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库)七年级语文下册 包拯考点同步汇聚(基础+提升含中考典题及详解) 语文版.doc_第1页
(金榜题库)七年级语文下册 包拯考点同步汇聚(基础+提升含中考典题及详解) 语文版.doc_第2页
(金榜题库)七年级语文下册 包拯考点同步汇聚(基础+提升含中考典题及详解) 语文版.doc_第3页
(金榜题库)七年级语文下册 包拯考点同步汇聚(基础+提升含中考典题及详解) 语文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拯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4)湮于沙上()(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如是再啮()(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下面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其反激之力d.一老河兵闻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5.填空。(1)本文作者纪昀,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9题。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遂反溯流逆上矣()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 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 9.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 三、美文品析(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注】河间:地名。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研:研磨。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译文: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译文: 11.请你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注】删润:删改和润色。仕宦:指做官。朱梅崖:清代进士。辄:总是。脱稿:(著作)写完。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富贵而归故乡a.愿乞一言而死b.相委而去c.学而时习之d.濯清涟而不妖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译文: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答: 答案解析1.答案:(1)倒塌(2)年(3)拖着(4)埋没(5)设馆授徒,即教书(6)咬,这里意为冲激(7)颠倒(8)按照2.【解析】选c。a、b、d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c项“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3.答案:(1)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4.【解析】选d。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5.答案:(1)清阅微草堂笔记(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答案:(1)水边,河岸(2)最终(3)指洪水(4)于是,就7.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8.【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特点。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9.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10.答案:(1)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11.答案(示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附【译文】河间地方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一半混有铁屑,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12.【解析】选b。b项中“而”与例句中“而”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a项中“而”是表修饰关系;c项中“而”是表并列关系;d项中“而”是表转折关系。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回答时,应将重点词语“成”“粘”“于”“熟”“辄”“去”的意思准确译出来。答案:每写成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在墙壁上,每天常看,动辄删去十余字。14.【解析】此题考查对代词具体内容的区分。“法”是写文章的方法,通过欧阳修、朱梅崖的作文,不难看出“法”指的是本文第一句话。答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附【译文】我辈作文,必经多次删改润色,才能成为文章。听说欧阳文忠公作昼锦堂记,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多次改订,最后才添两“而”字。(即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欧阳修将原稿)粘贴在卧室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