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doc_第1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doc_第2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doc_第3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doc_第4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 士 学 位 论 文THESIS OF BACHELOR(20082012年)题 目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 学 院: 人文学院 系: 新闻传播 专业班级: 广电082班 学生姓名: 王亚 学号: 5000108274 指导教师: 杨欣 职称: 起讫日期: 南 昌 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发展 班 级:广电082 学 号:5000108274 学生姓名:王亚 指导教师:杨欣 摘要 情感类的相亲节目再次亮相荧屏后,迅速掀起新一轮电视相亲热。然而,由于节目同质化严重、片面追求收视率、炒作一些低俗的话题,节目的媚俗化倾向明显等问题,相亲节目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严厉批评和整改要求,“限娱令”的颁布更是让它们陷入困境。本文主要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节目遭受的困境,并以非诚勿扰的整改为例,浅析在困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 困境与发展 同质化 新媒体 Abstract The Plight and Devlepment of The Mutually Close TV Programs Abstract The program of emotion mutually to appear again after the screen,starting a new TV phase intimacy rapidly.However,due to the program and only pursue homogeneity serious ratings, stir up some shouldnt hype topic,and the vulgarization of tend to show significant issues,the program are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rectification requirements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the promulgation of the Limit entertainment order is to let them in troubl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in this context that TV programs from trouble,and by Fei cheng wu rao rectification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to show in TV development direction.Keyword: TheMutuallyCloseTVPrograms ;The Plight and Devlepment;HomogeneityNew media目录目录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 1.1.1 选题来源1 1.1.2 选题目的1 1.2 研究创新点2第二章 电视相亲节目的概述32.1 电视相亲节目的界定32.2 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3第三章 电视相亲节目繁荣的原因5 3.1 相亲节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5 3.2 相亲节目具有新颖的传播形式5 3.3 相亲节目形式精彩纷呈6 3.3.1 舞台布局绚丽多彩6 3.3.2 主持人机智幽默6 3.3.3 音效突出情感诉求7 3.3.4 情节的未知性与连续性7第四章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8 4. 1 同质化竞争严重8 4. 2 不真实的嘉宾身份冲击观众认可底线94. 3 相亲节目媚俗化突出94. 4 新媒体的冲击10第五章 以非诚勿扰为例探析相亲节目发展之路12 5. 1 非诚勿扰的整改表现12 5.1.1 控制话题尺度,降低媚俗化程度12 5.1.2 确保嘉宾真实,重塑节目可信度12 5.1.3 掌控节目走向,引导主流价值观13 5.1.4 以三角之势平衡节目状态,嘉宾点评增亮点13 5.1.5 严把审查关,重视质量和社会效应13 5.1.6 与新媒体融合,开拓节目发展新路14 5. 2 非诚勿扰整改后的意义14 5.2.1 实现了以服务为导向的电视功能14 5.2.2 引导了社会主流价值观14 5.2.3 适度实现了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15 5.3 非诚勿扰的整改对相亲节目发展的启示155.3.1 以服务功能为中心,实现电视节目的多种功能155.3.2 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做到差异化16 5.3.2 与新媒体相融合,提高关注度16第六章 结论18参考文献19致谢20 I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1.1 选题来源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中,与这一永恒话题有关的相亲节目已不算新鲜。海外也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 、日本的 恋爱巴土、韩国的 情书等,均成为各国收视率较高的名牌节目。1998年 ,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由于两性关系、恋爱婚姻主题的植入,该节目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创下了当时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一股婚恋节目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节目,“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火热的看点。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这些节目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纷纷遭到受众的抨击。2004年 玫瑰之约停播 ,成为电视婚恋栏目暂停一个阶段的标记,在 “蛰伏”五年后 ,2009年底以来出现了重新发端的趋势,以势头最猛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包括湖南卫视的 我们约会吧 等相亲节目,在情感“真人秀”的重新包装下再创收视率新高,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成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文化现象。1.1.2 选题目的 相亲类节目探讨的是爱情、婚姻、配偶等社会话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人们对待此类人生大事的观念、看法与态度,激发大家发现社会的进步面,更辩证地看待、指引社会发展方向;而这种“牵手速度己超快,分分钟搞定”的模式虽说让人们看到了节日相亲的效率,但爱情婚姻并非买卖,后续究竟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同质化的问题在相亲节目中愈演愈烈,这也已经成为阻碍相亲节目长久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电视相亲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无疑是吸引观众的首要因素尤其不可否认的是节目中“很敢说”的这些男女嘉宾为婚恋节目制造了大量话题,这也是节目在短期内得以走红的重要原因。有人没看过非诚勿扰,但肯定耳闻过女嘉宾马诺的名言。像马诺这样22岁的“物质女孩”使非诚勿扰及我们约会吧一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然而。这样的节目也自然引来了社会舆论和人们的抨击,这些言论恶俗惹人反感但是确实是体现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人在骂那些女人其实人们骂的不止是节目里那些女人,骂的是整个社会。 在第三轮相亲节目热掀起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这一时期的相亲节目陷入深深的困境,如何使得相亲节目在困境下依然保持发展的劲头,是本文的主要目的。1.2 研究创新点 中国电视的发展,普遍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特别在日新月异的电视相亲节目方面,还缺乏完整的理论整理和分析研究。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但是曾经红极一时的速配类婚恋节目的衰落让人不得不思索,电视相亲节目究竟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之路又在哪里?本文选取了电视相亲热这一现象作为研究的核心。首先对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概念、范畴、发展现状等做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梳理,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角度探讨了电视相亲节目再度兴起的原因,这是在前人没有的基础上完成的。然后,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分析蓝本,对早期与现期的电视相亲节目的形态及运作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电视相亲节目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相亲节目发展的措施中,加强与新媒体的结合这是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的。最后本文从找准问题、制定策略、开拓路径三个层面着重研究并提出了电视相亲节目创新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希望能为深化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1第二章 电视相亲节目的概述第二章 电视相亲节目的概述2.1 电视相亲节目的界定 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婚恋节目就相继被搬上荧屏,分别出现第一、第二轮的相亲节目热;在沉寂近十年后,自2010年末开始,再一次掀起第三轮的电视相亲节目热。一直以来,媒体对这一类型的节目称呼不一,如“交友速配节目”、“婚恋节目”、“相亲真人秀节目”等等五花八门的称呼,但却无法统一。因此,一个能统一精准的节目名称和定义呼之欲出。 笔者认为,以上的称呼都不能精准、贴切的涵盖新的节目特性。在这个第三轮相亲节目热的时代,以非诚勿扰为例,该节目的一个口号为“我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所以,传统的“婚恋节目”称呼是不能很好的涵盖这些节目体现的新的特性的,新阶段出现的这类型的节目在主题上虽仍然延续着“婚恋”“爱情”的主题,但是无论是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呈现上已经不同以前,因此,本人认为用“中国相亲节目”来称呼现阶段的相亲真人秀节目比较适合。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以婚恋交友为主题,以真人秀为表现形式,在特定的情景设计下,借助对话、记录、影视剧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纪实手段完成单身男女互动,展现嘉宾个性与精神面貌,为男女嘉宾提供展现自我交友的自由平台,集服务性、娱乐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电视栏目。2.2 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说起中国内地的征婚类节目,最早要追溯到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办的一档社会服务类节目电视红娘,让中国老百姓开始了电视征婚的旅程。那时候的电视媒介仅仅是充当“婚介所”、“红娘”纯服务性的节目;由于当时的国家体制和整个社会的思潮的制约性,电视红娘在两三个月的宣传期中根本无人问津。当时人们思想并没开放到能将私人感情放到大众面前展示,所以节目并不讨好。这阶段的相亲节目百分百坚持服务性原则,将“红娘”角色贯彻到底。 第二轮相亲热潮是以1998年湖南电视台开播的玫瑰之约为代表掀起的。早先,以非常男女为标志的台湾综艺节目走进内地,使内地的电视相亲节目也开始走向娱乐化。这时期的相亲节目是以集谈式和真人秀相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一轮相亲节目的风起得益于当时人民思想的逐步解放,社会氛围的开放和中国老百姓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淡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这阶段的相亲节目开始注入相对较多的娱乐性原则,娱乐与服务相互兼容。然而,第二轮的相亲热持续了几年便也相继退出荧屏。制片人刘蕾说:“不是婚恋节目老套了,而是速配模式不适应时代了,给人感觉作秀、不自然。” 薛晋文,电视相亲节目的“时代之潮” 与“时代之惑”,中国电视,2010年第8期. 2009年年底,湖南电视台与英国Fremantle Media公司达成版权合作,借鉴其著名电视婚恋交友节目take me out,融入中国本土化因素,在国内率先制作出我们约会吧新型的电视相亲节目,把“电视红年”、“电视上的婚介所”演变成“相亲真人秀”这样一个不同于之前的电视相亲节目,即是“相亲的旧酒,影像的新瓶”。 景晓丽,十年媒介文化嬗变下的电视相亲节目 随后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以类似形式推上荧幕掀起狂潮。之后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风起云涌,爱情来敲门、为爱向前冲、原来就是你、百里挑一充斥着荧屏。在相亲节目“热”的氛围下,广电总局先后泼下两碗凉水,2010年6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以及2011年10月下发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及时纠正相亲节目过热带来的低俗、失真、过度娱乐化等副作用, 1第三章 电视相亲节目繁荣的原因 第三章 电视相亲节目繁荣的原因 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相亲节目在沉寂数年后再次掀起狂潮,而且来势更加凶猛。然而这次不再是“有情就牵手”“二对二”的复制和一般的娱乐与喧闹,而是“一对多”的个人展示和闯关成功牵手的表现形式。抛开以往的含蓄低调,秉承着娱乐第一、服务第二的原则,讲两性婚恋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个性的时尚方式展现给观众。3.1 相亲节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轮的电视相亲节目热是更加开放和更加自由的社会精神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讲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放、自由、更富有热情和激情,极大刺激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同时社会宽容度上升,使得人们更愿意将婚恋情感摆在在大众面前展示与分享。 这时期的电视相亲节目制作方把握了城市化进程下“剩男剩女”颇多的这一社会状况,制作的节目具有社会观照性。当下,“剩女”“圣斗士”的称谓较高频率的出现在年轻人当中,大多是80年代的独生子女当中,在婚恋阶段,他们更多的奋斗在事业中,所以他们急切地需要找到一个相亲的平台,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另一方面,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使得80后的价值观与婚恋观出现偏差,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使得他们在择友上掺杂了较多的现实因素,甚至唯金钱论。在情感上,他们更多的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才适合自己。虽然表现的很自信,但是在婚恋上更多哦的持有一种游戏态度。当前盛行的相亲节目,恰好把握了他们这种迷恋的状态与安全感的缺失,充分展现了这一代的年轻人的真实情感。 比如在电视相亲节目中,无论是非诚勿扰还是我们约会吧,抑或是百里挑一,在短短是十几分钟嘉宾展现的环节上,更多的呈现的是嘉宾的现实条件如工作、收入水平,是否有房有车等。更有影响恶劣非诚勿扰中出现的宝马女马诺“宁愿在宝马上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朱真芳的“月收入在二十万一下的免牵手”等“豪言壮语”,称谓街头小巷热议的主角,称谓拜金主义的代名词。这些博人眼球的情节,反映了当下年轻人交友观价值观的,成为男女老少的谈资,这也是相亲节目迅速走红的一个原因了。3.2 相亲节目具有新颖的传播方式 相亲节目的“婚恋”这一主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情感类的话题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共鸣,观众能在情节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这是相亲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节目的一个地方。通过观看节目,观众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共鸣,参与互动,从而能积极地投入节目中评价别人、审视自己。 在观看节目时,受众总会主动地选择感兴趣、需要的媒介和讯息,不同的受众在接受同一种媒介、同一种讯息时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满足不同的需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这种类型的相亲节目能使不同的观众获得不同的快感,产生个体社会化的效果,达到不同的目的满足。 殷路,从全民选秀到全民相亲时代【A】1000-8136(2009)06-0139-020 相亲节目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首先,它能满足受众娱乐消遣的需要。华丽、时尚的节目包装、绚烂无比的舞台设计、环环相扣的节目设置、令人紧张的选择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观众的视听感官,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其次,它能满足受众狩猎心理。观众总是对一种未知的东西持有特殊的偏爱。在相亲节目中,男女嘉宾的最后结局,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以及环环相扣、灭灯淘汰的节目流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观众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需求。最后,它满足了受众情感转移的需求。感情转移是指,受众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欲望、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汛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成心理的满足。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逐渐寻找在心理上较为接受的嘉宾,一路支持下去,与嘉宾同喜同悲。通过这种感情转移同节目中的人物结成假设的社会关系(虚拟社交),在日常社会关系中作为谈资、获得同一认同感等。而节目中主持人“谁是你的自马王子”、“谁是你命中等待的人”等话语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受众造成心理暗示,让受众相信他们与嘉宾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产生“自己人”效应。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相亲节目形式精彩纷呈 一个好的节目往往由多种元素构成,以非诚勿扰作为代表,在电视相亲节目上有着众多创新之处,这对于同类型的电视相亲节目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在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之后仍能作为支柱节目鼎立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也是电视相亲节目避免同质化的根本出路。3.3.1舞台布局绚丽多彩 非诚勿扰在舞台的设计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它的舞台颜色以闪亮的蓝色和红色为主,营造着一种绚丽多彩的效果。打扮精致华丽的12位女嘉宾以半弧形排开,把主持人、专家以及男嘉宾“囊括”其中,摄像机多采取俯拍全景的镜头,把演播室里从男女嘉宾、主持人到现场观众都能一览眼底,其场景相当壮观。3.3.2主持人机智幽默 以主持南京零距离而名声大噪的孟非,在非诚勿扰里延续了一贯理性而又不失幽默,冷静而又不乏沉默的风格,以较高的新闻敏感和控制力,挖掘出男女嘉宾的亮点所在,引导出嘉宾各种出位表现来挑热节目气氛,也能在适当的时候收住话题进入下一个环节,而且他还能够抓住时机对嘉宾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嘉宾主持乐嘉和黄菡老师也给节目添彩不少,两人动静结合,点评一个以“犀利”著称,一个以“温和”闻名。两个光头同台主持很新颖,两人互相攻击似的互动,也增加了看点。3.3.3音效突出情感诉求 这一时期的相亲节目一个共同点之一就是注重在节目过程中应时制宜地穿插音效。笔者认为,在众多的相亲节目中,数非诚勿扰的音效使用最到位。从男嘉宾出场时的能调动全场气氛的Can You Feel It,女嘉宾出场时的诱惑魅力的Girlfriend,离场时的悲伤情歌可惜不是你、配对成功后的欢快气氛的梁山伯与朱丽叶等与场上气氛都是高度契合的,歌曲与气氛相辅相成,不仅烘托了现场的热烈气氛,而且对现场气氛还起了一定的渲染调动作用。另外后期制作时加上去的一些轻松搞怪的音效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3.4.4情节的未知性与连续性 电视相亲节目中男男女女的牵手以及待定都成为了一种连续剧,观众永远不知道这一期又会有谁来,谁会牵手离开。台上的嘉宾的结局带有一种未知且带有连续性,这些深深吸引着观众,提高其“回头率”。有些嘉宾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团,俨然成为一个明星了。每一次,观众们都带着好奇与兴趣来观看节目,想知道今上演的又是个什么样的剧情,关注的那些嘉宾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2第四章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第四章 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 电视相亲节目“当红不让”地受到了电视台和观众的青睐。但是,在它们火爆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节目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低俗媚俗的话题、不真实的嘉宾身份等等。广电总局先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以及2011年10月下发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说明了电视相亲节目热背后隐藏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节目一时陷入了困境,这需要媒体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4. 1 同质化竞争严重 “化”一字,在汉语中指代一事物呈现的形式状态,代表的是一种同属性的倾向状态,例如“虚拟化”、“虚假化”、“媚俗化”等。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在商品同质化基础上的市场竞争行为称为“同质化竞争”。同质化就像一个包围圈,对于有品牌意识的厂商而言,要突破这个包围圈的就需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多下功夫,提前对于终端消费市场做出预判,率先作出变革,以求在同质化现象下脱颖而出。 陈芳烈,同质化与差异化 如今,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并越来越受到业界同仁的关注。一个节目类型火了,全国很快就会“一片红”。比如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被看好,立即就有阿六头说新闻、兰州零距离、成都全接触650播报、民生大参考、郑州大民生、都市报道、直播郑州等民生新闻节目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等讲坛类节目上位,立即就有陕西卫视的开坛、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湖南电视台的千年讲坛、山东齐鲁电视台的齐鲁开讲;此外,还有到处泛滥的收藏、鉴宝类节目等。一大批题材类同、风格划一的同质化电视节目充斥荧屏,这恐怕也是中国电视界独有的风景。 最近电视相亲节目热的背后更是体现的一种同质化现象。据统计,仅各大卫视制作的相亲节目,一周至少有七台“上星”,如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冲关我最棒之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在周日我最大中加入“缘来是你”环节等,虽然名字不同,但走的都是相亲路线,而且这些节目已陷入一个模仿的怪圈“内地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美,现在直接抄欧美”。大多数的电视相亲节目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子,闯关、问答、表白、牵手,整体模式和结构几乎没有区别,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还险些因版权而对簿公堂。 这种相互克隆一方面将导致市场被无限分割,利益不断摊薄,直至受众审美疲劳,丧失注意力;其次,泛娱乐化倾向失去文化价值。我们知道,受众使用媒体主要有以下五种动机:(1)获取所期望的信息;(2)延续业已养成的接触媒体的习惯。(3)为了休息或者寻求刺激;(4)逃避烦闷或无聊;(5)陪伴,避免寂寞。 梅尔文德弗勒等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皈社1989年版从中可以发现:寻求刺激也好,逃避烦闷也罢,都离不开娱乐。于是有人主张电视就是娱乐,娱乐可以带来一切。而当娱乐成为全部目的之后,电视就开始失去它的文化价值电视相亲节目如何更体现本地特色,在形式上更富于变化,在内容上更真挚动人,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是电视人应该深思的问题;单纯形式化的娱乐,由于缺少必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仅会丧失审美价值,最终也会因丧失娱乐功能而成为荧屏垃圾。另外相亲节目的同质化还会造成节目创造力减弱,浪费资源。电视节目同质化使节目内容单一,容易造成某类信息传播过量,形成低效重复。我国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大量的重复制作、播出、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很大的社会浪费。同质化下衍生的节目总体风格和定位都较为雷同,不仅容易对有限的信息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也会使媒体忽略对节目潜在观众的挖掘和开发,致使节目发展处于停滞阶段。4.2 不真实的嘉宾身份冲击观众认可底线 部分电视相亲节目为达到哗众取宠,制造看点、噱头,在嘉宾的个人信息上有不真实、虚构的情节。非诚勿扰曾有被网友指出部分嘉宾是签约艺人,而并非是节目中呈现的身份;在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等类似的相亲节目中,也有部分的嘉宾被质疑是出于拉人气,炒作的目的来参与节目,甚至有情节被质疑是节目组特意编排出来的,而非真实的电视相亲情景。 上海新闻晨报曾对本地收看过电视相亲节目的居民进行调查,其中有近半数人表示不满一些节目中藏“托”。一些长相靓丽、语言富有个性、戏剧冲突效果较明显的嘉宾,如今已受到观众指责或被媒体证明存在身份造假。电视相亲节目藏“托”,虽然看似皆大欢喜,媒体获得了“注意力经济”,“托”也“秀”了一场,不明真相的观众还得到了愉悦,但对那些真心寻找约会对象的参与者和真情投入的观众来说,这种欺骗行为无疑是一种重大伤害,而且一旦真相大白于天下时,媒体将失去观众的信任,并最终失去生存的空间,这是得不偿失的。4.3 相亲节目媚俗化突出 在广电总局泼下两碗冷水之前,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为博得看点,成为观众的谈资,在语言、内容上出现低俗、拜金主义错误的倾向,并且节目方并未及时纠正过来。过度的娱乐化使得节目逐渐成为嘉宾们“秀”的舞台,而失去“相亲”这一服务性功能;这也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婚姻观出现错误的导向。 娱乐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虽然电视相亲节目的无厘头风格和过度炒作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节目是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的娱乐和消遣,然而过度地娱乐化后剩下的可能是虚无和苍白。在一些已播出的相亲节目中,我们看到,很多电视台相亲节目出现了重金钱、名利,轻感情、嫌贫穷的不好现象,在嘉宾们的选择上,人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收入、工作、房子、车子等物质层面上,甚至一些普通劳动阶层成为调侃的对象。非诚勿扰宝马女马诺的经典言论:“宁愿在宝马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交过的七八个男友仅是零头”;朱真芳的“拒绝月收入少于20万的牵手”狂言。我们约会吧的一期节目中,一位“海龟”男嘉宾还特意在特写镜头下炫耀自己的一堆美金。而从事救援工作的矿山救护队员王松在非诚勿扰中孤单离去的背影更显出这些相亲节目的“势利”。 电视相亲节目中这些颠覆传统的内容,带给人们的是对婚恋观、社会价值观等越来越迷茫。正如一位网友“虚无”所说的:“原本希望在节目中能够找到一些启示,不过,看了几期之后,我越发困惑了。”由此可见,电视相亲节目应该做到真的帮人找对象,而不该成为一个“低俗的秀场”,应该引导时下过度追求自我与物质的年轻人的爱情观,并承担起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4.4 新媒体的冲击 手机阅读、数字报纸、杂志、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新兴媒体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下生活中,并日益侵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此强大的新媒体扑面而来,传统的电视节目必定会遭受一定的冲击。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一方面,影响传统媒体的发行,阻碍发行增长。新媒体的是自由思想运动者的平台,共享知识和深入交流等属性已经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用户将有限的时间从新分配,将实践逐渐向新媒体转移,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传统媒体发行的增长。另一方面,新媒体影响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分流传统媒体广告。新媒体内容来源具有高价值、观点性等特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企业主认可,广告主逐渐消减传统媒体的营销费用,将其投向新媒体,随着新媒体营销价值的提高,还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电视相亲节目表现出的同质化、低俗、虚假、审丑等负面影响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给它们带来了困境,2010年6月9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要求对近期相亲类电万方数据视节目进行整改。“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被评论为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走在社会道德警戒线的电视相亲节目将何去何从呢?针对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所占过重的趋势,2011年10月广电总局颁布的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的文件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电视相亲节目被划为娱乐节目,这一“限娱令”的颁发给正当相亲娱乐热以当头一击,过度娱乐化的相亲节目又该如何应对?3第五章 以非诚勿扰为例探析相亲节目发展之路第五章 以非诚勿扰为例探析相亲节目发展之路 以前的相亲节目往往更侧重服务性,但是娱乐性凸显得不够;现在的相亲节目将服务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场景的设置到嘉宾的选择方面都安排得很巧妙,让受众在娱乐的氛围中体会它的服务性。另外,心理分析的融入,更是为相亲节目增添了色彩,通过专业的心理解读引导男女嘉宾和观众反思节目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人性和心理问题。较上世纪90年代的相亲节目,目前的相亲节目有了更加炫目的外衣,无论从嘉宾的选择还是场景的设置等方面都为受众打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相亲“盛宴”,可以说相亲节目为我们制造了一系列的“相亲奇观”。但是随着相亲类节目的热播,关于相亲类节目的各种争议也迅速蔓延开来。电视荧屏上刮起的相亲之风,引发了一大批的效仿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相亲类节目就无路可走,唯有注入新的元素,才能挣脱“同质化”的枷锁;相亲类节目中赤裸裸的语言与传统的价值观、婚恋观相背离,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媒体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坚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线,注重对主持人和工作人员的培养,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现在的相亲类节目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秀,它在强调娱乐性的同时淡化了节目的服务性,因此节目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对受众进行细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制作出对受众切实有用的节目。 在广电总局2010年6月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加强对相亲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改。江苏卫视负责人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称“广电总局对婚恋交友节目的约束 有利于这些节目规范化有利于节目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并着手进行整改,并且现在来看,整改的效果明显。在之后广电总局颁布的“限娱令”,江苏电视台以不变应万变,仍保留非诚勿扰作为黄金阶段重要节目,这区别于其他电视台相亲节目纷纷调整甚至下台。下面,笔者以非诚勿扰整改为例,指出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其他电视台相亲节目的发展寻找适合的出路。5. 1 非诚勿扰的整改表现5.1.1控制话题尺度,降低媚俗化程度 整改前的非诚勿扰的火爆归功于在节目现场制造各种话题的激荡、碰撞,制造男女嘉宾的矛盾、冲突。整改后的非诚勿扰则化犀利为温情,控制话题的尺度,严把内容关。对金钱和物质话题的关注度下降男女嘉宾则更多开始谈人生理想、个人经历。台上的女嘉宾变得宽容开始注重男嘉宾的内在品质;憨厚、朴实的“卖菜哥 ”受到高度关注和赞赏,积极励志的人生故事感动全场。5.1.2确保嘉宾真实,重塑节目可信度 国内几档收视率高的电视相亲节目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等,从开播以来,一直有被质疑嘉宾的身份有作假嫌疑,尤其是非诚勿扰质疑声最大,虽然节目组一直否认,并提供大量的说辞,但是仍不能打消观众的质疑念头,节目的口碑一直受到影响。节目组根据广电总局提出的“严禁伪造嘉宾身份”、“不能仅由演员、模特、富二代占据荧屏”等整改要求,将整改前甄选嘉宾标准“综合考虑外形、表达、职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调整为以“真实、真诚、健康、有强烈相亲欲望”为第一诉求,并采取了查证男女嘉宾个人信息、选取更具“大众化”的女嘉宾等措施予以实施。整改后,质疑声明显小了很多,节目的可信度也大大提高,节目将“服务性”功能进一步表现出来。5.1.3掌控节目走向,引导主流价值观 针对之前非诚勿扰出现的嘉宾语言激烈,内容低俗,这次整改后,加强了主持人对现场的掌控能力,记者出身的孟非,不仅语言犀利幽默,睿智理性,而且现场的掌控能力很强,当嘉宾开始谈论敏感话题或低速内容时,孟非能及时地将谈论的焦点拉回来,并且加上适当的评论,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上。另外整改后,主持人更加关注男嘉宾的心理和感受,不时挖出节目谈论的亮点,注意缓和现场的紧张气氛,这些都潜在地将节目引导到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上来。5.1.4以三角之势平衡节目状态,嘉宾点评增亮点 被评为“语出辛辣,判断精准”的色彩心理专家乐嘉一直是台上焦点人物之一。节目整改后,他犀利的评论稍有缓和,并加上些许幽默,脸上的表情也是多了些笑容。同时,为了使节目走向“正轨”,符合主流价值取向,整改后的非诚勿扰增加了一名“把关人”来自党校的心理学女教授黄菡,和乐嘉一起为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做分析,与主持人形成三角之势。在整个节目中,黄菡充当的更多的是一个把关员、调解员的角色,使原本冲突激烈的现场缓和不少。 彭爱萍 余 弯:从非诚勿扰的成功整改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出路 AG229275.1.5严把审查关,重视质量和社会效应 为了使节目的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整改后的非诚勿扰节目组开始开放录制现场,邀请主流媒体共同监督节目制作流程,每期节目都要经过层层严格地审查,反复地确认和修改才能呈现于观众面前。 整改后的非诚勿扰符合了广电总局的标准,实现了电视相亲节目的服务功能,注重主流价值的引导。在后面的广电总局“限娱令”颁布后,江苏电视台仍保留了这个节目,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塑造着相亲节目热的神话。5.1.6与新媒体融合,开拓节目发展新路 非诚勿扰还利用网络平台推荐节目的参与者,用短信和观众互动,实际上是利用自身品牌跟观众建立培养关系,有了培养关系就有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也就有了观众的忠诚度。非诚勿扰在节目播出时嘉宾主持人在新浪微博上与网民同观看、同评论,同时,节目的官网上有着近期男女嘉宾身份简介和情感解答栏目,开拓与观众的互动平台。在看电视已经成为国民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的今天,手拿遥控器轮流换台挑着看是人们主要的收看习惯。“电视的竞争就是遥控器的竞争,谁能让观众在看节目的时候不换台,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如何重视媒体社会责任的担当,通过对审美品格的坚持,一方面有意识地引领观众的收视趋向,另一方面还能保持住轮看的观众锁定频道,这正是其他节目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王向辉 非诚勿扰节目范式探微5.2 非诚勿扰整改后的意义5.2.1实现以服务为导向的电视功能 整改前,非诚勿扰更多的像是娱乐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其娱乐性远远超过服务性功能,“电视红娘”的功能未能体现出来。庆幸的是,相亲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在广电总局整顿通知后又了悄然改变。非诚勿扰节目组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淡化了娱乐功能,回归了电视相亲节目的首要功能服务功能。 一是加大节目的透明度,以诚服务。整改后对于在节目中没有配对成功的男嘉宾,会在现场、官网上公布联系方式,将“红娘”进行到底,制造更多的认识机会。另外,节目组会在官网上设立婚姻家里咨询师点评专栏,给恋爱和婚姻中有困惑的观众提供帮助。二是增开专场,拓宽服务的层面。整改后节目推出了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教师专场等,更有针对性、更多层面将“红娘”角色扮演到位。三是牵手成功率提升,成真正的相亲会场。整改后的非诚勿扰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女嘉宾不再凭第一印象判断男嘉宾,考率的时间更长,第一轮灭灯的次数更少,男嘉宾在场上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认可度也逐渐提高,牵手成功率相比之前有所提高。“电视红娘”的角色进一步展现出来。5.2.2 引导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整改前节目过多出于经济效益的实现,而忽视社会效益。所以出于以“奇”夺人,节目更多的呈现给大家的更多的是犀利、低俗的语言,和充满“话题”性的内容,这些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容易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交友观产生误导作用;另一方面,虽短时间能造成轰动,但是,长远来看是不利于节目在观众面前树立形象的,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整改后,节目注重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宣扬主流价值观的人文关怀,在主持人孟非和心理评论嘉宾乐嘉和黄菡老师的合力引导下,节目中女嘉宾不再只关注着钱财物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更多地开始探索男嘉宾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男女嘉宾不再争锋相对,更多的是在兴趣爱好、人生价值观上的一种探讨。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对男女嘉宾和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 、爱情观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5.2.3适度实现了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 不可否认,在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较好的实现经济功能一直是各电视台节目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经济功能是决定节目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娱乐功能的实现又能很好的实现经济功能。因此娱乐节目一时占据了电视节目的大半江山,这也是后面“限娱令”颁布的主要原因。电视相亲节目也是如此,娱乐化一直是带动收视率的法宝。 在整改前,非诚勿扰一直以娱乐著称,造成娱乐过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整改后,节目不再刻意挖掘和渲染参与者的隐私,迎合部分受众窥探隐私的心理;对于相貌偏差的嘉宾进行挖苦和冷嘲热讽,漠视人的尊严;言辞极端的“出位 ”等;现在的非诚勿扰相比之前,格调平和,现场气氛融洽,更多的爆点来自于男女嘉宾本身的个性特征带来的影响。另外,孟非与乐嘉间的相互调侃和幽默的语言也是节目看点之一。事实证明娱乐化的适度减少并不能成为收视率的硬伤。虽然广电总局整改文件出炉后不到10天,两期非诚勿扰收视率分别为 3.23和 3.32,比之前动辄破4的收视率下滑不少,但是,由于节目组的整改措施到位,使整改后的非诚勿扰收视率呈现“回暖”之势,收视率在 35左右。可见,整改后的非诚勿扰仍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非只有“娱乐至上”才能带动节目的收视率。5.3 非诚勿扰的整改对电视相亲节目的启示5.3.1 以服务功能为中心,实现电视节目的多种功能电视相亲节目由于节目形式和内容的限定,很容易出现“纯娱乐化”或“电视相亲”角色缺失的现象。因而,现阶段电视相亲节目多种功能的实现对节目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电视相亲节目要尽可能保持发展的劲头,首先,应在立足服务本位基础上加强节目的娱乐性。“服务”永远是电视相亲节目的追求和核心。以诚服务,制造浪漫邂逅,促成更多的牵手机会在服务的同时追求娱乐性,使电视相亲节目既具可视性又具实用性;其次,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手抓,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代表的必须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要有引导社会舆论,传承正确价值观念的功能。但是,电视节目要想存活下来,必须要有受众市场,有收视率,两者同等重要。换言之,电视相亲节目在重视节目收视率的同时,还应该切实负担起社会使命,使电视相亲节目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显示出高尚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意义,避免陷入媚俗化的怪圈。 5.3.2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做到差异化 目前我国电视节目跟风制作相当严重,导致节目同质化。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保持和独享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挖掘相亲节目的创新点,如何通过相亲类节目去搭建一个理性的客观的世界,并将其投射到受众的个人观念中,进而影响个人行为,从而最终影响到外部真实的世界,这是目前相亲类节目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亲类节目需要正面、客观、真实地展现外部世界,集中宣扬那些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从来就不曾放弃过的真善美。并对人的需求加以合理引导,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以人的情感需要、服务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为参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全感,鼓励人们追求梦想,讴歌真善美的道德品质和有序的社会生活,在这个搭建观念世界和影响个人行为的过程中,节目接近真相,还原本真,营造真实的氛围,实现传播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 李艺 后情感时代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突围 【A】10095322(2010)060064-4如可走出演播室,把相亲的现场安排在公园或是咖啡厅;可以设计一些“意外事故”,考察男女嘉宾的反映,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另外在节目的音乐、灯光、嘉宾的选择 和主持人的出场方式等细节方面可有所改变,以消除受众的审美疲劳。5.3.3与新媒体相融合,提高关注度 新时期的真人秀节目使媒介成为一个开放式平台,让每个愿意参与和分享的观众都能登上舞台,受众从欣赏到参与,从配角可以转到主角的转变,意味着以后占据媒体精彩演出的也许将是受众自己。现在,一些电视台的相亲类节目正在改版,不仅由女选男变为男选女,并且重力推行同城社交、博士专场等,这正是扩展受众广度的举描。现在是一个多媒体互动时代,各媒体应该突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整合;同时与网络、手机媒体开展互动,开通官网,利用网络技术、网络插件和超链接,随时随地发布栏目即时动态,用新媒体整合节目资源也是大势所趋。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都与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珍爱网等交友网站相结合,非诚勿扰还利用网络平台推荐节目的参与者,用短信和观众互动,节目播出的同时,在官方微博与网友开展互动,这实际上是利用自身品牌跟观众建立培养关系,有了培养关系就有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也就有了观众的忠诚度。在看电视已经成为国民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的今天,手拿遥控器轮流换台挑着看是人们主要的收看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