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分类.doc_第1页
砂土分类.doc_第2页
砂土分类.doc_第3页
砂土分类.doc_第4页
砂土分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的分类类型名称说 明碎石土类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块石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碎石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角砾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砂土类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不超过总质量的50%85%粘性土类粉土塑性指数:Ip10粉质粘土塑性指数:10Ip17粘土塑性指数:Ip17粘性土的野外鉴定,粘土:如果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条;亚粘:若能搓成1一3毫米的细条;亚砂土:可以搓成球,搓不成小于3毫米的细条;砂土搓不成球。碎石的划分 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 漂 石块 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0毫米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卵 石碎 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毫米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圆 砾角 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砂土的划分 砂的名称 粒组含量砾 砂粒径大于2 mm的颗粒占全重的2 55 0% 粗 砂 粒径大于0.5 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 0% 中 砂 粒径大于0.25 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 0%细 砂粒径大于0.1 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75 %粉 砂粒径大于0.1 mm的颗粒小于全重的75%粘性土的划分土 名粘粒含量(0.005mm颗粒)%砂类土30%土类肉眼鉴定特征 (表4) 名称在手上揉捻时的感觉揉捻后在镜下及肉眼下的外貌干时特征湿时特征搓捻时的状态其它特征粘土致密细腻难以搓成粉末同类的细粉土,不含大于0.25毫米的颗粒硬、锤击成粉末状可塑性强有粘性和滑腻感能搓成小于1毫米的土条弯曲不断裂用刀切表面光滑,无沙粒,多具油脂光泽砂质粘土(亚粘土)揉捻时不感觉是同类的粉末多数为粉粘土偶见大于0.25毫米的颗粒较易破裂有可塑性能搓成细条0.5-2毫米同上,但有沙粒存在具油脂光泽粘质砂土(亚砂土)非同类的粉末显觉沙粒存在大于0.25毫米的沙粒较多土块以手压或掷于地上易碎非可塑性能搓成土球,球面形成裂纹刀切面粗糙无油脂光泽其野外肉眼鉴定方法见表4。如有的介于二者之间,可定出中间名称,待颗分后统一岩性名称。对各种砂、土类在岩芯描述时为了工作方便,可将岩性名称简用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来代替,如粘土(N)、砂质粘土(S N)、粘质砂土(N S)、粉土(F t)、粉砂(F)、细砂(X)、中砂(Z)、粗砂(C)、卵石(Lu)、砾石(Li)、未具体定名的砂用S。(1) 含有机质或淤泥质时,不论沙层或土层,可定名为有机质或淤泥质某某砂或土。(2) 在确定堆积物名称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成因标志和结构构造特征。尽量能把说明成因及结构构造的特点反映出来并加冠词于岩性名称前面。如含砾中粗砂、混粒中细砂、云母长石砂(云母、长石含量大于15%)、有机质粘质砂土、淤泥质某某土、泥炭层、含泥某某的砂、含砂的某某土等。反映结构构造特点的还有如具混粒结构的混粒土、混粒砂、具不同胶结方式的胶结砂、钙化层、薄板(片)、鳞片粘土等。(3) 有的反映某某集中矿物的定名,例如:某某矿物的砂、土或某种物质层。根据特殊色亦可参与定名,例如:蓝灰色砂、锈黄色砂、紫色砂等。1、颜色的描述堆积物的颜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和后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某种成因上的特征。因此,在颜色的描述上,必须认真观察、分析、描述。不但要注意堆积物的原生色、主要颜色,而且注意堆积物的次生色(如色带、色斑、色条、色点)和具特殊成因环境下的特殊色,以及色的过渡带和混杂的描述,找出颜色的系统规律。(1) 对原生色(或叫基本色)的描述:原生色是指堆积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本色,颜色沿岩层上下表现定物,与层理一致。在描述时:应分清主要基本色与次要基本色,以及主要色和形容色。基本色和形容色:基本色放在最后,形容色放在前面,例如:灰黄色带棕,灰是形容色,黄是基本色,棕是次要的基本色,三者合称为主要色。应描述岩层本身与上下层颜色变化程度和接触关系,是渐变或明显变化。对具有地层对比标志的颜色,不论厚度薄厚,均应突出描述。对于沙类:其颜色取决于砂的矿物成分和砾石成分的本身应着重对不同矿物或是砾石颜色的描述。(2) 对次生色(有的称之浸染色)的描述:次生色:是指堆积物后期变化形成的颜色。区别于原色的地方是岩芯纵向破开面上颜色分布杂乱无章,穿插不同的岩性层。对次生色亦应分出主次,把主要的次生色放在前面,把次要的次生色放在最后,如某种颜色地层具灰绿色及锈锰染,灰是形容色,绿是主要次要色,灰绿均为主要的;锈锰染为次要的次生色。应把次生色和各种浸染色的浸染方式(分布状况),加以说明,例如斑点状、团块状、条带状、网状、脉状、沿孔洞、裂隙充填等,同时亦应把其在堆积物中所占的比重给予量的定性说明,一般用浸染的面积比岩层断面面积所占多少来表示:少量10%;中量10-30%;大量30-50%;大于50%为层。常见到的浸染色有锈锰染、灰绿染、蓝灰染及血红色斑等。(3) 对杂色的描述:具有多种颜色的地层,无法分辨基色时,称之为杂色。如各种色调以斑点状出现时则称为斑杂色。在描述杂色时要把各种色调都写清楚,不要只写一个(杂色)了事。(4)岩芯的湿度对颜色影响很大,描述的原则以湿色为主,如岩芯已风干则描述中需要注明如灰色(干)。(5)实物比拟定名:一般惯用于物体自然色来比拟定名,如砖灰、砖红、桔黄、栗色、杏黄、血红、米黄等。但不论用何物比拟定名,切忌不要把一些别人不易认识,比拟不太明显的东西来命名,以免造成颜色描述不清的结果。(6)基本色序中常见的颜色名词:经河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观察在第四纪堆积物中,所见到的色序(依据基本色主要色)从上到下有以下五种类型。各色序中常见的颜色名词分列如下:1. 灰色色序灰、深灰、浅灰、黑灰、蓝灰、黄灰、褐灰、灰白等;2. 棕色色序黄、深黄、浅黄、灰黄、棕黄、红黄、褐黄、锈黄等;3. 棕黄色序棕、深棕、浅棕、黄棕、灰棕、红棕、褐棕、紫棕等;4. 红色色序褐红、棕红、棕红带紫、红棕显紫、锈红、鲜红、紫红等;5. 紫色色序(多出现在新第三纪地层中)紫、浅紫、深紫、灰紫、紫红等;2、结构与构造结构构造是反映堆积物成因环境的一项重要标志,因此在对其描述时,应作详细观测分析,进行其特点的描述。1 结构: 对土类结构应指出它的密实程度,粗糙情况、成岩化、固结、胶结及其程度并应注意其他特殊结构,如黄土状结构。1) 密实程度:一般分疏松的、较致密的、致密的三种。疏松岩层松而易碎,但成型体,颗粒之间孔隙大,在粘砂与林滤层类土中,都具此种结构。较致密岩层成形,颗粒间肉眼可见小孔隙。多见于砂粘中。致密肉眼难以见到孔隙,多见于粘土中。2) 粗糙情况:一般分粗糙、细腻。在描述时应指出形成粗糙及其物质成分,分布状况。3) 成岩化程度:一般分半成岩化、成岩化。4) 固结程度:可分为微固结、半固结、固结三类。微固结可用手指捏碎。半固结可用手掰开。固结用锤子砸开。5) 胶结程度:分为微胶结、半胶结、胶结三种。在描述时应指出胶结物质成分。在土类胶结中多为钙质胶结。6) 黄土状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结构。 对砂类层结构,除应指出它的松散、固结外,更应指出它的分选性,特别应指出含泥量百分数,级配分布情况,含砾成分和大小,有无下伏层混入的土类团块。1) 松散程度:一般分松散、较松散、紧密三类。松散成松散状。较松散稍经扰动便可松开。紧密用手掰或掷之于地即可裂开。2) 根据均质程度(主要指含泥量)分:质纯、较纯、不纯三类。质纯净不含泥和很少含泥,其含泥量3%质较纯净含少量泥,其含泥量3-10%(可定名为含泥某某砂)质不纯含多量泥质或含多量土类团块,其含泥量10-20%(可定名为泥质某某砂)。 胶结砂类结构:一般胶结物质有泥质、钙质、矽质等,其胶结程度分类和鉴定方法见土类阐述,对其结构形式可分下列六种胶结类型,即基底式、孔隙式、薄膜式、接触式、斑点式(凝块式)、孔隙薄膜式,但一般采用其中三种类型:1) 基底式以胶结物为主,沙粒悬浮在胶结物之中,砂颗粒彼此不接连;2) 充填式有的叫孔隙式胶结,砂颗粒彼此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3) 接触式胶结物只在砂颗粒接触的地方,部分在孔隙中。2 构造在堆积物中(主要指土类)的构造大体有:团粒状、砾状、柱状、短柱状、凌柱状、板状、片状、块状、碎块状、鳞片状、贝壳状断口等。各种层理、裂隙、龟裂、孔洞、压力面(裂隙面)等亦均属构造。诸如上述构造均应进行描述,尤应特别注意对层理的描述。 层理:一般常见的有水平的、倾斜的、波状的、交错的、等四类。按其单层可化分为:大层理(单层厚度大于10厘米)、中层理(3I 0厘米),小层理(13厘米)及微细层理(小于1厘米)。土层中常见层理以水平、波浪状的微细层理居多,砂层中常见的层理以水平、倾斜及交错层理居多。在描述时应首先观察层理类型,然后描述层理的各种特征。如层理的厚度层的成分及结构和颜色的情况,层的清晰程度(是明显或不明显),组成层理沉积质点排列的空间性及包裹体在其中的分布情况等。 孔洞及压力面的描述: 孔洞有虫孔气孔、动穴和根孔等。描述时应说明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角度、充填物质。对压力面应量出它们的倾角和说明它们出现的组数,裂面上有无擦痕,亦应说明其内充填物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应注意在描述孔洞之同时应特别注意古土壤。 团粒状:形如混杂的药丸,在颗粒之间有褐色条痕,孔隙及植物根痕。在描述时应观察说明团粒大小及分布情况。 斑块状:岩土中含有明显的另种岩土碎块,描述时应描述碎块的岩性特征和直径大小。 3、成分:(1) 粒度成分:观察各种粒度成份的含量,直径大小及其磨园程度,分选程度,并指出数量上的比例以及岩石的名称。(2) 原生矿物成分:描述其矿物名秘、颜色、形状、大小、含量及风化程度等。(3) 次生矿物:如锰、石膏、芒硝、盐晶等。应注意描述其产状、晶形,分布特征,如层状、散晶状等。(4) 胶结物成份:如地层中含分散钙,对钙质含量可用10浓度稀盐酸滴试,根据起泡强弱程度判断地层钙质含量,一般土中含钙情况分三种:含微量钙质(滴酸微起泡);含中量钙质(滴酸中等起泡);含大量钙质(滴酸强烈起泡),如滴酸不起泡。说明地层中很少或几乎不含钙质。在滴酸时应滴在岩层新鲜的,肉眼看不到钙质集中的地方。4结核、包裹体:描述以下内容:(1) 颜色(2) 成分:是钙质、锰质、泥质、还是其它物质等。(3) 形态:即形状(斑点、豆状、球状、姜状、块状、条柱状等),大小和表面性质(如风化、磨圆、溶触等)。(4) 内部结构;层状、同心圆状、放射状、致密状等。(5) 分布状况:分散、密集群生、单个、裂隙充填、水平、垂直、断面浸染等。(6) 与围岩接触关系:明显接触、渐变接触、并观察和层理关系。(7) 数量:以断面上所占面积比例估算,分级如下 砂量:70 5、 化石: 在堆积物中,对动植化石的研究,最确定地层时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古地理条件个重要标志。般常的植物化石有碳化的及氧化的各种叶子,碎屑及树枝根系等。动物化石有软体类化石(螺类、蚌类、蜗牛等),脊椎动物骨头及牙齿化石,个别地方还可以见到微体的介形虫、有孔虫化石以及海相软体化石(蛤类、毛 蚶、蛭子及螺类化石)及鱼类化石等。 岩心描述应注意寻找化石及对其印模的详细描述。(1) 化石的种类及名称:对其种类应尽量细定。(2) 化石的数量:可按岩芯断面上出现的个数和0.5米岩芯长度内出现的化石个数,来确定化石的含量。偶见分层段内仅偶而零星出现,少于2个;少量分层段内零星出现24个;中量横断面中可见23个;大量横断面中见3个以上(3) 形状大小:对动物包括壳的厚薄和饰纹等,对植物化石应表示其长度和粗细。均可采用毫米长度单位。(4) 保存状况:说明是化石,还是印模,说明石化程度,化石颜色保存完好程度或是碎片等。(5) 化石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是个别分布或是生物群堆积;是成层或杂乱;是均匀分布或零星散状或问断状并描述它们与地层之间的关系。(6) 化石生前活动遗迹。(7) 当化石的某些特征上下有显著变化时,应对过渡地带的岩性做全面的认真的研究。6、与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 对于两层之的接触关系,要注意观测进行描述。沉积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渐变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冲刷接触。对于有关沉积层的成团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除了对般岩性的描述之外,更应该对厚度薄的特殊夹层与特殊色层进行描述,因为它们代表着一定的沉积成团特征。(1) 渐变接触: 堆积物的粒度、颜色、次生颜色、结构构造均有变化,但均呈过渡形式,没明显界面,这说明当时为连续堆积,环境条件没有什么交化,只是水动力条件发生了变化。(2) 明显接触:沉积环境条件有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粒度、颜色、结构构造上的明显变化,有明显的界面,例如粒度上的明显变化(土层与砂层的明显接触)。(3) 冲刷接触:具有不规则的冲刷界面,上覆层中有下伏层的物质(结核、砾石、土块、土球等),颗粒粗细混杂等。一般见于砂层底部与下层接触的地方 。(4) 突变接触: 岩性特征可以明显的看出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堆积物有较大的成因环境的改交,有极明显的界面,界面下岩层有明显的标志特征,例如古土壤、风化壳、淋溶淀积层、古生物遗迹,旋回层的底部及颜色上的突然变化和所见其它物质剧增或变化,特殊矿物层、成因岩性层(海相层、火山岩层、泥砾层等)。 7、特殊岩层的辨认:(1) 古土壤: 具有较多的动植物化石及其生存活动的遗迹。 含有较多的机质(腐植质)、颜色显示为暗色:如灰黑、灰褐、黄褐、灰棕等。 结构构造为短柱状、棱柱状、团粒状、块状等,有粘土化。 一般多出现在土层中或淋溶淀积层的顶部,厚度一般很少大于1米。 不含或很少含分散状钙质,有的钙质或其他物质有沿垂直迁移现象。 (2) 淋溶淀积层: 土中所含的钙、铁、锰质、有机质等有明显向下迁移,富集现象。尤以钙质为胜,最终富集成钙块,钙核层或是钙化层。 灰级、锈染及其它浸染色,多沿垂向裂隙,孔道分布星条带状和管状形式。 上部淋滤层颜色多发暗红色,似古土壤。下部淀积层多为白色或浅灰白色之类的淡色。 颗粒由上至下由细渐变粗,顶部多为碎块状构造,垂向裂隙发育。下部多为块状构造且断面粗糙。 淋滤淀积层出现,隆起区层多但薄;坳陷区层厚但少。(3) 混粒土及混粒砂: 结构为混粒,构造为块状,颗粒级配相差较大,为粘性土较多的分选,磨圆不好的砂(石英、长石,云母等),有的见有小砾石等,混杂在一块,缺少粉土的含量。经颗粒分析砂颗粒含量大于5 0,粘土粒级的含量大于2 0左右称为混粒砂;砂颗粒的含量3 05 0 %,粘土类颗粒的含量大于3 0为混粒土。 见有尖棱角砂粒,长石风化,呈斑点状,手捻即成自粉状。 基本不含分散钙,断面见有油脂光泽、锈染、灰绿染严重,有时见有与围岩界线十分清楚的结核类。 很少见到生物化石及其遗迹。 出现的位置:混粒土可以在土层中及砂层的上下出现;混粒砂多出现在砂层的上部,其厚度一般12米,很少大于3米,层位固定。(4) 黄土状土: 多出现在上部地层中,其特点: 颜色多为灰黄、浅灰黄色,质地均一,比重轻,粉土质。 为块状构造,具垂直大节理。 富含分散钙质,少见各种物质结核。在粉土级或粘粒增高地处有时含有粗颗粒。(5) 海相层: 在野外鉴定海相层时主要是依据肉眼鉴定。要根据海相软体动物化石,其次是根据地层的结构构造,颜色来分析确定,其特点是: 含海相软体化石:如光滑兰蛤、毛 蚶 、蛭子等。 水平层理发育,层理显示原因主要是颗粒,单层厚度很薄(有的小于1毫米),层面多粉土质、锈染沿层面分布。 砂层以粉细砂为主,分选、磨圆极好,且纯净,不含杂质。石英颗粒表面光滑。 土层中多见动物洞穴,并多为化石及其碎片,砂粒充填。 海相层是划分成因类型,分析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标志层。(6) 火山岩类堆积层:这里主要指正常堆积物里含有少量(小于1020)火山碎肩的堆积,即凝灰质的各种砂、土的辨认。 火山碎屑:在结构上多属致密,在玄武岩喷出的地区其色为暗包,这与其它堆积物呈明显区别,由于其含量少,不易辨认,这必须在鉴定时要联系到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及附近断裂情况。 多见层理,以凝灰碎块和正常堆积物砂、土所显示,并具一定的锈染。(7) 淤泥层: 在浅部地层中多见有几层这类的堆积,有的为淤泥质土类(淤泥质粘土、砂粘、粘砂等),有的为淤泥质砂类(淤泥质粉细砂等)。它代表着当时古代地理,古气候环境是一个比较干旱条件下的沉积物。 含有较多的有机质,使其显灰、灰黑、深灰等色,有淤泥臭味。 湿时塑性大,干时为块状构造。 内部多见动物化石及植物碎屑。(8) 风化壳: 代表一个长时问地层沉积间断,其特征是: 残积状,碎块状构造,含大量的钙、锰、铁质及其结核; 风化严重,具有大量的锰和锈染,颜色以黑色为主,杂有锈黄色; 层较薄般小于半米,层位不稳定,有的风化壳为红色钙化土;(9) 紫色层: 是指紫,绎紫,紫红色的粘性土,有的为薄的细砂层也见有紫色,厚层的紫色粘性土的连续出现是第三系地层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早更新统下部的地层中,有时也夹有紫色层,但其厚度均薄。(10) 泥砾层及偶尔出现的砾卵石层:这种堆积是冰碛物,是划分堆积物成因,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确定冰期)的一个标志。(11) 其他:除上述外,还有生物化石层、各种结核层、钙化层、胶结砂层、石膏层、角砾层、兰灰层等也具有着一定的成因分析和地层对比意义。由于这些都易于辨认,故不赘述,描述时应着重作详细观察描述,卡好深度。8、 堆积物的旋迥韵律(1) 韵律、旋回分析堆积物的成因地层划分和含水组划分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因此在岩芯描述中与描述结束后均应注意韵律旋回尤其旋回的界线及他们表现的规律性。(2) 进行旋回组合的确定原则: 砂层的粒度从下往上由粗变细以粒度最粗的砂层做为旋回的底部。 砂层的厚度从下往上由厚交薄,以厚度最大的砂层作为旋回底部。 砂层富集程度从下往上由密变疏,从最富集段作为旋回的底部。 反映上述三个综合标志的成层序列,由粒度变粗,厚度较大且密集的层逐渐过度到粒度变细厚度较小的稀疏砂层,最后递变为厚层的粘性土层,以厚大的砂层底部与厚层的粘性土的顶部做为旋回层的底部界线。A. 坡积物与崩积物: 坡积物指基岩的风化产物经水流(面流)或重力作用搬运距离很近,堆积于坡脚或斜坡上的沉积物。其成分取决于组成山坡上部的岩石性质和山坡的高度、坡度、集水面积,其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不一定一致,没有过渡关系,在坡脚下常成坡积裙出现,粒度从裙的顶部到底部逐渐变细,分选很差,层理不清等等为其主要特点。崩积物主要是由于重力作用影响斜坡上的土或岩石向下崩塌或滑动形成,粒度成分很不均一。对坡积物要注意观测其矿物成分与相邻较高位置基岩的关系,分选程度以及其分布的地貌单元和自然地理位置。B. 洪积物: 洪积物是由暂时性水流搬运沉积而成,可分为洪积扇和冲出锥两种,其规模分布位置和岩性组合各有不同特点,一般分布于山前地带及山间各地中的边缘形成扇形堆积地形,沉积物颗粒分选不良,磨园度不好,粗细混杂,但还是具有成层的特点,一般由山前向平原具有颗粒自大变小,粘性土夹层增多增厚的明显规律,以及有自砾石逐渐过渡为砂砾再过渡为黄土状土的特点。在观测时要特别注意其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沉积物所分的地貌单元自然地理特征。C. 冲积物: 冲积物是由常年水流搬运、沉积而成,一般分布于河流两岸,组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及山间谷地,冲积物往往具有明显的,复杂的而近水平的层理、斜层理、颗粒成分有较好的分选性及层状分布的特点。一般具有双层或多层构造,颗粒成分及厚度有由河流上游向下游粒度变细,厚度变大的规律,水平方向上岩性则随阶地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可含有淡水贝壳、螺壳化石。 山区半山区河谷冲积层,上游河谷冲积层基本上是砂砾漫滩型单层构造,冲积层一般分布狭而厚度不大,全部由粗粒的砂砾组成、中游河谷冲积层分布较宽,具有多阶发育的特点,有双层构造。对冲积物主要观测岩性成分、结构、如岩石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分选程度、磨园程度及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层理特征,还应注意化石的观测。D. 湖积物及沼泽沉积:湖积物是湖水搬运沉积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水平层理清晰,呈薄片状,淡水湖沉积含有机质多,色深具味如淤泥类土,大湖沉积物的分布有由湖岸向湖心粒径由粗变细的规律。小湖沉积物较均一, 沼泽沉积主要是泥炭及淤泥质粘土,含有植物及螺壳遗骸,有时有沼铁矿沉积。观测中注意其岩性成分、层理特征、颜色、嗅味等特征。E. 风积物:由风所搬运的沉积物一种是中细砂为主的风成砂,另种是以粉粒为主的风成黄土。风成砂往往具有薄层状、斜层理、交错层理,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粒度相当均匀,多为圆形,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外貌形态常形成砂盖、砂堆、横向砂垅、新月形砂丘等。F. 冰川及冰水沉积物冰碛物及冰水沉积物分布的附近山岳地带往往具有破坏或未经破坏的冰川地形(冰斗、U形谷、悬谷、冰碛石等)。冰碛物一般分布于近山前地带或山沟中,特点是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分选性极差,有冰碛泥砾,而冰水沉积物分选和磨圆度不等,有层理。 观测时要注意沉积物分布的地貌单元、地形特征、岩性结构如分选程度如何以及观察沉积物附近的地貌,地形特征,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成因类型的分析判断。G.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年代和层位的研究 在野外可以按各地貌单元出露的相对高程来判断组成各单元不同成分沉积物的相对年代,通过地貌单元形成的相对年代来解决笫四纪松散沉积物沉积次序。 古气候分析观察:主要从沉积物的颜色、结构、岩相及成因类型特征,综合第四纪沉积的韵律划分出:冰期、间冰期、干燥期、润热期、海侵朝等的沉积。根据各沉积间的相对关系来确定绝对年代。 微体生物法:根据相对年代关系,选定一个完整剖面进行系统采取微体古生物分析样品(主要是孢子花粉)在室内进行植物群组合的分析鉴定,定出绝对年代。地质构造的观测与研究 地质构造不仅控制地区地层(包括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与变化,而且对区域地下水的集聚、补给径流、排泄等都具有重要的控制或影响作用,因此在测绘中必须客观地细致地观测和描述各种构造形迹的形态、力学特征、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并经综合分析进而掌握它们的分布规律、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地下水的作用。 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