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复习同步练习卷(9).doc_第1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复习同步练习卷(9).doc_第2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复习同步练习卷(9).doc_第3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复习同步练习卷(9).doc_第4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复习同步练习卷(9).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安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高考总复习同步练习卷(9)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十二生肖,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是跟随每一个中国人一生不变的生命符号之一。俗语说: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材料中透出的信息不包括()a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出和谐共处的自然观b折射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c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古代唯一的计时方法d表达着美好的祝愿并传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2.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右图资料哪个不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abcd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4.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耕作方式的演变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a铁犁牛耕私田出现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d土地改革人民公社6.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指政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7.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8.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9. 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10. 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导致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a君主专制b小农经济 c文化政策d闭关锁国11. 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c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d生态环境的恶化12.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13.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井田制已经瓦解 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14.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a用于农田犁耕b利用水力灌溉农田c便于交通运输d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15.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该水利工程是()a灵渠b井渠c郑国渠d都江堰16.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17. 福建史志记载:南宋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共有进士994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三十四分之一,为全国之冠。其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闽北书院教育兴盛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建安雕版印刷发达18.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19.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0. (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入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二材料解析题21.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材料三 (清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材料三所描述的清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22. 阅读下列材料: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2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南安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高考总复习同步练习卷答案(9) 组卷者:范清楚 时间:2015.11.22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12345678910答案cabdcacbdb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bbddcbad3. 【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大一统”思想出现于西汉,故d项错误。4. 解析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总结的农业经验、注重农时等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所以最佳选项为d项。5. 【解析】铁犁牛耕属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并不属于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王室衰微属于政治现象,不属于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基础,封建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与材料意思“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相符,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属于经济改革,不属于经济基础,且其与人民公社无必然关系,故d项错误。6. 【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a项符合题意。9.【解析】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故d项正确。11.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江浙地区由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水稻到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经济作物比重的上升,带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b项正确;江浙地区仍然以水稻为主食,饮食结构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恶化,故d项错误。17. 解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福建两地进士高居全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故a项错误;闽北书院教育兴盛传播文化,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民众中举的概率,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中国经济政治重心南移,文化中心随之转移到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才汇集,故c项正确;建安雕版印刷发达能为教育普及创造条件,是福建两地进士高居全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2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汉武帝禁止私人铸铁器煮盐,说明政府控制了这些行业,据此分析“经济政策”即可;第二小问,据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受到阻碍的因素可以从经济、政府政策角度分析比较。答案(1)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2)经济政策:盐铁官营。政治、思想政策: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特点: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阻碍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推行重本抑末、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2. 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2分)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