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三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三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三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三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课时作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三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课时作业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2、6、7、8、10、11、1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4、5、9、12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14昆明调研测试)读图,回答12题:1.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首歌为台北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据图分析台北冬季的降水类型主要为() a.对流雨b.地形雨c.台风雨d.锋面雨2.台湾北部的野柳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貌风光享誉海内外。图中景观主要成因是()a.板块挤压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1. b2.d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冬季,冬季风经过东海海面,水汽含量增加,在台湾山脉的西侧迎风坡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地形雨。第2题,台湾北部的野柳景区位于沿海地区,长时期受到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独特的地貌。(2013泉州质检)图1示意我国西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形成图1所在区域地形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c.地壳水平运动d.地壳垂直运动4.某科考队在图中古城附近的表层岩石中发现了古生物的化石,则该岩石属于图2中的()a.b.c.d.解析:3.d4.a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图中存在断层构造,断层外侧上升形成山地,内侧下陷形成湖泊,说明形成该区域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垂直运动,故d项正确。第4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古城附近表层岩石属于沉积岩;从图2中可判断,岩石是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则是岩浆,为岩浆岩,为沉积岩。故古城所在地的表层岩石属于图2中的,a项正确。(2013南京模拟)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5.有关图中类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类岩石可能带有气孔b.由岩浆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c.因水平挤压,断裂变质而成d.可重新返回岩石圈中的软流层6.图示区域的地壳()a.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b.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c.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d.以垂直下降运动为主解析:5.a6.a第5题,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可能带有气孔。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而不包含软流层,第6题,红海位于板块水平张裂地带。(2012年四川文综,12题)如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78题: 7.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8.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解析:7.a8.b第7题,从图中山体呈现出的明显的断层面可以看出该山是由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第8题,该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山体海拔较高,山顶气温较低,尤其是冬季,降雪天气多,所以山顶会出现“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景观;山顶海拔高达3 099米,热量不足,并且该山地形成的原因是断裂上升,地势陡峻,因此不宜开垦梯田;山顶为山地针叶林景观,不会有桑园和桃花盛开的景象。(2013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图1为黄山“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回答910题:9.“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2中的()a.cb.ac.ed.d10.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解析:9.a10.d第9题,由题干可知,图示景观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图2中b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a),侵入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c)。第10题,花岗岩只有经过风化作用,棱角处才会崩解破碎,塑造成“天狗”景观。二、综合题(共50分)11.(2014滨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32分)(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的理由。(14分)(2)图中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简述该峡谷的形成过程。(4分)(3)乙地形区东南部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简述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6分)(4)图中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山脉北侧的盆地多半固定沙丘而南部多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青藏高原,由此判断两地外力作用类型。第(2)题,峡谷是流水侵蚀最强烈的表现。第(3)题,形成青藏高原谷地的外力作用一是冰川侵蚀,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一是流水侵蚀,多分布于东南部边缘。第(4)题,图中山脉为天山,呈东西走向,因降水差异形成南北两侧沙丘类型的差异。答案:(1)甲: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2分)甲位于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4分)乙: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2分)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发育,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侵蚀作用强。(6分)(2)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河流下切侵蚀。(4分)(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状,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状。(6分)(4)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8分)12.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1)。材料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图2(1)判断图2中地质作用类型,任择其一说明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8分)(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猴子”的形成过程。(6分)(3)与a、c两类岩石相比,b岩石的突出特点有哪些?(4分)解析:第(1)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判断,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为外力作用,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影响的是外力作用和岩浆的喷出作用。第(2)题,“猴子”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外力作用形成“猴子”。第(3)题,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c是变质岩,据此可知是回答沉积岩的特征。答案:(1)为冷却凝固作用,为外力作用,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作用(4分);外力作用具有削高填低的特点,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表现形式,通过流水、风力、冰川等不断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