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源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西方,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后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注】,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于是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摹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同一类的人5下列各句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加以完备,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为生员、举人、贡士、进士.C.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又称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和南华经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就是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国语战国策等,后者包括左传论语庄子等.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所以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7翻译下列句子.(10分)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5分)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释】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襄水,古属楚国.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表达出琵琶女感慨身世飘零的哀伤;李商隐锦瑟中的“_,_”,抒发出诗人对梦境虽好却难再、往事如烟的感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流露出词人对生命短暂、功业未成的感伤.:网ZXXK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网ZXXK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详细地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II卷 语言运用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与其他人作品相比绝对是_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经曹雪芹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的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是要不得的.A卓尔不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B与众不同 呕心沥血 生吞活剥C鹤立鸡群处心积虑 囫囵吞枣 D出类拔萃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B.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C.今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D.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贡献.:Zxxk.Com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大胆地概括、剪裁. _ .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B C D 15春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的儿子(在北京读大学)带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5分)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这时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1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6分)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_五写作:(60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材料一: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意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材料二: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的观念困扰.【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15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因果不成立)2、B(修建阿房宫的石材并非源自秦始皇陵西北的加工场)3、C(“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不准确)4、A(字,人的表字)5、D(左传是历史散文)6、B(三人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 ,于原文无据;因果不成立)7 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分)(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验”分“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分)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8、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意象2分,赏析3分)9、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尾联答出一种手法即可)10、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