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小结练习 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小结练习 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小结练习 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小结练习 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政府称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日本天皇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 可知两国都在“不违反国际公法”的情况下,强调本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故c项说法正确,b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a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来。本题答案为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事实正确,反映了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但是观点却是错误的,主张“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是错误的判断。本题答案为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运动3 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b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故选b。acd项似是而非,需要仔细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找到正确的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4泰勒丹涅特在美国人在东亚中写道:“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b、“树上的伙伴”包括日本c、美国没有参与掠夺中国 d、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树上的伙伴”不包括日本,而是指英国和法国,美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美国当然也参与掠夺中国,不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还没有独立的侵华政策,即还没有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而只是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 5美国记者史沫莱特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战役指的是1940年抗击日本侵略的百团大战,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故a 项错误、c项正确;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b项错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于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6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 b 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 c 项 错误; 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 如果是腐朽无 能,贪生怕死,那么他们怎么会殉国呢,故 d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7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冀鲁边区河间、青县、沧县等地转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1940年春天,回民支队开往深南一带(河北省衡水市深县以南),在石德铁路沿线与敌周旋作战,率领回民支队在康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回民支队取得伏击战的胜利,对其作用评价恰当的是( )a、有利于缓解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b、反映了党正确领导下整风运动的积极影响c、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d、体现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军民既开展运动战,也开展有利条件下的阵地战【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根据地困难的相关信息。b错误,整风运动与共产党相关,材料中无法体现。d也是错误的,材料中反映的是游击战。因此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 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8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a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c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 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故事不是说明战争的残酷与苦难,也不是说明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和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而是说明在特殊的条件之下中日士兵的人性超越了仇恨,也就是说明了残酷战争下人性是依然依存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残酷战争下的人性9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辛丑条约的内容。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加剧,列强也开始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故而有了这些措施。因此d符合题意。a,b,c,的内容不符合题干内容,综上,本题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10(16分)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1)概括材料一中“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总结莫克维卡所表达的主要观点。(4分)(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4分)(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4分)【答案】(1)反对派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有伤道德。(4分)(2)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4分)(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4分)(4)保护鸦片走私;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4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可知英国议会的辩论焦点在于这场战争发生的缘由和目的上;可知反对派认为英国发动这次战争是出于为了维护鸦片的走私贸易所为,故是不道德的行为。(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可知,认为鸦片战争的发动时中国犯的错误所致;据“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可知,为道德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行为。(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前的局势主要是指中国的禁烟运动,而他们正是要利用这一运动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