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倚天仗剑何处去倚天仗剑何处去 试析新文学作家对侠客形象的改写试析新文学作家对侠客形象的改写 姓名:朱文清 专业:现当代文学 方向:现代小说 导师:黄伟林教授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侠义资源。历代文人作品中也从来不乏对侠 客形象的描写。犹其当“侠”的观念越来越脱离其雏形阶段的具体历史情境,逐渐演化 成一种精神气质时, “侠”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汇入到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所 以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不乏“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五十年”这类借侠寄托自身情 怀的作品。若逢乱世,更有血气方刚的文人躬亲示范,以自己的鲜血,演绎一段壮烈的 侠义情怀。 但是当历史的行程进入以“五四”为开端的新时代,新文学作家对侠文化的态度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侠和侠文化或者被认为是非科学的,荒诞不经的,悖于五四理性精神 的;或者被当作“妨碍群众觉悟”的“反动意识形态” ,打入另册。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 客形象也早已不是传统模式的侠客。 从时间上看,从晚清到五四是个渐进延续的过程;但从两代文人对侠与侠文化的态 度看,这一时期却是一个断裂转折的过程。已经与整个文化传统一起积淀于中国文人的 人格结构与文化心理之中的侠文化当然不会轻易就被一笔抹杀,但是在二十世纪大规模 的反传统的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侠文化却必然要遭受一系列的冲击和改造。传统侠文 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碰撞?这些碰撞又会如何在与时代脉搏同步的新 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上体现?本文就试图从这些问题出发,探究传统侠文化与中国 现代性进程之间的碰撞,并分析这种碰撞对中国传统侠客形象的影响。 在现代文学史上, 新文学作家对侠文化的态度, 因各种原因被后人单一化为 “批判” 。 这一简单的结论,不仅掩盖了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关系的复杂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在 2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关系的研究。就现有的从新文学作家 与侠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现代文学的研究的成果来看,存在着以下不足:一、停留在作 家与侠文化关系的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梳理上,而且研究模式单一、流于浅层。二、研究 者多从个别作家作品与侠文化的关系这一现象出发作一些个体的研究,还未对中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作一个整体的观照。上述现状与不足就成为本文 研究的起点与思考的出发点。 本论文从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入手,分析新文学作家对侠客形象的 改写,这一写作意图就使本论文涉及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家作品、传统侠文化三个研 究对象。为此,本论文抓取了作家的价值取向作为三个研究对象的连接点。价值取向与 时代紧密相连,同时也决定着作家的人生之路和文化探索之路,以此为连接点可以很好 的把三个研究对象组合在一起。具体到论述中,本论文首先依据陈思和对五四以来知识 分子的三种价值取向的概括,从五四以降的新文学作家中选取出启蒙作家、市民诗人、 革命作家三类作家作为新文学作家的代表。进而又从这三类作家中分别选取鲁迅、老舍、 知侠三位作家,以他们为个案,探究侠与时代主题启蒙、市民社会、革命之间的冲突, 以及这种冲突造成的传统侠客形象的改变。从而,窥斑见豹,对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 化进程之间的碰撞,以及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作一个整体的观照。 在选取的三类作家中,启蒙作家把思想启蒙当作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 反对脱离思想革命的单纯的政权变革,反对无谓的流血牺牲。这在无形中消解了传统侠 客用身体构建的神话。所以在启蒙作家笔下出现了失败的身体祭献者这样的侠客形象。 为正义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宴之敖者,他身体的祭献最终沦为无聊看客眼中的表演,没 有任何意义。传统侠客树立在身体祭献上的形象轰然倒塌。市民诗人凭借他们对市民生 活的熟悉,对凡俗人生的通脱认识与理解,以及新文学作家开阔的视野和犀利的目光, 对中国近代市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侠的生活面貌做了真实深刻的揭露。 那个市井中卑微、 可笑甚至有些委琐、窝囊的行侠者丁二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惶惑、失落又偏执、狭隘的 末代枪王失去了传统诗学文化笼罩在传统侠客身上的神化的光环,却承载了更多的现实 内涵。而亲身经历过中国这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的革命作家,在革命中接受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史观,也深知集体性、阶级性对革命的重要性。 所以,当他 们在革命胜利后,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这场革命时,自然就把他们在战争中接受的阶级 斗争史观作为他们记录这场战争的指导思想,把阶级性、集体性、纪律性作为无产阶级 战士首要的条件。因此,革命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一反传统侠客不拘礼法、任情而行的 独立不羁的形象,成为有纪律、有组织、服从大局、以集体利益至上的无产阶级战士。 从身体想象的解构到神化光环的消失再到个人主义的批判,启蒙作家、市民诗人和 革命作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传统侠客形象进行了改写,塑造出与传统侠客形象大相径 3 庭的新侠客形象。这是时代与传统撞击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文学作家对传统侠文化继承 与再创造的产物。 关键词关键词:侠客形象 改写 新文学作家 4 tries to analyze the knight image rewriting of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writer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of the long cultural tradition, have abundant chivalrous resources. there are never lacking the depiction toward chivalrous mans imag e in the past scholar work. still when the idea of xia escapes from its emb ryo stage, evolving a kind of spirit qualities gradually, xia becomes a kind ofcollectively unconscious, remitting the inside of the unseen of chinese scho lar. so we havea lot of this type of work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ry. if m eet chaotic, vigorous writer would demonstrate in person, deducing a courageo us and chivalrous state of mind with own blood. but when the route of travel of history gets into the 54 periods , the attitudeof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 toward xia-culture took place huge variety. t he image of the chivalrous man or type chivalrous man of modern literature w riter style of writing also isnt the chivalrous man of traditional mode already. from the time, from the latter qing dynasty to “54” is a process which e nters to continue gradually;but from two scholars attitudes to the xia-culture, this time is actually a break transition process. accumulated with the entire cul tural tradition in the chinese writers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the cultural psy chology , xia-culture cannot totally negate easily, but in the 20th century large- scale counter-tradition modernized advancement tide, xia-culture inevitably had t o suffer a series of impac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ctually. how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valry spirit and the chinese modernity advancemen t have? how these collisions manifests in the knight image? this article attem pts from these questions to embark, inquired into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val ry spirit and the chinese modernity advancement in-depth relations, and analyz e this kind of relations to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modernity construction knig ht image influence. in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s attitude to xia- culture has been regard criticize .this simple conclusion, not only covered up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 and xia-cultura l, but also make the later researcher neglect this question in very longly of a period of time.the research of this question exist following shortage: a, stay a round the collections of various data , and study mode one and become a shal low layer.two, the researcher has not made an overall contemplation to knight image in the entire chinese 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new-vernacular literatur e writer writing.the abov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sufficient becomes the begin ning and the ponder starting point which this article studies. 5 because this present paper involv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the writer work, xia-culture three objects of study, the present paper captured writers value orientation as a junction point. according to chen si-hes summa ry of intellectuals three kind of value orientation, this thesis firstly selects the initiation writer, the residential poet, the revolutionary writer three kind of writ ers as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writer representative. then separately selects lu xun, lao she, zhi xia from these three kind of writers, take them as the case, inquired into the conflict between xia-cultural and the time subject i nitiation, the residential society, the revolutionary, as well as this kind of confli ct creates traditional knight image change. the initiation writer treats the thought initiation as the most urgent duty, o pposed the political power transformation separated from the thought revolution, opposed senseless the sacrifice. which was dispelling the traditional knight im perceptibly the myth which constructs with the body.so the defeat body appear ed in the initiation writers work. the residential poet relies on their familiar to the lives of resident, as w ell as the new-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s open field of vision and the sharp vi sion, has made the real profound exposition to variants life appearance i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resident society forming process. they loses the tradition al poetics culture to cover on the traditional knight body the deified corona, ac tually bearing more realistic connotations. the revolutionary writer has accepted marx, engelss class struggle history viewpoint in the revolution, also fully real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a lity, the class nature to the revolutionary. when they record this war, they take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class nature, the communality, the sense of disciplin e as the proletariat soldiers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so, in their works kn ight become the discipline, organized, the obedient general situation, by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 supreme proletariat soldiers. the initiation writer, the residential poet and the revolutionary writer has s eparately carried on rewriting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 to the traditional knight image, portrayed and the traditional knight image widely divergent new knight image. this is the time and the traditional hit inevitable result, also is the ne w-vernacular literature writer is grieved the traditional variant culture one best way. key word: knight image rewriting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writer 7 引论引论 一、思考之发端一、思考之发端 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侠义资源。以儒、墨、道、法四大思想哲学 流派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中,几乎无一不涉及这一命题。墨家主张“摩顶放踵,利天下” , 他们被视为“侠”之源头。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侠义精神有相吻合的一面。 道家的包括圣、勇、义、知、仁在内的“道” ,也对侠义精神做出了积极的提倡。法家的 韩非子在五蠹中最早对“侠”加以定义: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真正使侠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他有感于“游侠救人于厄,振 人不赡,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1 却不被列入史书,于是在史 记中专列游侠列传 ,为朱家、剧孟、郭解等游侠立传。司马迁称赞他们: “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 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太史公的这两段话概括了 侠士的基本特征,并成为后人谈“侠”所本。太史公之后,描写侠客的任务渐渐由史家 转移到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的身上。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宋元 话本、明清小说,还有各朝各代的诗歌、戏剧,一直都有关于侠客的描写。侠成为文人 喜爱的文学形象。 犹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侠”的观念越来越脱离其雏形阶段的具体历 史情境,逐渐演化成一种精神气质,如“侠骨” 、 “侠情” 、 “侠气” 。侠不仅是文人喜爱的 意象,而且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汇入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 有直接描写侠客形象的作品,更有“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五十年”这类借侠寄托 自身情怀的作品。若逢乱世,更有血气方刚的文人躬亲示范,以自己的鲜血,演绎一段 壮烈的侠义情怀。 晚清就是一个文人志士行刺暗杀、游侠心态盛行的时代。且不说充斥晚清文坛的歌 侠颂侠的诗文,晚清文人谭嗣同、徐锡麟、秋瑾、章太炎、陈天华等人更是立志舍一己 性命唤民众之觉悟。但是当历史的行程进入以“五四”为开端的新时代,新文学作家对 侠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侠和侠文化或者被认为是非科学的,荒诞不经的,悖 于五四理性精神的;或者被当作“妨碍群众觉悟”的“反动意识形态” ,打入另册。鲁迅 曾经颇自豪地将“新的智识者”的小说主人公取代“侠盗赃官” 、 “妖怪神仙”的主人公 作为新文学的实绩;周作人把水浒传等侠义小说称为“强盗书类” ,归为“非人的文 学” ;包括侠义小说在内的通俗文学被迫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新文学作家的笔下 传统意义的侠客更是少之又少。 从时间上看,从晚清到五四是个渐进延续的过程;但从两代文人对侠与侠文化的态 8 度看,这一时期却是一个断裂转折的过程。已经与整个文化传统一起积淀于中国文人的 人格结构与文化心理之中的侠文化当然不会轻易就被一笔抹杀,但是在二十世纪大规模 的反传统的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侠文化却必然要遭受一系列的冲击和改造。传统侠文 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碰撞?这些碰撞又会如何在沐浴现代思潮、与时 代脉搏同步的新时代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上体现?本文就试图从这些问题出发,探究传 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的碰撞,并分析这种碰撞对中国传统侠客形象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二、研究对象: 由于本论文以五四以降新文学作家迥异于传统作家的侠文化态度为出发点,思考传 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的深层关系,这一论述思路首先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限 定为五四以降的非通俗作家。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作家 因其在思想、文学观念上的滞后性,其作品显然也不能充分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传统 文化的冲击。 )第二,本论文意在探究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的碰撞,进而分 析这种碰撞对中国传统侠客形象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成为本论文选择研究 对象的一个隐性的标准。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乃至社会研究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许多学者对此都有过论述。它通常用于描述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寻求新的 出路,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发展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的过程。 本论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大背景,就使本论文不必遵循传统的以 1949 划分的中国文学现代当代的界限,而是能够在二十世纪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在 考虑二十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选择作家。综合上述标准,同时考虑到论文的具 体情况,本论文最终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非通俗作家。 这一时期既涵盖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启蒙、革命等重大命题,而且为表现这些命题的文 学作品也留出了表现的时间。从而很好的兼顾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家作品、传统侠文 化三个研究对象。 那么如何称谓本论文选取的这一部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非 通俗作家呢?这一时间跨度以现代文学的开始为起始,但是又超出现代文学的终止线, 涵盖了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显然,使用现代文学作家或当代文学作家的称谓都是不合适 的。而且在文学史上也的确没有任何学者对这一阶段的这些作家进行过单独的概括。基 于此种情况以及本人疏浅的学识,本论文暂且把这部分作家称为“新文学作家” 。使用这 一称谓,原因有二: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建构中, “新”字是一个使用频率 极高的词,中国知识分子多用“新”字来代替“现代”的含义。李欧梵曾指出: “自晚清 以降,现代取向的意识形态(相对于一般古典的儒家思想的传统取向) ,在字义和涵义上 都充满了新的内涵,从 1898 年的维新运动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到五四呈 现的新青年 , 新文化和新文学等, 新字几乎和一切社会性和知识性的运动 9 息息相关,欲求中国解脱传统桎梏而成为现代的国家。 ”3由于“新”字在 20 世纪 中国文学中极高的使用频率以及其自身所包涵的“现代”的意义,笔者更愿意使用“新 文学作家”来概括本论文讨论的这部分作家,以此凸现他们与时代脉搏的同步,以及他 们在文学观念、文学语言、文学形式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二、 “新文学作家”这一 称谓中的“新”字与旧文学(即通俗文学)的“旧”相对,更能体现研究对象非通俗的 属类。而且事实上,也的确有学者如陈思和尝试打通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界限,将二 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称为“中国新文学” 。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暂且用“新文学作家”称 谓这部分从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非通俗作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在文学史上,新文学作家对侠文化的态度,因各种原因被后人单一化为“批判” 。这 一简单的结论,不仅掩盖了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关系的复杂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关系的研究,从而使“新文学作家与侠 文化”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块尚未得到充分开垦的土地。单就现有的对新文学作家 笔下的侠客形象进行研究的成果来看,代表性的文章有:韩云波的论鲁迅与中国侠文 化的改造兼谈故事新编中的三篇小说 、 郭沫若历史文学与士文化传统初 论郭沫若的儒侠统一观 ;王本朝的郭沫若与侠义精神 、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 现代改造 ;汤晨光的老舍与侠文化 ,何云贵的武侠文化的挽歌断魂枪主 题新论 、 老舍与中国武侠文化 ;王卫东老舍小说侠义情结探源 。这些成果因其较 早关注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因其较早注意到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的关系,自有 其特定的史的意义。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停留在作家与侠文化关系的 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梳理上。二、研究模式单一且流于浅层。多数研究成果都只是从作家 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谈作家侠义精神的形成以及这种侠义精神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仅仅指出了作家作品与侠文化有关,难以见到多角度、有深度的分析和研究。三、研究 者多从个别作家作品与侠文化的关系这一现象出发作一些个体的研究,还没有从时代主 题、社会背景等因素考察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的深层关系。还未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作一个整体的观照。相形之下,对五十年代新 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的研究,成果多,水平也高,代表成果有:黄子平: “灰阑” 中的叙述 、李扬: 5070 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但也存在眼光专注于个别现象的 问题。超越和透过个别现象,考察个别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 作品,从时代主题、社会背景等因素深入考察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的深层 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的影响,从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作一个整体的观照,这就是本论文试图要达到的目的。 本论文从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入手,分析新文学作家对侠客形象的 10 改写,会涉及到许多新文学作家。限于本人的学识能力,也限于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容 量,本论文无法也没有必要一一论述二十世纪每一位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或类似侠客 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只能“通过典型的历史现象的角度来综述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全貌” , 即以典型作家为个案,窥探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并发现新文学作家 对侠客形象改写的特征。而在典型个案的选择上,笔者依据了陈思和对五四以来知识分 子的三种价值取向的概括。陈思和在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将“五四”以来的中国知 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分为三种, “一种是继续对建立新的庙堂价值的迷恋和追求,暂称其为 庙堂意识,一种是站在民众立场上进行启蒙和批判,其锋芒是既指向庙堂,又指向民众 中的庙堂传统的影响,暂称其为广场意识,还有一种是自觉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建立起 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岗位,重新确立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职能、立场和价值,暂称其 为岗位意识” 。4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是指人们对价值目标的选择 和基本的态度定向。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同时也决定着作家的人生之路和文 化探索之路,以此标准分类来研究新文学作家对侠文化的态度显然要比单纯以政治经济 或写作风格为标准的分类更迫近本论文社会文化研究的意图。参照此标准,并考虑到本 论文具体的研究对象与写作意图试图在二十世纪前中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探究传 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之间的碰撞,从而发现新文学作家对传统侠客形象改写的特 点,笔者将五四以降的新文学作家分为启蒙者、市民诗人、革命者三类。这种分类概括 既参照了陈思和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分类,又与中国二十世纪前中期的 启蒙、市民社会的成长和革命这三大重要的时代主题相关联,符合本论文的社会文化研 究的路子。继而,笔者又在这三类中分别选择了鲁迅、老舍、知侠三位作家及其作品。 这些被选为个案的作家首先与侠文化都有一定的渊源,这种渊源使他们创作了新文学史 上为数不多的侠客或类侠客形象。其次,这些作家分别是所属作家类型中的典型代表。 (本论文将在各部分中加以叙述)他们各异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着他们各自的人生之路 和文化探索之路,也使他们笔下的侠客形象各不相同。本论文就试图以他们为个案,以 点带面,窥斑见豹,透视侠与启蒙、市民、革命这三大时代主题的冲突,窥见 20 世纪中 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侠义精神和传统侠客形象所遭遇的困境和所接受的改变,从而对中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侠客形象作一个整体的观照。 11 第一章第一章 启蒙者笔下的侠:身体想象的解构启蒙者笔下的侠:身体想象的解构 启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现代中国的开端五四新文化 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场为企求中国现代化而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以五四新文化运动 为契机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也一开始就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启蒙的色彩。新文学的先驱者 主张文学服务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启蒙因此成为文学的 重要主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分析启蒙与侠的冲突是探究传统侠文化与中国现代 化进程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不可绕过的方面。 本部分选择鲁迅作为个案,分析启蒙与侠之间的关系,一则鲁迅被誉为五四产生的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在坚持以文学自觉担负“启蒙”任务之方面,没 有人能比鲁迅更深刻,更坚韧。30 年代,鲁迅在谈及自己的著作时还说, “说到为什 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 人生”而创作。5无论从地位、影响力还是从思想的深度、倡导启蒙的持久性上,鲁迅 都比其它作家更能代表启蒙作家群。二则鲁迅本人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鲁迅的 故乡浙东,有世代相传的“带着血迹和地方传统色彩的爱国主义精神” 。 (冯雪峰)鲁迅 曾不无自豪的引用明末王思任的话来说明浙东文化的历史传统“快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非藏垢纳污之地” 。6鲁迅的青年时代又曾师从力倡“儒侠说”的章太炎,他的同乡徐 锡麟、秋瑾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英勇就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基于上述两点,鲁 迅无疑是我们观察启蒙与侠的冲突的极好的窗口。 一、 力图廓清社会蒙昧,以思想改造为己任的启蒙作家一、 力图廓清社会蒙昧,以思想改造为己任的启蒙作家 何为“启蒙”?“启蒙”是法语 lumieres 的英文翻译,是“光明”的意思。康德在 其著名的论文什么是启蒙?中写道, “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 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康德认为,启 蒙运动的箴言就是, “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分 子精英正是继承了西方启蒙者的精英姿态,并以西方启蒙者“敢于认识” 、打破蒙昧为五 四启蒙运动的标志性话语,针对中国当时愚昧、闭塞的现状,掀起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 为标志的旨在精神救国的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1 年,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然而, “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高一涵: 非君师主义),一幕幕的封建 复辟丑剧还在上演,与近代民主主义思潮格格不入的蒙昧、等级、专制、封闭、因循、 世袭、帝王权术“政治”以及形形色色的传统守旧意识仍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受 西方新思潮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在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反思的基础上,深刻认 识到:在中国已经具有现代政治体制框架的前提下,中国所需要的不是政治革命,而是 12 以既有的现代政治体制前提进行一场现代思想文化补课,即:改变中国传统、改造中国 的国民性以适应现代政治体制。正如陈独秀所说: “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 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7鲁迅也说: “此后最 紧要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全不行的。 ”8他们认为: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只有在意识形 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中国才能真正向现代社会转变。否则,中 国国民将继续充当麻木、驯服的奴隶;中国将永远与现代文明社会绝缘。对中国现状的 清醒认识促使他们把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的大 量的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 主义思想文化。他们倡导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矛头指向劳工、教育、妇女、宗教, 力图廓清社会蒙昧,唤醒民众觉悟。在这些杰出先驱者的倡导下,中国社会形成了广泛 的文化批评和讨论的空气,五四时期成为 20 世纪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活跃期和高潮期, 而“五四”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的旗帜和标杆。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人而言,启蒙作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想改造作为最重要、最 迫切的任务,把关注的重心放在思想文化的改造而非政治或经济的变革。这一定位使他 们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思想文化的改造和国民精神的启蒙上,放在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 想自由的工作上。他们关注因长期的宗教、伦理、教育、文化形成的扭曲的民族传统心 理;描写“病态社会”中,人的精神病苦引发的人生和社会悲剧;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 造,力图廓清社会蒙昧,唤醒民众觉悟。当然,这一定位也使他们多从国民性愚昧的角 度解释社会的病苦,多从思想改造的角度提出疗救社会的思路。正因为启蒙者以思想改 造为重心,五四时期成为 20 世纪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活跃期和高潮期,而国民思想改造 的主题也因为启蒙先驱的倡导成为五四之后的中国文人一直坚持的主题。 二、从任侠救国到启蒙救国:身体想象的解构二、从任侠救国到启蒙救国:身体想象的解构 如果将历史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启蒙和任侠都曾是晚清文人 的救国思路。五四启蒙者在对旧民主主义政治革命进行总结反思时,他们继承了前者却 摒弃了后者。五四启蒙救国对晚清任侠救国思路的反动,不仅引发了笔者对新文学作家 与侠文化关系的思考;同时分析五四启蒙对晚清任侠的反动还有助于我们探究现代化进 程中启蒙与侠的冲突,帮助我们发现启蒙作家对侠客形象的改写方式。 1、晚清文人的游侠心态及实质:身体力量的想象 晚清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运飘摇。 睁开眼看世界的怀疑、困惑、惊惧、发愤,使晚清文人表现出中国文人历史上少有的躁 动不安,也表现出空前的担当精神。此时的文人不论持何种观点,有何种政治主张,无 一不在寻求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这种思想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荡寇志 13 (1853)中作者对封建王权的极度忠诚,以及书中宋军擒获洋人技师白瓦尔罕并驱使白 为宋军服务的情节,表达的是当时盛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强国思路。而孽 海花 (1905)讲述妓女赛金花以其女性之身颠倒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力劝瓦德西制止 联军在北京的烧杀抢掠,无疑是作者曾朴构建的最大胆又最暧昧的救国神话。 官场现形 记 (1903-1905)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906-1910)等清末谴责小说对晚清官场世 态的讽刺,也源于作者对国家存亡的关心“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 矣” 。3在老残游记 (1906)中,刘鹗更是塑造了一位行游天下、打抱不平的“文侠” 。 老残游走于庙堂和江湖之间,既能救苍生于危难,又不乏自身的自由,这正是作者也是 许多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而在当时颇为奇特的,也是颇为盛行的则是文人的游侠心 态。 (1)晚清文人游侠心态 早有学者指出晚清一代仁人志士游侠心态盛行: “颇多以游侠许人或自许的诗文,而 其生存方式与行为准则也有古侠遗风。 ”9当时的文人喜欢用剑、侠之类的词做自己的 字号。如:反清爱国文人社团“南社”有“南社四剑” (剑公高旭、钝剑傅专、剑华俞锷、 剑士潘飞声) ,秋瑾自号“鉴湖女侠” 、 “汉侠儿女” ,谭嗣同号壮飞。文人相互评价 称赞时,也常用侠、侠骨、侠气等评语。梁启超称赞谭嗣同“好任侠,善剑术” ;10陈 去病在鉴湖女侠秋瑾传中评价秋瑾“好剑侠传 ,习骑马,善饮酒,慕朱家、郭解 之为人” ;11光复会首领陶成章于 1910 年着的浙案记略记述众烈士时,也多是称许 他们“专习剑击事” 、 “素任侠” 、 “重然诺” 、 “轻死生” 、 “以身殉友” 、 “为知己死”的铮 铮侠骨。12当时,文人借侠抒写自身抱负的诗文更是多如牛毛。如:高旭的侠士行 、 柳亚子的题钱剑秋秋灯剑影图 ,这些诗歌仅从诗题就能感受到晚清文人谈侠 论剑的风气。谭嗣同的绝笔词写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秋瑾 的对诵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也 都是取材于侠来书写自己的壮烈情怀。 晚清文人不但坐而论剑,而且起而行侠。谭嗣同为维新变法慷慨就义,章太炎、邹 容以入狱方式宣传革命,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的反满死义,温生才枪杀广州 将军孚琦,都是当时极为轰动的事件。晚清的革命党人将暗杀定为排满的两大途径 之一。从 1900 年兴中会会员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到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中间几十 年策划发生的热血文人刺杀事件难以数计。这些躬亲示范的侠行义举把当时文人的侠客 心态推演得更加如火如荼。 (2)游侠心态的实质 晚清文人与历代歌侠颂侠的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真正把侠作为救亡图存的重 要手段。将侠与救国联系在一起,使晚清文人最看重的是侠客“不爱其躯” 、 “舍生取义” 14 的献身精神。晚清曾有一场关于侠源于墨还是出于儒的学术争论。辩论者的用意,是将 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利他主义和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注入 到侠的形象中,以此规范侠客狂放不羁的生命活力,重新阐释传统的侠客形象。经过晚 清文人的重新阐释,侠客为大义而轻死生的生命意识成为整个侠客精神的精髓所在。侠 客在最后一击中,把自己的身体祭献给国家、民族,从而划出生命中最辉煌的光华,这 一意象让晚清文人陶醉不已。 晚清文人对侠客“不爱其躯”的生存方式的认同,使他们崇拜流血并渴望牺牲。谭 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3辛亥革命的众烈士也认为: “我 今早死一日, 我们之自由树早得一日鲜血; 早得血一日, 则早茂盛一日, 花方早放一日。 ” 14 这种坚信革命胜利必由鲜血、身体换取的信念,无疑在革命胜利与革命者的身体之 间建立了因果关系。晚清的仁人志士想象以自己身体的灭亡为代价,希望以此换取一种 远远大于身体价值的结果。宋伟杰曾把游侠心态概括为: “以烈士死士身体的牺牲,来消 灭僚吏权臣的身体,从而在生理感官与象征的意义上,换来新制度与新人身体/实体的诞 生,以及旧制度与旧人身体/实体的毁形” 。15在游侠心态中,身体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 革命者反抗社会规范的武器,在生理感官与象征的层面上担负着取得胜利的任务。身体 因此成为游侠心态的焦点。晚清文人游侠心态的实质其实就是关于身体力量的想象。 2、启蒙者的质疑:身体想象的解构 中国传统侠文化和晚清文人的游侠之风确乎影响了五四启蒙者。但是当五四启蒙者 力倡启蒙,反思以往救国之路时,他们直接或非直接地对任侠救国的身体想象表示了质 疑。 (1)质疑身体的力量 诚如上文所说,晚清文人将侠与救国联系在一起,看重的是侠客“不爱其躯” 、 “舍 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而晚清文人游侠心态的实质其实是关于身体力量的想象。在游侠 心态中,无论在生理的意义上还是在象征的意义上,身体都是反抗的关键,并被寄予了 无限的希望。 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积弱贫困,屡遭列强欺侮, “东亚病夫”的侮辱性称号,早就 是仁人志士心中的痛处。许多文人都感叹中国人过崇文雅,国难当头空有报国之志,却 手无缚鸡之力。在此背景下, “尚武”被提升为“新民”的重要措施;有强健的体格被文 人们当作“新民”的重要内容,得以大力提倡。一时间,游侠心态对身体力量的强调几 乎成为全社会有志之士的共识。清政府在外派第一批官费留美生时,医学已作为留学生 的八大可选择专业之一列出。当时的很多文人也纷纷选择学医救国,立志改变中国贫弱 15 的面貌。郭沫若在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的叙述很能反映当时的情况, “在我们十岁 左右的时间便沸腾着一些空漠的口号,例如“富国强兵” , “实业救国”等等,我的 性能虽接近于文艺,而终于选择了医学,也正是时代潮流的影响。 ”16相形之下,鲁迅 当初学医救国的考虑更实际,更具体,但仍然能看出当时强民健体救国之风的影响, “我 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 医” 。17鲁迅自称是受日本维新道路的启迪选择学医,其实父亲多病带来的家境变故让 鲁迅早在年幼之时就感到身体的重要性。而战争时当军医的想法,说明鲁迅不仅认为强 健的体魄于家是重要的,于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鲁迅早期的救国思路中,无论是“我 以我血荐轩辕”表达的以血报国、为国捐躯的志向和决心,还是他当初选择学医救国, 都可以看到重视身体力量的游侠心态对他的影响。 但是,在当初留日学医的学生中,不论是鲁迅还是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最终因 各种原因都放弃了当初的学医之路,走上了思想启蒙救国之路。这其中,鲁迅弃医从文 的决定最具典型性,也最能代表五四文人的心态。促使鲁迅改变最初的救国思路的,就 是著名的幻灯片事件。无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过幻灯片事件。毫无疑问,幻灯片 事件在鲁迅的生命旅程中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看到一群体格健全的中国人,神情木然无 反抗的观看自己的同胞被杀,鲁迅以前的救国思路轰然倒塌。幻灯片事件使他感到,学 医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如果思想没有觉悟,即使身体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枪毙示众的 材料,或者成为精神麻木的赏鉴盛举的看客。他在呐喊自序中悲愤地说: “凡是愚 弱的国民,即使体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966-2-8:2025 EN Radio frequency and coaxial cable assemblies - Part 2-8: Detail specification for cable assemblies for radio and TV receivers - Frequency range up to 3
- 机械车位的合同范本
- 河南(新乡)电池研究院招考7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机床保养协议书范本
- 兼职营业员合同范本
- 公司手机管理协议书
- 新民周刊社工作人员招考1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延边州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招聘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公司收购合同协议书
- 内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GB/T 19024-2025质量管理体系面向质量结果的组织管理实现财务和经济效益的指南
- YZ电信装维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改进
- JG/T 116-2012聚碳酸酯(PC)中空板
-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 猕猴桃园转让合同范本
- 血透室专科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 第十三章 类脑智能
- 6MW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系统方案
- 2025工业大模型白皮书
- 玉米绿色防控技术课件
- DB11∕T 387.1-2016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第1部分:河道整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