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doc_第1页
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doc_第2页
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doc_第3页
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doc_第4页
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来源:家教 /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孙云晓和阮梅的新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书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实在让我不忍下看。在叹息这些青葱少年悲惨境遇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是一些父母和社会的非常态才会将那些孩子们推向身心崩溃的边缘。 社会转型之痛,最终伤的是孩子“爸爸妈妈:其实我很恨你们!我知道,每个人生下来到哪个地方,不是可以选择的。但我还是恨你们把我带入了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每一次你们回家都吵架,不是在伤害你们自己,而是在伤害你们的孩子。你们没有理解过我的感受?记得有一次,你们吵得很厉害,我转身跑了,躲藏在一个角落,结果你们找到了我,还向我保证,说你们再也不吵架了。那时我觉得好欣慰。可是没过几天,你们又吵了,你们大人说话不算话!从那以后,你们知不知道,我的心情很复杂,直到现在,我仍然对你们很绝望。尽管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活蹦乱跳的我,但他们其实不知道我心里面在想些什么。我的成绩垮了,我几乎每个晚上都做同样的噩梦,我梦见你们都不要我了!爸爸妈妈,我就好比一棵树,如果你们只顾自己的感受而忘了给这棵树浇水,那么他会更早枯萎。” 以上是一个叫江浩的男孩写给父母信中的一段。 许多孩子在家中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只盼父母回到身边后给予自己以久违的呵护,却不料盼到的竟是父母的反目成仇,相向为敌。新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作者阮梅在调查中发现,28%的孩子在“你最伤心的一件事”一栏中填入的那些内容与父母不和或离异相关。“父母不和,学习下降”、“父母离婚了都不管我们,妹妹生病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病了没有钱去医院”、“妈妈爸爸离了,没有爸爸的疼爱,我觉得非常的伤心”、“由于打工不在一起,爸妈闹矛盾了,在我们一家好不容易团聚的那个除夕夜,竟大吵了一架”。 2007年5月,阮梅在北京一打工子弟学校调查,一女孩直言不讳地说,她是一路追着父母来北京的,来北京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离不成婚。 在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调查的过程中,阮梅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一把随风飘落在贫瘠山谷下的野草籽,艰难地生根,艰难地发芽。这里的田土不易耕作,少得可怜的一点农作物,还常常被野猪践踏的精光。惟一有的就是山,一座连一座。一户一户人家散落在大山里,一隔数里,乃至上百里。打工潮兴起之后,这里60%的成年妇女开始外出打工谋生。有的外出后,最初的一年半载还有回信、还往家里寄钱,渐渐地就音讯全无了。家人想找,都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找。形成这个县事实离异多,履行手续少;婚生子女多,得到良好养育的子女少的特殊现象。 在这个县内,到处可见到这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妈妈的孩子: 玲玲,家里有三个姐弟,妈妈外出打工一去六年,一直没有回家。听村里回来的人说,是跟外人结婚了。玲玲爸爸因为妈妈的缘故,情绪不好,从此不太管三个小孩子。懂事的她便辍了学,外出打工供两个弟弟读书,但家里仍然非常困难,结果两个弟弟也辍学了。从此,三个孩子一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群群、可可,母亲自从出外打工后,再也没有音讯。2002年父亲去深圳打工兼寻妻时出了车祸。昏迷一个月醒来后,大脑留下后遗症。后又跟人去广州打工,在厂里做煎油的工作,一个月400元,不慎又被全身烫伤,医疗费尚无保障,根本没有钱寄回家来。 “如果有哪个小伢崽到我家门口,或者在我家附近不走,随便拽一个问,就有可能一两顿没有吃饭。有一天,一个4岁小伢对我说,他已经一天没有饭吃了。好可怜哦!”在当地组织的座谈会上,一村妇女主任边说边擦眼泪。 不仅是打工家庭,在阮梅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婚姻一旦出现裂痕,稍稍不慎,就伤及到孩子。有的孩子盼不回父亲或母亲,在稚嫩的岁月里,独自忍受着忧伤与孤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有的孩子看着父母整天剑拔弩张,“战事”不断,痛心烦心不已,产生叛逆、厌世情绪;有的孩子干脆选择了从这个不和谐的世界离开来逃避。 “目前,中国社会反教育反家庭的因素太多,消极的、破坏性的力量太强,积极性、保护性的力量太弱,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正在因各种消极因素的多重叠加而日益严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文道向记者谈到。 教育的根本是培育合格公民 与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孩子所面临众多的“无人爱”状况相对应的却是,一些家境优越的父母不懂爱和不会爱。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告诉记者,由于父母和社会教育的不得当,很多人把感情给物质化和理性化了。导致很多未成年人长大后不会生活,不会表达爱,更不会接受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育合格公民。”杨凤池谈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他认为,现如今我国的家庭教育陷入了3大误区: 一是重智商,轻情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好孩子,纵然是家务活不做,人情世故都不知也没关系。二是重物质,轻精神。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三是重少年,轻童年。孩子出生后就交给双方的父母帮忙代养,上学了再接回家中自己带。 据杨凤池介绍,在他所接手的众多心理健康案例中,家长几乎无一例外的有以上3种意识和行为。 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里都有这种现象,由于工作压力大,很多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后就把孩子送到姥姥家、奶奶家,甚至是请保姆代养。直到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才接回家一起住,但在杨凤池看来,其实母婴关系,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不要以为这一团“小肉肉”不会说话,没有思维就可以随意转换监护人。至少在哺乳期的1年里,妈妈不能把注意力放到别的事上,而是要伴着奶水把情感一同给予孩子,这样才会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断奶后,父母就要一步步逐渐地与孩子拉开距离,直到青春期完全不管。然而,现在的父母做法却是完全相反的。 “关系决定了事实。如果家庭教育能基本做到位,社会压力再大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杨凤池如是说。 一些美好的东西可以支撑孩子的一生在如今升学教育的高压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认为,儿童期最应该让孩子学习的应该是运动、阅读、诚信、责任感、爱和美好,也只有这些美好的东西才能支撑孩子快乐地走完一生。 通过对生活习惯与人格形成的关系的10年研究,孙云晓得出:不良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当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养成初步的习惯,坚持90天就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因此,孩子总是熬夜,总是不运动,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习惯了,运动、健身、亲近大自然反而不习惯、不喜欢了。 身体不健康必然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发现,我国16到18岁的孩子,心理问题最严重。这个年龄的孩子,升学压力达到最高峰。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睡眠不足、运动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带来的伤害不仅是体质下降,更是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孙云晓谈到,英国的伊顿公学有个宗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热爱体育不仅不会降低考试成绩,反而会促进人的各方面发展。让孩子心中感受到什么是团队合作、顽强拼搏、忠于职守和崇尚荣誉,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因此,体育必须成为必修课,体育是人格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格塑造。 针对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孙云晓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