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 (比较探究 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比较探究第一堂课与最后一刻,梅岭三章与示儿 。3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一堂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3比较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一、预习展示1导入:多媒体出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图片,然后跳入有关日本在北平实施奴化教育的图片。教师解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三十四万生命,无论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无一幸免。当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征服中国人的心”是比屠杀更重要的。从精神上强制扼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从行动上培养灌输中国人民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性,使之服服帖帖做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顺民。在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的时候,顺势导入新课。2展示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字词、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1)积累字词管辖(xi ) 门 坎(kn) 堵 塞(s)眼 眶(kung) 绊了一跤(bn)( jio)(用ppt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检查学生,然后教师出示答案明确)(2)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四世同堂(包括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北平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日本的暴行和“德政”,给北平的人民上了活生生的“什么是亡国奴”的一课,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梦想。(背景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二、定标自学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概括第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2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瑞宣老师的情感特点?明确:“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三、合作探究精度赏析1有目的地跳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刻画瑞宣老师这种说不出来的痛苦的?勾划出相关语句并做旁批。(留给学生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瑞宣老师痛苦的语句,教师适当提示学生可从描写方法、修辞、用词的精妙、表达的内容等方面考虑,做旁批。然后学生班内交流,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别人,同时学习别人的成果。从而完成对瑞宣老师的痛苦的体会。)2瑞宣老师的痛苦有哪些?(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总结瑞宣老师的痛苦都有哪些。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经过谈论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体会出。)(1)他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2)作为老师却无法解救学生的痛苦。(3)为民族感到耻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耻辱的痛苦。四、交流释疑比较探究与最后一课比较,探究以下问题。1同样是做了亡国奴后给学生上课,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祁瑞宣被亡国的痛苦折磨得无法控制,觉得自己愧对祖国,在深深地自责,也耻于安慰学生。哈墨尔之所以看来很从容,是因为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一切爱国举动,他是在进行一次特殊的抗争,在“最后一课”上,他以经过充分准备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无愧于民族的爱国深情。)2哈墨尔先生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瑞宣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挺动人?(第一堂课的动人之处在于心理和行为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很吸引读者,这个“感受”是动人的,因为它具有非同寻常的“痛苦”,那是一个小人物面对国土沦丧而又无所作为的耻辱的痛苦。)3“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说不下话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的“说不出”一样?(相同点:都源于国土沦丧、民族遭受耻辱而产生的痛苦心情。不同之处:祁瑞宣的痛苦是因为国土沦陷而自己身为沦陷区的小人物却无所作为而产生的耻辱,他觉得这种“耻辱之痛”无法用语言表达,这种“耻辱之痛”使他言行慌乱;而哈墨尔是悲愤和哀痛至极的痛苦。因为教室的钟声响了,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不能再教自己的民族语言了,人物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悲愤地说不出话,表现了哈墨尔当时的痛苦内心。)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原因一样,体现在“庄严”上和爱国情感的神圣上。)五、测评反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管辖()囚犯()堵塞()咳嗽()门坎()绊倒()二、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安慰悦耳民族镇定b年纪眼眶鼓舞辣味c石刻忍耐囚犯刑场d休息袖口厉落抵抗三、填空。1.第一堂课的作者,原名 ,字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这篇文章选自他的长篇小说 ,他著名的长篇小说还有 ;话剧有 、 等。2.第一堂课主要描写了 。3.文章在塑造祁瑞宣老师的形象时,主要采用了 描写的方法,另外还有描写、描写、 描写,表现了祁瑞宣老师 。一、xiqissouknbn二、d三、1老舍舒庆春舍予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2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3心理神态语言动作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心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梅岭三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诗文,力求成诵。2理解诗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3体会三首诗所包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一、预习展示1导入:著名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曾经把这样的诗句送给他所敬佩的一位将军,(用ppt出示诗句)“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你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学生回答)对,他就是陈毅元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在生死时刻写下的梅岭三章。2展示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字词、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1)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2)字词:莽(mng) 旌旗(jng) 腥(xng) 悬 (xun )应有涯(yng y ) 阎(yn)丛莽:树丛草莽。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指部队。二、定标自学整体感知1朗读诗前的小序,理解其作用。明确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背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明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今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合作探究精度赏析本环节分小组、分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将各组再分成三大部分,根据教师所出示的题目分别探究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然后在班内交流,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发挥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1分别说说这三首诗的大意,体会一下,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明确:第一章: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旅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章: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第三章: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2分组研读三首诗歌,分别找出诗中使用比较精妙的词语。第一章:“招”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把百战将军、十万部署的断头之恨沉着痛快、笔力千钧流露出来了。第二章:“飞来”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第三章:“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取义成仁”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3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第一章:“旌旗”借代部队。“阎罗”借喻人间反动头领。第二章:“烽烟”借代战争。第三章:“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情景。思考:借代和借喻有什么区别?明确:借代不能变明喻,借喻可以变明喻。四、交流释疑深度总结集体朗诵三首诗。1体会梅岭三章的语言特色。明确:(1)用词准确、形象。(2)借助想象和幻想。充分体现了诗语言的直观性、含蓄性、深刻性。2学习了梅岭三章你有什么感想?找学生谈谈感想。五、巩固训练1背诵这几首诗并写读书笔记。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阅读这首诗,写一篇鉴赏小论文,字数不限。第三课时示儿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陆游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3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一、预习展示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梅岭三章感受了抗战时期那一代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诗,体会古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2展示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写作背景、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2)北宋1127年,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人,大举南侵,攻陷了北宋的国都汴京,先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一齐被俘虏到北方,从此北宋灭亡。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重建了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兵屈膝投降,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儿时的陆游备受流离的痛苦,而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他幼小的心灵便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早在二十岁时就立下了报国壮志, 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86岁的他临终时仍不忘祖国的统一、领士的完整。写下了光照千古的绝唱示儿。(充分的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此诗)二、定标自学整体感知自读古诗,借助课下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找学生明确下列词语的意思。示儿 元知 万事空 但 悲 九州同 定 无忘 乃翁2.找学生明确诗的大意。3.明确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陆游的绝笔诗,作者通过对必胜的心事和希望的表达体现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爱国之情。三、合作探究精度赏析1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此问题意在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渗透到学生内心当中。)明确:“万事空”是对国家不能收复国土的无奈,只是想回避,想多了伤心。但又不能不想,知道自己活着的日子里看不到了,就寄希望于后代了,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无奈和对国土收复的热烈之情。陆游最牵挂的是收复失地,国家统一。2现在大家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然后前后位互读。(通过自己朗读,听同学读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在诗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对诗的朗诵表达出来)四、交流释疑比较探究陈毅诗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与陆游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有什么异同?明确:相同点:死后也不忘战斗,希望听到胜利的消息。不同点:(1)陈毅诗中对革命生涯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家的气魄是陆游诗中没有的。(2)陆游的感情基调是悲愤、悠长的遗憾和满腔希望的交织,陈毅诗中则没有如此沉重的悲、忧、恨。五、巩固训练1阅读课文梅岭三章和示儿,回答问题。1、“断头”改为“杀头”、“牺牲”,好不好?为什么?2、按音节用“/”线给示儿一诗划分朗读停顿。(直接标注在课文中)3、两位诗人都是唯物主义者,然而这两首诗都带有迷信色彩,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1、“牺牲”一词比较概括,缺乏感情色彩;“杀头”带着口语色彩,而本诗是古典绝句,是比较高雅的一种诗体,故用“断头”,比“杀头”要贴切一些。3、好。明知人死了就没有感觉,却要说“纸钱”、“家祭”,对于抒情来说,不但可以自相矛盾,而且越是自相矛盾,感情越是强烈。这就叫做“无理而妙”(清吴乔围炉诗话)。教后反思:1因为有放手,所以有惊喜。我是一名成长在新课改下的老师,教法上基本是沿着新课改做的。但是,有时候难免又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把问题讲明白了、讲透彻了这类问题上。所以在课堂上我有时候要多说一些,有时候讲到尽兴时话也会突然多起来。然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