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6.doc_第1页
(江苏卷)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6.doc_第2页
(江苏卷)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6.doc_第3页
(江苏卷)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6.doc_第4页
(江苏卷)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6.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高考冲刺卷(6)(江苏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而论, 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 的。a平心 泥沙俱下 相提并论 b平心 牛骥同皂 同日而语c凭心 泥沙俱下 同日而语 d凭心 牛骥同皂 相提并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将“平心而论”错误的理解成“凭心而论”者。常见原因有二。其一,“平”、“凭”二字同音,很容易让人想当然地以“凭”代“平”。有的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地使用着“凭心而论”,根本没想到去查一下各种辞书,因为那里都只有“平心而论”,压根儿不存在 “凭心而论”。也许在他们看来,人们经常说凭良心做事,“凭心而论”一词,正好说明人们讨论问题评价事物,要发自内心,出于真心作出合乎真理、合乎世道人心的结论。 其二,“凭心而论”的使用者属望义生文。他们不知,“平心而论”里的“平心”,是说心情平和,不动感情。用“平心”修饰“论”,意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其出处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截至当前,“凭心而论”是错误的,但也不排除今后约定成俗。“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用于人或事物。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牛骥同皂”: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作谓语;主谓式。根据语境“自传”属事物,应选“泥沙俱下”。“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相提并论”都可以表示把不同的两种事物或两个人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但如果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要用“同日而语”。【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泥沙俱下”既可指人,也可指事物;而“牛骥同皂”指的是人,语段中说的是“名人自传”,属于事物,故选用“泥沙俱下”。“同日而语”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差别”,“相提并论”强调的是不同的事物。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电视剧花千骨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b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了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c在那个民族斗争波云诡谲的时代里,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常常在于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d“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北京市民对它的热情依旧不减。【答案】d【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结构混乱是课标卷必考点额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a项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b项中途易辙,应把“自”挪到“湖南”前面。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答案】b【试题分析】先整体感知意境,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诗句选定式 试题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 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 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难度不大。先看内容照应,确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abcd【答案】c【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中,由此可以得到答案。5下列各选项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a工作态度重要,工作能力更重要。b保护动物,不能一味地、无休止地攫取。 c因循守旧,不知创新,只能劳而无功。d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d【试题分析】通过读图了解该漫画大意,重点看图片上的文字“公牛挤奶”,在看所给选项,只有d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为准确,故选项d不正确。答题思路:看标题,看画面,看文字,看夸张,联想现实。【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图文转换题的题型较多,考生应先辨明其所属,然后再应对解答。如何做漫画类转换题:1审题(1)审清题干要求,特别注意是要“描述画面”还是“介绍画面”之类的区别。(2)审漫画:审标题,仔细审读漫画的题目,认真分析思考题目的含义;审主体画面,准确把握漫画的主题;审题注和画注,题注和画注往往是对漫画的特别提示,这也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漫画的主题思想。在审题结束后不要急于解答,要认真分析思考漫画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典型性,有哪些实际意义等,至少应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从观察漫画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来看,漫画直接说明了什么问题,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二是在欣赏之余闭上眼睛想一想,漫画间接说明了什么,即在作品内容的背后反映的问题或原因是什么。在解题时,还要将漫画这一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2答题(1)拟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2)说画面。描述画面,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描述时要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准确表述。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另外,如是说明画面,语言要客观;如是描述画面内容,语言可以形象些。(3)挖寓意。要仔细品味画中的文字或解说,还要注意漫画夸张的细节,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需要联系与漫画相类似的人或事。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 b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奇怪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d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答案】d【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d项可以联系课内的内容解答。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文章第三段所说“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三段,经过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4分)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4分) 【答案】(1)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皇皇”、两个“而”、被动句式各1分) (2)那么我的所作所为,难道是用来急于博取名誉和势利的吗?(“岂”、“所以”、“干”及语句通顺各1分)【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9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少得昌黎集藏于家中,后反复阅读、补缀校订;韩文深厚雄博,意义重大,大行天下。(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可以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筛选出相关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或者翻译。文章第一段“见其言深厚而雄博,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文章最后一段“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找到诸如此类的文字,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比如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有关“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这样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最后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以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二是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有)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尧辅很好学。我儿时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墙壁间有个破筐藏着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文字有遗漏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向李家求借这部书回去。阅读它们,感到其中文辞深远厚重雄浑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感到它境界开阔浩大无边,令人喜爱。 这时天下人学习的是杨亿、刘筠的“西昆体”,号称时尚文章,擅长这种文体的能够考中科举,博取名声,在世人面前夸耀,不曾有人提起韩愈的文章。我也正在考进士,把考试的诗赋作为主要的文章来写。十七岁应州试,被主考官黜退。于是取出所藏的韩愈文章重新阅读,感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于是对当时人不谈韩愈文深感奇怪,但是自己也没有空闲学习韩愈的文章,只是时时独自挂念在心里,认为自己正在考进士谋求禄位来奉养母亲,如果获取了禄位,应该好好在韩愈的文章上下工夫,来实现我向来的志愿。 过了七年,我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啊!圣人之道本来有施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只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圣人之道也是这样。 我起初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亲近它学习它,那么我的所作所为,难道是用来急于博取名誉和势利的吗?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做官晋进时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学习韩愈也使我理应如此。 昌黎先生文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刻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有的东西。啊!韩愈的文章、学说,是万代共敬仰,天下共同传诵并享有的。我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 武 令李 纲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 、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注: 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消耗,消息。 归黄阁,指任宰相职。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 (1) 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3分) 【答案】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1分)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却“归尽”而无讯息。(1分)“空”“尽”二字,写出了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空”和“尽”都是副词,两个词语中都流露出渴望消息却得不到的惆怅之情,(2) 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4分) 【答案】 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2分) 第四句借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高考诗歌炼句的常见题型如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比如本题就是如此“抒情特点”;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请赏析句(联);请从角度赏析句(联)。答题步骤如下: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3)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难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忠君爱民”1分,“壮志难酬”1分)他感怀皇恩,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1分,意思相近即可)但权力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空留惆怅。(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先给人物定位,然后再到诗歌中找到人物的言行,概括其特点。从上阕“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 、未成图报”可以看出他感怀皇恩,表现出忠君思想;“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既表现出爱民的思想,同时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想迎取二帝回朝的忠君之心。【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5)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8)良辰美景奈何天, 。(汤显祖牡丹亭) 【答案】(1)陟罚臧否(2)千里共婵娟(3)辩乎荣辱之境(4)吾尝终日而思矣(5)渚清沙白鸟飞回(6)渺沧海之一粟(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赏心乐事谁家院。【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悲伤的耳朵夏榆(1)1990年,当时的东德人满怀幸福地拆除柏林墙,他们拿着铁锤、钢钎,拿着铁锹和绳索,成群结队的人站在那面巨墙下,有的人骑在墙头上,他们用各种工具对付这面矗立在他们生活中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离墙。在这些人里边有中年人,也有孩子。有人在拆除的过程中流下了热泪。那些激动的人都感觉到随着这面巨大的隔离墙的倒塌他们获得了新生。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歌星在柏林波茨坦广场举办了场面浩大的摇滚音乐会,在那个时刻,只有摇滚才能表达他们获得自由以后的狂欢和幸福。一面巨大的模拟柏林墙在燃烧起来的摇滚的激情中崩塌,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个时刻,看到了这个场景。(2)我没有看到。我没有办法获得世界的这个讯息。那时候我被隔离在世界之外,隔离我的不是具体的墙,而是一种生活。(3)我告诉母亲我想当一个作家,母亲很高兴,但是不相信。母亲不能把写作的行为跟我联系起来,在她看来两者之间距离遥远。虽然她并不明白我写出的那些文字所代表的确切意义,但是她能明白那些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她很骄傲我有当作家的梦想,但她又很担心我有这个梦想。母亲说只怕你是有那个心没那个命。(4)我并没有顾虑母亲的担忧。我想我可以不当作家,但我还是要写作。写作就像我在黑暗中穿行时候头顶的一盏灯,它照亮了我的道路。我那时还热爱萨特。萨特说:词语高于一切。当人看见一棵梧桐树的时候,其实是在等待着关于这棵梧桐树的形容词。只有这个形容词,有关对于梧桐树的表达才使得这种凝视具有了意义。他说,人的一切生活经历都凝聚在对“说出的存在”即对一切的审查之中。萨特的这个想法帮助了我,他使我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我试图为自己的生活命名,试图说出我的生活的存在。那是我写作行为的开始。(5)我在一个精神近于荒漠的地方开始自己对写作的梦想,由我的幻想而赋予的写作行为的神圣感和崇高感那时候被我深深地迷恋。我把那种书写的姿态看成是我每天的仪式,在工作完毕走出矿井洗过澡之后回家,我必要先把我脑子里涌动的想法用词语呈现出来。(6)我经常跟母亲交谈,告诉她我的理想。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能获得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抵抗父亲对我的生活的控制和操纵。父亲想让我找女人,想让我结婚,延嗣后代。在父亲看来那是真实的生活。他想象不出我还应该有什么别样的生活。他觉得男人就不能婆婆妈妈,不能怯懦不能软骨头。男人骨头软就没法儿在世上活。(7)父亲认为我每天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纸上纯粹是瞎扯淡。他看到我彻夜亮着灯在纸上写着那些始终没有名堂的字就愤怒。他觉得我是中了邪。父亲在北山上开垦了两亩地,他在那里种植了玉米、粟子、莜麦和马铃薯。父亲出了窑以后就上山照看他的田地。父亲不满意我的时候就会让我往山上的庄稼地送粪。那是我绝望的时刻。我挑着装满粪肥的箩筐穿过巷口往后山走,很快我就感到肩头被挑着箩筐的扁担磨压的疼痛,我的双腿发软,脚步踉跄,虚汗直流,但我除了咬紧牙关挺着往前走没有别的办法。那时那条山路和箩筐里的粪肥一样令我厌恶和仇恨。父亲并不怜悯我,他要看着我把那些箩筐里的粪肥挑到山上,倒在他的面前为止。(8)柏林墙倒塌了。摘下耳机对我说。(9)他把插在半导体上的耳机插头拔下来,把半导体的音频旋钮调大,我听到一阵急骤的音乐,然后有一个男人说出了东德人拆除柏林墙的消息。同时还有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获释,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还有捷克荒诞派剧作家哈维尔当选捷克总统的消息。(10)我觉得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为什么知道很多事情而我不知道;为什么可以知道世界的很多讯息,而我无从获悉。我看着他的那个普通的袖珍型半导体。只要把调频调到某一个波段的时候就能获悉那些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声音。那些声音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往听到的声音。(11)我在历史课本中看到过柏林墙。历史教科书里说:柏林墙是一堵伟大的墙,它的修建使一个国家抵御着另一个国家的影响和侵蚀。(12)那时候我感觉到真实的悲伤。那些声音让我看到我和一个真实的世界有多远。(13)我认为我的耳朵是为真实的声音准备的,就像我的眼睛是为世间的真相准备的。我的耳朵跟真实的声音相遇的时候,我既悲伤又幸福。(14)我用积攒的钱给自己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从这个机子里传来各种不同的声音,我的耳朵第一次享受到声音的盛宴。我贪婪地吸纳那些声音。我甚至觉得我的耳朵是为那些讯息准备的。我很快乐。我感觉到隐秘的快乐和幸福。(15)父亲不满意我的生活,也不满意我的行为。他很愤怒。父亲跟母亲说:这小子成天胡思乱想,得给他找个女人,找个女人结婚生上个娃儿他就老实了。父亲想用一个女人拴住我。母亲也想让我找一个女人,但母亲希望我能被一个女人照顾和爱。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我全部反对。我不领他们任何人的情面。说好的媒人带女孩子到我家相亲的时间,我带着我的半导体收音机在外边游荡,直到他们离开了我才回家。父亲很愤怒。父亲在家门前截住我。他看着我戴着耳机摇头晃脑的样子,劈脸就给我一个耳光。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把我的收音机夺去。父亲愤怒已极,他把我的半导体扔倒脚下,父亲眼里冒着火,用脚来回踩。我的收音机,我亲爱的收音机就那样成了父亲愤怒的牺牲品。12第2段中“一种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请概括。(4分)【答案】被屏蔽(隔离)的生活,无法获得外部世界真实的讯息;被控制的生活,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权威和控制之下(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2段中“一种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抓住第2节和第6节关键句“我被隔离在世界之外”,“抵抗父亲对我的生活的控制和操纵”,可以看出“我的生活”是指身体的被屏蔽(隔离)和精神上的被控制和操纵。【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引文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内涵。比如本题,“第2段中一种生活”,这提示学生应先到第2段中寻找答题的区域,主要应抓住“生活”二字,第二段说“我没有看到。我没有办法获得世界的这个讯息。那时候我被隔离在世界之外,隔离我的不是具体的墙,而是一种生活”,这里指的是“被隔离的、无法获知外界信息的状况”;第六段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抵抗父亲对我的生活的控制和操纵”,这里说的是“被操控的生活”。1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我试图为自己的生活命名,试图说出我的生活的存在。我的耳朵跟真实的声音相遇的时候,我既悲伤又幸福。【答案】 “我”想要通过写作审视(审查、打量)自己的生活(1分),希望用写作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1分)悲伤是因为“我”竟然长久地跟那些真实的声音相互隔绝(1分);幸福是因为“我”还能找到那些真实的声音,还能遇到世间的那些真相。(1分)【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第一句中主要抓“为自己的生活命名”“生活的存在”,第二句话中主要抓“悲伤”“幸福”。14文章第11段插入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有何作用?(6分)【答案】将历史课本的描述与收音机里听到的消息对比(1分),强调收音机里听到的信息不同于以往接受的信息(2分);承上启下(1分),解释说明上文“以往听到的声音”的具体内容(1分),并为下文议论和抒情作铺垫(1分)。【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解答本题,(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答题模式:(1)该段文字记叙(描写、引用) ,(2)与上文(下文或文中的什么)形成对比(映衬),从而突出(表现、抒发)/或:渲染(烘托、营造),突出(表现、抒发) /或:引出后文对的议论(抒情)。15有人认为本文写的是个人生存的艰难,也有人说写的是个人精神突围的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6分)【答案】答案一:侧重生存的艰难(观点1分):生存环境艰苦,挖矿和送粪让肉体备受折磨(1分)生存环境不轻松,父亲用他的愤怒和打压阻止和逼迫“我”(2分)生存环境封闭,“我”无法获知外界的信息,处于农村被世界屏蔽的状态。(2分)答案二:侧重精神突围的艰难(观点1分):父亲用他的思维钳制我,希望“我”改变思想,选择娶妻生子的生活(1分)“我”热爱写作,想要了解世界,却不被理解和认同(2分)与父亲专制落后思想的斗争最终失败,又重新回到被屏蔽的状态,无论是“我”还是“父亲”,最终都未能跳出小农社会和乡土经济固有的思维模式。(2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有人认为本文写的是个人生存的艰难,也有人说写的是个人精神突围的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着重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但答题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立足文本,尊重作者,二是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此类题目一般需要分层次或者分角度作答。答题时要先摆明观点,如选择“生存的艰难”应侧重从生活的处境中去寻找其具体表现,如选择“精神突围的艰难”应侧重对个人到社会精神层面的困境的表述。【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范畴。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整体感知,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筛选信息,根据题目分析要求的角度和层面,筛选出文中相关的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涵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词句。(3)评价要具体可观,要结合原文实际,并作为评价分析基础。提问模式:作者在文中认为“”?你怎么理解?结合全文评价。或:有人认为文章反映了“ ”(使用了手法)?你赞同吗?请简要分析。或:你怎么理解文中作者所说的“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焚坑之事没商量张 鸣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有删改) 16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6分) 【答案】相对于焚书,坑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2分);当时被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2分);焚书的危害要比坑儒大得多。(2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题干中“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这句话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这一区域中找与之相关的内容。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答案。17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他们把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推动了焚书坑儒这一恶政(2分);他们推动的焚书坑儒毁掉了民间讲学的传统,毁掉了春秋以来的文化(2分);他们是文化禁锢政策的始作俑者。(2分)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找到“恶胚胎”这三个字所在的位置,理解“恶胚胎”的意思,然后再在周围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信息。文章第一段“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文章倒数第二段“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比如本题,应先到文中找到“恶胚胎”这三个字的位置,然后理解其含义,“恶胚胎”应是说法家不好的一面,故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批评法家的内容,或者指出法家不足的内容。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答案。18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读书人对生存的担忧、对暴政的恐惧已超过对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言说的枯燥生活的不满;(2分)揭示了文化禁锢的高压政策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摧残和打击;(2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暴政高压的强烈谴责。(2分)【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比如本题就应回归文本,找到句子所在的段落,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结合句子中的重点词和文章的语境理解其意思。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跪拜礼是中国传统礼仪,如逢年过节,小辈要向老辈行跪拜礼,以表达对其的尊重和感恩。爸爸去哪儿3中有一个场景,星爸萌娃们在贝叶书院进行禅修,萌娃们双手合十,向父亲虔诚跪拜,感恩父母,星爸们则在孩子一跪一起间眼眶泛红了,这一跪拜仪式赢得了众多观众点赞,也引发了不少的质疑。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跪拜礼从古时,我国就有跪拜的礼节,表示对人诚惶诚恐的尊重,大臣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后代对祖先的纪念。虽说“膝下有黄金”,但中国脱胎换骨拼弃许多礼节之后,跪拜礼在某种意义和时间被留了下来。祭祖时,婚礼时。今天,回到老家,来参加哥哥的婚礼。门上挂着红灯笼,门旁贴着红对联,焕然一新的房子,一派洋洋喜气。早上起得很早,整个程序都是最传统的仪式,但我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拜父母长辈时,那种感觉,不是印象,是震撼。人群闹着,中间的空地上摆着一条凳子,凳子前铺着一条席子。主持人按顺序喊各个长辈上坐,轮到“父母”时,大娘大爷坐在凳子上,我从未见到他们如此严肃规整的坐姿,哥哥身上板正的西服让我想发笑,他一头被染成褐色的头发,散碎的刘海,和黑色西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