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doc_第1页
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doc_第2页
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doc_第3页
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doc_第4页
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 蔡伟左文山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目的对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对两组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手术操作总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41.383.23)d、手术操作总时间(75.608.93)min、术后住院治疗时间(12.162.54)d明显短于对照组(68.483.14)d,(114.7310.72)min,(17.653.29d);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治疗效果(总有效率88.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4%);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57.204.5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86.4623.58)mL;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1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出血量低,治疗时间短,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治疗 R654A1674-074(4)11(c)083-03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大出血、休克是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1。如果手术治疗不能够保证做到及时有效,将导致患者受损肢体的血供出现严重的障碍,进而出现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或残废等,病情程度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肢体坏死、肾衰等症状,进而危及到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2-4。该次研究选取xx年1月xx年6月间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血管损伤疾病时间17h,平均受伤时间(2.40.7)h;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有手术治疗史患者13例,无手术治疗史患者30例;患者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45.81.1)岁;患者体重4379kg,平均体重(53.61.4)kg;治疗组患者血管损伤受伤时间18h,平均受伤时间(2.30.8)h;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有手术治疗史患者12例,无手术治疗史患者31例;患者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45.71.0)岁;患者体重4277kg,平均体重(53.81.3)kg。两组上述五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我院现有的显微外科器械包、手术显微镜、5-0至7-0无创尼龙线,手术操作过程中采用止血带对出血情况进行控制。对发生损伤的血管近远端实施仔细的游离处理,安放好无创血管夹之后,对血管外膜进行充分牵拉后,再对血管的断端实施修剪处理,使血管内膜能够略显突出,并将部分血管的外膜剥除。采用显微血管钳对血管断端实施器械扩张处理,扩张的具体程度应该以略大于血管原口径为宜。将两断端血管夹微微松开,将断端微血栓冲开,采用无创缝线作两定点间断等分外翻缝合法对血管实施吻合处理,血管吻合针距的边距应该控制在1mm左右。血管吻合操作过程中应该采用浓度为12.5%的肝素生理盐水对血管断端实施反复的冲洗处理。血管吻合操作结束之后,按照静、动脉顺序将位于远端的血管夹及近端血管夹依次松开,使血流状态得以恢复。对吻合处理后血管的充盈情况进行观察,没有血管痉挛现象,证明患肢的血供情况已经恢复,对伤口实施缝合处理。对动静脉、神经损伤的患者,吻合修复按照顺序进行。血管缺损程度超过2cm的患者实施大隐静脉桥接移植操作。抗休克和血管吻合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并于手术治疗后连用5d。通过口服途径给予阿斯匹林和地巴唑等抗凝扩管药物且持续用药1个星期。术后伤肢处于功能位固定处理3个星期左右,对伤肢动脉搏动情况和末稍血循环等进行监测,积极预防血管危象的出现5-9。 1.3观察指标 选择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手术操作总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大出血、休克等症状表现仍然存在,受伤肢体血管的血液供应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患者死亡;有效:大出血、休克等症状表现明显好转,受伤肢体血管的血液供应情况有显著改善;显效:大出血、休克等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受伤肢体血管的血液供应情况恢复正常,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生命体征指标正常10。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2检验。 2结果 2.1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后,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67.4%;治疗组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4%。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8,P0.05)。见表1。 2.2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手术操作总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 见表2。 2.3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 对照组常规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共计出血(186.4623.58)mL,治疗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共计出血(57.204.53)mL,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402,P=0.0390.05)。 2.4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11例出现切口感染、发热、患处肿胀等不良反应,比例达到25.6%;治疗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不良反应,比例达到4.7%。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7,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典型动脉损伤体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动脉栓塞体征,主要包括无脉、肢端苍白、肌肉麻痹、感觉能力减退、皮温水平降低,大出血,血肿程度呈现快速增大状态,血肿能够可触及到震颤或听到杂音。存在上述表现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史、导致损伤的主要机制及局部症状表现,快速作出明确的临床诊断,及时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对血管进行修复,使肢体的血流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恢复11-14。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具有典型性,即所谓的软指标,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常见血管内膜破溃、游离或内膜下出现血肿、血管发生痉挛等不良表现,血液仍然能够维持肢体远端的正常血流灌注,动脉搏动通过部分连续的血管内膜及新鲜血栓、斑块向远端进行传导,当触诊远端动脉搏动的时候会出现搏动正常或减弱现象,此时单纯依赖临床上的一些物理检查技术在病情的早期阶段实施诊断的难度较大,应该选择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辅助检查,目前大多数学者建议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患者肢体脉搏改变处的血流情况进行检查,该项检查方式可有效而准确的计算出动脉压力指数(APL)15-16。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血管损伤至血流重建的安全期是8h以内。对病情已经得到明确诊断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应该尽早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实施血管端端吻合处理,自体静脉移植对大隐静脉或头静脉进行选择,也可以选择实施人造血管移植治疗。血管壁部分出现损伤的患者应该实施修补术,有条件开展血管内镜治疗的医院,在微创技术的辅助条件下实施血管修补术。随着血管介入治疗学科的不断发展,该项技术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创伤性血管损伤的治疗过程中,孤立的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分支血管或股深动脉及小腿知名动脉的创伤性动脉瘤等疾病,可采用血管栓塞疗法进行治疗17。不典型的病例可以通过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采用物理或多普勒技术对肢体脉搏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手术探查。对于合并骨折疾病的患者,应该首先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对患肢进行固定处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二期固定,以使血管修复时间和组织缺血状态持续时间明显缩短18。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4%,明显高于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67.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且此结论与昌泓等19所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所得结论一致。在围手术期内治疗组患者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迅速解决,而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达到1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中锋等20进行的相关方面研究结论一致。此外该次研究还证明,该项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应该作为临床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该问题会对该项技术能否在临床上进一步拓展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志敏,何宝林.显微外科修复四肢主干血管损伤62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26(11):154-155. 2刘敏,牛志勇,腘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26(10):151-152. 3韦正超,蔡道章,金文涛,等.四肢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24(13):215-216. 4黄文铎,史雄伟.下肢大血管损伤超过24小时再通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12(19):168-169. 5ShackfoudSR,RichNH.PeripheralgvascularytraumaM/MattoxKL,FelicianoDV,MooreEE.Trauma,4thhed.NewYork,McGraw-Hill,xx:1011-1012. 6LynchK,JohansenK.CanDopplerpressuremeasurementreplaceexclusionarteriographyinthediagnosisofoultextremityarterialtraumaJ.AnnSurg,xx,21(14):737-738. 7布朗.创伤骨科学M.王学谦,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xx:247-248. 8顾玉东,李继峰,姜继福,等.血管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探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12(14):221-222. 9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等.177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xx,17(11):586-587. 10胡建华,苟景跃,李邦春,等.52例下肢大血管损伤的诊治J.中华创伤杂志,xx,17(10):589-590. 11黄文铎,史雄伟.下肢大血管损伤超过24h再通的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22(16):168-169. 12张信英,杨雄,尚剑,等.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诊治J.中华骨科杂志,xx,19(10):662-663. 13李俊明,郑水长,张云飞,等.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诊治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xx,10(5):178-179. 14刘志刚,路来金,张志新,等.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12(4):124-125. 15朱文,王毅,李作勇,等.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急诊显微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xx,14(1):168-169. 16崔志民,谢唏衷,孟宏,等.创伤性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经验及教训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xx,10(1):156-157. 17张惠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