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第1页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新闻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研究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基本要求:1完成20篇以上资料的收集与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并经指导老师审查核实;2每个同学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3论文要格式规范,文字通顺,结论明确;4论文一般包含有中英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外文原文、中文翻译等;5论文正文应在6000字以上,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应注明出处;6论文用A4纸打印,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统一排版装订;7一式二份。、截止日期:3月25日4月22日 完成开题报告,写作提纲4月23日5月10日 完成论文初稿5月11日5月20日 完成二稿5月21日5月28日 完成论文三稿5月29日6月6日 完成论文定稿6月 7 日6月15日 完成论文电子版查重6月16日6月18日 答辩第2页、论文结构及要求:1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统一封面;2毕业论文任务书;3中英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4目录:包括引言、主要层次标题(按二级标题编写),参考文献、致谢、外文原文、中文翻译; 5论文正文;6参考文献;7致谢;8外文原文;9中文翻译。 第3页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过去的几年,微博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主流媒体监督工具,郭美美、诈捐门、公务员黑幕、不法官员的曝光,媒体吸引了社会公众的视线,也让人们对司法公正更加期待。媒体利用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在司法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媒体监督开始与司法独立产生冲突,这表现在媒体对司法独立的干扰和法院对媒体监督的限制上,双方都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于是产生了“媒体审判”等怪相,人们对于司法的不信任通过媒体的放大上升到对于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和正义的不信任。同样,司法对媒体的过分限制,又让人们有了“控制言论”的误会,有碍媒体监督的自由权行使。究竟这是不是权利的滥用,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是不是不可调和,作为媒体、法院,应该怎样正确履行义务,维护自身权利等问题,本文将作出进一步探讨。学生应交出的设计文件(论文):1 开题报告一份2正本二份3副本二份 第4页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卞建林,焦洪昌.传媒与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2007.3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1999(6).4李尚公.传媒与司法关系新探J.新闻大学,2000(3).5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刘庸安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巴顿-卡特.大众传媒法概要(黄列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埃德里-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报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0T.巴顿-卡特.大众传播法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陈怡.寻找新闻与司法的平衡点州J.中华新闻报,2000.13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曹瑞林.新闻法制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8谭世贵.司法腐败防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王人博,朱健.“舆论审判”还是“媒体审判”理念辨析与解决之道J.阴山学刊,2007(4).20俞风月.浅论中国的司法独立以司法与传媒为视角J.司法天地,2013(2).21卫睿博.论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第5页 22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专业班级 法学双学位1102 学生 laoyao 要求设计(论文)工作起止日期 2013年3月25日2013年6月13日 指导教师签字 日期 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 日期 系主任批准签字 日期 摘 要过去的几年,微博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主流媒体监督工具,郭美美,诈捐门,公务员黑幕,不法官员的曝光,媒体吸引了社会公众的视线,也让人们对司法公正更加期待。媒体利用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在司法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媒体监督同司法独立的冲突产生,双方都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于是产生了“媒体审判”等怪相,人们对于司法的不信任通过媒体的放大上升到对于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和正义的不信任。同样,司法对媒体的过分限制,又让人们有了“控制言论”的误会,有碍媒体监督的自由权行使。究竟这是不是权利的滥用,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是不是不可调和,作为媒体、法院,应该怎样正确履行义务,维护自身权利等问题,本文将从媒体和司法机关两者的立场出发,针对双方的冲突表现和原因作出进一步探讨,分别从媒体和司法机关的角度来阐述解决办法和策略。关键词:媒体监督; 司法独立; 冲突; 平衡 AbstractDuring the past years, weibo as a monitoring tool,has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since Meimei Guo, FakeDonation-Gate, the shady of Civil servants and the Unscrupulous officials revealed. Media has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 also makes people more expect to justice. Media using its own special charter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judicial supervis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media supervision began to conflict with judicial independence, both of them have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sis. It is resulted the Media trial. The distrust of justice from people through the media begin to rise up to the judicial mistrust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justice. Also, the judicial and restricted to the media,make people hav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ontrol talk, incompatible with media supervision exercised. What if it is the abuse of rights, 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are irreconcilable, as a court or a media, how should it to do to correct to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to maintain their own rights and other issues,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the reason and the phenomenon about conflict.Whats more,the strategy and solution about it, will also from two sides,both in media and judicial authority.Kew words: the medium supervisi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conflict; balanceIII目 录引言1一、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概述1(一)正确认识媒体监督权1(二)司法独立3(三)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两者之间的联系4二、行使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形态及其原因4(一)行使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形态4(二)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冲突的成因8三、针对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冲突的解决对策10(一)国外实践及经验借鉴10(二)我国的新闻媒体方的对策11(三)我国司法机关方的对策12参考文献15致谢16外文原文17中文翻译26新闻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研究引言随着媒体迅速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遏制司法腐败与追求司法公正的领域里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司法活动的特殊性,在媒体监督司法案件的过程中,两者冲突时常不可避免。从法理上看,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各有其正当性基础,分属于宪法的言论自由、批评建议权延伸和基本法治原则的体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媒体和法院两者所持的立场、公正标准和运行规律差异导致了两者评价和结论差异,这是冲突的法律根源。而在实践中,我国的审判中还有一些自身特点会导致冲突进一步演化,如司法机关缺乏对抗外界不当干涉的能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司法机关缺乏法律保护、媒体角色错位、媒体人缺乏自制力和责任心,任意夸大舆论作用等等。同样,反观国外处理媒体和司法关系的实践来看,各国都是由最初较强调司法独立,对媒体言论自由多加限制,到后来随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司法机关逐渐放松对媒体监督的控制,政策转为较宽松。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媒体监督权在某些局部无穷扩展,于是各国都有规定在保护媒体自由行使言论权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不当影响。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非不可调和,从根本上,二者的是统一的,以司法公正为基础,平衡冲突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实现各自价值。本文将分别从新闻媒体和司法机关的角度来提出建议: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建立法院对媒体不当干涉的抵御机制,增强自身独立;对于媒体而言,建立约束机制,明确媒体监督司法的界限;最终都是为了建立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协调机制,实现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更好的结合两者的作用,协调他们的关系,共同为社会的公平起到应有的作用。一、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概述(一)正确认识媒体监督权1.媒体监督权的内涵媒体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其的一项重要权利和义务,指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为主的媒介主体,对违法乱纪行为,国家公职人员违法犯罪、渎职腐败所进行的揭露报道或抨击。这种在当代西方社会被称为第四权力的媒体监督权,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预防对人民不正当的干预方法,通过公共报道的渠道向人民提供关于他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全体人民群众之中。”1 景汉朝.中国司法改革策论.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50.早期的媒体监督思想,在西方被称作监督功能理论。而在我国,媒体的监督作用却是亟待发挥,因为这一思想在新中国成立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重视。后来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媒体的监督作用才越来越明显,人们也更加乐意看到媒体监督的过程和效力发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时就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利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2 景汉朝.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契合.J现代法学,2002(1):1.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也先后对媒体监督权做了进一步的深化阐述。宪法3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都从根本上明确了媒体监督权的地位、内涵和作用。 2.媒体监督权的作用对于司法权力,或者说是对于任何权力而言,如果缺乏监督,必会导致腐败,因而需要司法是需要监督的。首先,媒体发挥其监督权可以来弥补司法监督的不足,与司法监督形成合力。社会监督的力量得以加强,就会带来司法权的公开化,促进司法行为规范的同时,也促进了法律公正。其次,媒体监督还可以对各种违法行为,尤其是徇私枉法等腐败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借助的正是自己的特殊性质。通过对司法活动和事件的客观报道,反应民意,监督司法公正。再次,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也是保护弱势群体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媒体在很多时候,很有可能是嫌疑人、被告人最有利的权利保护者,也是他们的声援者和同情者。弱势群体想要向社会发出呼声,就需要借助被允许以社会观察者身份介入司法活动的媒体的力量,而媒体起到的作用也正是让弱势群体在困境中的表达权和抵抗权得以顺利合法的行使,这也是司法监督的题中之义。此外,媒体监督具有公开性、现实性、倾向性、广泛性、时效性的特征,通过媒体监督,正义得以伸张,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得到了维护,消除群众的不良情绪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终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二)司法独立1.司法独立的含义司法独立一词通常具有两种意义,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是说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个人;而从程序的角度来说是司法程序中保障法官司法权,维护程序公正性和结果正确性。3 朱颖,陈晓聪.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J新闻与法.2005(4):2-3.在我国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个人,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个人干涉。严格依照法律,独立地开展司法活动,客观公正地处理争议或案件。司法独立包括两个方面: (1)司法权的独立首先是指相对于行政权和立法权,司法权的独立。我国作为民主法治的国家,司法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实施的重要保障,如果司法权收到行政权等各种权利的干涉,那么我们所提倡的公平正义的就很难实现。故而,明确司法权的独立的概念至关重要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2)司法机关的独立司法机关的独立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司法权只能由司法机关来行使,而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享有或行使司法权。第二是司法机关在行驶其职责时不得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影响。只有做到了这两方面,司法机关才是真正的独立。所以,正确理解司法权的含义,可以让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有据可依,合情合理又合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司法独立的意义首先,司法独立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起到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对于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它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条件。而对于司法机关,司法公正又是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司法独立能有效保持法官客观中立的立场,是法官客观公正的保障。其次,司法独立有助于使确保司法公正的关键组成部分诉讼程序,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由于在司法活动中,法院和法官往往会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故而司法独立还是排除非法干涉的屏障。此外,司法独立能够防止责任界限的模糊,,有利于加强司法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司法活动的质量。另外要提出的是,司法独立可以保障权利受到监督,防止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以此保障法律上的自由平等、无分化、无歧视和特殊待遇。将司法权独立出来,可以让各种权利相互监督,避免绝对的权利优势,可以使行政权等权力产生腐败时,及时进行监督和救济,保证整个行政以及司法、立法体系的阳光运行。(三)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体监督是司法独立的重要表现之一,另一方面司法独立是媒体监督正确行使的保证。媒体监督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宪法原则的基本要求与体现,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一种实际表现形式。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同时又是司法满足现实的要求。反过来,要是没有司法独立的保证,媒体的监督权就难以得到行使,各种权力对于司法活动的干涉,必会使社会公平缺失,也会让公众怀疑司法公正。此时,面对其他机关的不当干预,如果没有司法独立的保证,媒体监督权也难以行使,故二者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是监督权整体的组成部分。二、行使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形态及其原因(一)行使媒体监督权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形态1.媒体的不当运作对司法的干预 (1)媒体的炒作效应干预司法这一点在学界内还未被广泛认可,但是很多实例足以证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首先,该现象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审判”但又有实质性的不同。西方的“媒体审判”是一种 “报刊裁判”。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法庭审判实行陪审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媒体在审判前如果做过多偏向性渲染报道,会影响至关重要的陪审团投票和判决公正。它的不良影响是舆论炒作极有可能对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告人产生预先裁定的效果,而在民事诉讼中,可能会对当事人一方利益进行非程序的不当支持,结果造成法官、陪审团在舆论压力下不能进行一种公正的判断。这就是西方法律上的“媒体审判”。在我国虽然也有陪审制度,但主要是依靠法院方,尤其是法官的裁决来处理案件。法官会不会受到媒体炒作的影响呢?从原则上讲是不大可能,但媒体炒作产生的舆论效应会影响另外一批人,包括政党领导和政法机关内部领导等等领导层面的工作者,这些人可能会对案件做出这样那样的“意见”、“批示”等等,这对于直接审理案件的法官来说,心理上的压力无形中就存在了。即使这种压力可能不会干扰到最后判决的大体结果,但它的存在确实使得法官失去了中立不偏颇的立场,从而有可能在判决的次要条款中做出有失公平的决定。从根本上来看,媒体炒作效应的不良影响,实际上反映的是司法独立没有完全在宪政上获取独立地位的事实。(2)媒体对司法的不当监督易于形成“媒体审判”刚刚谈到媒体审判,我国究竟存不存在这种情况?先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四川成都市夹江县“打假案”该案件来自四川夹江县,一个体印刷厂仿冒了另一厂家包装。夹江县技术监督局在接到举报后,协同成都成华公安分局的几位警察,派员前往该彩印厂,直接就地查封其厂房设备及涉嫌仿冒的包装和商标等物。并在同时做出了对该厂罚款5万元,对该厂法定代表人万某罚款4万元的决定。该彩印厂不服,理由是技术监督局作为行政机关,并没有执行行政处罚的权力,而实际上该技术监督局也确实是越权处罚无疑。虽然我国商标法明文规定:“商标的注册和管理工作由国家行政工商管理部门负责。”但众多媒体却以“制假者将打假者推上被告席”为题,报道了该事件,采取道德批判的形式,对“恶人先告状”的制假者予以强烈谴责。面对势已成形的舆论压力,法院不得不违心地判决,结果自然是不利于“制假者”的。中国律师报就此刊文指出:“司法机关屈从压力不依法裁判令人悲哀,大众传媒的偏差报道令人遗憾。”4 徐迅.回眸“夹江打假案”J新闻记者,1998(7):8-9.4案例二:南京彭宇案2006年11月,一位南京老人在公交站跌倒后,被彭宇扶起,并在老人请求下将其送到医院检查出老人为8级残废,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撞倒受伤所致,彭宇坚决否认,双方因此开始长达两年之久,4次审理的官司。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并裁定彭宇补偿原告百分之四十的损失,即四万五千多元。彭宇提起上诉。5 张悦,杨洋.彭宇案喧嚣未尽:真相不可调解N.南方周末2008-4-10.5彭宇案开始并未引发关注,直到彭宇在网络上讲述了自己好心没好报的故事后,此案才引发众多媒体的竞相追逐。众多报道让人们能更真实地了解了整个案件的经过,人们以媒体为平台纷纷怀疑起法院按“常理”分析作出的判决的公正性。彭宇案最后采取了调解措施。6 王鸿谅.解密彭宇案从诉讼到调解的扑朔细节N.三联生活周刊.2008-4-3.6回顾整个审理过程,在媒体的渲染下犹如一出戏剧一样曲折离奇,实在让人感慨媒体审判的力量之大。7 龚瑜.南京彭宇案判决引网民强烈质疑N.中国青年报.2007-9-25.7魏永征把媒体审判定义成“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8 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1):5.8刑事诉讼法中提出:“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在法院还未判决,媒体就先对被告人做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定论。这必然使当事人处于很不利的地位,极有可能因此获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裁决。媒体的这种“引导”作用,无形之中让法官与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压力倍增,从心理上“倍受煎熬”。当法官依据正当的程序作出判决,一旦与媒体审判的结果不一致,很多时候还会引起民意混乱,甚至导致对法官个人的各种舆论和人身攻击。于是有些法官会迫于压力“屈从”媒体审判的结果,这样就严重损害了司法独立性,最终结果又会反过导致人们对司法的不信任和误解,更加严重的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利。2.司法机关对媒体的抵触和排斥司法机关对媒体介入采取审慎欢迎的同时,又存有防范和抵制媒体的心态。基本上都对其有一定的抵触和限制,而从媒体的角度,本质上是想要监督司法但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司法机关的配合,言论和活动报道自由度受很大限制,倍感艰难。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司法过分的自我保护使履行媒体监督权记者成为牺牲品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深圳福田区人民法院以“侵害名誉权”为由,状告民主与法治杂志社的六名记者,并且最终二审胜诉。此案虽已审结宣判,但有关监督权与官员名誉权的把握,究竟这条“分界线”在哪里,标准如何,却没有落幕,一时间引起了国内轰轰烈烈的广泛讨论。法院顶着“自我裁判”的嫌疑鼓励法官状告记者,究其原因,还是我国法律上至今没有关于藐视法庭最的规定,只有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而对于法院是否享有名誉权,享有民事主体资格,法院和法官形象受损该通过何种途径来维护的问题,还是属于司法独立和权威的界定问题,业内对此看法不一。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原副厅长杨立新指出:“法院以原告身份起诉新闻媒体是不适合的。”这类借由民事诉讼维护法院权威的行为,严重伤害媒体监督司法的积极性,也暴露了司法机关在司法执法过程中的软弱。 (2)司法的过分封闭,导致了媒体监督的表面化人民法院法庭试行规则于1979年作出规定:“记者凭法庭发放的采访证进入法庭,并可以录音、录像、摄影以及转播。”这就是学界有名的“记者条款”。但1995 年出台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中却规定:“未经法庭许可,不得在庭审中录音、摄影、录像。”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宣告:“记者不经法庭许可不能录音、录像、摄影,在法庭上旁听、记录也需经同意。”至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的监督权被一步步“合理”限制。通过规定来规范记者行为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借助这个机会过分限制媒体,甚至剥夺其监督的权利,此等规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必然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表面上看,这些规定损害的是记者群体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但实际上却是伤及宪法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如果一味的将司法监督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最终是会导致人们群众的不信赖和失望,不利于民主法治的健康发展。3.其他冲突的表现除了上述两大方面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冲突表现也是不容忽视,比如监督权与官员名誉权、监督权与隐私权、监督权与知情权、监督权与虚假报道等等,都是在这几年被频繁的提及。新闻舆论监督的立法还不完善,监督也缺乏法律依据,只有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这两条原则性规定。此外,基本上在关于新闻媒体监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等方面都没有找到详细具体的要求。更加遗憾的是,个别新闻媒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罔顾应尽义务,滥用新闻监督自由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媒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景气的行业环境之时,中央与地方媒体之间,同级媒体之间,甚至是同一媒体之间的同质栏目就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更有甚者,一些新闻媒体和其从业者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虑,比如发行量、收视率等,会违心的发布严重不实或不符合法律规定时间、范围的报道,严重侵犯被监督对象合法权利。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体现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即言论自由和司法权力的冲突。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都各有其正当性,对于两者发生冲突的原因和对策,需要进一步探讨。(二)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冲突的成因1.媒体和司法机关在案件中所持的立场不同双方代表的是现代传媒的道德观念与司法理念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其中司法活动是行使国家司法审判权的专门活动。审判是一种立场中立的,不偏向任何一方具体当事人的利益,而只是通过全部的司法活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进行审判活动必须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居中裁判。相比之下,媒体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展现社会大众的对理想化美好生活的渴望。两者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面对同样一件事,有时法律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是重合的,此时双方就是同一立场。但更多时候,由于影响媒体潜在立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者张志铭将其归纳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倾向;主导政治力量的偏好;现行法律的基本规定;迎合受众需要的自身需求;”所以无论是哪方面因素占主动,媒体的视角都容易关注同情弱者,难免会“偏听则暗”,导致事实失真,同时也会迅速地感染广大受众,形成舆论攻势。同时,因为媒体舆论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当媒体的评价与法律的评价发生背离时,法官在外在压力之下,就有可能偏离原本中立的立场,这样,司法独立的原则就会有被侵蚀的倾向。2.媒体与司法机关的标准和运行机制不同媒体的判断标准往往是道德标准,而司法机关是严格执行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基础的基本原则,这就表现出了两者的不一致。法院审判依据的主要内容是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的各项法律法规。而媒体报道是采取道德义务为本位,依据道德规范,强调奉献的视角。两者的判断标准在客观性、共鸣性上都不一样。他们的运行机制也大不相同,媒体根据其职业特点采取的是积极主动地报道动态的、非常规的事件。记者要主动出击采访报道,追求新闻的公开、及时、透明,最好在现场完成。司法的过程却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并且本着公平严谨的要求,应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进行,隔离各种外界因素,力求把影响程度减到最低,保证司法人员不受干扰,独立审案。媒体经常表达的是民众对社会问题的观点意见,语言优美,有煽动倾向。报道具有片面性、感性的特点。法院的审判则表现为专业性很强的证据运用和论证推理过程,用语为法律用语,具有规范、庄重、严谨、权威性强的理性特点。这也是双方产生冲突的原因,因为媒体的报道更简单直白抒情,富有抓住人心的力量,法院的判决结果却有着法律效力,自然相较之下显得生涩难懂,有了限制性和隔离性的色彩。3.媒体缺乏自律,角色错位 以上两点都是对双方的基本特质而言的,但对于媒体来说,缺乏自律,自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出现混乱,自我约束力不强都是原因。个别记者处于利益诱惑,乘机敲诈收受贿赂,“红包记者”、“有偿新闻”现象也时常存在于媒体监督司法的过程中,这是严重缺乏自律的表现。有些新闻工作者故意煽动舆论,对案件发表倾向性评论,给法院审理施加压力,影响司法公正。这也是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缺乏自律的反映。不仅如此,其实从中也能看出,社会过分扩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得有些媒体对自己认识不清,角色严重错位。部分媒体和媒体人认为自己是审判专家,对于司法案件不经过合理依法的推敲分析就妄加评论,造成了严重不良的社会影响,最终导致“媒体审判”的怪相,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恶劣。4.司法机关缺乏抵御不正当干涉的能力 “媒体审判”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媒体自身是一方面的原因,司法机关本身缺乏抵御不正当干涉的能力也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司法自身不独立,会导致权威和判决公信力在群众心中大打折扣,这在前文的好几个案列中都能表现。媒体可能会受到来自执政党、地方平级政府机关的等暗中干涉的影响,展现出一种政府喉舌的姿态,使得有些法院无所适从,由此又形成了“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不可谓单独特例的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另外,在司法实践还有上、中、下级法院之间,办案时“上请示”、“下指示”的现象,“只听上级的”,这些都是司法机关抗干涉性差,不坚持原则的缘故。5.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如果说媒体和司法机关两者各有不当,那么作为保障依据的立法,也有很多我不到位。我国至今仍未制定出新闻法,新闻媒体监督法的议案已经被提上日程,但制定出台恐怕还需时日。因为缺乏可以遵循的新闻法律规范,新闻媒体在司法监督上经常与司法机关纠纷不断。两者都各有其由,各自有理的阐述着自身的合法性和对方的不当。目前除了前文提到的宪法规定外,我国缺乏相应的详细规定已经是一个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要在媒体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划定明确的界限,一方面保证媒体言论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使其权利在正当的范围内行使。三、针对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冲突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出,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二者的冲突既有法理上的原因,也有实际实践中产生的原因。面对两者冲突,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因为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而针对两者冲突,接下来将具体分析其对策和解决办法(一)国外实践及经验借鉴针对于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问题,国内外兼而有之,所以外国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实践,并各具特色。其中,美国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对新闻媒体和法院工作人员分别发布“禁口令”限制言论范围;对违法的新闻媒体事后进行刑事处罚;对诉讼程序和诉讼人做出限制性规定,预防“媒体审判”的出现。英国作为立法和审判都相似的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限制报道内容,保护当事人隐私,提出藐视法庭罪,媒体重点关注案件可作为重审理由开庭重审。德国、日本、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也则规定了新闻媒体的报道权限和法律责任,两者被明确之后,工作中就变得有法可依,出现问题就变得有法可断。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实行陪审团制国家,实施的是以保护陪审团不受外界影响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调和方法和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维护新闻媒体监督权和保障案件公平、独立审判。而大陆法系的国家采取的是“实体不批评,程序可批评”制度。媒体监督在所有情况下都不可以是漫无边界的,各国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媒体充分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媒体监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我国的新闻媒体方的对策作为当事双方之一的媒体,无论是自身或者是其工作者,首先应该以能行使司法监督权为荣,尽职尽责的行使自身权利的同时,第一要注意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树立保护司法独立的意识。这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实行:1.遵守相关原则对于媒体因在司法监督中遵循哪些相关原则,各界说法不一,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分别是:(1)媒体监督独立、自由原则时刻意识到媒体自由是监督权、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的延伸,应该独立行使,不能受任何影响。不能因为某些人或者其他相关机构的压力,就滥用监督、随意监督、不合理监督。(2)媒体监督客观、公允原则这是媒体自有特性和法律司法设定的双重要求体现。要做到公正权威,尊重司法的监督,就应当遵循客观公允的原则。媒体要用事实说话,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全面、公允的说话,而不是煽动、主观的说话。要严格撇开个人的感情色彩,无论认同与否,都要均衡平实的报道。坚决不能为了提高商业利益和收视率,就过分渲染案情,虚构情节,误导大众,使法院备受压力和影响。这样就双双降低法院和媒体的公信力,从长远看,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作为媒体必须坚持自身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监督功能。(3)媒体监督有限原则对于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监督的原则和范围是必须首先搞明白,弄清楚,谨记好的。明确监督的范围,能使得媒体在报道最新消息的同时履行好自己的监督权。媒体监督不能违反无罪推定原则,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独立。监督的范围可以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可以是司法机关的内部机制,也包括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当然,对司法腐败、违法程序的揭露曝光,对干预司法独立的外部权力的监督,对法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空白的监督,更是媒体监督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对监督司法的方式和时间要明确。对于司法机关及其成员存在的违法行为媒体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报道评论。但对审判的监督前提是在案件发生之后,否则容易干扰审判。无论处于审判的任何阶段,媒体都要注重报道的阶段性、平衡性和尊重司法权威性。一般是在审判活动进行后,才能对案件的情况和法院的审判进程做客观的报道。2.强化自身素质 遵循了上述的基本原则之外,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法律修养,明确司法界限。同时要提高抗干扰能力,不畏强权,不受各种权利的影响和干涉。要努力做到树立“距离意识”,保持冷静头脑,客观分析案情,不做提前审判。公正的行使自身监督权,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司法公正。3.实行责任制新闻机构可以实行总监负责制的同时设立专门的法律总监,做到切合法律事实,不对案件进行“媒体审判”。做好审查工作,事前积极预防,事后妥善处理,以保证报道的公开公正公平。平时做好新闻工作者的法律培训工作,从而维护好司法公正,行使好监督权力,减少纠纷和摩擦。4.构建行业机构协会 在目前法律法规领域规定和条款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构建专门的行业协会,制定业内相关规则,这既是对自身的负责,也是对当事人和司法机关的负责。使各个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和范围可依,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共融健康发展的新闻监督环境与机制。(三)我国司法机关方的对策首先是法律上要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完善出台新闻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因为只有法律上有了保障,司法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其次要做到以下几点,1.保障法官行使审判权的独立性 要从法律法规上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要在法官中间树立起追求正义,不受外界各种力量左右,只是本着案情出发的风气。将法院、检察院领导案件的控制减到最低,尽量让法官在没有升迁等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审断案件。进一步完善二审制度,把审判委员会的权责明确化,不能让其左右审判结果。2.提高法官自身的修养法官要从思想上树立公正公平为正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行动上积极学习,勤勉肯干,从心理上增强抗压能力,敢于说真话、断好案。始终坚持公平独立的理性原则,不偏颇,不受舆论的影响。严格按从事实出发的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事实为基础,进行正确判决。同时还应该注意法律语言的运用,合理、严谨、简洁明了,这都是法律语言的特征,要运用恰当,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3.进一步完善公开审判制度 司法机关不应该抵御甚至是遏制媒体对案件的报道。要正确看待媒体监督,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开审判制度。避免对媒体做出报复性举动,司法机关应做到公开、宽容、独立。在审判结束后可以公开法院的裁判文书,这样既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同时也避免了有些媒体处于种种目的随意报道案件导致不良影响发生的情况。合理的完善公开审判制度,是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受公众和媒体信赖的司法机制的。4.完善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事后补救措施据最高法院的要求,中级以上法院都普遍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有助于建立司法机关与媒体间的互动平台,有效缓解舆论压力,维护司法权威。个人认为下一步应当允许条件成熟的基层法院也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同时扩大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的范围,帮助社会进一步了解司法机关的日常活动,此举将会有利于公信力的建立和群众的更好监督。对于事后补救措施,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足,应当重点予以关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于忽然出现的言论危机,要视情况来断定,如果已经能够干扰到审判进程,法院就可以设置延期审理或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案情,让社会了解真相。对内,也就是司法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等,这类存在于内部,像血液和支柱一般的组成部分来说,司法机关也可以发布“禁言令”限制相人员的言论,确保关键信息不被泄露。还可以采取变更审判地点等等其他的措施,都是可以有效遏制“媒体审判”的不错方法。结语 本文从媒体和司法机关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冲突产生的表现和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和对策。肯定媒体监督权的同时,也对媒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倡司法独立的同时也对司法机关的不合理行为拿出了改进建议,从根本上讲,民主和法治是不分家的,只有民主意识而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保证,民主就是空谈。反过来只谈法治而没有民主,就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法治是要二者结合的,本文中的媒体监督权和司法独立正很好的印证了这两个方面。只有新闻媒体意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秉持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真正把自己作为帮助人民行使监督权的好助手,监督司法的好标兵,不为名利、权势所扰,才能合理合法的进行司法监督。而对于司法机关,只有坚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要求,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而惊醒的认识。可以说,想要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就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和双方的努力。既要有理有据,又要谦让恭俭,既要遵守原则,又要有所克制。由于作者本人的法律知识和认识水平十分有限,本文中针对于两者的冲突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解决冲突的办法策略也是不够全面的。所以,希望在自己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中,能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准,努力在该主题的研究中更上一层楼。14参考文献1卞建林,焦洪昌.传媒与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2007.3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1999(6).4李尚公.传媒与司法关系新探J.新闻大学,2000(3).5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刘庸安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巴顿-卡特.大众传媒法概要(黄列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 埃德里-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报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0T.巴顿-卡特.大众传播法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陈怡.寻找新闻与司法的平衡点州J.中华新闻报,2000.13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4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曹瑞林.新闻法制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8谭世贵.司法腐败防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王人博,朱健.“舆论审判”还是“媒体审判”理念辨析与解决之道J阴山学刊,2007(4).20俞风月.浅论中国的司法独立以司法与传媒为视角J.司法天地,2013(2).21卫睿博.论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2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致 谢本文得以成稿,首先要感谢的是师德高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及有高超学术水准的陈建军老师,老师指导的点滴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陈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此,向陈老师表示我深深的谢意及敬佩之情。在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的两年学习时间中,各位老师教学认真,待人和善,亲切友爱的形象让我终身难忘,个人经历比较坎坷,在老师们的爱护和帮助下,终于得以顺利毕业,在此不胜感激之情,深深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居间合同解除协议书
- 会议场地租赁合同协议书
- 钢结构临时工合同协议书
- 油卡订购合同协议书
- 货架安装合同协议书
- 卖房装修合作协议书合同
- 款项合同协议书
- 房屋租赁合同解除协议书
- 合同协议书逾期
- 美发店合作协议书合同
- 茶叶加工机械与设备(全套524张课件)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4.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应用练习 苏教版 (共11张PPT)
- 设备机房出入登记表
- 起重吊装作业审批表
- 工程质保金付款申请表格
- 最新三角形的特性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 X射线衍射学:第九章 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 招商工作策略与路径pptPPT通用课件
- 宫腔镜的仪器及噐械(课堂PPT)
- 通讯工具的发展PPT课件
-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