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摘摘要要 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体现,它具有产业关联效 应大,波及效应高等特点。而轿车产业是汽车产业中对 gdp 的贡献率最大、技术 含量最高的部分,2005 年其产量比例已占据整个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引进技术 投入和研发投资也远远高于汽车产业的其他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 确立了发展本国轿车工业的战略。如今,中国轿车产业已经走过了 50 余年的发展 历程,可是,这个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特殊保护和关注的行业,并没有真正成熟 起来,反而出现竞争结构不完善,自主品牌匮乏,自身研发水平低、积极性差, 创新机制不健全,规模经济性差等劣势。前人的研究中,基于运用传统 scp 分析 模型的静态产业组织分析比较丰富,分析的数据也多是某一年的横截面数据,能 够反映某一时期的产业组织状况,但缺乏对各变量动态关系的研究,加之时间序 列数据统计的不完整,增加了对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动态研究的难度。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资料的查阅和企业 的调研,勾勒了世界轿车产业各大集团的竞争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我国不同时 期轿车产业竞争结构、需求特点和政策导向的不同,尝试性地把轿车产业发展轨 迹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19551984) 、产业形成阶段(1985 1997) 、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3)和产业国际与本土化阶段(2004 年后) 。 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 scp 分析模型,主要考虑了长期中市场结构、市场行 为和市场绩效三各因素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特别着重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后两 个发展阶段,整理出了一套系统的研究国内轿车产业集群和主要轿车集团竞争结 构的资料。此外,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的比较分析, 从中提炼归纳出对轿车产业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以期探究在不同时期、不同产 业背景下,我国政府对轿车产业调整的轨迹、效果与不足。最后,针对轿车产业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轿车产业,产业组织,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政策分析,比较研究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the motor industry is a national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 embodiment of synthesized competitiveness level. it characterized as an industry with strong industry relevancy effect and industry spread effect. and car industry contributes most to gdp and features with the highest technology in motor industry. its output occupied over half of the motor industry in 2005, and the investment of import technology and r&d are also much higher than other product sectors. after new china is established, our government decided to develop national car industr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were worked out consequently. nowadays, china s car industry has already passed more than 50 years. however, this special- cared industry doesn t grow up indeed. on the contrary, it appears lack of effective competition, deficiency of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ow motivation of independent r&d, unsound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diseconomy of scale. in the former researches, more emphasis is laid on the static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the three main factors: market structure, market behavior and market performance of motor industry by analyzing on the data of a certain year. certainly these researches can reflect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ituation of a certain period, but cannot explain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three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deficiency of continuous statistic on car industry, the difficulty of dynamic analysis increased a lot. this research surveyed and studied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and consults to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former researches, and sketched the outline of the competition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world car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competition structure, demand characteristic and policy guidance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our country of car industry, we attempt to divide the car industrys development history into four stages: initial stage (1955-1984) , the formation stage (1985- 1997) ,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ge (1998- 2003) and localization stage (after 2004). combining with revised scp model, which takes the dynamic and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three factor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ur analysis 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last two representative stages, analyzed the updated industrial clusters of car industry and competition structure of main car groups. we also researched the industry policy by comparing the motor industry policy issued in 1994 and in 2004. at last of the research, several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car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words: car industr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ligopol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policy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图表目录 ix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表 1.1 标准 gb9417- 89 定义的轿车分类 .3 表 1.2 标准 gb/t 3730.1- 1988 定义的轿车分类.3 表 2.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8 表 2.2 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9 表 2.3 谢泼德的市场结构类型.9 图 3.1 主要国家轿车产量趋势图与比例图(2001- 2004).17 表 3.1 主要国家轿车产量排名.18 表 3.2 世界轿车产业集中度(1999- 2003 年).20 表 3.3 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轿车销售量(2003- 2004).20 表 3.4 世界主要汽车集团及旗下品牌.21 图 3.2 我国轿车产业各发展阶段的产量与年均产量比较 .24 图 3.3 我国轿车产量与汽车总产量比较及轿车产量增长率(1998- 2003).28 图 3.4 按排量级别轿车增长率比较(2005 上半年) .30 图 3.5 按价位轿车销售比例图(2005 年).31 表 4.1 中国轿车产业生产集中度变化.38 表 4.2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市场集中度.38 图 4.1 五大轿车产业集群产量比较.40 表 4.3 主要轿车生产企业产量(2003- 2005).42 表 4.4 轿车产业利税总额与销售收入.43 表 4.5 2003 年我国轿车市场份额与广告份额比较 .49 图 4.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2 图 4.3 上海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2 图 4.4 北京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3 图 4.5 东风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3 图 4.6 广州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4 图 4.7 长安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4 图 4.8 华晨(中国)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5 图 4.9 南京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5 图 4.10 福建汽车集团构成情况(轿车业务) .55 表 4.6 轿车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情况.56 图 4.11 轿车产销量与利润率的变动比较(2003- 2005).58 表 4.7 汽车行业研发经费、引进技术费用及销售收入比较 .5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 表 4.8 自主知识产权轿车品牌.61 表 4.9 中外汽车企业研发能力比较.62 表 5.1 1994 年版与 2004 年版汽车产业政策比较.67 表 5.2 汽车产业政策法规体系.72 1 绪论 1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轿车工业产业组织是轿车制造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 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其竞争结构是指汽车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及其关联性以及产业内大中小企业间的 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格局。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产业组织结构一经确定,就具有相 对稳定性。先进、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不合 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则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产业组织结构要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的 要求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体现。它具有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高和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大的特点。一般而言,汽车工业主要包括轿车、货车和摩 托车三大类别。轿车产业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比例到 2005 年已占 据整个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对 gdp 的贡献率、引进技术投入和研发投资也远远高 于汽车产业的其他部分。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确立了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战略,1990 年,十三届 七中全会提出: “汽车制造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汽车制造 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994 年国家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2004 年有出台了新的产业政策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如今,中国轿车产业已经走过 了 50 余年的发展历程,可是,这个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特殊保护和关注的行业,并 没有真正成熟起来,反而出现竞争结构不完善,自主品牌匮乏,自身研发水平低、积 极性差,创新机制不健全,规模经济性差等劣势。因此,在我国对 wto 承诺的对本 国汽车产业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的条件下,了解我国轿车产业的竞争结构和现状,特别 是 2004 年新的产业政策颁布后,轿车产业竞争结构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研 究如何实现本国轿车产业的实质性发展, 对增强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与产业结构的进一 步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我国轿车产业研究较全面的是干春晖,他认为(2002 年)我国轿车产业的市 场结构是基于政府规制的寡占型结构,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行为体现为更多的 合作性而非竞争性;而相应的市场绩效为相对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乏力, 但是各寡头厂商仍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赵波、华德亚(2001 年)验证了我国汽 车产业进入管制是不成功的, 失效的原因在于作为管制主体的行业主管部门权威性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限,作为管制客体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进入偏好,以及投资审批权的盲目下放。王元 颖、金祥荣(2004 年)通过对中国产业市场敏感度的实证分析,得出多年的关税保 护造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经济绩效的巨大损失的结论。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肖广岭、柳 卸林在“加入 wto 与我国轿车工业技术创新”一文中认为,我国应该大力扶植微型 车工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和集团 化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谢伟、吴贵生则从技术引进学习的角度,通 过对上海桑塔纳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汽车工业技术引进过程的特点。提出在引进设备 的同时,必须组织国内科技攻关才会有助于生产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开发能力的形成, 成功的技术学习过程, 不完全是技术上的消化吸收而涉及到相关的社会组织制度的创 造和安排,并认为技术学习具有外在经济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综述;接着,从产业组织 的角度出发,勾勒了世界轿车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趋势,着重回顾了我国轿车产业五 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将我国轿车产业发展轨迹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 的竞争结构特点、需求特点和政策导向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 scp 产 业组织分析模型,考虑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在长期中的动态发展 情况,把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对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反馈作用纳入分析框架。最后,针对 1994 年和 2004 年颁布的产业政策,从政策出台的背景、执行效力、内容结构等方面 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1.4 相关概念的涵义和界定 根据我国产业分类目录,汽车制造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产业目录共包 括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自行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 造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 7 个行业。而 其中汽车制造业包括汽车整车制造业、改装汽车制造业、电车制造业、汽车车身制造 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汽车修理业等 6 个细分行业。 对于“轿车”的定义,在我国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 gb9417- 89(该标准 已废止) 。该标准把汽车产品分为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车、专用汽 车、客车、轿车、半挂车等 8 个大类,34 个车型。其中轿车按发动机排量分为微型 汽车、普通级轿车、中级轿车、高级轿车四个大类,见表 1.1。 1 绪论 3 表 1.1 标准 gb9417- 89 定义的轿车分类 table1.1 classification of cars on gb9417- 89 车辆类型车辆类型分分类类 发动机排量发动机排量 v (升)(升) 轿车轿车 微型轿车 普通级轿车 中级轿车 中高级轿车 高级轿车 v1l 1lv1.6l 1.6lv2.5l 2.5lv4l v4l 我国加入 wto 后, 为了和国际接轨, 2002 年 3 月颁发了新标准 gb/t 3730.1- 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新标准不再对机动车进行分类和分级,而是给出 各种车型的具体术语和定义。 该标准把汽车 (motor vehicle) 划分为乘用车 (passenger car)和商用车(commercial vehicle)两大类。轿车包括了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 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和仓背乘用车六大类,多用途乘用车(multipurpose passenger car)和越野乘用车(off- road passenger car)没有包括在内(这两种也就 是市面上常说的 mpv 和 suv) ,见表 1.2。 表 1.2 标准 gb/t 3730.1- 1988 定义的轿车分类 table1.2 classification of cars on gb/t 3730.1- 1988 序序 号号术术语语 2.1.1乘用车 passenger car 2.1.1.1普通乘用车 saloon (sedan) 2.1.1.2活顶乘用车 convertible saloon 2.1.1.3高级乘用车 pullman saloon 2.1.1.4小型乘用车 coupe 2.1.1.5敞篷车 convertible(open tourer) 2.1.1.6仓背乘用车 hatchback (基本型乘用车) 轿车 2.1.1.8多用途乘用车 multipurpose passenger carmpv 2.1.1.10越野乘用车 off- road passenger carsuv 其他其他交叉型乘用车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而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gb9417- 89 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的。所以,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轿车产业也是按照该标准 划分所指的特定的产业群体。 2 与本论文相关理论的综述 5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基本理论理论应用 双向 动态 产 业 结 构 产 业 组 织 产 业 发 展 理论前提 产 业 政 策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2 与本论文相关理论的综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 产业组织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 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 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产业组织理论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 场绩效及其内在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为现实经 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 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经济 学。由于它研究的对象是特定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因此它属于产业经济学中的微观 部分。 处于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西方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产生着重要的影 响。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活动的加强,国际间产业 经济活动准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由此引起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系列新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 即哈佛学派 (harvard school)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chmalensee,1988; williamson,1989;夏大慰,1999;植草益,2000)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2.1.1 哈佛学派 1936 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由于存在产品的差异性,现 实当中典型的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厂商 具有一定的决定价格的“市场力量” ,这种力量会使垄断利润长期大于零。因此,单 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足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 而必须由政府出面对垄断势力 加以干预,才能确保市场的适度竞争。垄断竞争理论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现实 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管制方法才能减少垄断势力对市场机制 的逆向影响,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才能保持适度竞争,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 么, 等等。 正是在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 产业组织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最早的产业组织理论见于哈佛大学的梅森 (e mason) 教授和其弟子贝恩 (j bain) 的相关研究中。1959 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 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 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 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 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 scp)分析范 式。按照这一分析,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 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 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 市场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立的 scp 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 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不过在后来的发 展中,scp 分析范式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2.1.2 芝加哥学派 20 世纪 6070 年代,美国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曾经是世界最大、最强 的美国钢铁、汽车等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日趋低下,不少研究者和分析家将招致经 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于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以斯蒂格勒(jstigler)为代表的一些芝加哥大学学者对哈佛学派的 观点展开了激烈抨击,并逐渐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对哈佛学派的批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认为垄断竞争理论中关于下降的需求曲 线的分析在理论上不准确, 因为如果说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 “相近的替代品” 或有差别的产品的话,就意味着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是不一致的,它们的需求曲线的 倾斜度也必将因替代程度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张伯伦却假设竞争企业的单位成本相 同,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第二,认为“有差别的产品”这一概念,混淆了“产业” 与“市场”的划分界线,使“产业”的范围变得无法定义;第三,认为垄断竞争理论 2 与本论文相关理论的综述 7 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 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集中 度的提高完全有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并不单纯是为了获 取垄断利润;第四,认为哈佛学派提出的 scp 范式过于简单武断,事实上企业的市 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决非是一种简单的、有其一必有其二的单向因果关 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认识,芝加哥学派一方面认为,如果高集中市场中长期出现高 利润率,只能说明该市场中大企业的高效率经营和对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原因在于, 企业的规模经济范围随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平均成本也随之而不断降低,因 此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一致,就是必然的和合理的。由此他们推 断,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stephen,1988;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1998,中译本) 。另一 方面他们还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 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对于此,他们则根据“可 竞争市场理论” (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来加以说明。该理论认为,只要潜在竞 争者在进入和退出市场时是完全无障碍的, 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不论是仅有一家企 业还是有许多活跃的厂商,就总是面临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而为了避免引来 更多的竞争者,原有企业的定价和产量选择将总是被迫处于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 均衡约束下” (baumol,1988) ,并不象哈佛学派所言,大厂商可以任意确定价格,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以上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芝加哥学派提出不能以集中度的高 低和规模的大小来作为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垄断企业的标准, 也不应该毫无区别地对 大企业实行强硬的反托拉斯政策,主张根据企业绩效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放松对大 企业的不必要管制。 芝加哥学派放松管制的政策主张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 产业组织政策,也对后来的新产业组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以静态的实证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以给定的产业结构为前 提,将现实企业之间既存的各种差异看成是决定产业竞争状态的外生变量,对特定企 业和产业的实际行为进行静态截面观察,然后再将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市场绩效相联 系,从而得出了集中度高的企业必然具有垄断厂商的行为特征,并占有非法垄断利润 的 scp 单向因果联系的分析范式,并由此提出了强硬的反托拉斯政策主张。新产业 组织论者认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所使用的这种静态分析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 先,它过于依赖经验性的统计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和正式的市场分析模型,其结论并 不具备一般规律性(泰勒尔,1997) ;其次,这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 scp 框架,是对 典型事实进行有意排列的结果,事实上各变量间的联系只应被看作具有某种相关性,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而并非一定是因果关系;最后,该种研究方法顶多只能反映出某一时期既有行业结构 下的行为和绩效间的特定联系, 而并不能说明该结构的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多纳德海,2001) 。因此,传统的 scp 分析范式只适合于短期静态分析,长期当 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非呈现出单向因果联系。 由科斯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1985 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学说作了系统的 阐述,并将之引入产业组织的研究中,标志着比较系统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业组织 理论的诞生。新制度经济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引入了交易费用,用以说 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关系, 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 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 80 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了产业组织 理论的研究领域,用以分析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大大拓宽了产业组织理论家的视野。 他们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 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用博弈论与新制度学派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产业组织 与企业转制交叉领域的问题,是当今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2.2 市场结构理论 2.2.1 市场结构的分类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在西方微观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 由张伯伦、罗宾逊夫人提出垄断竞争理论,根据不同产业的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划分 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后,贝恩、植 草益等学者在对本国产业市场不同的生产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将不同 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 型市场结构。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 贝恩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不同竞争、垄断程度的产业 的市场结构划分为了 6 个等级,见表 2.1。 表 2.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table 2.1 bain s classification of market structure) 集中度 市场结构 c4值(值(%)c8值(值(%) 寡占寡占 i i 型型75c4 2 与本论文相关理论的综述 9 寡占寡占 ii 型型75c485或 85c8 寡占寡占 iii 型型50c48575c885 寡占寡占 iv 型型35c45045c875 寡占寡占 v 型型30c435或 40c845 竞争型竞争型c430或 c840 资料来源:美 j.s.贝恩. 产业组织. 丸善 1981 年版 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学者对本国产业垄断、竞争分类的具体标准不尽相同,但与 贝恩的划分大致上一致。日本学者植草益运用本国 1963 年的统计资料,对不同的市 场结构做出如下分类,见表 2.2。 表 2.2 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table 2.2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market structure) 市市 场场 结结 构构集中度集中度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 粗分粗分细分细分c8值(值(%)大规模大规模小规模小规模 极高寡占型70c4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 寡占型 高、中寡占型40c47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 低集中竞争型20c44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 竞争型 分散竞争型c42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 资料来源:日 植草益. 产业组织论. 筑摩 1982 年版 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威廉g谢泼德的分类方法,他根据市场势力和市场份 额把市场结构分为 6 种,见表 2.3。 表 2.3 谢泼德的市场结构类型 (table2.3 shepard s classification of market structure) 市市 场场 类类 型型主主 要要 条条 件件 完全垄断完全垄断一个厂商占有 100%的市场份额 占有厂商 (或主导厂商)占有厂商 (或主导厂商) 一个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在 50%100%之间,没有与之相 抗衡的厂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紧密寡头紧密寡头 前四位厂商共同占有 60%100%的市场份额,它们之间很 容易串谋固定价格 松散寡头松散寡头 前四位厂商共同占有最高 40%的市场份额,它们之间串谋 固定价格是不可能的 垄断竞争垄断竞争 存在许多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任一厂商都不能占有 10%以 上的市场份额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 至少存在 50 个以上的竞争者,任一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均微 不足道 2.2.2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决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 求的价格弹性、产品差别化、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和短期成本结构。由于本文主要从前 两个因素来分析我国轿车产业的产业结构, 因此仅对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的相 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 买者或卖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 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 断的形成息息相关,也正因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 要因素。由于市场由买方和卖方组成,因此集中度也有买方集中和卖方集中之分,但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卖方集中。常用到的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 度(concentration ratio,简称 cr)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 hirschman index,简称 hhi) 。 1)行业集中度 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 x (可以是产值、 产量、 销售额、 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式中:crn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 n 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产业中第 i 位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或 n i n i iin xxcr 11 / 2 与本论文相关理论的综述 11 资产总额等数值;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数; n产业的企业总数; 公式中的 n 的取值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确定,通常 n=4 或 n=8。行业集中度综合 反映了企业数量和规模两个决定市场结构主要方面。 但是, 行业集中度也有一些不足: 首先行业集中度反映的只是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总体规模, 却忽略了其余企业的规模分 布情况,因此是不全面的;其次,行业集中度无法反映最大的几个企业之间的相对情 况;再次,这个指标难以反映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程度的变化情况。而对于数值 x 的选择,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需要以不同的数值为基础计算行 业集中度。例如,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使用以职工人数为计算基础的集中度进 行比较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对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而言,使用以资产总额为计算基 础的集中度进行比较的意义也不大。销售额是最常用的计算基础,但是对于纵向一体 化的企业而言,使用它就可能低估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 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公式为: 式中: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产业中第 i 位企业的规模; si产业中第 i 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产业内的企业数。 当市场由一家企业独占,即 xi=x 时,hhi=1;当各个企业规模接近,且企业数 量越多,hhi 指数越是接近于 0。hhi 指数的优点在于:第一,hhi 包含了所有企业 的规模信息,能够反映出行业集中度所无法反映的集中度的差别。第二,由于平方和 具有放大的作用, hhi 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因 此 hhi 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异大小。但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看, 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如何获得一个行业的 hhi 指数。因为计算指数时需要用到行业 中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太现实的。hhi 不过己有研究表明, 在没有所有企业信息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取得 hhi 指数的合理近似值。方法是,在取 得行业前 n 家最大企业的信息后,根据剩下企业可能的对 hhi 的最小和最大贡献估 算出 hhi 指数的最大和最小值,从而估算出 hhi 指数。对于一般的行业如果已知信 n i n i ii sxxhhi 11 2 2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息企业的数量不小于 8 家的话那么在 0 到 1 的基准上, hhi 指数的最大和最小值将没 有显著性差别。 而且甚或规模较大的企业没有被归入到已知信息中也未必会使该估计 方法失去效用。 进入和退出壁垒 对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分析, 主要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原有企业 和指标进入的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1)进入壁垒 关于进入壁垒有两个定义。 一个定义是贝恩在 对新竞争者的壁垒 一书中指出,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 势, 这些优势是哦他能够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的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 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也即, “潜在企业”或新企业在同原有企业竞争中所遇到 的不利性障碍因素。另一个定义是施蒂格勒提出的,他认为进入壁垒是新厂商比老厂 商多承担的成本。本文所采用的是贝恩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 就包括很多,比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绝对成本优势、政策制度等。 2)退出壁垒 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xit)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研究 退出壁垒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不仅进入壁垒的高低会影响企业进入决策,而且退出壁 垒也会左右企业进入的动机。一般而言,影响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有资产专用性和沉 没成本、政策限制和解雇费用。 2.3 市场行为理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 如利润最大化、 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等, 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可以简称为企业 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的制约,反过来,市场行为也作用于市场结构,影 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企业的市场行为分为两大类: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 协调行为。 2.3.1 市场竞争行为 市场竞争行为又可以分成三种具体的行为: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 定价行为 定价行为中主要考察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 2 与本论文相关理论的综述 13 退试图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