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粒径对离心泵叶片摩擦和碰撞磨损强度影响分析修改稿.doc_第1页
04-9-粒径对离心泵叶片摩擦和碰撞磨损强度影响分析修改稿.doc_第2页
04-9-粒径对离心泵叶片摩擦和碰撞磨损强度影响分析修改稿.doc_第3页
04-9-粒径对离心泵叶片摩擦和碰撞磨损强度影响分析修改稿.doc_第4页
04-9-粒径对离心泵叶片摩擦和碰撞磨损强度影响分析修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粒径对离心泵叶片摩擦和碰撞磨损强度影响分析*程效锐, 董富弟, 杨从新, 赵伟国, 张楠(兰州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采用雷诺时均N-S方程、RNG k-模型和SIMPLE算法,以含沙水为介质,基于代数滑移混合物模型(Algebraic slip mixture model, ASME) 对一台单级双吸式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全三维不可压缩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其中转子与定子之间耦合方式采用“冻结转子法”实现。通过对比清水及含沙水介质时泵外特性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对固相颗粒直径分别为0.019、0.036、0.076mm时叶片工作面和背面摩擦磨损强度和碰撞磨损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同一粒径时,从叶片进口至出口碰撞磨损强度逐渐增大,且工作面大于背面,摩擦磨损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又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粒径的增大,叶片表面碰撞磨损强度和摩擦磨损强度逐渐增大,摩擦磨损强度沿着整个叶片均大于碰撞磨损强度。关键词:离心泵; 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磨损预测; 磨损模型中图分类号:TH31Analyze the friction and collision wear strength to centrifugal pump blade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收稿日期:2014-04-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69011),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GS04252)作者简介:程效锐(1972-),男,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 E-mail:CHENG Xiao-rui, DONG Fu-di, YANG Cong-xin, ZHAO Wei-guo, ZHANG Nan(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Lanzhou Univ. of Tech.,Lanzhou 730050, China)Abstract:Based on Algebraic slip mixture model, using SIMPLE algorithm and RNG k- turbulence model and frozen rotor method,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double-suctions centrifugal pump was simulated. The Unsteady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solve the unsteady, incompressible,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The wear rates of friction and collision at the pressure and suction surfaces of blades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s (0.019mm、0.036mm、0.076mm) were forecasted. By comparisons of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es in a double-suction centrifugal pump when pumped clear water and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the reliability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has been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same sand diameter, from the blades inlet to outlet, the collision wear rate at suction surfaces is increases and the pressure surfaces is serious than suction surfaces, and the friction wear rate is first increases then decreases, and again increases. With sand diameter increasing, the wear rates of friction and collision at the pressure and suction surfaces of blades are increases and the wear rate of fraction is serious than collision. Key words:centrifugal pump;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numerical simulation; prediction of erosion; wear model 双吸式离心泵由于叶轮的对称结构几乎不产生轴向力,且便于维修,被广泛应用于引黄灌区的提水灌溉中1。黄河中的悬移质泥沙造成泵过流部件材料磨损、使泵扬程和效率降低。因此研究双吸式离心泵在含沙水流下的流动规律及沙粒属性变化对材料磨损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的研究主要是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理论,结合部分试验方法对泵在含沙水流下的流动及磨损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2-8。但鉴于泵内固液两相流动的复杂性和现有试验手段的制约,导致对离心泵叶轮在固液两相流作用下的磨损机理和定量磨损预测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结合颗粒摩擦和碰撞模型9,对双吸式离心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全三维数值计算。对叶轮叶片摩擦磨损和碰撞磨损进行定量预测,并且对影响这两种磨损的相关参数在固液两相流动中的变化规律做进一步研究分析,得到了固相颗粒直径(以下简称粒径)对双吸式离心泵叶片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双吸式离心泵磨损机理和定量磨损预测方面的研究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1 数学模型的建立1.1 基本假设以含沙水流为研究介质,由于双吸式离心泵内部流动复杂,为了深入研究固液两相流内部流动及磨损机理,现做出以下假设:1)整个流道内介质为定常流动,转子和定子之间耦合方式采用”冻结转子法”实现;2)固相为直径均匀的球形颗粒,不考虑相变;3)固相为连续介质,液相为不可压缩流体,且每相的物理特性均为常数。1.2 数值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采用“冻结转子法”,建立相对坐标系下的雷诺时均连续方程和全三维不可压缩时均N-S方程,通过RNG模型来简化和封闭方程组。两相流采用代数滑移混合物模型(algebraic slip mixture model,ASMM)4来描述。速度和压力之间耦合方式采用SIMPLE算法。对流项和扩散项的空间离散均采用一阶迎风格式,源项的空间离散采用线性化标准格式。各个控制方程收敛精度均为10-5。假设壁面绝热且满足无滑移条件,近壁面区域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处理,壁面材料取为Ni-Cr白口铸铁(=7600 kg/m3)。采用速度进口边界条件,假定进口处浓度分布均匀且等于固相输送浓度。出口采用自由出流条件。 1.3 磨损模型图1为固相颗粒沿叶片运动的磨损示意图。将颗粒对叶片的磨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颗粒与叶片摩擦运动造成的摩擦磨损;另一种是颗粒与叶片碰撞运动造成的碰撞磨损。为便于分析比较本研究将摩擦磨损率WSL、碰撞磨损率WI (m/h) 9分别定义为摩擦磨损强度和碰撞磨损强度。图1 固相沿叶片的碰撞磨损和摩擦磨损Fig.1 The sand collision and friction wear along the blade 1)摩擦磨损: (1)式中:为单位摩擦磨损能,J/m3,是固相浓度;为剪切应力,Pa;其中为流体动力粘度,而表示任一点的速度梯度;为固相切向速度,m/s;为粒径,m;其他参数是与材料相关的试验常数,对于Ni-Cr白口铸铁,取值如下9:;。 2)碰撞磨损: (2)式中:;和分别为固相速度在x和y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叶轮绕z轴旋转);为固体颗粒碰撞角,rad;为固体颗粒密度,等于2500kg/m3; 为单位碰撞磨损能,J/m3; 为当时磨损表面系数,和粒径及壁面材料有关,J/m3;Cadj为自调整因子,其他参数是与材料相关的试验常数,对于Ni-Cr白口铸铁,取值如下9:;。1.4 计算模型图2为本研究双吸式离心泵的三维模型。研究的双吸式离心泵设计工况下的性能参数为:流量qv=400 m3/h,扬程H=33 m,转速n=1480 r/min。叶轮主要参数见表1。图2 双吸式离心泵三维模型Fig.2 3D model of the double-suction centrifugal pump表1 叶轮主要参数Tab.1 The main parameters of the impeller参数数值叶轮出口直径D2 /mm355轮毂直径Dh /mm100叶轮进口直径D1 /mm200叶片进口安放角2 ()23叶片出口安放角1 ()38叶片出口宽度B2 /mm22.5叶片数6叶片包角()1641.5 网格划分吸水室、压水室和叶轮三部分计算区域均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及不同网格尺度进行离散,叶片表面进行局部加密处理。通过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网格无关性检查。最终确定计算域网格总数为15875640,吸水室、蜗壳及叶轮区域的网格数分别为6147840、6709830、3017970。2 结果与分析2.1 数值计算可靠性验证为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开式实验台对双吸式离心泵进行外特性试验。经多年实测分组粒径资料统计,黄河上游流域多年平均粒径为0.036 mm10。图3为清水及含沙水(固相颗粒属性: Cv=10 %,d=0.036 mm,k=2500 kg/m3)介质下泵的扬程和效率在八个工况点处(0.4 qv1.4 qv)的数值模拟值和试验值的比较。图3. 数值模拟与试验外特性曲线Fig.3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数据显示模型泵扬程曲线没有出现“驼峰”现象,效率具有较宽的“高效区”。含沙水介质时泵扬程和效率的试验及计算值明显小于清水介质时的外特性试验数据,可见固相介质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能量损失,影响了泵的外特性。固液两相流介质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最大扬程误差不超过2 %,最大效率误差不超过3.8 %,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证明了代数滑移混合物模型在描述固液两相流流动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2 颗粒直径对叶片磨损特性的影响 在设计流量及固相浓度为Cv=10 %,密度k=2500 kg/m3情况下,分别对粒径为0.019 mm、0.036 mm和0.076 mm时叶片的磨损特性进行计算分析。为便于分析比较,将叶片平均中心流线从进口至出口距离定义为相对长度L=1。2.2.1 粒径对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从式(1)可以看出,固相切向速度、剪切应力和固相浓度分布是影响摩擦磨损强度的主要因素。图4为不同直径固相切向速度沿叶片变化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固相切向速度不随粒径的变化而改变。分析认为固相颗粒在叶片表面受到流体边界层的影响,不同粒径的固相切向速度由于粘性阻力的制约而没有发生变化。相同粒径时工作面和背面固相切向速度最小值均为3.2 m/s,沿叶片呈线性增大的趋势,且在相同位置处速度值基本相等,最大值分别为10.9 m/s和11 m/s。图4 不同粒径切向速度沿叶片变化规律Fig.4 The sand tangential velocity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图5为不同直径固相颗粒剪切应力沿叶片变化规律。从图可以看出同一粒径下,从叶片进口至0.2L位置附近及0.8L至叶片出口,工作面剪切应力大于背面;0.2L0.8L处,背面的剪切应力大于工作面;从叶片进口至出口,工作面和背面剪切应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又非线性增大趋势,工作面剪切应力变化幅度较大,而背面剪切应力变化幅度较小。随着粒径增大,叶片相应位置剪切应力逐渐增大。工作面剪切应力最小值从13 Pa增大到14.5 Pa,最大值从74增大到75.8 Pa。背面剪切应力最小值从23 Pa增大到23.9 Pa,最大值从60 Pa增大到71 Pa。剪切应力反映了固相颗粒与壁面发生相互作用时湍动能变化情况,剪切应力值大说明此处固相颗粒与壁面交换了较多湍动能。图5. 不同粒径固相颗粒剪切应力沿叶片变化规律Fig.5 The sand shear stress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图6为不同粒径固相浓度沿叶片分布规律。由图可见同一粒径下,固相颗粒在背面和工作面上的浓度分布沿着叶片进口至出口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工作面在叶片全长上的浓度变化大于背面,且随着粒径增加,工作面和背面在叶片全长上的浓度变化幅值加大。在粒径为0.019mm和0.036mm时,0.4L位置附近工作面和背面的固相浓度分布相等,其值分别为10.1%和9.9%,前半段工作面浓度分布大于背面,后半段则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固相颗粒在叶轮进口处受到叶片排挤和冲角作用,工作面附近固相浓度分布大于背面,之后由于固相在流体中跟随性降低,导致出现背面附近固相浓度大于工作面。粒径为0.076mm时,固相颗粒跟随性进一步降低,进口附近开始背面浓度分布就大于工作面。0.8L位置附近由于双吸流道介质汇合,工作面固相浓度逐渐增高,从最小值7.5%增大到12.1%。(a) d=0.019 mm(b) d=0.036 mm(c) d=0.076 mm(d) 固相颗粒浓度沿叶片分布特性图6 不同粒径时固相浓度沿叶片分布规律Fig.6 The s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des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图7为叶片摩擦磨损强度随粒径的变化规律。当粒径为0.019mm时,工作面摩擦磨损强度变化以0.1L和0.5L位置为转折点,从叶片进口至出口位置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波动幅度较大。在0.5L达到最小值2.3310-2m/h,出口最大值为0.19m/h。从叶片进口至0.2L位置和0.8L以后,工作面摩擦磨损强度分别为背面摩擦磨损强度的1.11.2倍和1.21.6倍。其余位置背面摩擦磨损强度为工作面摩擦磨损强度的13.8倍。随着粒径增大,分界位置分别向叶片入口和出口移动,叶片工作面和背面摩擦磨损强度逐渐增大,且在叶片全长上的浓度分布波动值增大。工作面摩擦磨损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89倍,背面为68倍。摩擦磨损强度沿叶片长度变化趋势与图5中剪切应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数据大小主要由固相切向速度、剪切应力和固相浓度共同决定。图7 叶片的摩擦磨损强度随粒径变化规律Fig.7 The friction wear rate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2.2.2 粒径对碰撞磨损特性的影响从式(2)可以看出,固相速度、碰撞角和浓度分布是影响碰撞磨损强度的主要因素。图8为不同粒径固相速度沿叶片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同一粒径时,固相速度在背面和工作面进口附近最小,之后沿叶片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固相介质进入叶轮流道叶轮及流体对其做功,动能逐渐增加所致。在0.5L附近工作面和背面固相速度基本相等。粒径为0.019mm时工作面固相速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4m/s和11.27m/s,背面分别为3.49m/s和10.97m/s,随着粒径增大,叶片相应位置固相速度增大,且工作面固相速度大于背面,0.5L至出口,工作面固相速度变化较小。图8 不同粒径固相速度沿叶片变化规律Fig.8 The collision velocity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图9为不同粒径固相颗粒沿叶片碰撞角变化规律。同一粒径时,0.5L之前碰撞角沿叶片长度分布由于进口位置含沙水流受叶片排挤及流体诱导旋转作用,固相颗粒碰撞角波动十分明显。0.5L之后碰撞角沿叶片至出口逐渐增大,粒径为0.019mm时,叶片工作面上碰撞角从最小值0.33 rad增大到2.56 rad,背面则从0.36 rad增大到4.46 rad。从叶片进口至0.4L位置处,背面碰撞角大于工作面;随着粒径增大,叶片相应位置固相碰撞角逐渐减小。无论何种粒径,0.4L0.6L处,工作面碰撞角大于背面;0.6L至叶片出口,背面碰撞角又大于工作面。图9 不同粒径固相颗粒碰撞角沿叶片变化规律Fig.9 The collision angle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图10为叶片碰撞磨损强度随粒径变化规律。同一粒径时,叶片碰撞磨损强度沿着叶片从进口至出口逐渐增大。由式(2)可知,碰撞磨损强度沿叶片变化规律由固相速度、碰撞角和浓度变化规律共同决定。虽然图6中0.4L 之前工作面固相浓度分布大于背面,0.4L之后则相反。但是图8中工作面固相速度沿整个叶片大于背面,而碰撞磨损强度与碰撞速度的3次方成正比。再结合固相碰撞角的变化规律,使得碰撞磨损强度分界点在0.4L附近位置。0.4L之前由于固相颗粒刚进入叶轮流道,惯性力较小,碰撞磨损强度较小,工作面碰撞磨损强度和背面基本相等;0.4L之后工作面和背面碰撞磨损强度急剧增加,且工作面碰撞磨损强度大于背面。粒径为0.019 mm时叶片工作面和背面处磨损强度最小,均为510-4m/h,随着粒径增大,叶片工作面和背面碰撞磨损强度都逐渐增大,工作面碰撞磨损强度最大值从3.9810-2m/h增大到6.6710-2m/h,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880倍。背面碰撞磨损强度最大值从2.5810-2m/h增大到6.2m10-2/h,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176倍。整个叶片长度上工作面碰撞磨损强度是背面的11.6倍。这主要是由于固相颗粒进入叶轮流道后,由于叶轮和流体对其做功,动能逐渐增加,导致沿着流道运动过程中与叶片撞击时具有的能量不断增加,使得碰撞磨损强度沿着叶片从进口至出口不断增加。随着粒径增大,固相颗粒动量增加,对叶片造成的碰撞磨损强度不断加强。与图7结果相比,摩擦磨损强度远大于碰撞磨损强度,与文献9试验研究结果一致。从叶片进口至0.2L位置以前和0.8L以后,工作面总磨损强度大于背面,其余位置背面磨损强度大于工作面,这与实际磨损情况一致。在叶片入口及中部摩擦磨损强度远大于碰撞磨损强度,叶片后部二者比值大幅降低。图10 叶片碰撞磨损强度随粒径变化规律Fig.10 The collision wear rate with different sand diameter3 结论1) 粒径变化对叶片碰撞磨损强度和摩擦磨损强度有很大影响。随着粒径的增大,工作面和背面碰撞磨损强度及摩擦磨损强度均逐渐增大。在叶片入口及中部摩擦磨损强度远大于碰撞磨损强度,叶片后部二者比值大幅降低。所以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叶片水力设计中针对不同粒径的叶片形状应不同。2) 在相同粒径下,沿叶片进口至出口碰撞磨损强度逐渐增大,且工作面大于背面;摩擦磨损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又逐渐增大的趋势,工作面数据波动幅值较大。3) 随着粒径的增大,工作面摩擦磨损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89倍,而背面为68倍;工作面碰撞磨损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880倍,而背面为4176倍。4) 在工况和固相颗粒属性变化时,本研究中双吸离心泵叶片的磨损均表明主要是由摩擦磨损造成的,所以固液两相流泵叶片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减小叶片摩擦磨损。参考文献:1 钱忠东,王焱,郜元勇.双吸式离心泵叶轮泥沙磨损数值模拟J.水力发电学报,2012,31(3):223-229.2 程效锐,李仁年,郭伟丽,等.背叶片对固液两相螺旋离心泵轴向力与流场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3,39(2):29-34.3 LI W, SHI W D, JIANG X P, et al. The internal flows in the impeller of sewage pump with solid-liquid two-phase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31:170-175.4 张玉良,李昳,崔宝玲,等.两相流离心泵水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