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 结构研究法.doc_第1页
天然药物化学 结构研究法.doc_第2页
天然药物化学 结构研究法.doc_第3页
天然药物化学 结构研究法.doc_第4页
天然药物化学 结构研究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研究法1.化合物的纯度测定熔点(mp):是否有明确,敏锐的熔点薄层色谱(TLC)检查:样品在三种展开系统中均可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定为单一化合物高压液相色谱(HPL):只出一个峰2.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3.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4.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1)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 例:刺果甘草根中分得的某白色针晶。分子量测定:常用质谱法质谱电子轰击质谱(EI-MS):适用于不发生热分析,易气化的化合物场解析质谱(FD-MS):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极性大、难挥发的化合物,如糖苷、氨基酸肽类等。快速原子轰击电离(FAB-MS):比FD-MS更先进,可提供更全面信息(2)同位素丰度比法(适用于分子量在500以下,又能生成稳定分子离子的化合物)例:某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在质谱图中测出M、M+1和M+2峰的强度分别为1.5、0.084和0.009。试确定分子式解:(M+1)/M=5.6% (M+2)/M=0.6%由于(M+2)/M4%故可知该化合物不含S、Cl和Br查贝农表在相对分子质量为102栏中绘出21个式子,其中(M+1)/M和(M+2)/M相近似的有(M+1)/M (M+2)/M C4H12N3 5.66 0.13 C5H10O2 5.64 0.53 C5H11NO 6.02 0.35由氮规则可知,C4H12N3和C5H11NO均含有奇数N,相对分子质量不可能为偶数应予以排除,剩下的C5H10O2与实验数据最接近,因此可确定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5H10O2 氮规则:分子中含有偶数氮原子或不含氮原子时,其相对分子质量为偶数,(3)高分辨质谱(HR-MS)法:可将物质的质量精确测定到小数点后第3位。求算分子不饱和度。教材P39(二)质谱质谱法(MS):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的测定来进行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质谱:质量对电核的比值(质荷比)的大小依次排列所构成的图谱,称质谱,质谱非光谱,而是带电粒子的质量谱。质谱的表示方法:质谱图(P39图1-24),质谱表和元素图(三)红外光谱红外(IR):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4000625cm-1)处引起吸收。测得的吸收谱图叫红外光谱(IR)。特征频率区:(4000-1500 cm-1)-特征官能团的吸收出现在该区域 苯环 1600 1500 cm-1 羰基 1700 cm-1C=C 1620 cm-1-CH2- 2960 cm-1C-O- 120010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的区域,其中许多吸收因原子或原子团的键角变化引起,形状较复杂,犹如人的指纹,可据此判断化合物的真伪。(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分子中的电子因光线照射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其中及n跃迁 的吸收光谱出现在紫外及可见区域(200700nm)称做UV适用范围:适用于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的结构的化合物以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五)核磁共振(NMR)定义:当用频率为兆赫数量级,波长很长(约0.610m),能量很低的电磁波照射分子时,能使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光谱。氢核磁共振(1H-NMR) 化学位移():1H核因周围化学环境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时产生的屏蔽效应也不同。不同类型的1H核共振信号出现在不同区域。如教材P44表1-13。屏蔽效应 :若考虑1H核近邻有给电子原子(或基因),其上电子云密度,称屏蔽作用,向高场移去屏蔽效应:在所考虑的1H核附近有拉电子的原子(或基团),使其电子云密度降低,即屏蔽效应降低,称去,向低场移。峰面积积分曲线1H-NMR谱上积分面积与分子中的总质子数相当,故如分子式已知,可据此算出每个信号所相当的1H数。例:下图为乙醇的核磁共振谱(低分辨率),其中峰面积比为1:2:3,因此三个峰分别为OH、-CH2-及-CH3-CH3-OH -CH2-信号的列分及偶合常数(J):磁不等同的两个或两组1H核在一定距离内会因相互自旋偶合干扰而使信号发生分裂,表现出不同裂分,如S(singlet单峰)、d(doublet二重峰)、t(triplet三重峰) 、q(quartet四重峰) 、m(multiplet多重峰)。低级偶合系统,某一质子裂分后,谱线数=n+1(干扰核数目)偶合常数J:表示相互干扰的强度,大小取决于间隔键的距离。间隔键数越少,J越大;间隔键数越多,J越小。烯丙基型偶合常数, 芳香质子偶合常数(教材P44)13C-NMR化学位移():碳的杂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J13C共振信号出现的范围。SP3杂化的13C核,屏蔽效应最大,共振吸收在最高场, 值最小;SP杂化次之;而SP2杂化,屏蔽效应最小,共振吸收在最低场,值最大,如SP3 :-CH3,-CH2-,-CH- C = 050ppmSP :-C三CH,-C三C- C = 7090ppmSP2 : C=C ,-CH=CH2 C = 100150ppmSP2 : C = 120160ppmSP2 : 羰基 C = 150220ppm糖 C2-C6 C = 6080ppm C1 C = 100110ppm峰面积积分曲线不与碳的个数成比例,与碳的种类有关基本谱图首先看两个结构式化学环境磁环境皆相同 化学环境相同磁环境不同结论:化学环境不同,则磁环境一定不同化学环境相同,则磁环境不一定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常采用一些特殊测试技术,这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各种图谱噪音去偶(全氢去偶)提供一个射频,射频覆盖全部氢的共振频率,氢对碳偶合将全部消失,如果碳的化学环境、磁环境相同则出现单峰偶合谱保留1H对13C的偶合,异核偶合,裂分符合n+1规律特点:a.可区分伯、仲、叔、季碳 伯-CH3 (q四重峰) 仲-CH2- (t三重峰) 叔-CH -(d二重峰)季 (s单峰)b.峰裂分的灵敏度降低埋在噪音席偏共振去偶谱保留了部刖氢对碳的偶合。在做13C谱时,首先采用噪音去偶,一般的q3C谱都是噪音去偶后的谱图,若需要了解分子中某些H的情况,就需作偏共振去偶。偏共振就是保留了J与13C直接相连H的偶合,远离13C的H的偶合都去掉,用此法可了解直接和C相连的H的个数,以判断是CH3、CH2还是CH等。选择氢核去偶谱选择照射后,相关的氢的峰增高,图谱变得简单易读, NOE图谱当分子内有空间位置上互相靠近的两个氢核A和B,若采用双共轭法照射B,使其饱和,则与其靠近的A核的共振信就会增强,这种现象称NOEDEPT(目前已成为13C-NMR谱的一种常规测定方法)通过改变照射1H核的脉冲宽度()或设定不同的驰豫时间,使不同类型的13C信号在图谱上呈单峰形式分别朝上或朝下伸出,故灵敏度高,信号之间很少重叠,例区别伯、仲、叔、季、碳,教材P48/图1-35二维核磁共振(2D-NMR)在一维核磁共振谱(1D-NMR)中,若信号过于复杂或堆积一起难于分辨时,则识别信号之间的偶合关系困难,此时采用2D-NMR效果良好。(六)旋光光谱(ORD)定义:以照射波长为横坐标,比旋度(摩尔旋光度)为纵坐标制得的图谱。旋光度a,比旋光度a谱图特点结构中一定要有手性原子,即该被测化合物有光学活性手性碳(氢)旁边有n跃迁基因(C=0),能显著影响谱线1.旋光谱种类无峰无谷,从长波向短波方向逐渐升起 正性平坦谱线 无峰无谷,从长波向短波方向逐渐降低 负性平坦谱线 (有手性碳,但无n基团)从长波向短波方向,先锋后谷 正性cotton曲线从长波向短波方向,先谷后峰 负性cotton曲线 (有手性碳,且有 n基团)多峰多谷 复合cotton曲线, 有多个基团,出现多峰多谷2.旋光谱测定意义 解决构形,构象问题方法:找出ORD谱的谱形和Cotton效应与构形或构象之间的关联,并用立体结构尽可能相似或相反的已知化合物与未知化合物的ORD谱作比较,以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立体结构。香豆素波谱学特征(一)紫外光谱UV下显蓝色荧光。 C7位导入-OH荧光增强 -OH醚化后荧光减弱 母核上无含氧官能团取代时: 274 nm苯环 311 nma吡喃酮环 有含氧取代时:最大吸收向红位移。(二)红外光谱 3025 3175 cm-1 C-H 伸缩振动 1700 1750 cm-1 C=O伸缩振动 1500 1600 cm-1 芳环吸收 1600 1650 cm-1 出现13个较强峰(三)1H-NMR环上质子由于受内酯羰基吸电子共轭效应,因此使:当C3、C4位未取代时:当C3或C4位取代时:当C7-OR氧代时: 由于7-OR氧代后向苯环供电而引起C3-H受屏蔽,导致向高场位移约0.17ppm。当C5、C7二氧代时:当C7-OR氧代,C8或C6烷基取代时:例:xanthogalol的1H-NMR(CDCl3)(四)13C-NMR香豆素母核上九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 当-OR取代时: 连接的碳 +30 ppm 邻位碳 -13 ppm 对位碳 -8 ppm(五)质谱香豆素类化合物质谱有如下特点:1.有强的分子离子峰;2.基峰是失去CO的苯骈呋喃离子;3.主要裂解途径是:首先失去CO。醌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一)衍生物的制备1.甲基化反应目的保护-OH、测定-OH数目及成苷的位置。反应条件: (1)反应物甲基化易难: -COOH b-OH Ar-OH a-OH R-OH ( 酸性越强,质子易解离,甲基化易 ) (2)试剂的活性 CH3I (CH3)2SO4 CH2N2 (3)溶剂溶剂的极性强,甲基化能力增强例:曲菌素的甲基化反应2.乙酰化反应 (1)反应物的活性: R-OH b-OH a-OH 强 弱(易与羰基形成氢键) (亲核性越强,越容易被酰化) (2)酰化试剂的活性乙酰氯 醋酐 酯 冰醋酸 CH3COCl (CH3CO)2O CH3COOR CH3COOH (3)催化剂的催化能力 吡啶 浓硫酸例:曲菌素的乙酰化反应(二)波谱学方法1.紫外光谱(UV)(1)苯醌类的紫外吸收特征(1) 萘醌类的紫外吸收特征:主要有四个吸收峰:引入助色团(如-OH,-OMe)使相应吸收峰红移醌环上引入助色团影响257nm红移(不影响苯环引起的吸收)苯环上引入a-OH影响335nm红移到427nm(3)蒽醌类的紫外吸收特征:蒽醌有四个吸收峰:羟基蒽醌类有五个主要吸收带(比母核多230nm强吸收峰)第 峰 230 nm左右第 峰 240 260 nm (苯样结构引起)第 峰 262 295 nm (醌样结构引起)第 峰 305 389 nm (苯样结构引起)第 峰 400 nm (醌样结构中 C=O引起)-OH取代将影响相应的吸收带向红位移吸收带的具体峰位与吸收强度与母核上取代基的性质、数量及排列方式有关。(详见教材)2.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IR)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区域有:VC=O 16751653 cm-1 (伸缩振动)V-OH 36003130 cm-1 (伸缩振动)V芳环 16001480 cm-1 (骨架振动)母核上无取代 两个C=O只给出一个吸收峰:1675cm-1芳环上引入一个a-OH时,给出两个C=O吸收峰: 1675 1647 (游离C=O) 1637 1608 (缔合C=O)3.醌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光谱(NMR)1H-NMR(1)醌环上的质子(苯醌和萘醌)当醌环上有一个供电取代基时,将使醌环上其它质子移向高场。位移幅度大小如下顺序:(2)芳环质子具有芳氢的只有萘醌(最多4个)及蒽醌(最多8个)。可分为-H及-H组。当有取代基时,峰的数目及峰位都将改变。13C-NMR13C-NMR已经广泛用于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并通过测定大量数据,已经累积了一些经验规律。(1)1,4-萘醌类醌环上取代基的影响;如:C3-OH或-OR(烷氧基)取代引起C3向低场移约20ppm; C2向高场移约30ppm。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2)9,10-蒽醌类一侧苯环上有取代,另一侧苯环无取代时,无取代苯环各碳移位值变化较小,即取代基的跨环影响不大。4.醌类化合物的质谱(MS)主要特征如下:(1)分子离子峰通常为基峰;(2)失去12分子CO;(3)特征碎片峰:(m/z) P-苯醌82、80、54、52 1,4-萘醌104、76、50 9,10-蒽醌180、152、90、76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下列方法: 用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通过PC或TLC得到Rf值.用途确定类型确定是否为同一物质 2. 测定UV 并加诊断试剂,用途 推测OH位置。 3.解析样品或其衍生物的NMR、MS。用途 确定类型(包括苷和苷元)由分子量及元素组成推测结构推定或确认结构。 4.采取上述现代技术的同时,特别注意与经典方法配合,尤其是进行元素分析和化学行为(性状、溶解度、酸碱化学反应等),以及制备衍生物。 一、检识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方法显色反应目的 通过显色反应初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类型,苷还是苷元。例前面讲到的Mg-HCl反应NaBH4反应花色素在不同PH时的颜色变化浓H2SO4-萘酚反应等。层析法纸层析(PC) 纸层析是检识黄酮类化合物较为普遍,国外报道的较多,展开剂系统也较多,经验证明:对所有黄酮类化合物都较适用的展开剂有n-BuOH;-HOAc-H2O(4:1:5上层);水饱和的酚;水饱和的乙酸乙酯等。苷元及亲脂性较大苷,展开剂极性相对要小,否则Rf值太大。用CHCl3-EtOH-H2O(8:2:1);苯HOAc-H2O(125:72:3)等。对于水溶性较大的花色苷类,展开剂要加适量的酸,常用的有HOAc-浓HCl-H2O(30:3:10);正丁醇2N HCl(1:1)等。若分离苷元和苷的混合物,常采用双向纸层析(4657)。1.纸层析苷元:分配层析。流动相:BAW系统。苷 :双向纸层析。第一向:醇性溶剂展开,例如BAW n-BuOH-HOAc-H2O(4:1:5上层)系统,化合物极性大,吸附强。第二向:水类溶剂,例如冰醋酸水(15:85)展开,例如2-6%醋酸水,化合物极性大,吸附弱。Rf与结构的关系:(1)水类溶剂展开时,平面型分子(黄酮、黄酮醇、查耳酮)几乎停留原点不动,非平面型分子(二氢黄酮、二氢查耳酮)Rf较大。(2)醇性溶剂展开时,同一类型苷元,羟基越多,Rf越小。(3)醇性溶剂展开时,羟基被甲氧基取代,Rf增大。(4)醇性溶剂展开时,羟基糖苷化,极性增大,Rf下降。(2)(3)(4)用酸水展开时,上述顺序颠倒。纸层析的显色 UV光下观察B.氨熏后观察色变C.喷2%AlCl3乙醇液(在UV光下观察)。黄酮在化合物在PC展开时,Rf值与结构的关系如下:)以n-BuOH-HOAc-H2O(4:1:5)等有机溶剂系统为展开剂时,Rf值随物质极性增大而减小。 A.苷元苷; B.同一苷元时,单糖苷多糖苷; C.不同苷元,酚羟基多者,Rf值小,羟基被甲基化后,Rf值增大。 )以水或稀酸为溶剂(如35% HOAc,3%NaCl水溶液等)为展开剂时,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型分子的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而它们的苷类的Rf值可达0.50.6,甚至更高(多糖苷)。而非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类等Rf值较大(0.10.3)。薄层层析(TLC)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检识用的吸附剂有聚酰胺、硅胶、纤维素等。聚酰胺薄层 用聚酰胺薄层检黄酮类化合物,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聚酰胺对黄酮类吸附较强,因而展开剂需用较强极性的溶剂。如氯仿甲醇丁酮乙酰丙酮(16:10:5:1);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水乙醇丁酮乙酰丙酮(13:3:3:1),苯丁酮甲醇(3:1:1)等。硅胶薄层 硅胶薄层用来分离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较好,常用溶剂有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 甲苯氯仿丙酮(40:25:35);苯甲醇(95:5)等。二、紫外光谱在黄酮类化合鉴定中的应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测出的UV光谱具有一定的特点,由此,不仅可以用来推断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而且可以测定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羟基的位置和数目。因此,UV光谱对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一般程序测定样品在MeOH溶液中的UV光谱测定样品在MeOH溶液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光谱如果发现样品是黄酮苷类,则可进行水解或甲基化后再水解,并测定苷元或其衍生物的光谱图谱解析黄酮类化合物在MeOH溶液中的UV光谱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MeOH或EtOH中都有两个主要特征吸收带,带一般在300380nm之间,是由于B环的桂皮酰系统的吸收而引起,带一般在220280nm之间,是由A环的苯甲酰系统电子跃迁引起的吸收。Band Band 苯甲酰基 桂皮酰基 B环上增加氧取代,带都产生红移,而对带的位置通常没有影响。根据B环氧取代类型,带可以出现一个或两个峰(有时呈肩峰)。如B环的3,4二氧取代时带将呈双峰,只有4氧取代时带仅呈单峰。Band Band 几种羟基黄酮类化合物的UV吸收光谱(带)化合物 带( )3,5,7-三羟基黄酮(高良姜素) 3593,5,7,4-四羟基黄酮(山奈酚) 367 红移3,5,7,3,4-五羟基黄酮(槲皮素) 370 3,5,7,3,4,5-六羟基黄酮 374 A环增加氧取代时,带产生红移,而对响较小。见186页表5-9化合物 带( )7-羟基黄酮 2505-羟基黄酮及5,7-二羟基黄酮 252 红移 5,6,7-三羟基黄酮 274 5,7,8-三羟基黄酮 281 黄酮、黄酮醇在加入甲醇钠后的UV光谱甲醇钠(NaOMe)为一强碱,当加入黄酮、黄酮醇的甲醇溶液中时,能使母核上所有羟基解离(即离子化),使得UV光谱带红移。因此,将加入甲醇钠后得到的光谱位移与所有黄酮类化合物羟基的取代类型联系起来是困难的。但是,对于黄酮和黄酮醇,紫外光谱的影响用来检查3或4羟基还是很有用的。若带红移达4060nm,强度不降,示有4羟基存在。 若带向红移动达5060nm,强度降低,示有3羟基(无4羟基)存在。 黄酮醇3,4羟基;3,3,4羟基;5,6,7-羟基;5,7,8羟基;3,4,5羟基结构系统的黄酮类化合物,容易在甲醇钠碱性下氧化破坏。光谱图上的吸收带将随处理时间延长而衰退. 7羟基如游离,在320nm-330nm处有吸收,成苷后,该吸收消失。黄酮和黄酮醇在NaOAC存在下的UV光谱醋酸钠(NaOAC)的碱性比NaOMe弱,只能使黄酮和黄酮醇中酸性较强的羟基离子化,并影响相应的谱带红移。由于7羟基的离子化主要影响带,所以醋酸钠是专门检查7羟基特别有用的鉴别试剂。 若7位有游离羟基,加入醋酸钠后,带红移520nm,但应注意,黄酮(不包括黄酮醇)分子中,若同时存在6,8位氧取代时,醋酸钠引起的红移常常很小或不能辨别,这大概是由于减少了7羟基酸性所致。 当分子中存在5,6,7羟基; 5,7,8羟基;3,3,4羟基结构系统时,加入醋酸钠后,光谱图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衰退。用醋酸钠/硼酸对UV 光谱的影响,检查邻位二羟基在醋酸钠存在下,硼酸能和黄酮母核上的邻位二羟基螯合(5,6位羟基除外),并引起相应谱带红移 黄酮和黄酮类若B环有邻二羟基时,带将红移12nm -30nm 黄酮和黄酮醇若A环有邻二羟基存在(6,7;7,8),带红移5-10nm 黄酮和黄酮醇在AlCl3及AlCl3/HCl存在下的UV光谱.黄酮和黄酮醇若有5羟基;3羟基或邻二羟基时,可与AlCl3形成络合物。而邻二羟基与AlCl3形成的络合物对酸不稳定。 实际工作中,在测定样品MeOH光谱基础上,测定样品MeOH+ AlCl3光谱,然后加入HCl,再测样品MeOH+ AlCl3/HCl光谱,比较三个光谱,可得到结构信息样品+ AlCl3+HCl光谱等于+MeOH光谱样品,说明无3,5二羟基,或羟基被取代。 有5羟基,但3无游离羟基,MeOH+ AlCl3/HCl与MeOH光谱相比,带红移35nm-55nm;有3羟基,无5羟基,带红移60nm左移;3,5二羟基,带红移50nm-60nm之间(为了确认3羟基的存在,还可以采用前述锆枸椽酸反应)。 类型C-2C-3C=O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160.5163.2(s)147.9(s)149.8155.4(d)75.080.3(d)82.7(d)104.7111.8(d)136.0(s)122.3125.9(s)42.8 44.6(t)71.2(d)174.5184.0188.0197.0(s)样品+ AlCl3/HCl光谱等于样品+HCl光谱,则说明A及B环上均无邻二酚羟基。B环上有邻二酚羟基时,带在AlCl3中较AlCl3/HCl中向红位移约3040nm。若A及B环上均有邻二酚羟基时,则带向红位移5060nm。氢核磁共振(1HNMR)在黄酮类结构分析中有应用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在重氢氯仿(CDCl3)中溶解度较小,因此应用受到限制。1964年以来,将其作成三甲基硅醚衍生物溶于CCl4或直接溶于六氘代的二甲基亚砜(DMSO-d6)进行测定,使其应用范围大大扩大。黄酮类的三甲基硅醚衍生物的1HNMR信号在0-9ppm之间。A环质子 5,7-二羟基黄酮 H-6及H-8分别为二重峰(J=2.5Hz),5.7-6.9ppm,H-6处于较高场,H-8处于较低场,7-羟基成苷后,两信号均向低场位移。 7-羟基黄酮H5为二重峰(J=9Hz)8.0ppm左右; H6为四重峰(或双二重峰),J值分别为9Hz和2.5Hz; 6.7-7.1ppm; H8为二重峰(J=2.5Hz) 6.7-7.0ppm。 B环质子 4-氧取代黄酮 H-2和H-6为一组(低场), H-3和H-5为一组(高场),分别为二重峰(J=8.5Hz),6.5-7.9 PPm。 3,4-二氧取代黄酮 H-5作为二重峰(J=8.5Hz) 6.7-7.1 PPm。 H-2(d,J=2.5Hz), 7.2PPm左右。 H-6(dd,J=2.5Hz及8.5Hz), 7.9 PPm左右。 3,4,5-三氧取代黄酮 H-2及H-6作为单峰,6.5-7.5 PPm。 C环质子 H-3作为单峰在大约6.3PPm处,应注意与A环孤立芳氢单峰信号区别。 糖上质子 糖上端基碳的氢处于较其它氢的较低场,其它氢在3-4PPm处为多重峰,H-1 4.0-6.0PPm,为二重峰,葡萄糖苷J1,2为7Hz左右,葡萄糖苷J1,2为2.5Hz左右。 芳环上的甲基质子 与芳环相连的甲基质子2.0-2.8 PPm,单峰。乙酰氧基上的质子 与芳环相连的乙酰氧基2.30-2.50 PPm,脂肪族乙酰氧基1.65-2.10 PPm,单峰。 甲氧基质子 甲氧基质子3.5-4.1 PPm,单峰。 四、碳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13C-NMR信号的归属一般可以通过与模型化合物的光谱进行比较。(一)黄酮类化合物的13C-NMR谱特征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类型的判断(二)黄酮类化合物取代图式的确定(1)取代基位移的影响:黄酮母核上引入羟基或甲氧基取代时,将使碳信号大幅度向低场位移,邻、对位向高场位移,间位也向低场位移,但幅度较小;通常,A环上引入取代基,位移效应只影响A环,B环上引入取代基,位移效应只影响B环。(三)黄酮类化合物O-糖苷中糖的连接位置(1)糖的苷化位移及端基碳的信号:酚性苷中,糖上端基碳的苷化位移约为+4.0+6.0。(2)苷元的苷化位移:苷元糖苷化后Ispo-碳原子向高场位移,其邻位及对位碳原子则向低场位移,且对位碳原子的位移幅度大且恒定。(四)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的13C-NMR 1.从结构上看,这两类化合物母核上共有15个碳原子,且均为SP2杂化。化学位移(ppm)均在90以上。 2.两类化合物C-4位羰基化学位移(ppm)均在 174.5-184.0之间。 3.C-2位羰基化学位移(ppm): 黄酮类 160.5-163.2 ;黄酮醇类 147.9左右 4.C-3位羰基化学位移(ppm): 黄酮类 104.7-111.8 ;黄酮醇类 136.0左右 5.与1位氧原子相邻的C-2位和C-9位季碳以及A、B环母核上有取代基时(亦为季碳)化学位移(ppm)均在145以上。 6.6位化学位移(ppm)较8位总是处在低场。在5,7位取代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中,6位化学位移(ppm)98.0左右;8位化学位移(ppm)94.0左右。7.黄酮类化合物成苷后,苷元的化学位移变化见205页表5-23。(五)质谱(MS)在黄酮类结构测定中的应用质谱因用样品量少,灵敏度高,得到的结构信息多,对天然产物的结构测定很有帮助。除电子轰击质谱(EI-MS)外,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