隔变换成电压 然后将它重新变换成时间问隔 变换后的时川人 微波信号时域分所和洌量技术的m 宄 二被测的时问恻隔 这种装置称为时间间隔展宽器 展宽器与数宁式时间f u j 隔 测鼍仪配套使用可用于展宽与at 和at 相关的时间问隔t d 和t e 例 法国汤姆逊公司生产的t s n 6 3 6 时间问隔测量仪 如图1 7 所示 则对 t 3 5 2 0 r l s t 及t e 3 5 l 2 0 r i s atr 展宽2 0 0 倍 用于展宽t d 和t e 的展 宽器的线路相同 电流产生器 i 通过二极管c r 8 通电流 当被测时1 1 l j 问隔的 起t 或 终点 脉冲到达后的第一个时钟脉冲到来时 单稳态2 通过c r 7 把 一极管c r 8 关闭 电流发生器 i 就对电容器c 3 7 恒流充电 通过放大器 把快速比较器m 2 6 触发变态 当经l r l 延迟3 5 n s 的信号到达后 单稳态1 触发 电流发7 l i 器 i 的电流被c r 6 短路 使电容器c 3 7 停止充电 1 剞叫通过电流发 生器i 2 0 0 恒流放电 在放电终了时 快速比较器m 2 6 即回到初态 这样电容 器c 3 7 充电和放电时间内 m 2 6 都处于变换状态 使测 l t d 或a t t e 用的 游标计数器计算时钟脉冲的数值 电容器c 3 7 的充电和放电都足线性的 只是 充电的斜率人 放电的斜率小 它们的斜率是如此调整的 即保证1 2 0 0 或l n 的比例 凶而对应于充放电期间的时间间隔比t d 或t e 展宽了2 0 0 倍 图巾的 延迟线i r 1 的时延量不要求绝对准确 只要求用于 起点 展宽器和 终 囊 展 1 0 0 m h z 时钟 逻辑电路 电流发牛器 单稳态1 c 3 7 充电结束 蚪盖蔫结束 c r 6 c r 8 c r 7 i c 3 7 f 卜 q 9 彪0 0 流 发 生 器 m 2 6 图1 7 列间闯隔测量仪原理图 f i g i j r e l 7t h ep r i n c i p eo ft i m e p e r i o dn l e a s u r e 宽器电路中的延迟线l r i 的时延相等即可 微波信 知j 域分析邱测量拽术的研究 出陶1 8 有 t d 3 5 2 0 n s a1 1 t e 3 5 l 2 0 r l s t u 山t x n t 一 t a t n 有t x n t 一t d t e 已不包含 3 5 1 s 卜1 0 卜1 i f 1 一1 2 图1 8 时州间隔测量仪原理图 f i g u r e l 8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i m ep e r i o dm e a s u reir l sl r u m e n t f 面介绍带有展宽器的精密数宁式时间间隔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图1 9 中 所示的展宽器把t d 和t e 展宽2 0 0 倍后再左控制输入到 起点 游标计数器和 终l l 游标计数器的1 0 0 m h z 时钟脉冲 然后再 b e 汁数器级联 这样可狱得 l o o p s 的测量准确度 原理如下 终点展宽器 2 0 0 t l 1 0 0 m h z 时钟 或fj1 或fj2 2 0 0 t d f 起点展宽器 1 0 0 m h z 时钟卜1 n 1 l 等1 0 m h z 高约l 一 型割籼j r f 厩 起点游标训数器 图1 9 时间间隔测量仅原理图 f i g u r e l 9t h ep r j n p l e o ft i m ep e r i o di i i o a s u r e i n s t r u m e n t 参照图i 2 图1 9 可知 通过逻辑电路使在 起点 脉冲到来之后 c r 终点 微波信 j 时域分析和州量技术的研究 脉冲到来之前 主计数器通过或门3 记下n 一1 个时钟脉冲数 又在 起点 脉冲到达后的第 个时钟脉冲到来时 起点 游标记数器丌始记数 其b 2 0 0 t d t 个时钟脉冲数 终点 脉冲到达后的第二个时钟脉冲到来时 终点 游标计数器丌始计数 共记下2 0 0 t e t 个时钟脉冲数 如果2 0 0 t e t 丈于2 0 0 则 终点 游标计数器产生进步脉冲 经过或门3 送入主计数器 随后频率约 为l o m h z 的补偿振荡器丌始振荡 其输出既通过或门2 加到起点游标计数器 又通过或门l 加到终点游标计数器 起点游标计数器的容量设计为m 2 0 0 即对 应m 1 0 n s m 为3 以上的正整数 因为1 5 n s t d 或t e 6 k h z l 1 0 k mr 1 5 k h z f i k mf 1 5 0 k h z l 2 0 m 厶 7 5 0 0 k l l z 可见 这四把电尺所对应的测距频率约为6 k h z 1 5 k i l z 1 5 0 k l l z 7 5 0 0 k h z 直接使用这四个测距频率来测量距离是很不方便的 因为它们的最大频率和最 小频率丰h 差约1 2 5 0 倍 这在设计中 将大大增加电路设计的难度 使其电路的 结构非常复杂 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 是采用 差频测相 的方法 1 2 2 差频测相法测距的基本原理 差频测相的方法是 如果我们采用角频率为w 和w 的信号 测得的干h 位 分别为 十t 2 z 1 t t 1 一1 9 十 2 2 m t t 卜2 0 与0 的差为 牵 2 中 一审 z22 z t 一2 t 二2 一 2 t 1 2 1 令 l2 o l l 一 1 l 即f l5 l f i 2 微被信号h t 域分析和删量技术的研究 中i 2 a j t 4 n f t t 4 顽d v 1 2 2 其中f t 1 f 分别为 j 1 o 埘应的频率 也就是澄 利用角频 率为0 的测距信号两次测出的相位值之差 相当于用角频率为 0 的 等效测距信号一次测量的结果 这样使电路的结构变得简单 同时增强了整个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c w 9 32 0 0 型微波测距仪的测距频率发置采用的是二进制力法 用了育 十四个不同测距频率的序列 其最精密的测距频率为1 6 0 m h z 十四个不刚测距 频率通过绝对 直接 频率测相和差频测相可以计算所对应的十四个小同模糊 距离g g l 2 根据这十四个模糊距离i 可推算出微波测距仪距离计算的最 终公式 卟每 等m 等m 一 k 等 2 式中 n i n t d l l 当次洲量的正整数 划应相位变化的整削期数 其中n o 当次测量的模糊距离 m 当次测量的不足一周期的相位差的尾数 n o a b c d 的十四次测量的次数 d 当次测量的距离 由于十四个测距频率在设计时已经选定 从而可以预先知道所对应的十四个模 糊距离l 的值 这样 公式中只要知道n 值和 十 值 距离d 就可计算出 在微波 测距仪系统测距过程中 由相位计数器测出卸 再加上上个测距频率所得到 的距离d 计算出的n 值 从而得到距离d 一次测距过程是 第一个测距频率 经孝h 位讣数器测出所对应 如 知道t a 十 山上述公式可计算出第一个测距频 率所得的距离d 第二个测距频率的n i d l 取其正整数 距离d l n 耐一 3 6 0 第 i 个测距频率以此类推 这样距离d 也由第一个测距频 率所得到粗距离到第十四个测距频率所得到精距离 最后测量距离达到 5 m m 3 x 1 0 1d 的测量精度 1 3 微波测距中的误差分析 在测量中有时要对一个或多个测量量进行 一次或多次洲量 对于许多的数 据都要进行处理 在测量数据的处理过程中 通常都是通过研究和处理误差来 完成的 测量误差一般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d 微波f 号埘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究 1 3 1 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对微波测距精度的综合影响 设在观测结果中存在着偶然误差 与系统误差j 其总误差臼 2 5 其 j 独立观测次数i l 2 n 上式两端平方求和 得 口2 2 占2 随湍再分别除以 得幽 坠堂 凼 2 坠型 z打蚪雄 r 1 凼2 坠型 0 则 l 刨 幽 刨 1 2 4 盱h挥 可表示为i l l 2 i n m 2 卜2 5 其中m m m 分别足观测结果总误芳的均方根值 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均方 根值 j l 测量皆非一次 而是多次重复观测 所以经常所说的偶然误差和系统 洪差 不是指 与8 本身 而是 1 1 与m 一的简称 由 一2 5 武很易看出 只有当f f l k i n 时 观测结果的总误差i n 爿 可用偶然 误差j 1 1 近似表示 迸一步讲 只有证明了i t i m 时 才可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和 公式对观测结果进行平筹计算和精度m r 计 若在实际观测结果r r 的系统误差小 能忽略时 不加考虑的仍按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计算 所得的结果就不是 最佳估值 目前在文章中都是 有 定程度的系统误差 或 有系统误差的影响 等 定性说明 而没有对系统误差进行近似的定量分析 根据理沦与实验资料证明 当 i l 二m 或ms 二m 时 才i i j 以为系统误差已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前者适用卜 j 精度较高的大地测量 后者用于地形或炮兵联测 当满足卜述条件时 就可用 最小二乘法原理对观测结果进行半差运算和精度估计 凼此对系统误差进行近 似的定量分析是必要的 这罩求系统误差在数量级上的大小 不能用来改币系统误差 而只是用来 与偶然误差进行比较 决定其取舍 对 1 i2 5 式做简单的改变 即成 铲 爿 1 2 6 卜2 6 式就是电磁波测距真实精度罢 内部符合精度冬 系统误差 堡 三者之 ddd 俐晌近似关系 只要知道其中的两项 很容易求出第二项 例如微波测距仪的 野外作业 除个别地区地面反射影响大之外 大量试验资料表明 微波测距仪 微波f 圳州0 城分析和测量技术的计7 的内部符合精度 般在五 万分之一到y j 万d z 一范围内 h 1 1 m d 3 2 2 1 1 1 0 微波测距的真实精度 即外部符合精度 u 与高精度的已知边 慕线 边 大激光边 比较得到 一般为二十万分之一 这个数值与国内外试验结 果是一致的 这么人的系统误差是不容忽略的 在平差计算平u 精度估计之前 一定要进行改l 卜 1 3 2 r 嵌波测距中误差表达式 目自h 国内外都采用m 4 m b d 柬计算电磁波测距边的中误差 其中a 是仪器 本身的固有误差 它与边k 无关 b d 是与边长有关的比例误差 两者皆是偶然 性质的误差 仪器mj 时 为表征仪器的技术指标 是用上式表示仪器的误差 关系与大小 如m 5 m m 1 0 1 0 6 d 这种形式表明 该仪器具有固定炭差 5 1 n m 它与边长无关 与边长有关的误差是 1 0 1 0 1 1d 该形式表明 即 使忽略其固定误差 其测边精度最高也只能到一百万分之一 但是m a b d 在形式上只能是电磁波测距的最大误差 不能反映偶然误 差的特性 用此式来规定野外作 p 的限差 会降低观测结果的精度 同时电磁 波测距精度不仅与边长有必 还取决于外界的地形和气象条件 如用微波测距 仪测量边长相等的两条边 按m a b d 算得的叶1 误差是一样的i 若这两条边 的地形条件小i 刊 地面反射误差差别较大 则这两条边的真实精度是会有显著 的不同 因此 可以采用m m 二 y 2 d 2 z 来讣算电磁波测距v j 中误差 其 中 2 2 m 2 m 墨 2 粤 2 m r 分别表示仪器读 h j 数 仪器常数 大气折射率 调制频率的中误差 这个公式是根据误差传播定 律推导出来的 因此 它完全反映了偶然误差的性质 其次 应在野外条件下 测定m 和m 的值 而克服在短边或在室内测定a b v j 局限性 在测定m m 的同时 还在野外条件下测定仪器常数k 值 1 3 3 微波测距的系统误差改正 观测结果中存在着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是毫无异议的 只是住不同条件下 两者的大小小同而已 偶然误差 零均值的随机洪筹 的出现 从表面上看 是杂乱兀章的 毫无规律 但就整体而言 却具有一定的统计舰律 可以按概 率统计的办法束减弱或者消除其影响 系统误差是一种固定的或名 服从某一函 微波信 川域分析耳 测量授术的研究 数规律的误差 它与偶然误差不同 不能用一种统一 的方法处理 而只能针对 某 具体观测对象和条件 用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幽此 系统误差本身虽有规 律 但对某一测量结果作实际处理时 往往要比处理偶然误筹复杂 甚至无法 解决 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高斯定理的建立 是以测量结果中只存在偶然误若 而不含有系统误差为前提的 所以 在利用高斯定理对观测结果进行平差计算 和精度估计时 都是假设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相比 比较小 小到可以忽略不 计这 先决条件 反之 如果观测结果q j 存在着4 i 可忽略的系统误差 仍按最 小 乘法原理和公式进行 则所得的平差结果和精度估计都是值得怀疑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仪器尤其足无线电仪器的性能不断提高 观测方法 与措施r 趋完善 则近似反映偶然误差的所谓内部符合精度越来越高 所以系 统误差划观测结果的影响就突出起来 处理带有不 f 忽略的系统误差的观测结 果 一股有两种途径 一是修正高斯定理 扩大其应用范围 使之能顾及系统 误差的存在 这个问题困难目前尚未解决 二是事先改m 观测结果中的系统误 差 而后再按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公式 对观测结果进行平差训算和糟度估计 这种方法与修正高斯定理树比 就简单多了 困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证明 微波测距边与商精度的已知边相比 普遍短 3 6 x 1 0 左右 这样大的系统误差已 重地影响着微波测距的精度提高和作用 的发挥 应此探讨如何改正它的系统误筹是卜分迫切和必要的 在测量实践中 一般采用下列办法来处理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精度的影响 l 尽t t i 能精确地测出系统误差的人小 直接对观测结果进行系统误差改 l f 如皋线测量中的温度改正 电磁测距巾的仪器常数改正 2 无法精确地测出其大小 只能掌握它出现的规律 就采用相应的措施 避免系统误差的影响 如经纬仪观测中的度盘分配 选择观测时间减少光折差 的影响 但多数系统洪差的产生是出多种囚素引起的 相互影响又是错综复杂 很 难细分各种误差源的大小 微波测距的系统误差就属于这种情况 它主要由水 蕉气压力和地面反射引起 这两者同前很难用详尽的公式分丌 虽可在观测过 程中 设法避免 但外界变化无常 很难掌握 对于这一类型的系统误差 刘 荣 赵维忠 j 提出 根掘大量的实际观测结果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找f 微波 测距系统误差的变化规律建立其近似改正公式 用这种方法 改l 卜观测结果巾 的系统误筹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 划所讨论对象产 生系统误差的因素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准确判定系统洪 差变化的规律 关于微波测距的系统误差源的理论分析 叮知系统误差有三种形式 是 与边长无关的常值系统误差 是 瓠塑长成l f 比的线性变值系统洪筹 i 是随 微波符i 时域分析和侧量技术的 j f 饨 边k 变化的周期性系统误差 2 要有大最的观测结果 并有较高精度的已知数据 他俐收集了凼内 i 2 1 6 条微波测距的实测资料 它们分布在平原 丘陵和山 区 边长山2 0 0 米n 6 0 公早 这2 1 6 条边都有较高精度晌基线边长或大激光测距 仪观测结果 对微波测距的精度而占 后者 除个别边外 是可以作为标准长 度的 在2 1 6 条边上 设微波测距边长为d 相应的基线或高精度激光边为d 1 丽 者之差 d d 1 一d j 近似视为微波测距的真误差 它包含着偶然误差和系统误 差两部分的综合影响 表1 1 中仪列出一部分数据以供参考 由此表可以看m 微波测距边比已知边测短了4 1 0 1 d j 左右 以 d 为纵半标 d 为横坐标 可绘 制微波误差点位分布图 边长概值 d傅里叶级数正弦函数4 1 0 6 d 米 米 5 3 4 90 0 7 60 0 4 80 0 2 80 0 40 0 3 60 0 2 0 0 5 5 1 1 8 9 80 0 5 80 0 5 50 0 0 20 0 5 4 0 0 40 0 4 30 0 1 3 1 6 9 3 90 0 8 4 0 0 8 6 0 0 0 20 0 7 40 0 l o0 0 6 8 0 1 6 2 0 6 6 60 0 6 l0 0 7 2o 0 1 10 0 9 9 0 3 80 0 8 3一o 0 2 l 2 6 9 7 3o 1 3 30 1 4 9o 0 1 6o 1 3 0 0 0 3o 1 0 80 0 2 5 6 0 1 20 2 9 3o 1 4 0o 1 5 3 1 5 5o 1 3 8o 1 2 0o 7 3 4 0 8 0 30 2 80 2 6 4o 0 1 60 1 8 60 0 9 4o 1 6 0 1 1 7 4 9 3 0 90 4 6 20 3 1 6o 14 60 2 2 0 0 2 4 20 1 9 70 2 6 5 5 7 4 160 3 0 60 2 9 lo 0 1 50 2 4 90 0 5 70 2 3 0 0 7 6 1 8 5 2 20 0 0 70 0 8 2 0 0 7 30 0 8 4 0 0 7 70 0 7 1 0 0 6 7 表1 1 微波测距误差 先后试用了很多种函数束拟合误差分布 并对微波测距进行系统误差修正 其中最为理想者为直线一傅里叶级数 旦1 占 d o 口j d 十 c o s k 等b 钆s i n 女等d 其中j 为第i 条边d 的系统误差以m 为单位 d 为第i 条边上微波测距观测值 以l0 k i n 为单位 a 坟 k 1 2 1 0 为待定系数 可以使微波测距 精度由平均1 8 万分之一提高n 2 7 万分之一 其性能改善比直线l r 弦函数 微被情l j 时域分析和测量技术的研冗 j d 上 一 等 d 及线性函数 瓯 4 1 0 6 d 要好许多 其巾 a a 与 是待定系数 9 微波俯 j 域分析柙测量技术的研究 2 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 2 1 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 高密度叮编程逻辑器件 h d p l d 通常指那些集成度大j 二1 0 0 0 门 片的 p i d 器件 这里所说的门不是实际的 而是用来衡量p l d 规模的p l d 等效门 显然 h d p i d 是v l s i 集成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集成工艺精度未达到1 m 以f 时 是 生产不出这种商密度和高性能器件的 i i d p l d 人敛可分两类 一类是吐i g a l 发展起来的 虽然其规模比普通g a l 大得 多 功能也强得多 其主体仍是与 或阵列 因而称之为阵列型h d p l d 另一类是 可编程门阵列 f p g a 它是许多逻辑宏单元组成的阵列 因而称之为单元型 f o p l d 随着集成 1 艺的发展 h d p l d 的集成规模越来越大 超过1 0 0 0 0 门 片的h d p i d 已不鲜见 完令有町能将一个数字系统装在一片h d p l d 中 从而使制成的设备体 积小 蕈量小 成本低 生产过程简荦 维修方便 阵列型l i d p l d 与g a l 目比 具 有上屯清零 1 f 可编程 1 0 0 可测试等优点外 还有如下优点 1 高速度 h d p l d 是采用集成精度小于1pm 的 1 艺制成的 芯片尺 j f j 输入到输出 p i nt o p i n 之间的传输延迟小 因而可在较高速度下使用 女w l a t t i c e 公司生产的i s p l s l 2 0 0 0 系列产品的传输延迟为7 5 n s 使用频率可达 1 3 5 m h z 2 低功耗一一h d p l d 中每门的功耗随集成密度提高而降低 例如低密度 g a i 2 2 v l 正常工作时电源电流的典型值为9 0 m a 而含8 0 0 0 等效门的i s p l s l 3 1 9 2 正常工作时 电源电流典型值只有t 5 m a 可见h d p i d 中每门的功耗远小于低密 p l d 3 商保密性能 a l 虽然可以加密 但凶其规模小 很容易被解密 h d p l d 规模是g a i 的数十倍 加之绝大多数端口皆是t 0 端 企图通过穷举测试的方法 解密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而h d p l d 自勺力n 密性能是非常可靠的 此外大多数h d p l d 都有对能导致c m o s 电路损坏的可控硅自锁效应的防护能力和对短暂高压脉冲 e s d 的防护能力 由子结构上的差别 使得阵列型b d p l d n f p g a 的应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逻辑 系统通常可分为两人类型 一类是控制密集型 一类是数据密集型 控制密集 型也称逻辑密集型 如高速缓存控制 d r a m 控制和d m a 控制等 它们仅需要很少 的数据处理能力 但逻辑关系一般都复杂 数据密集型需要大量数据处理能力 具应用多见丁通讯领域 为选择合适的h d p l d 应从速度与性能 逻辑利用率 编程技术及其它几方面进行考查 1 速度与性能 微波信 j 时域分析和测量披术的 究 数据密集型系统巾每个单元所需的输入端较少 逻辑相埘简单 对逻辑块 输入端的需求较少 用f p g a 实现 可能只需一级c l b 便可实现 而f p g a 的c l b 囚 其尺叫小 延时是很小的 凼而能获得高的单 i 速度 但若削c l b 来实现控制密 集型系统则相反 冈为控制密集型系统通常是输入密集型的 逻辑复杂 c l b 的 输入端往往不够使用 需把多个c l b 串联起来 这样就使其延迟时间成倍地增长 系统速度急剧降低 而若用阵列型h d p i d 米实现则绝大多数情况都只需一缴延 迟 从而获得较高速度 至于 2 连速度 大体也如此 对数据密集型系统 如果用单元型h d p l d 冈 所需级数少 可以将相关数据位紧密排列在一起 使互连路线较短 有利与系 统性能的提高 但对于控制密集型系统 由于信号关系错综复杂 不经反复运 算和布局 很难使甄连的长度减至很小 而若 连通道长 经过的连接点多 其速度就低 所以控制密集型系统也宜采用阵列型h d p l d 其互连延时是固定的 可获得较高的互连速度 所以阵列型h d p l d g l 单元型h d p l d 各适用丁小同的场合 一般来说 阵列剐 速度优于单元型 2 逻辑利用率 逻辑利用率是指器件中资源被利用的程度 阵列型p l d 逻辑强而寄存器较 少 单元型p l d 中逻辑弱两寄存器多 这正好与控制密集型系统与数据密集型系 统相对应 因此从逻辑利用率角度 也是f p g a 有利于数据密集型系统 阵列型 h d p l d 有利于控制密集型系统 3 使用方便性 使用方便首先要考虑性能的可预测性 在这一点上 阵列型p l d o r 于单元型 p l d 对阵列型p l d 通常只要输入 输出端u 数 内部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