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报热区行业专项项目汇总6个项目.doc_第1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报热区行业专项项目汇总6个项目.doc_第2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报热区行业专项项目汇总6个项目.doc_第3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报热区行业专项项目汇总6个项目.doc_第4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报热区行业专项项目汇总6个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报热区行业专项项目汇总(6个项目)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区域性行业科技项目项目名称:优质生猪发酵床工业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申报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申 请 人:黄勤楼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HQL202126.com 申报时间:二O一二年十二月一、项目名称:优质生猪发酵床工业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简介我国是养猪大国,年出栏量高达6.5亿多头,生猪养殖是许多省(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农业增收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生猪养殖污染与疫病危害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项目针对我国生猪养殖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以及养殖过程存在的严重疫病危害等问题,引入现代工业化和智能化理念,系统开展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智能化发酵床养殖新模式研究;抗腹泻基因、地方优良性状基因等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选育;环境友好型功能饲料、疫病防控、产品精深加工、发酵床腐殖质高效利用和安全监控技术等无公害健康养殖与加工技术体系以及市场营销网络建设等,打造从生猪优良基因创新利用到发酵床腐殖质高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促进我国生猪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申报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是福建省公益型研究机构之一,主要从事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和畜禽疫病防治研究。拥有一支实力强、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近五年来,畜禽遗传育种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荣获科研成果奖励6项,其中“福建省生态养猪模式研究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大约克仔猪抗腹泻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获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三等奖,“动物福利型种猪健康养殖系统模式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家级学报、国家级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80篇,主编著作2部。并拥有一个新建的起点较高的畜禽分子遗传育种科研实验室、美国FIRE种猪性能自动测定系统、ALOKA500 B超、GPS育种专用软件等先进的育种设施设备和畜禽育种的创新团队,因此由福建省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优质生猪发酵床工业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四、申请人:黄勤楼申请人简介:男,1964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兼任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第十一届副理事长和福建省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畜牧和畜牧循环经济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即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菌渣循环利用对农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狼尾草新品种选育及在畜牧上高效循环利用和规模化牛场牧草治污与饲草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省级项目南江黄羊选育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肉牛规模养殖及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规模化猪场牧草治污和循环利用研究、狼尾草属牧草沼气发酵产气效果研究、规模化猪场牧草治污和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和福建省农科院创新团队专题农业环境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等;先后参与“谷秆两用稻选育及其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3名),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3名)、二等奖1项(第1名)、三等奖3项(1项第1名,2项第2名);中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第1名);国家专利5项;农作物新品种4个;发表论文80多篇;并先后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第九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和“第十届运盛青年科技奖”等称号。五、参加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福建省华龙饲料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六、执行年限:2013年 月 2016年 月七、经费需求:2000万元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区域性行业科技项目项目名称:南方优质肉鸭工业化网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申报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申 请 人:黄 瑜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huangyu_815163.com 申报时间:二O一二年十二月一、项目名称:南方优质肉鸭工业化网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简介我国是养鸭大国,饲养量达50亿只,占全球鸭总量的75%以上,而南方肉鸭饲养量约占全国的65%,但肉鸭规模化饲养条件和水平仍相对较低,迫切需要解决制约水禽业发展的饲料营养、养殖技术、疫病防控、废弃物有效利用、深加工、食品安全监控等环节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促进畜牧业生产低碳、无公害和智能化。项目针对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和水禽产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入现代工业化和智能化理念,开展抗热应激专用肉鸭饲料、肉鸭网床养殖工业化和智能化监控新模式、疫病防控及远程诊断、鸭产品精深加工、养殖废弃物高效利用和安全监控技术等健康养殖与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网络和鸭文化博览园建设等,将“低碳、循环、绿色、智能、安全、文化”六者有机融为一体,构筑南方优质肉鸭网床工业化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体系,打造一端投料一端年出栏肉鸭200万只的工业化网床高效养殖新模式,促进我国水禽业转方式、调结构、抗风险、增效益、上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三、申报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相隔,为我国养鸭大省,人均鸭饲养量最大、饲养的鸭品种最多、饲养鸭的模式最多、发现的新鸭病最多,且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长期致力于鸭遗传育种、鸭用饲料、鸭病防控及养殖废弃物的开发利用等研发,相关研究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9项、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300篇,拥有可研究高致病性鸭流感的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拥有专一从事鸭相关研究的多个稳定的创新团队,因此由福建省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南方优质肉鸭工业化网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四、申请人:黄 瑜申请人简介:黄 瑜,男,生于1966年8月,预防兽医学博士、三级研究员,副所长、兼任福建省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禽病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鸭病诊断与防治岗位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农科院首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及拔尖人才、福建省农科院建院50周年杰出贡献专家和青年科技新秀,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理事、禽病学分会理事、全国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评审员、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福建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科技专家组成员、福建省动物疫病咨询专家组成员,福建农林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业学报编委。自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水禽传染病病原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发病机理以及免疫防制等研究,对鸭新发传染病、重要病毒病和细菌病开展了研究,建立了水禽疫病病原库、多种疫病快速诊断防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积淀了扎实的水禽疫病研究基础。曾参加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农业部“九五”畜牧业重点资助项目、中华农科教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等项目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种业专项子项目、省发改委“五新工程项目”等。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福建省第四届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1项,荣获福建省第四、六、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多次荣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禽病学分会学术研讨会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参加工作以来发表水禽相关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1篇、国家级学报论文53篇;主编鸭病著作2部,参编或参译的著作8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主要参与设计、建设的福建省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于2006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可,于2007年获得农业部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行政资格许可,是我国最早通过双重认证的省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水平达国内领先。此外,还一直坚持服务“三农”,长期为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山东、湖南、安徽、河南、重庆等省(市)的水禽养殖企业、疫病门诊部和专业户免费开展疫病诊治、药敏试验、样品检测、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等服务,致力于推进我国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五、参加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福建省华龙饲料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华融禽业有限公司六、执行年限:2013年 月 2016年 月七、经费需求:2600万元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区域性行业科技项目项目名称:亚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及其地道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申报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联系电话-mail:T申报时间:2013年1月6日二一二年十二月一、项目名称:亚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及其地道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二、项目简介(300字以内,其中前50字介绍该项目背景以及行业需求情况)亚热带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已记载的植物种类约1万种,其中药用植物近4000种。但药用植物的相关研究和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药用植物濒临灭绝,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种源混杂、种质退化严重、种苗繁殖技术落后导致药材产量不高、品质下降,且绝大部分药用植物只种不选;药用植物资源短缺和生产不规范问题突出;有效成分不明确、不稳定,严重制约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新产品,能够产业化的成果少。而国内外对天然药物的需求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项目将建立亚热带药用植物智慧博览园,有效进行种质资源保护、展示与利用;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建立DNA指纹图谱库;选育新品种3-5个;研发3-5种地道药材配方施肥模式;建立3-5种地道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明确3-5种中药材科学采收期。集成地道药材可追溯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规范化示范基地2-3个。建立3-5种药材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制定其种子、种苗质量地方标准及其检验技术规程、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制定3-5种中药材质量企业内控标准。开展地道药材有效成份功效、快速检测及组方配伍研究,建设地道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转化平台,研发药食兼用功能性产品3-5个,实现产值翻番。三、申请人:唐建阳 陈菁瑛唐建阳简介:男,1961年出生,研究员,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植物营养、农业环保、农业生物药物、中药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省部级以上成果8项,获得专利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本(参加)。社会兼职:厦门市中央直属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理事会理事,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四、参加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万家药业有限公司、福建宝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东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五:执行年限:2013-2017年六、经费需求:2000万元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区域性行业科技项目 项目名称: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申报单位: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申 请 人:林衍铨联系电话 mail:申报时间:2013.1.5一、项目名称: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二、项目简介(300字以内,其中前50字介绍该项目背景以及行业需求情况):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约占全世界70%,其中南方是双孢蘑菇、绣球菌、真姬菇、杏鲍菇等品种的主产区,但工厂化栽培量仅占总产量的5%左右,由于工厂化栽培起步较晚,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种类少,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尚未有效建立产业化技术链,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及产业链中缺失的关键技术,开展工厂化栽培专用菌株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本地化原材料的挖掘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无菌透气袋菌种及液体菌种工厂化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栽培基质专业化制备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示范;工厂化栽培环境因子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菌渣资源转化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产品冷链技术及功能性食品开发研究与应用。以期解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瓶颈问题,有利于促进南方食用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申请人:林衍铨申请人简介:林衍铨,男,1963年11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市人,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州市食用菌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理事。长期从事食(药)用菌的科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在食(药)用菌的引种栽培、代谢产物利用、 工厂化设施栽培、药用菌深加工及食用菌标准化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首先,在国内率先引进灵芝、姬松茸、灰树花、杏鲍菇、真姬菇等多种食(药)用菌菌株,经选育后栽培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灵芝、姬松茸栽培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并建立了一套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使福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姬松茸商品化生产和出口基地。其次,在国内率先开展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白色金针菇工厂化袋栽栽培技术,该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年栽培1500万袋以上,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国情的杏鲍菇工厂化(国内栽培模式)栽培技术,该技术推广应用,有效促进福建食用菌产业经济上一个新台阶。近期研究方向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近年来,主持或参加20多项国家、省部级食用菌科技资助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名次分列1、2、3、4、5),中国食用菌协会优秀成果奖2项。并成功突破绣球菌人工栽培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获得人工栽培绣球菌子实体,现可进入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有望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菌物学报、菌物研究、食用菌学报等相关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四、参加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福建天益菌业有限公司、漳州真达食品有限公司五、 执行年限:3年六、 经费需求:2000万元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区域性行业科技项目项目名称:商品茶机械化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申 请 人:余文权、尤志明联系电话 - mail:847842412申报时间:2013年1月二一二年十二月一、项目名称:商品茶机械化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简介(300字以内,其中前50字介绍该项目背景以及行业需求情况):茶叶生产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劳动力紧缺是困扰茶产业的突出问题。围绕乌龙茶、绿茶产业缺失环节技术,重点开展:一、适宜机采茶树品种(系)选育1、适宜机械化采摘的茶树主要农艺性状指标研究2、适宜机械化采摘的茶树品种筛选3、适宜机械化采摘的茶树品种(系)选育二、茶园机械化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1、茶园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茶树机械修剪、茶园机械深翻、松土、施肥等机具适应性试验与选型、茶园作业机械化配套种植制度与机采树冠培育等配套关键技术研究。2、机采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机采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茶叶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保障体系。3、商品茶机采关键技术:根据不同茶类鲜叶采摘要求,引进先进采机茶,通过消化、改进与设备研发,制定商品乌龙茶、绿茶机采操作技术规程。三、商品茶机械化加工过程关键技术研究1、机采鲜叶分选分级技术与设备研发2、乌龙茶快速萎凋装备与环境监控研究3、茶叶设备单元集成与控制技术研究4、商品乌龙茶、绿茶加工技术标准与配套机械选型三、申请人:余文权、尤志明申请人简介:余文权:尤志明:近五年来主持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东南丘陵山地茶园复合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2008至今兼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参加单位: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数字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长沙湘丰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溪县佳友茶叶机械厂、安溪八马茶叶有限公司(乌龙茶)、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乌龙茶)、福建城湖茶业有限公司(绿茶)等五、执行年限:2013-2017年六、经费需求:1500万元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区域性行业科技项目项目名称:亚热带落叶果树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申报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申 请 人:叶新福联系电话 - mail:申报时间:2012年12月二O一二年十二月一、项目名称:亚热带落叶果树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二、项目简介(300字以内,其中前50字介绍该项目背景以及行业需求情况):亚热带湿热水果产区目前存在结构性过剩,一些大宗果树产业低靡,而短低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