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人教版新版.doc_第1页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人教版新版.doc_第2页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人教版新版.doc_第3页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人教版新版.doc_第4页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人教版新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理)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下列图文材料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反映信息准确的是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农具有了突破性的创新2“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加速所导致的土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有了新的表现。特别是这种土地分散化,部分抵消了土地兼并的趋势。”这反映土地流转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3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4安徽凤阳民歌王三姐赶集深受人们喜爱。赶集在南方叫“赶墟(圩)”、“赶场”。“集”即古代的草市。“草市”是指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场所 B政府在边疆设置的交易场所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市场5“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下列关于纸币发行说法错误的是A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 B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C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 D纸币已经取代了金属货币6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材料反映了A洋布以其质优淘汰了土布B资本输出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C洋布的输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D中国人崇洋媚外7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 B自由主义 C重商主义 D 农商并重8.某名胜有一幅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幅对联最合适的位置是 A.大禹陵 B.都江堰 C.古运河 D苏轼祠9.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 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和瓷器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呢绒和棉布10.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的发明应该是 A瓷器 B酿酒 C青铜 D丝绸11.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2.下列诗句中,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夜市千灯照碧云,离楼红袖客纷纷”1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非常重视祭祀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4.以下哪些言论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A B C D15“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这位官员主张洋务运动应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办企业C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D实现全面超越西方16.小说春蚕中描写道:“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以后,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小火轮成为通用的交通工具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17.设想你是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农业 D.轻工业18.“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对他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地主阶级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官僚资本19“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C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0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A.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B.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C.重工业得到逐步发展 D.技术与管理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21据民国经济史统计:“1932年政府颁布以国有化为主导的铁道法自1935年上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铁路营业收入从858万元增加到9190万元,支出则从5420万元减少到4690万元。但铁路债务却年有增加,从7742万元增加至95551万元;铁路员工从12.2万人增加至13.1万人。”这表明( )A政府干预经济面临负面效应困局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C抗战爆发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冲击官僚资本22下表是1927、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项目1927年1936年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20990万枚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数135万台255万台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23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此现象反映了( )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24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5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 )A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 B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D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26下表是某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该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年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年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B甲午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阻碍民族资本发展C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较快D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27“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物资紧张,人心恐慌。”上述现象应出现在( )A.北伐战争期间 B.抗日战争期间C.解放战争期间 D.清朝晚期28下面是1906-1915年中国社会商会数量的变化示意图。1912年后商会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中国商人加强了自保B.政府放松经济管理,办企业必须加入商会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商人的投资热情高涨 D.商人倡导使用国货,办商会以抵制洋货29.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 A. B. C. D.30.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A.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3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32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开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当时工业化建设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并重 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33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这一决议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3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评价是指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35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计划经济时代 B市场经济时代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D大跃进时代36.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37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此决议的目的是()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规模工业化需要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39下图为漫画唐僧东方取经。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C片面发展农业生产 D脱离了生产力水平40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共二题 41题10 42题10分)41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大致过程。(4分)(3)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4分) 42下面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一些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下图中标示曲线,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份。材料二: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材料三: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部分行业的经济发展指标(1933年指数为100) 请回答:(1)依据产生时间及发展的阶段特征判断,材料一中代表近代民族工业的是哪一条曲线?(1分)它在中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2)材料二中,近代民族工业在第二时期有了较大增长,其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分张謇等企业家在此时提出的救国口号是什么?(1分)(3)材料三这一情形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2019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理)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5 BACDD 610 CDBCD11-15CBACB 1620DDDBD2125ACCCB 2630 BCCAD3135CADBB 3540 CBADD41、(1)增强企业活力、(2)历程:南方谈话 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3)举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或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或经济开放区的开辟)。42(1);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实业家的爱国行为。实业救国、设厂自救; (3)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和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人民群众掀起“抵制洋货、爱用国货”的爱国运动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日月,殷人称东母与西母,春秋战国时称东皇公、西王母,汉代称东王公、西王母,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B唐宋两代都有文人赏月的风尚。唐人多借月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体现出诗酒风流的情趣,而宋人常因月抒发感伤之情。C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D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B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C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后演变为月神嫦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即以此神话为依据。D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B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D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