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吸引维度与三型人格特质问卷分析.docx_第1页
性吸引维度与三型人格特质问卷分析.docx_第2页
性吸引维度与三型人格特质问卷分析.docx_第3页
性吸引维度与三型人格特质问卷分析.docx_第4页
性吸引维度与三型人格特质问卷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吸引维度与三型人格特质问卷分析目 录摘要1Abstract11 引言32 文献综述42.1 性吸引42.2 人格特质52.3 已有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73 研究意义74 研究方法84.1 被试84.2 工具84.3 研究程序94.4 统计分析95 研究结果95.1 性吸引总体状况分析95.2 性吸引类型特征分析105.3 性吸引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126 讨论156.1 性吸引类型的总体状况156.2 大学生性吸引类型特点166.3 性吸引与人格特质的关系176.4 研究不足177 结论18参考文献19致谢22附录1, 问卷条目23附录2结果的全部spss 截图24摘要:为了明确个体性吸引的特点以及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女性性吸引问卷和精神、感官、功利满足型女子量表对128名女性大学生性吸引状况和人格特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当前个体的性吸引类型以异性性吸引为主;(2)家庭所在地为城市以及独生子女的个体更加容易出现同性和双性性倾向;(3)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型人格特质与个体的性吸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负向联系。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过去研究中的空白之处。关键词:性吸引,人格特质,调查分析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sexual attra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this study used female sexual attraction Questionnaire and spiritual, sensory, utilitarian type meet the woman Scale of 128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tatus and sexual attraction Personality of a survey and found that: (1) the current type of individual sexual attraction to the opposite sex sexual attraction based; (2) the one-child family location for the city and individuals more prone to homosexual and bisexual sexual orientation; (3 ) there is a close link between the sensory negat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utilitarian meet individual sexual attra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can make up for gaps in previous studies largely.Keywords: sexual attra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1 引言 繁衍后代是个体一生中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如何有效的保证自己能够顺利的繁衍也显得尤为的重要1。而在这个过程中,性吸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性吸引类型能够感受到异性个体对于自身的吸引力,从而自身与异性结成配偶,促进繁衍行为的发生。但是从社会中存在的情况看来,当前人类的性吸引类型并不仅仅局限在于异性性吸引类型上,而普遍存在着同性或者双性的性吸引类型,对于这种会阻碍个体繁衍的现象,除了基因方面的原因之外2,心理学家一直不能够很好的从心理层面进行解释。人格是个体内部特征的整合,能够最大程度的反应出个体的内部特征特点。而事实和多数研究都已经表明,人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个体的大多数心理特征3,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人格特质的不同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性吸引的多种类型做出解释?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这一点。因此本研究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以及性吸引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人格与性吸引之间的关系,为多种性吸引类型的存在提供新的解释。2 文献综述2.1 性吸引 性吸引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等束缚,很少有学者对于性吸引的问题进行研究。直到近年来,随着思想的逐渐解放,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性吸引也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研究,并对性吸引进行了更为科学化的定义,目前公认比较合理的定义是:性吸引是性取向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是指个体由于他人的吸引而产生性激动或者性欲望的现象4。跟性取向一样,根据激发个体性激动或者性欲望的对象不同,性吸引又可以分为异性性吸引、同性性吸引和双性性吸引5。关于性吸引产生和作用的理论解释,目前大多数是放在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个体生存的最终目标就是繁衍后代,因此就需要多种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来帮助自身识别外界能够促进自己繁衍的条件,这也就导致了个体性吸引的产生。有着良好性吸引的个体,能够在有优秀异性时,激发自身的性欲望,从而去产生追求行为,与优秀异性结成配偶,促进自己的繁殖,因此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繁衍后代,将自身较好的性吸引基因传递给后代,而不具有良好性吸引的个体因为无法识别这种外界优秀异性的状况,其基因就会有更少的机会传递下去,导致其基因的灭亡。在这种长期的进化条件下,就会导致性吸引普遍存在于人类群体之中 6。但是,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虽然较好的对性吸引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但是其解释的主要是异性性吸引,有关同性性吸引和双性性吸引这种与繁衍比较相违背的现象,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理论解释。因为性吸引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研究领域,因此目前有关性吸引的研究中,还缺乏比较成熟的测量方式,仅有少数研究使用实验的方法对性吸引进行了测量有研究。例如有研究者通过假想与他人发生性关系,之后进行情感评定的实验方式,对某个民族的性吸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该民族中,常被误解为情侣的一种关系,本身并不是由性吸引所决定的,因此证实了这种关系并不是情侣,而仅仅是朋友的关系7。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有关性吸引的测量方法和研究都比较少,因此性吸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还不得而知。2.2 人格特质人格的研究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是心理学家们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从目前看来,各个学者对人格的定义并没有获得一致,例如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表现出来和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综合体,而这种综合体往往是由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卡特尔则认为人格一种稳定的个人倾向,这种倾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在某些情境中的反应进行预测,而且这种倾向与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8;我国也有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思、情、行的整合所形成的独有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具有个体差异性9。虽然这些有关人格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统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例如:他们都强调人格是一种行为的综合模式、都强调人格是一种行为上的倾向。因此本研究在前人有关定义的基础上认为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已经表现出来和没有表现出来的思、情、行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是在先天和后天的一起作用下所形成的,并且具有稳定的个体差异性。因为人格特征的重要性,所以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学者对于它的广泛关注,并开发了大量的方法用于对人格特征进行研究,目前看来,人格特征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因为问卷测量的便利性,研究者开发出来了大量的问卷用于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最为常用的就是大五人格量表,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ea在1987年编制完成,共计由240个题目组成。因为题目数量较多,施测起来较为麻烦,Costa和McCrea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五人格量表的简版(NEO-FFI),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五人格的简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有60到题目组成,可以划分为五个分量表,分别为神经质分量表、外倾性分量表、开放性分量表、宜人性分量表和尽责性分量表,已有研究表明,大五人格量表简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除此之外,应用比较广泛的人格特征量表还有埃里克森人格问卷11,卡特尔所编制的16PF人格调查问卷12等。也有少部分研究者通过实验、传记分析等方法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1314。通过以上的测量方法,研究者对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关人格特征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大学生,例如有研究者发现男性大学生的外倾性要显著的高于女性的外倾性15,还有研究者的研究也获得了较为相似的结论,即大学生人格特征一些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16。2.3 已有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有关性吸引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匮乏,性吸引在群体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还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明确性吸引的特点,从而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做进一步的铺垫。此外,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来,还没有研究涉及到性吸引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性,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现象中的关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考虑到女性会更加关注性吸引,因此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加的明确和富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将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问题,本研究假设:假设H1: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个体在性吸引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假设H2:性吸引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联系。3 研究意义本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方面意义:理论意义:目前有关性吸引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之处,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过去研究中的空白,明确性吸引的特点以及与人格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人格的角度对性吸引的多种类型进行解读,为后续有关性吸引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借鉴。现实意义:性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与个体的繁衍密切相关的,因此明确性吸引的特征以及其相关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改善当前不当的性吸引类型,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4 研究方法4.1 被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共计发放问卷152份,回收问卷139份,问卷回收率为91.44%,剔除漏答、顺序作答等无效问卷后,共计获得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为92.09%,平均年龄22.211.25岁。4.2 工具女性性吸引问卷,本问卷根据性吸引力相关概念和理论编制完成,共计5道题目组成,例题如:“对布娃娃和过家家之类游戏,我儿时一直?”采用likert7点计分的方式进行计分,“0”-“6”分分别表示“很喜欢或者很感兴趣”到“很讨厌”,以被试得分的总分作为衡量被试所述性吸引类型的标准,总分为0-10分者为异性性倾向,总分为11-19分者为双性性倾向,总分为20-30分者为同性性倾向。通过对问卷的信度计算后发现,该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85,具有良好的信度。精神、感官、功利满足型女子量表,该问卷由我国学者编制完成。问卷共计有30道题目组成,分为精神型、感官型和功利满足型三个人格维度。采用两点计分的方式进行计分,选择是计“1”分,选择否计“0”分,以被试得分的总分作为衡量被试人格特质的标准,被试在某种人格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则说明该被试更符合这种人格特质。本研究中,各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78、0.79和0.69,全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75。4.3 研究程序问卷打印装订成册后,利用周日等图书馆人流较为密集时间,在图书馆自习室进行问卷的统一发放工作,问卷由研究者本人亲自发放到女性大学生手中,并在10分钟后进行统一回收。问卷回收完毕后,发放给被试纸笔等纪念品。4.4 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工作,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5 研究结果5.1 性吸引总体状况分析首先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被试性吸引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性吸引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性吸引类型NMSD异性性倾向626.521.35双性性倾向3812.352.12同性性倾向2823.542.25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结果中,人数最多的性吸引类型为异性性倾向群体,为62人,占总人数的48.44%,平均得分6.52分,标准差为1.35;其次则是双性性倾向群体,为38人,占总人数的29.69%,平均得分12.35分,标准差为2.12分;同性性倾向群体的人数最少,仅为28人,占总人数的21.88%,平均得分23.54分,标准差为2.25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个体仍是处于异性性倾向的性吸引类型上,这比较符合当前社会中的基本形式。5.2 性吸引类型特征分析首先对不同年级个体在性吸引得分上是否具有差异性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 不同年级性吸引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年级NMSDF性吸引得分大一3811.241.591.32大二3212.121.32大三3511.591.54大四2312.011.65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个体在性吸引得分上并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F(3,124)=1.32,p0.05,因此可以说明不同年级的个体在性吸引上具有比较一致的倾向。其次,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探讨不同家庭所在地个体性吸引得分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3 不同家庭所在地个体的性吸引得分差异分析结果家庭所在地NMSDt性吸引得分城市5113.241.564.35*农村7710.251.64注:*表示p0.001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个体在性吸引的得分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t(127)=4.35,p0.001,具体表现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个体的得分要显著的高于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个体的得分,这也就说明了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个体,更加容易出现双性倾向和同性倾向。最后,同样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探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个体在性吸引的得分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 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个体性吸引得分比较结果是否独生子女NMSDt性吸引得分是7813.251.573.69*否5010.241.47注:*表示p0.001从表中可以看出,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个体在性吸引得分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t(127)=3.69,p23双性性倾向385.551.24同性性倾向285.051.21功利满足型异性性倾向626.581.546.21*1213双性性倾向385.891.35同性性倾向285.781.45注:*表示p0.05,这说明了性吸引类型与精神型人格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而不同性吸引类型的个体在感官型人格上的得分之间则具有显著性的差异F(2,126)=5.23,p0.001,LSD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感官型人格特质的得分上,异性性倾向个体的得分要显著的高于双性性倾向个体的得分(p0.001),也要高于同性性倾向个体的得分(p0.001),而双性性倾向个体的得分同样要显著的高于同性性倾向个体的得分(p0.001),这基本上表明了一个趋势,即感官型得分越高的个体,其越倾向于传统的异性性倾向;而在功利满足型人格的得分上,不同性吸引类型个体的得分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的差异,F(2,126)=6.21,p0.001,LSD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异性性倾向类型个体的得分显著的高于双性性倾向个体的得分(p0.001),这同样反应出了一个趋势,即功利满足型人格得分越高的个体,他们的性吸引类型就越符合传统的异性性倾向类型。为了更加明确人格特质对于性吸引力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被试在感官型和功利满足型人格上的得分作为自变量,以被试在性吸引类型上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使两个自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6 人格特质与性吸引的回归分析自变量因变量R2t感官型性吸引得分0.45-0.325.32*功利满足型-0.376.35*注:*表示p0.001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感官型和功利满足型同时进入回归方程以后,回归方程显著,F(2,126)=,6.98,p0.001,他们对于性吸引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的性的水平,且可以解释性吸引变异的45.00%,因此可以说明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型人格特质均能够负向预测个体的性吸引,这个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假设H2得到了证实。6 讨论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个体的性吸引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一些研究结果,在以下进行讨论。6.1 性吸引类型的总体状况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当前的个体中,性吸引类型还主要是一异性性倾向为主的,这与其当前社会对于性吸引类型认知比较相一致17。之所以如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就像上述所论述的那样,性吸引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提升个体的繁衍的成功率而服务的,而繁衍本身也需要与异性之间的恋爱、结婚才能够实现的,因此异性性吸引类型的存在有着较高的繁衍价值18,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性别刻板印象所导致的,对于个体而言,往往从小就会被约束与性别不适当的行为,其中同性性倾向和双性性倾向更是被重点约束的行为,而且个体一旦表现出同性性倾向或者双性性倾向,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19,因此在当前社会中的性吸引仍然是以异性性倾向为主的。总而言之,本研究的有关大学生性吸引整体状况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十分一致的,进一步证实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仍然是一异性性吸引类型为主的。6.2 大学生性吸引类型特点针对性吸引类型的特点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性吸引的得分上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即他们有着相同的性吸引特征,这个研究结果与前人针对中学生性吸引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0。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虽然经历了大学不同年限的教育,但是性吸引类型更多的是童年时期经过长时间所形成的,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是短时间内的大学教育可以改变的,因此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性吸引上具有比较相同的特征21;而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个体在性吸引力的得分上则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个体的性吸引得分显著的高于家庭所在地为农村个体的性吸引得分,也就是说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个体更加容易出现双性或者同性的性倾向类型,这个研究结果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城市个体受文化的影响更多所导致的,从现在的传媒看来,对于双性和异性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例如很多媒体都在呼吁关爱同性恋者等等,而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个体因为更加容易接受到这些信息,所以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同性性倾向和异性性倾向的增加22;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个体性吸引得分比较上,独生子女的性吸引得分显著的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性吸引得分,这个研究结果与前人在普通青年群体中所获得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这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更加容易出现双性或者同性性吸引类型,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对于独生子女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异性的兄弟姐妹,并且收到父母的加倍呵护,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不是很好,从而导致他们有着更多的同性和双性性倾向24。总而言之,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以及拓展大学生性吸引特点的研究成果。6.3 性吸引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在明确了当前大学生总体性吸引状况和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吸引类型个体在不同人格特质上的得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仅仅体现在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型人格特质上,而在精神型人格特征上则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了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型人格特质与性吸引之间存在着这密切的联系,随后的回归分析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即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型人格特质可以负向预测个体的性吸引得分,这属于本研究创新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没有得以体现。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人格特质得分比较高的女性,往往更多去追求配偶的外貌以及能够带给自身的资源,而这两者通常只有男性身上才能够获得,在这种人格特质的引导下,女性就更加有可能被男性激发起性欲望,使得她们的性吸引类型为异性性吸引22。总而言之,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性吸引类型之间的联系,并从全新的人格特质角度对大学生性吸引的多种类型进行了解读。6.4 研究不足 本研究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样本仅仅来自于一所大学,样本数仅为128人,因此研究结果在推广的普世性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增强研究结果的普世性。(2)由于本人数据分析能力有限,所采用的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遗漏之处,例如人口学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等,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选用更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7 结论本研究最终获得了以下的研究结论(1)当前个体的性吸引类型以异性性吸引为主。(2)家庭所在地为城市以及独生子女的个体更加容易出现同性和双性性倾向。(3)感官型人格特质和功利满足型人格特质与个体的性吸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负向联系。参考文献1 华小萌, 刘海燕.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看现代社会文明对于人类婚恋关系的影响J. 求实, 2013 (A02): 103-106.2 倪伟波. 性取向, 基因说了算?J. 科学新闻, 2014, 24: 032.3 陈仲庚, 张雨新. 人格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34-36.4 赵洪鑫. 性取向及其影响因素J. 性教育与生殖健康, 2010 (3): 21-24.5 DeCecco,J.P. Definition and mean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1981.6:1- 67.6 任天. 人类会被体味相近的异性吸引J. 科学大观园, 2013 (12): 80-80.7 肖二平, 张积家, 王娟. 摩梭走访制下的阿注关系: 是亲属还是朋友?J. 心理学报, 2015, 12: 007.8 韩雪. 大学生人格特征, 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9.M2019748939 彭冉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3-124.10 姚若松, 梁乐瑶. 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 (NEO-FFI) 在大学生人群的应用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4): 457-459.11 钱铭怡,武国城, 朱荣春, 等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EPQ-SC) 的修订 J 心理学报, 2000, 32( 3) : 317 32312 魏鹏程, 舒剑萍.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 16PF 人格因素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0(4): 70-72.13 宁淑娥, 谭景锋, 闫国林. 军校新生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和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18: 445-446.14 舒跃育. 诸葛亮人格特征成因的心理传记学研究J. 阴山学刊: 社会科学版, 2011, 25(6): 22-26.15杨雪花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中国校医,2001,15.32-36.16林静767名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中国校医,2007,21(3):26-28.17 李双会, 许锦秀. 大学生同性恋取向研究进展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0): 374-374.18 林振林, 王国芳. 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2): 262-270.19 李慧英. 性别刻板定型与 “文化陷阱”J. 妇女研究论丛, 2014, 3: 014.20 孙训民, 任兴全, 宋雅静. 宿州市某初中学生性取向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23):1-4.21 张艳辉, 鲍宇刚, 陈浩,等. 男性同性恋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47-49.22 郑丽军, 吴小勇. 性取向与人格J. 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Institutions, 2008(3):55-58.致谢历时两个月,这篇论文终于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艰辛,也收获了很多,这段大学的回忆以及写作论文的回忆,必将成为我此生最为珍贵的回忆。在此,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沈政老师。沈老师在百忙之中时时牵挂着我们论文的进展情况,无私关心的背后,是老师疲惫的身影。感谢老师经常抽时间在课余给我们提供指导,正是有了老师无私的指导,我才能够有机会完成这篇论文,在这里想跟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谢谢您! 其次我要感谢日常课程中教授我们课程的各位老师,你们的无私教导是我学习到知识的保证,学生毕生难忘,谢谢你们!感谢班级里的各位同学,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在上课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给我平时的学习以及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具大的帮助。感谢本文中所涉及文章的作者,正式因为你们勇于向前的学术精神,才使得有多种多样的学术成果得以出现,才使得我们这些后来者有了引用资料的机会,谢谢你们为人类学术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这次论文。附录1, 问卷条目测试说明: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回答每一个题目,不要遗漏。对每一个题目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目上过多思考。每个题目只能选一个答案,在上面花圈。问卷一1 对布娃娃和“过家家”之类游戏,我 儿时一直很喜欢,常常喜欢, 偶尔喜欢 无所谓,觉得没意思,有时觉得讨厌 总是很讨厌 0 1 2 3 4 5 6 2在路中碰上帅哥总是多看几眼, 常常多看几眼,偶尔看几眼,没兴趣看,觉得没意思 觉得讨厌 觉得很恶心 0 1 2 3 4 5 6 3. 对一些情感剧目,我 总很有兴趣,经常感兴趣,偶尔感兴趣,没有兴趣,有时不想看,经常不爱看,总是不爱看0 1 2 3 4 5 6 4. 对开车寻路辨别方位,或寻找新地址,我做的不错,偶尔问路,总是靠问路,无所谓,偶尔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