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历史统练试题1.doc_第1页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历史统练试题1.doc_第2页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历史统练试题1.doc_第3页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历史统练试题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统练试题1“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账,盐行生意是神仙。”“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价值取向是()a经营商业重在积累b趋利的共同社会心理c婚嫁索要彩礼之风盛行d女性争相嫁给富裕商人2“女学最盛者,其国也最强女学衰,母教失,愚民多,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材料反映了维新派人士()a强调妇女解放与国家强盛密切相关b宣传外国教会的民主思想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反对清政府的愚民政策3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5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6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7近代一些道学之士在讽刺某些“僭越之人”时说,“体制之不谙,礼节之不闻更不知冠裳为何物,妄人妄服,求欲列于缙绅之间”。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b盲目崇洋,讲究虚荣c等级观念受到冲击d顽固势力对等级秩序极力维护8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b国家贫穷落后c“左”倾思想盛行d当时的世界时尚9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10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业起始于鸦片战争,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接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11“xx 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西装电话无线广播电影a bc d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查找到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1)根据材料分析,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婚姻观的主要原因。(3)对该研究者利用上述材料研究历史,你有何看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地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交通近代化发展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了近代交通规则在上海公共租界的逐步确立。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c项符合题意。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骑自行车成为时髦男女对时尚的一种追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符合题意。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观念、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道学之士”指的是顽固势力,通过他们的讥讽可得出a、c、d中的结论,而b项则体现不出。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物质和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及所学知识可知,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答案:c9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本记录百姓家庭日常开销的“豆腐账”,其实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百姓衣食住行的变迁。答案:d10解析:1953年开始,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广告业消失,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广告业再次出现。故广告业消失的主要原因是d项。答案:d11解析:本题意在通过网络热词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信息“xx 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些网络热词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文化。b符合题意。答案:b12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电话最早在中国出现是1882年,无线广播是1923年在中国出现,电影是1896年在中国出现。答案:b13答案:(1)婚姻观:清末,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论证材料:婚姻观念自由:“我中意他”“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婚姻观念保守:两人同行被官府查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2)自由婚姻观的原因:中国处于近代化转型时期;西学东渐,民众逐渐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近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保守婚姻观的原因:旧礼教、旧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压迫人性等。(3)上述材料是第一手史料,有说服力;但由于是个案,需谨慎使用。14答案:述:随着资本主义侵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外国传教士创办万国公报,把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文明相结合。西方侵略加剧,西学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新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呼吁变法革新。评:消极性: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