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 免费.pdf

收藏

预览图
编号:3927226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28.11KB    格式:PDF    上传时间:2020-01-11 上传人:my****95 IP属地:河南
0
积分
关 键 词:
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 免费 论夏目漱石 晚年 思想 形成
资源描述:
第2 9 卷第1 期 2 X F 年1 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S H A O X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V 0 1 2 9N o 1 J a n 2 0 0 9 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 陈思佳 辽东学院 辽宁丹东1 1 8 0 0 3 摘薹 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 就其思想轨迹来说是一个从东方儒家思想 向西方 人文主义 再向东方道家思想不断旋进的过程 其思想体系呈现出一种东西方人文思想融合 而道寥思想见重的特征 晚 年在苦闷中 他通过发觉近代人内心世界的彷徨与苦闷 训析近代知识分子的 自我 无奈与孤独 极力倡导 则天去私 并以文学作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工具 力图用东方伦理约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欲横流 实现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 则天去私 自我本位 思想形成 中图分类号 1 3 7 0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8 2 9 3 X 2 0 0 9 O l 一0 1 0 8 0 5 夏目漱石 1 8 6 7 1 9 1 6 日本作家 原名夏目金之助 既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 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在人生的长河中他仅仅跋涉了四十九个春秋 生活的历程使夏 目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日本社会的落后 腐败 黑暗的激愤 拖着病痛之躯 以惊人的毅力 先后写 出了十五部长篇和中篇小说 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 两部文学理论著作 及大量的杂文 诗歌 评论 讲演 稿 书信 日记等作品 他真实地描绘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动荡不定的天皇制国家的社会面貌 深刻地刻画 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一 从生活历程的轨迹看晚年的思想转变 思想转变是作者生活经历的结果 而非瞬间完成 因此研究夏目漱石晚年思想转变 从生活历程人手 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1 生活历程及其思想演进 思想是作者生活的结果 夏目漱石波折 丰富 多彩的生活历程是其思想形成的基础 1 童年苦恼埋下的独特自我观念 明治改元的前一年 夏目漱石出生予江户 今东京 牛稀马场下横町一位 名主 之家 此时正是 明治 维新 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 腐朽 落后的封建贵族阶级受到了冲击 夏目家开始衰败 破落 夏目漱石原名为夏目金之助 作为家里的第八个孩子 他的出生 很不受夏目家父 兄的欢迎 出生后 便送人寄养 第二年又被过继给新宿的 名主 盐原昌之助作养子 随之改姓盐原 不幸的是养父母离异 加之不断的迁徙 t J J 年纪就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1 0 岁那年 养父因能力不及 将他送回夏目家 又复 归原姓夏目 一个1 0 岁的孩子 经历这么多变故 甚至三变其姓 实不多见 因而深深地影响着夏目漱石 的思想基础 童年饱尝的这些人间冷酷 虚伪和无助 养成了他憎恨虚伪的心态 正是这种心态形成了他 常常自我反省 不断追求人的诚实和正义 追求理性生存原则 以至有些偏气 固执 时常激越 发狂的性格 特征 2 日本新教育制度影响下的思想拓展 夏目漱石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几乎与日本新教育制度的诞生是同时的 在开明的新教育制度下他小 学时代就接触了不少汉文书籍 尤其是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和唐宋诗文 夏目漱石在 木屑录 1 8 8 9 序中 写道 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 喜作文章 现存的最早作文是 正成论 系1 8 7 8 年用汉语写成的 1 3 后来夏 目漱石在 我受裨益的文章书籍 中说 他讨厌女性般柔弱的和文体 喜爱男性般雄劲的汉文体 C 2 3 通过小 学和中学的汉文学习 夏目漱石加深了汉学修养 从中接受了儒 佛和老庄等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从汉学领 收稿日期 2 0 0 8 1 2 2 0 作者简介 陈思佳 1 9 7 2 一 女 扛苏徐州人 辽东学院日语系讲师 万方数据 第1 期 陈思佳 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1 0 9 略了文学之魅力 并深爱之 虽然曾遭到兄长阻挠 但他并没有放弃汉文的阅读和对文学的酷爱 终养成 了 经国之志 3 日本明治维新后 在 文明开化 的v i 号下 夏目漱石开始涉足西学 这在夏目漱石的人 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为此他曾一度想从事建筑业 但最后还是全身心的投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夏目漱石最终成为文学家 思想家 得益于与正冈子规的结识 在第一高英文科时期 两人经常直接 切磋艺术 交流思想 夏目漱石为正冈子规的 七草集 写过评论 受其感染夏目漱石写成了 木屑录 4 并开始创作汉诗和俳句 正是在正冈子规的引导 影响下 夏目漱石开始了文学的思索 此时 夏目漱石 就读于东京大学英文科 在文学思想的探讨中 夏目漱石大量地阅读了外国哲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著作 拓 展了视野 加深了理论思辩力 不仅撰写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还开始热心于文学创作 但也就在这一时期 身染肺病 严重的咳血加之神经衰弱的困扰 夏目漱石开始滋生厌世主义倾向 为疗病 也为摆脱厌世思想 更放下工作去镰仓园觉寺参禅数十日 此次参禅虽然以失败告终 但增加了 夏目漱石关于禅的生活阅历 禅的悟性丰富了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思想 3 赴英留学萌生 自我本位 思想 1 9 0 0 年 3 0 岁的夏目漱石接受日本文部省赴英国留学工作的派遣 开始了他的 西征之旅 明治维 新之后 夏目漱石虽未像大多世人那样竞相以西学为尚 但在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打下的坚实英文基础 使他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 并极为推崇 到英国后 亲眼目睹了那里的物欲横流 金钱主宰一切的 西方文 明 使他对英国的虚伪 冷酷 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 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知 作为一名具有学者 思想 家 作家潜质的有为青年 夏目漱石不可能不思索日本的将来 不能不为日本青年普遍向往西方社会的国 人倾向而忧郁 一面是对英国现实社会的否定 一面是对英国文学的崇尚 强调自我权利 体现自我价值 的 自我本位 思想 必然成为夏目漱石的人生原则 5 这是夏目漱石留学英国的最大收获 现实生活是最 直接 最深刻的思想导师 自我本位 由此扎根于夏目漱石思想之中 并成为他日后的一贯主张 4 教学实践日渐深化其思想理念 1 9 0 3 年1 月 夏目漱石回到东京 任东京大学英文科讲师 成为该校第一位讲英国文学的日本教师 家庭生活拮据 使夫妻关系更加不和 备课也相当吃力 这些严重地刺激了他那本来就不健康的神经 神经 衰弱再次严重发作 甚至达到精神失常的程度 但是 夏目漱石对英国文学的研究 却丝毫没有中断 相反 还深深地沉醉其中 他讲授的 英国文学形式论 文学论 十八世纪英文学 等课程 凝聚着他的心血 也是他在英国文学研究的结晶 这些研究成果 不断巩固深化着夏目漱石即成思想 以 自我本位 为 主要特征的西方人文主义 为他日后文学创作 乃至文学风格的形成 打下了区别其他任何日本作家的理 论基础 总之 夏目漱石是在文明开放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他的生活历程决定了他的思想发展 轨迹 是一个从东方儒家思想 向西方人文主义 再向东方道家思想不断旋进的过程 他的思想体系 呈现 出一种东西方人文思想融合 而道家思想见重的特征 2 晚年的思想转变 从上面夏目漱石生活历程下的思想轨迹 我们不难看出夏目漱石生活的各个阶段的历程都对其思想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各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特征对其晚年思想转变无不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夏目漱石的晚年思想观 由于长期写作的辛劳 生活的烦恼和对时局的苦闷 夏目漱石晚年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修养寺大患 使他在精神上 艺术上都产生了一个大的回转 追求一种所谓绝对平静的境界 在这种绝对 平静的世界里 他仿佛能感受到个人与世界之间某些不可解释的秘密 他在许多方面开始失去锐气 对社 会失去了抗争精神 对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断地改变着看法 晚年的夏目漱石在努力实现道德上自我完善 的过程中 放弃了原有的 自我本位 思想 明确提出了 则天去私 的口号 6 则天去私 之语系夏目漱石所独创 最初题写在 大正六年文章日记 的扉页上 该书在 十二家文 章座右铭解说 中解释说 天就是自然 要顺应自然 去私就是要去掉小主观 小技巧 即文章始终应该自 然 要天真地自然流露 这既概括了夏目漱石的文学观 又标示着夏目漱石对人生的看法和道德原则的 改变l 告诫人们要去掉私心 代之以遵循更广大的 天 万方数据 1 1 0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2 9 卷 则天 和 去私 在中国典籍中并非同时出现 把两个出自不同之处的词结合在一起 高度概括了夏目 漱石的思想 夏目漱石不赞成人与人之间进行激烈的争斗 而要以 去私 的方法克制自我 修身养性 在 道德上自我完善 2 夏目漱石各个生活历程下的思想轨迹对其晚年思想形成的影响 从社会大背景看 夏目漱石当时生活的日本社会混合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厮杀 狂热的欧化风 潮一过 知识界便从政府拢络的对象降为压制的对象 知识分子再欲借开化鼓吹自由已不复可能 被禁锢 中 大多数人只能在精神世界徜徉 这便是夏目漱石转向 则天去私 思想的社会基础 从个人生活历程 看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导致夏目漱石晚年思想转变的生活基础 个人在家庭中的屈辱地位和家族的不 幸 使年幼的夏目漱石饱览了人间的虚伪 冷酷和自私 因此他从骨子里憎恨虚伪 童年的孤独 很早就意 识到自食其力必须和必然 家庭的冷落 更使他从内心渴求亲情的温暖 正是这些向往在现实生活中的碰 壁 使夏目漱石的思想深处不能不烙印着如何实现人生美好境界的强烈迫求 这就是夏目漱石晚年思想 转变的人生基础 从文化养成看 日本新教育制度下 夏目漱石早年潜心于汉学 热爱中国文化 汉学造诣 极深 汉文能力极强 在正冈子规鼓励下写过不少汉诗 毫无疑问 大量的阅读研究中国典籍 儒家 道家 思想必然对夏目漱石产生影响 特别是对中国典籍中多次出现的 则天 和 去私 的深刻理解 从某种程度 上说已经有了晚年 则天去私 思想的萌芽 只是这种萌芽在后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 到发展 直到晚年才表现出来而已 这是夏目漱石晚年思想转变的文化基础 留学时期与归国初期的夏目 漱石 理想与现实的冲击导致了思想上的回归 留学时期的夏目漱石接受的是 自我本位 是西方人文主 义和自由 平等 博爱的思想 回国后他竭力向日本民众灌输 但王权专制下的日本并没有这种自由 尤其 是修善寺的一场大病和 大逆事件 的血腥镇压 使夏目漱石更加失望 于是便出现了这种思想上的复归 主张 活生生的人 和 自然角色 回国后的夏目漱石 对国内现实生活进行了新的思想探索 但这种探 索使其发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时的祖国自我问题尖锐化了 个人主义 利已主义成了本性 无限制 地膨胀起来 像一个怪影笼罩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到处为非作歹 他感到对于这种本性若不加抑制 放任 下去 社会将充满邪恶 不知走向何处 对此夏目漱石感到惶惑与恐惧 又无能为力 他写了许多作品来 探索解决的途径 他试图告诫人们 个人主义 利已主义的人性是丑恶和罪恶的 但人们无法抹煞它 人们 只能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在痛苦中挣扎 他不断地揭露 批判潜藏在自我之中的丑恶 并为克服这种丑恶 而寻求更高的理想 这无疑构成了夏目漱石晚年思想转变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可见 夏目漱石倡导 则天去私 是他在外压之下 于内心寻求自我解脱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 夏目漱石晚年思想与文学表达 从夏目漱石生活历程 思想轨迹和晚年思想转变的阐述中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夏目漱石晚年 以 则天去私 为座右铭是他一生历程所决定的 作为一位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丰富科学知识的作家 则 天去私 思想必然会在其文学著作中得以体现 而且这种表现是深刻而全面的 夏目漱石怀着对国家 对民族的强烈责感 以文学作为社会批判和文明传播的工具 力图用东方伦理 约束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欲横流 用西方近代价值观批判日本的陈腐与落后 希求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 夏目漱石晚年 则天去私 思想在不仅仅在晚年的文学中才体现出来 在此之前 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这种思想的体现与表达 对于这一点我们下面主要通过其具有代表想的文学作品来 进行分析与探讨 1 代表作 我是猫 对 则天去私 的展示 夏目漱石在留学英国时就意识到 有钱的人多数干的是无学无知的鄙劣之事 其结果是使没有教 养 不足年龄 没有德义的人进入士大夫社会 因而 我是猫 所针对的应该是明治维新后的 金权社会 的 矛盾及维新的不彻底性 即 利害 正邪 善恶 不安 空虚 等 小说以猫为主人公 用猫的眼睛看 世界 用猫的嘲讽和评判来否定封建丽落后的旧事物 表现为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诸如 拜金主义 利己主义等弊端的不满 小说中猫的主人苦沙弥是一个可爱又可笑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为一个矛盾体 苦沙弥的个性既具有 心地偏狭 任性 迷信 随波逐流地消极混世 又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常常自许清高 但他善良 正 万方数据 第1 期 陈思佳 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 直 鄙视世俗 不与肮脏 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绝不趋炎附势 他对金钱万能的社 会极端不满 憎恨权贵 厌恶社会中充满了的伪君子 痛恨资本家韵走狗 小说通过对他与铃木藤十郎 甘 术医生和八木独仙的交往与矛盾 展现了作者的郁闷与愤懑 作品无论是描写铃木藤十郎的 狂 还是甘 木医生的 死 及八木独仙的 信 虽然都体现了夏目漱石的东方宗教观和社会观 但对三个主人公命运的 描写 最终结点 都只能在精神信仰上寻求解脱 这是对 则天去私 的初次展示 2 过了春分时节 对 则天去私 的演进 一一 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减弱了对 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加深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剖析 小说具体 细致地剖析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作品 深刻地揭露和鞭挞了主人公须永敏感 多疑 自私 处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 用感人的细 节描写 呼唤像主人公须永那样生活于虚伪 欺骗世界之中的个人中心式的人 迷途知返 小说凸现的主 题是 只有真诚才是拯救心灵变异之天性良药 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 越来越接近夏目漱石 则天去私 的 思想本质 3 心 明暗 晚期作品对 则天去私 的完整演绎 1 9 1 4 年的长篇小说 心 分为 先生和我 父母和我 先生和遗书 三部分 贯穿小说的 我 是一个 举足轻重的人物 小说讲述了 我 一个由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到利己主义的加害者再到利已主义的受害者 的心理演变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从忏悔走向自绝之路的心路历程的见证人 小说通过 我 的不诸世事 年轻 单纯 正直 求知 与先生的复杂 谨慎 敏感 多疑 猜忌 妒嫉 矛盾 隐瞒 欺骗的对比 把明治时代 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 可悲 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 并以此严厉而忠实地揭示明治 时代没落的封建意识对人们行为的左右 小说中的 我 从先生那毫不粉饰的心灵独白中获取了活生生的 教训 摈弃旧时代知识分子的 自我本位 少点猜忌 妒嫉 隐瞒 欺骗 以单纯 正直的道德实现自我完善 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社会在思想道德上的支离破碎深感伤痛 对所谓 文明开化 持批判态度 1 1 3 1 9 1 1 年 夏目漱石在和歌山作了题为 现代日本之开化 的演讲 痛斥日本 文明开化 的浅薄 他看到 资 本主义所到之处 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人们欲望的扩张 功利主义及颓 废 生存竞争等日益严重 为了生存 人们之间所剩的 就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人们在竞争与加速的生 活节奏中欲罢不能 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准则 夏目漱石的批判入木三分 在这个演讲 中 他将日本人在西洋洪流冲击下的狼狈相 以及在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方面造成的畸形 病态剖析得淋 漓尽致 他说 开化是发现人类活力之途径 但西方是在如行云流水般地自然进行的 日本却是在半夜火 警钟下突然蹦下床来 睡眠未醒 狼狈不已的 外发 的情况下起步的 不同于西方的 内发 他认为气息 奄奄地倒在路旁呻吟是其必然的结果 只有使日本的开化变为 内发 的 才有可能摆脱可悲的下场 用这 个演讲去感受和理解长篇小说 心 无疑会鲜明的看到夏目漱石 则天去私 思想在作品的完整而深刻地 表现 夏目漱石最后一部长篇 明暗 同其所有晚期作品一样 也是本着所谓 则天去私 的精神创作的 夏目漱石晚年以 则天去私 为座右铭 这既反映了他对专制政体的厌恶 又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委曲 求全 夏目漱石的思想矛盾主要在此 他不能不处于极度的苦恼之中 长篇 明暗 的创作 旨在揭露世人 心灵深处的利已主义 促使他们反省 把他们带进自由 明朗 理智的境界 但是 无论是这种西方近代人 道主义的主张 还是东方禅学宗教思想的说教 对业已腐败的日本资本主义明治末期的社会 都无济于事 所以他感到现实黑暗的沉重和前途的渺茫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 总有一个孤独 愤世 绝望的影子存在 这 也是夏目漱石晚年悲观厌世和宗教冥想的文学表达 夏目漱石深遂的思想境界和辉煌的艺术造诣 是其现实生活体验的结果 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创立建 立了功勋 诚然 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还不能估计得过高 或者说只是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拂尘的作 用 然而 他毕竟是一位头脑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 自身的现实生活体验让他对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 他的 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在日本文学史上是无人可比的 他无疑是日本近现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当之无愧 的莫基人 他的文学成果不仅是日本文学的珍品 而且也应该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I 下转第9 4 页 万方数据 9 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2 9 卷 1 1 申小龙 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 社会铬言学纵横谈 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 9 9 1 4 1 4 2 1 2 1 G u m p e r zJJ I 锄目1 8 9 ei nS o c i a lc 麟l p s M S t a n f o r d S t a n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1 1 3 1 G u m p e r zJJ S o e i o l i n g u i s t i e s S e e c t e rR e a d i n g s M I H a r m o n d s w o r t h P e n g u i n 1 9 7 2 2 0 3 2 2 4 1 4 柚a k ic W i d d i c o m b i eS I d e n t i t y 聃蚰a e h i e v e m e ma n d at c o l M 1 L o n d o n s a g e 1 9 9 8 6 1 5 1 A n a0 S 锄d 删 c M o d e l i n gt h eS p e e c hc o m m u n i t y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a n dV a r i a b l et y p 怕i nt h eM e c a nS p a n i s hs e t t i n g J I a n g u a g ei nS o c i e t y2 7 2 3 5 1 1 9 9 8 1 6 1 L b o w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t i cP a t t e r n s M P h i l a d e l p h i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P r e s s 1 9 7 2 3 1 4 1 7 1 1 8 1 9 1 B l c o m f i e l dL I 舳羽 a g e M N e w Y o r k H o l t R i n e h a r ta n dW i n a t i o n 1 9 3 3 4 5 G u m p e nJ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 t h eS o c i a lS e i e n e e s M 1 L o n d o n M a c m i l l a n 1 9 6 8 O nS p e e c hC o m m u n i t yo fI m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7O f f s p r i n g L u oY u s h i D e p a r t m e n t0 fC h i n e s eh I l g I m g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W e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W e n z h o u Z h o i a n g3 2 5 0 3 5 A l 碰r a e t T h ep a p e rf i r s t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s o c i o l o g i c a lc o m m u n i t ya n dl i n g u i s t i cs p e e c hc o m m u n i t y A n di tf l l l 曲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m a i ne l e m e n t so fs p e e c hc o m m u n i t ya n dt h ec o g n i z a n c ec r i t e r i o n s u b j e c f i v es e l f i d e n t i t y L a s t 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S p e e c hC o m m u n i t y 唧p u tf o r w a r da b o u tt h ei m m i g r a n tw o r k e m O f f s p r i n g O p e na n dd u m m y e x t e n s i v ea n dr e l a x a t i v e f l o w i n ga n dh e t e r o g e n e o u 8 K e yw o r d s t h eS p e e e hC o m m u n i t y t h em a i ne o g n i z a n e ec r i t e r i o n t h e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p e e c hC o m m u n i t ya b o u tt h ei m m 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 呱p r i l I g 上接第1 1 0 页 三 结语 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 就其思想轨迹来说是一个从东方儒家思想 向西方人文主义 再向东方道家思想逆向旋进的过程 因此其思想体系呈现出一种东西方人文思想的融 合 而道家思想见重的特征 他在苦闷中深刻的认识到个人主义 利已主义在当时已经成了社会本性 利 己自私像一个怪影笼罩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到处为非作歹 他感到对于这种丑恶的人的本性若不加抑制 放任下去 社会将充满邪恶 不知走向何处 对此夏目漱石感到惶惑与恐惧 又无能为力 他通过发觉近 代人内心世界的彷徨与苦闷 剖析近代知识分子的 自我 无奈与孤独 极力寻觅超越 自我 自私而委身 于 天 的自在和谐之境 因此 他晚年倡导 则天去私 这是他在外压之下 于内心寻求自我解脱的一种 无可奈何的主张 他怀着对国家 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 以文学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 试图告诫人们 个人 主义 利已主义的人性是丑恶和罪恶的 要不断地揭露 批判潜藏在自我之中的这些丑恶 并为克服这种丑 恶而寻求更高的理想 实现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福田清人 夏目漱石 M 清水书院 昭和4 8 年 2 濑沼茂树 夏目漱石 J 1 东京大学出版会刊 1 9 6 2 3 1 飞鸟井雅道 日本 近代文学 M 三一书院 1 9 6 1 4 从田切进 日本刃名作 M 1 中公新书 昭和5 3 年 5 近代小说力读再方 2 M 1 有斐阁新书 1 9 7 9 6 1 欧外E 漱石 M 1 樱枫社 熙和5 6 年 7 1 永田广志 日本哲学思想史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7 8 万方数据 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 作者 陈思佳 作者单位 辽东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3 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 卷 期 2009 29 1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 7条 参考文献 7条 1 福田清人 夏目漱石 昭和48 2 濑沼茂树 夏目漱石 1962 3 飞鸟井雅道 日本 近代文学 1961 4 从田切进 日本 名作 昭和53 5 近代小说 读 方 2 1979 6 欧外 漱石 照和56 7 永田广志 日本哲学思想史 1978 引证文献 1条 引证文献 1条 1 王会玲 日本国民作家 夏目漱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期刊论文 学理论 2009 30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 辽宁师范大学 sylstsg 授权号 57facbbf b6bd 4b49 986d 9da600766b26 下载时间 2010年7月 1日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形成 免费.pdf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3927226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