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江西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江西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江西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江西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江西版专题三文言文阅读考题展示一、(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黯多病,赐告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谒者:官名。告:休假。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揖客:只揖不拜之客。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二、(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钧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注: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他栅:其他营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考向分析在2012年高考中本考点有6道题,共24分,分别考查实词、虚词、内容的分析综合及翻译。对比2011年高考,删去了断句题,用内容的分析综合替换了断句题,有利于考查考生全面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对实词、虚词的考查紧扣教材,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翻译考查的句式及实词、虚词也多是教材知识点的延伸。因此,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能抓实回归教材,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江西卷文言文还是没有跳出二十四史范围出题,这也与前四年宁夏卷的出题方向完全相同,也与考前预测相同。三个选择题依旧延续了近三年课标卷的题型,实词考查的“及”“迎”“敛”“彻”难度不大,容易判断。翻译中涉及的关键词难度一般。文言文阅读命题方向很明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意并能翻译文中的句子。【经典模拟】 (2012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徐文长传 袁宏道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甚喜。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论,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取。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袁中郎全集卷四,有删节)热点题型一 实词的考查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心而行,恣臆谈谑 信心:随心所欲。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 饵:诱降。c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论:判处。d胡为不遇哉 遇:遇见。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遇:遇合,指得到上司或君王的信任重用。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出正确的意思。答案:d技法解密“常见文言实词”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并特别强调辨析“在文中的含义”,所以力争粗通文本大意十分重要。除了平时要熟读课文,善于积累,注意辨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一些词义推断技巧。1形旁推断法。文言文中,形声字占汉字的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是义符,表示该字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组”在中学文言文中出现较少,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绳索”有关,再结合前面的“系燕父子”这一语境因素,还是可以推知它是一种“丝绳、丝带”。2修辞推断法。古文讲究音节整齐,常在对偶句、排比句或互文句的对称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祈求语句摇曳多姿,避免重复雷同,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便利。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一组正对句,“跬”与“小”位置对应,两者词性一致,意义彼此相同,所以“跬”就是“细小”的意思。3成语推断法。成语是一种相沿惯用、形式简洁、富有表现张力的约定俗成的短语,作为汉语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沿袭了古汉语的词义。抓住这个规律,联系熟知的成语可以推出古汉语某些实词的意义。如:(1)言之,貌若甚戚者。“休戚相关”这个成语较为常见,许多学生都知道“戚”义为“悲伤、忧愁”,把这个意思带入原句和翻译中,词通意顺,因此可推知“戚”与“休戚相关”的“戚”同义。(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作何解,对古汉语词汇量较少的中学生来说也许难以把握,其实只要联想“金城汤池”这个成语,便可推断此处的“池”当为“护城河”。 4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是唯一的,所以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上下文加以仔细研释。如: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有的注解是这样的:夺,强取;与,给予。这个注解显然有违古人行文之初衷。上官大夫虽然“心害其能”,欲置屈原于死地而后快,但毕竟是屈原官居左徒,权倾朝野,更何况是奉旨造令,“王甚任之”,倘若上官大夫强取硬抢,非但不能诋毁屈原,离间楚王与之关系,从而掌握裁定宪令的权力,反而会落下欺君的把柄,招来杀身之祸,故尔,老谋深算的上官大夫,断然不会做出这等蠢事。纵观全文,“夺”解作“裁定”,“与”释为“给予”,才顺乎情理。因为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想借助屈原的草稿,而最后裁定,一则彰显才华功绩,博取楚王宠爱,二则篡改宪令条款,维护自身利益,一箭双雕。上官大夫阴险若此,尽显毕露。5语法推断法。文言文语法有其自身规律,又与现代语法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义。如: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2011北京高考)“略”释为“简略”,是否正确?从句子看,“总其略行”与前一句的“计其大功”相并列,由“不”领起,并与后一句的“求小善”构成转折关系,由此不难推断“略”应该与“大”同义与“小”反义,意思是“主要”,该项释之为“简略”显然是错误的。6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文本虽出自课外,但绝大多数文言词语是初高中学过的,有的甚至多次出现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所以对考试题目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可以联系课文,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其在文中的正确含义。如: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2011湖南高考)“拔”释作“拔除”正确否?考生若熟读课文,就可联系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为“超出”之意而得解。热点题型二 虚词的考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欲客某者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b公以是益重之 为国以礼c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 其孰能讥之乎d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古之学者必有师思路分析: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一个“若”为连词,“假如”;后一个“若”译成“比得上”。b项,前一个“以”为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也为介词,但译成“用”。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为语气副词,“难道”。d项,两个“者”都为代词,“的人”。答案:d技法解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积累辨析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逐一掌握考纲所列的18个虚词,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析其用法(词性及语法功能)。尤其是对考查频率很高的“以、于、而、之、其”等虚词,应了如指掌,运用自如。2语境分析法。(1)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一个表示选择问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2)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如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3)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3语气关照法。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表示一定语气,只有把握全句的语气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也、矣、焉、哉”等。尤其是要能够准确判断出作语气副词时的“其”有感叹、推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的区别。如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同时考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就是语气副词“一定”,祈使语气,表示希望。4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乎”,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项脊轩志“儿寒乎?欲食乎”。在句中则有多种用法,或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或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如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作介词,相当于“于”,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等。5语法分析法。虚词的语法位置、词性(成分)、功能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且”前后是两个动词并列,所以它是并列连词;如2011年广东卷中“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和“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的“且”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或动词谓语。6关系分析法。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7比较区分法。(1)分清虚实。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2)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又“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3)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用法没有改变: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4)注意特殊虚词。第一类是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第二类复音虚词。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像“所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第三类是习惯用法。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以为”“与其孰若”等。热点题型三 文言断句的考查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b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c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d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可以通过划分主谓宾来找到断点,比如“眼”为主语,“空”为谓语,“千古”为主语,“独立”为谓语,还可以通过找关系词找到断点,比如“故”表结果,和上句形成因果关系,因此成为断点。答案:c技法解密断句大致还可以借用以下方法:1首先要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例如名词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作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作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例外。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因为它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这时候,大家可以从几个小的方法来考虑:如果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当然就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如“也”“矣”“尔”“欤”“焉”“哉”;“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如果关联词关联前后的关系相当紧密,那是不能把它断开的,如果作用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再一个,碰到了“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对话),这时候可以断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这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从而明辨句读。根据虚词的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并弄清他们的作用,就有助于句读了。此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有的词活用了,同学们一定要判断清楚,否则断句就会出现错误。2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由于词汇较少、句法要求不严格和文字工具的限制呈现出凝练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和实词的活用现象,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要想准确断句,就必须对这两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3利用修辞手法。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4掌握文史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5利用总分句、段知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还可以利用语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明白,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热点题型四 文言文翻译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2)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3)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参考答案:(1)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2)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宗宪提起这事,后来胡宗宪借其他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3)乡大夫指着筵席上一件小东西求他作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参考译文:徐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面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重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宗宪提起这事,后来胡宗宪借其他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做考官的,他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他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游走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像生气又像嬉笑,好像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像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声欲绝,好像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到越地以外去。可悲啊!一日,在乡大夫家饮酒,乡大夫指着筵席上一件小东西求他作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大为惊叹。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稚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他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假装颠狂愈加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致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敲击他的肾囊;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愈,因而被逮下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做幕客时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上,皇帝嘉悦,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千百年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他没有遇合呢?技法解密二轮文言翻译复习,要大胆揣测评卷赋分点,着重突破以下3点:1译准实词。重要实词是翻译的主要赋分点,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表意作用的、有多个义项的、解释通常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实词、古今异义词。译准关键实词,需要有强烈的语境推断意识,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译准活用词。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翻译时,首先,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及词义。其次,要掌握一些词性活用的规律,如:代词前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一般活用作使动或意动;两个名词连用,肯定有一个活用;主谓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等等。第三,要熟悉多种活用情况的翻译方法和用语,如: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要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3译准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省主语、谓语、动词的宾语、介词的宾语及介词)、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固定句式等,是翻译的主要赋分点之一。翻译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省略的成分一定要补出,常常是主语、介词、宾语;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句序排列;固定句式有自己的特殊译法,如:“无乃乎”(恐怕吧),“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所以(的原因)。热点题型五 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2012江西南昌二中押题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筑,墉堞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注:陴(p):城墙上的矮墙。甃(zhu):砖砌的井壁。墉堞:泛指城墙。鞫(j):审问。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苗亦人类,曷可尽杀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ab c d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是当今学子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中一种重要的能力,用文言文阅读形式来考查这种能力是对考查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补充。此题用排除法可快速得出答案。表现传主的忠勇,表现传主的政治才干,说的是具体工作。答案:d技法解密高考对文言文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主要是考查考生了解文章大意及对内容的归纳总结,再有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观点的评价和鉴赏。因此这里需要有两种意识:一是整体意识,二是语境意识。也就是说,要通览全文,把握中心,依据语境,了解文意。此外,掌握以下几种方法对解题也非常有帮助。1阅读标记法:在通读原文时,学会画标记,即在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词语下画横线,以免前后文意串连起来,干扰文意。2知人论世法:结合文章题目以及文后注解,掌握文章出处、作者情况、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文学、历史知识分析概括。3以题知文法:尽管高考考的是浅易文言文,学生基本能理解大意,但对一些细节或很重要的句子的把握可能不十分精确,可借助选择题的最后两题来理解。 (2012江西宜春中学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胡世宁,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诏悉行之。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世宁言:“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萼为色变。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节选自明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颔:点头同意。b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檄:发文书。c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引:退却。d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 折:折断。【学生试做】 答卷扫描错选c项的达54%。名师点评语境推断法是辨析文言实词的主要方法。“世宁力折之”所在的段落主要是表述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做官廉洁,并且能够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直抒见解,因此当桂萼主张裁减军备,“力折之”的“折”当然应该是批驳的意思。修订答案d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学生试做】 答卷扫描准确率较高,为90%。名师点评b项,为:动词,制造/介词,表被动。a项,且: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乃:连词,于是,就。d项,以:连词,因为。修订答案b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b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c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d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学生试做】 答卷扫描准确率较高,为92%。名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应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断句。修订答案d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2)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3)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学生试做】 _答卷扫描(1)陈列胡世宁的罪状,贿赂权贵,一定要杀了胡世宁。(2)胡世宁陈述方略,请求选调精兵良将,建立赏罚的规格,严禁隐禁品。(3)至于他的奏折,能援古据今,洞察明了。名师点评第一题准确率较高,但是“权幸”的“幸”字翻译得不好,不能翻译出具体的意思;第二题错误率较高,其中“益”字不知道翻译成“增加”,“格”字错译成“规格”,“禁”字不能从语境中推断出“奸人”的意思;第三题错误主要集中在“洞中窾会”上,说明学生的文言阅读量不够。修订答案(1)就列举胡世宁的罪状,并上下打点贿赂那些权臣和皇帝宠信之人,一定要杀掉胡世宁。(2)胡世宁陈述方略,请求选调将领增加士兵,建立赏罚制度,严禁隐藏奸人。(3)到了写奏疏时,援古据今,能切中要害。参考译文:胡世宁,是弘治六年进士。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暴,并且知晓军事。授职为德安推官。岐王刚到藩国,随从官员骄横,胡世宁抑制了他们。后来又要求给他湖田,胡世宁坚持不同意。迁任南京刑部主事。按照皇上诏书吩咐献上了边防守备的十条策略,又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当时孝宗已患病,仍对此点头同意。迁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多次杀戮掳掠官吏百姓,胡世宁秘密发文书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丧服满赴京。路过沧州,流窜寇贼攻城很急。胡世宁随即飞驰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寇贼攻城七昼夜,不能攻破,率军退去。再任宝庆府知府。岷王及镇守宦官王润都很惧怕他。迁任江西副使。当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没有人敢说,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疏说:“宁王府威势日渐扩大,不法之徒群聚在一起而引导他违法,上下众官员奉承过分。多次借火灾夺取百姓的宅基地,采办贡品侵扰旁近府郡,践踏遍及穷乡僻壤。请求在都御史俞谏辖下、委任一专人管理汉中事务,或另选公允忠诚的大臣镇抚。明令宁王只治理他的藩国,不要阻挠有关官员,以平息祸乱根源,消除意外变故。”朱宸濠知道后,大怒。就列举胡世宁的罪状,并上下打点贿赂那些权臣和皇帝宠信之人,一定要杀掉胡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是朱宸濠党羽,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书说,胡世宁狂妄草率应当惩治。诏命还没有下达,朱宸濠的奏章又到了,指责胡世宁制造妄言。于是命锦衣官校逮捕胡世宁。胡世宁于是逃亡到京师,自投锦衣卫监狱。在狱中三次上书说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最终没有省悟。关押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相上奏章援救,于是将胡世宁发配到沈阳戍守。过了四年,朱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戍守处起用为湖广按察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四川。胡世宁陈述方略,请求选调将领增加士兵,建立赏罚制度,严禁隐藏奸人,整个烽火台和瞭望哨,时时巡察,以振军威,打通道路。下诏全部照办。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做官廉洁。疾恶如仇,而举荐贤才唯恐没做到。都御史马昊、陈九畴被牵连废除官籍,副使施儒、杨必进因官吏考察被罢免,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权派压制,胡世宁连续上奏章举荐他们。他与人谈论,言语迟钝难以出口;到了写奏疏时,援古据今,能切中要害。桂萼主张裁减军备,胡世宁有力地批驳了他。昌化伯以他姓子弟冒受封赐,交由朝廷官员讨论。胡世宁说:“我们这些人不能因为得了别人厚礼的缘故,欺骗朝廷。”桂萼听了后脸色很难看。众大臣都忌恨他。皇帝始终以礼相待不替换他。易错警示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最常见易错的毛病是:脱离语境,误解词义。如:2011年上海高考题(片段):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秋冬则劝民山采(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有的考生脱离语境,不假思索地解“劝”为“劝慰”,释“乐”为“快乐”。其实,联想课文劝学即知“劝”应为“鼓励”的意思,用结构推断法看“民皆乐其生”,“乐”后面带宾语,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对策: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才不至于产生错误。语境推断法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最基本的、主要的方法。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常见易错的类型有:(1)不辨虚实。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词兼有虚实两种用法,如“所、为、以、而、之”等,需要分清词性。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文言阅读虚词题中要求理解两个“为”字:昔者,曹子为鲁将兵;终身为破军擒将矣。句“曹子为鲁将兵”是主谓句,“为鲁”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替哪个国家“将兵”(带领军队),“为”就是介词“替”,读wi。句“终身为破军擒将矣”是复句的后一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了,“为”就充当分句的谓语,是动词“是、做、当”的意思,读wi,即“是败军中的败将”。两个“为”字,一个是虚词中的介词,一个是实词中的动词,不可不辨。如何辨?主要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语法功能,辨别其词性,确定其意义、用法。(2)“以”“因”“与”在句中作介词还是连词难以辨别,最易错。从结构上看,介词要跟上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连词则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作宾语的大多是名词和代词。所以,“以”“因”“与”若跟上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后面又有动词谓语,那么一般就是介词,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连词连接的词、短语、句子要性质一致或相对,连词前后的词性要一致,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前后是动词性短语和动词);“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与”前后是代词)。但要注意介词“以”“与”后经常省略代词,不要误为连词,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3文言断句和翻译,最常见易错的毛病是:(1)断句:机械迷信语言标志断句法,上手便按语言标志点断,全然不对通篇文意进行领会以及寻求良好语感的帮助,常常导致生硬的点断错误。须知,基本读懂文意是准确点断的前提。(2)翻译:有词类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及词义。部分考生语法基础较差,不能准确把握实词的词性、功能及词义,导致凡遇上活用词的翻译就丢分;因此译准活用词应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译句中虚词一般不作为主要赋分点,但会影响句意的准确性,也会导致失分,也是翻译中常错的地方。对虚词的处理往往要求十分细腻,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不可牵强附会。如2011年安徽卷翻译(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句: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将”是副词“将要”的意思,修饰“试汝”,但在口语中可不必非要译成“将要”,否则就显得生硬了。一、(2012江西南昌模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赠御医何承云序 明陈继儒士尝言,不为相则为将,乃医则二者多兼之。相寿国,医寿人,心相等也。相者制治于未乱,将者图变于预设,医者知微于腠理,智相等也。夫医一技耳,今且与将相絜短长而共低昂,得无重哉?余尝心慕乎承云何公之医也,公克以医世其家,家有藏书,咸禁方奇经,多秘弗传。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术益精良,而公之名目益显。于是起为景王御医,声驰吴楚间!未几南归,而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四方请学者,车塞道矣。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授即辄中。故上自缙坤先生,以及细民之家,每见公,必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