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慈禧在颐和园内的日常生活颐和园景色优美,宛如佛家乐土,道家仙境,颐和园建成后,慈禧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自1892年至1908年,慈禧从皇宫往来游娱长达15年,直到她死前的26天还在园中。驻园期间,生活上极尽享乐之能事。溥雪斋在晚清见闻琐记一文中,讲述了西太后在颐和园内一天的生活情况。西太后每天按时起床(宫中叫作“请驾”),起床后为梳洗时间,这时各处的供差太监等,皆侍候着皇太后梳洗。梳洗完毕后,室内太监喊“打帘子”,专供开帘的“殿上太监”便应声将帘子打开。这时鹄立侍候的太监等跪满殿内和庭中,同时高呼“老祖宗吉祥”,真是一呼百应,大有声震屋瓦之概。西太后走出外屋,先披阅全国各处报来的奏折,看完即到仁寿殿传见臣工,当时叫作“见起”,又称为“叫军机”。接见之后回到乐寿堂住处“传膳”(吃饭),吃饭后照例要“进果食”,即吃干鲜水果、点心之类。吃完果食照例出乐寿堂散步一次,经常是在长廊上漫步,由宫眷、太监、宫女等簇拥跟随,准备太后随时乘坐的小轿等也在后随行。散步后回寝宫歇午睡,睡醒后有时到听鹂馆绘画消遣。这时,由“如意馆”(宫中画苑)的人跪地手托颜料碟等侍候着,照料。还有一位云南女画家缪嘉惠在旁“指点”。有时不画画,命把太医院的大夫叫来,但这并非为看病,而是唤他们来跪在地上朗读四书如论语之类,西太后在一旁听着。还有时一高兴,命把“咱们本家儿的叫来”(当时呼宫中太监戏班之语),于是太监便开始“髦儿排”,即不上装的清唱。照例还有“内廷供奉”(即当时有名演员如谭鑫培、王愣仙、杨小楼、大李七、陈德霖、龚云甫、十三旦、王瑶卿、王凤卿、朱素云、钱金福、王长林等皆经常召入宫中供差)当场指导。戏剧后“进晚膳”,用饭毕还要摆上果桌、果盒等。西太后这时不一定吃,身旁的宫眷等却要大吃一顿。晚饭后到仁寿殿写大字,如四尺方幅寿字等。写完几幅之后,照例还有一顿夜宵(宫中叫作“灯果”),如酱肉、小肚、烧饼、粥之类。有时还令太医院做灯谜。有一次,西太后对于太医院所做的“踏雪寻梅”打药品“款冬花”的灯谜,大加赞赏。西太后入了寝宫,颐和园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西太后平时在颐和园一天的生活。颐和园大事(清亡以后)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当时民国政府给清逊帝及家眷以优待条件,准许移居颐和园。颐和园仍归清室管理。1912年9月12日,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游历颐和园。1913年4月24日,民国政府步军统领衙门以“中外人士纷纷要求瞻仰颐和园”为由,制定了瞻仰颐和园简章,规定由民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通知清室内务府的有限制的参观办法。1914年5月20日,民国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呈大总统,以中国历史悠久,古迹名胜尤多,可仿西洋各国,开放名胜供游览,以收入保养名胜,京畿名胜如北海、景山、颐和园等处,拟择一、二处先行开放,并拟出管理章程。1914年,民国政府步军统领衙门与清室内务府商定“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售票开放。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驱逐出颐和园。颐和园由民国政府组织的“清室善后清查委员会”接收查封。1928年7月1日,颐和园被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收,始成公园。当时入园门票是大洋一元,可买五十斤白面。1948年12月,颐和园先于北京城获得了解放,国共双方在万寿山麓的景福阁中进行了谈判决定:和平解放北京。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同志来到北平,当晚在颐和园万寿山上的益寿堂设宴招待聚集北平的爱国民主人士。4月25日,诗人柳亚子先生来到颐和园益寿堂休养,期间与毛泽东同志时常作诗唱和。4月29日毛泽东同志在七律和柳亚子的诗篇中写下了“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诗句,赋予了昆明湖深远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变为公园,把服务的基点转向了人民。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祖国的文化遗产,制定规划,逐年拨放巨款,维护修葺这座古老的园林。1951年,人民政府首先整修了昆明湖岸侧的石造雕栏。接着投资十余万元修缮了佛香阁。随之,园中几座重要的殿堂玉澜堂、听俪馆、排云殿、涵虚堂等修缮一新。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颐和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饰,美丽的景色在这次整饰中重展容光。1960年对万寿山重新进行了美化和清理,昆明湖西湖和后湖疏浚,谐趣园经过修葺,也恢复了秀丽的风韵。1961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颐和园又彻底翻修了景福阁、写秋轩、听鹂馆、南湖岛、石舫等建筑,使它们重放光彩。从80年代开始,颐和园重新绿化了西堤地区,重建后山四大部洲、苏州街、绘芳堂、澹宁堂、景明楼等多组慈禧重建颐和园时未能修复之建筑。1984年重建汉、藏合壁的四大部洲呈现乾隆时的旧貌。1986年重建的苏州街于1990年9月15日亚运会开幕前夕开放。1990年底,由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昆明湖清淤工程。在“爱祖国、爱首都、爱文物、爱颐和园”的口号下,进行了颐和园240年来第一次全面清淤,清除了652 600立方米淤泥,被专家称为“工程浩大,功德无量之举”。1998年颐和园申办世界文化遗产喜获成功。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颐和园将受到世界的珍视和保护。青芝岫据记载,明代太仆官米万钟,有收藏奇峰怪石的癖爱。他在房山的群山之中发现这块石头后,企图把它运到自己的花园勺园(即现在北京大学内),他雇用了300多名壮士和40多匹马拉的重轮车,用了7天时间才把此石拉运出山,又走了5天,因财力竭尽,将其弃于良乡道口,米万钟因此耗尽钱财,故后人称此石为“败家石”。100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去西陵扫墓,路过良乡,发现此石,就下令将它运往清漪园,陈列在乐寿堂的前面。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建成,门只一米多宽,乾隆命人拆毁门,这块巨石才破门而入。据说,母亲孝宪圣皇太后为这件事还大发牢骚,说:“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详。”母子闹了一场不小的别扭。后来乾隆给石取名“青芝岫”,现在“青”字已经剥落,“芝岫”二字还依稀可辨。排云殿是万寿山前最宏伟的一组建筑,原是乾隆为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时重建改为排云殿。“排云”取自晋代诗人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乾隆时曾规定,在御苑中,佛寺神庙用琉璃瓦,其他离宫别苑不得使用琉璃瓦。但慈禧建造这座大殿时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完全违背乾隆时立下的规矩,采用了黄琉璃瓦屋面,颐和园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举行庆典,慈禧在这里庆贺过60、70岁两次生日。每当阴历十月初七慈禧生日这天,慈禧端座在排云殿内的九龙宝座上,四旁香烟缭绕,园中铜鼓齐鸣,依仗威严。慈禧坐在排云殿内的正中九龙宝座上,四旁香烟燎绕。光绪皇帝在二宫门的门洞外向着排云殿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王公大臣按辈分和官阶则被安排在排云门内,一品官跪在金水桥前,二品官跪在桥南,三品以下官员的只能跪在排云门外。光绪除磕头以外,还要有内阁大学士代读一篇寿词,由总管首领太监领着登上排云殿递上寿词,奉上如意,慈禧再向光绪赐如意。然后皇帝退出,皇后重复皇帝礼节,行“六肃三跪三叩首”之礼。排云殿内许多珍奇陈列都是王公大臣们在慈禧70岁生日时所献的寿礼。在殿前的月台上成对布置了铜龙、铜凤、铜鼎,台下左右各摆放着两口大缸,古称“门海”,寓意防避雷火逢凶化吉,古而又取名吉祥缸,缸沿下铭刻着“天地一家春”五个大字。佛香阁排云殿后,是万寿山上最高的建筑,也是中轴线上体量的建筑物,其平面为八角形,三层四重檐,建于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总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佛香阁原来是一座宗教建筑。“佛香”源于对佛的歌颂。封建统治者以佛香阁为全园的中心建筑,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宣扬神权。据记载,乾隆原在此建造了一座九层宝塔,建到八层时,发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此时已花费了464万多两白银,但不得已还是命人把即将建成的宝塔拆去,改成了八角三层四重檐的楼阁。186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现在的佛香阁是1891年按原样重建的。佛香阁是佛教场所,阁内原供佛像,一层现供奉1989年古刹弥陀寺移来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站像。造像高5米,头面分四层,每层3面,每面3眼,共12面、36眼、24臂,银胎鎏金,十分精致,系1574年所铸。塑像下面的莲花宝座叠分为9层,计有999个花瓣,也是十分华美。佛香阁的石台周边环绕着回廊,在廊下东西北三面均顺应山势叠掇山石,形成质感和尺度上的强烈对比,以前者的细致、繁密烘托出后者的雄伟、端庄。石台北面用山石做成盘桓的石蹬,这与石台南面规整的八字形大台阶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精心堆叠的假山内设计了蜿蜒的山洞,将佛香阁与宝云阁、转轮藏等建筑组群联通起来,为内部人员往来的通道。此处的叠石技法也被认为是清初北方皇家园林叠石艺术的代表作。仁寿殿仁寿殿内,正中是一座方平台,三面设有雕造精美的木栏台阶。平台称地平床,殿内正中是帝王的九龙宝座,宝座的前面是御案。它们都是用名贵的沉香和紫檀等木材雕刻而成的。宝座后面有孔雀、掌扇和一座饰有二百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屏风。地平床周围还有景泰蓝的凤凰、鹤灯、鼎炉、龙抱柱等是用来点燃蜡烛和焚烧檀香、藏香用的。此外,殿内还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其中有青铜器和用珊瑚、象牙、翡翠、玛瑙、水晶等做成的盆景和装饰品。殿内还有45米高的雕龙紫檀大镜子,镜框和镜架精雕细刻。据说一个熟练的工匠也要花费十年工夫完成。完全是一派金銮殿的气势。慈禧临朝听政时,坐在正中的宝座上,光绪坐在她左边临时摆设的小宝座上;慈禧做生日在仁寿殿内举办寿宴时,她就独御宝座。殿内两侧的暖阁,原是慈禧、光绪朝会大臣时休息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个别召见大臣。光绪皇帝曾在左首暖阁里召见过1898年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仁寿殿两侧的南北配殿,是群臣候朝的地方。殿前一座宽大的月台,对称排列铜龙、铜凤、铜缸和四个乾隆朝代的鼎炉,用来烘托皇帝那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气势。院中的铜质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身鳞甲,造型别致,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是具有美德和吉祥的灵物,善于辨别忠奸善恶。庭院中对称排列的四块石峰,被称为“四季石”,石上镌刻乾隆元年题写的御制诗文,极为古朴有趣。仁寿殿前陈设着一块3米多高的太湖石,原为明朝官员米万钟勺园中的奇石,是光绪年间移到仁寿殿内,成为仁寿殿天然的石屏风。殿北侧的延年井,凿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制度演变我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建造从夏商周即已开始,君王的坟墓称为“陵”,始于战国中期,国语齐语有“陵为之终,以为葬地”之说。顾炎武日知录考证说“古王者之葬,称墓而已”,后称为“丘”,史记赵世家始记有赵肃侯“起寿陵”之说。秦国惠文王、孝文王都有陵。至秦始皇,皇帝陵园已成规模,今存秦始皇陵园遗址是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一个。汉承秦制,历朝已形成布局和形制,如西安汉武帝茂陵、景帝阳陵都有陵园、寝殿、便殿等。寝殿为帝后的祭祀正殿,也是墓主灵魂的日常起居饮食生活之所。汉朝还开始“依山为陵”的制度。唐宋时沿袭秦汉依山为陵制,更把寝制进一步扩大,形成“上下宫”制度,即分为朝拜祭祀的大殿,称为献殿或寝殿,又有供墓主生活起居的寝宫,谓之“上下宫”。唐朝时还盛行陵墓石刻制度,昭陵、乾陵都有诸多神兽文武百官石刻像。明清时期,由明孝陵起,由上下宫制更发展为“前朝后寝”制度。所谓“前朝”是指明朝取消了前朝陵园中的下宫设施,扩展了祭奠建筑,即祾恩殿,在此举行隆重朝拜祭典仪式。“后寝”是指殿后的“明楼”和“地宫”,是帝后棺椁所安寝的地方,地宫又称幽宫、玄宫。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的建立者。13681398年在位,庙号太祖。今安徽凤阳人,幼年赤贫,少年曾入寺为僧,1352年投郭子兴反元起义军,郭以养女马氏嫁之,后称为马皇后。1355年随反元起义军攻克南京。1367年平定南方各割据势力,同年建国号吴。1368年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在建都南京的第九年(1378年)筹建明孝陵,1398年朱元璋去世,葬入明孝陵。刘基、徐达、常遇春皆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刘基字伯温,为朱元璋重要谋臣,曾为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助明朝统一天下。明朝建立后为明王朝定礼乐、刑法、科举等。民间传说刘伯温深通风水术,故助朱元璋选择陵址。徐达、常遇春,均为朱元璋大将,开国功臣。徐为功臣之首,曾封中山王。常遇春明初曾北征残余元军,直抵东北,后追封开平王。常遇春、徐达死后,均葬明太祖孝陵之侧,今南京钟山北麓,有功臣墓葬群。马皇后(13331382)为朱元璋正宫皇后,原为朱元璋所投奔的元末农民军首领郭子兴之养女,后嫁朱元璋,明朝建立后立为皇后。她与朱元璋感情笃厚,曾助朱元璋战时的后勤工作,为皇后时助理国政,曾保若干功臣免于死罪,深为朱元璋重视,死于朱元璋前,被封为孝慈皇后,明太祖陵亦因此称为孝陵。明太祖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两目。明孝陵神道前三碑指烈山碑、禁约碑和圣德碑。烈山碑和禁约碑在明孝陵引导建筑部分神道的最前的起点处,俗称“下马坊”,有两柱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其东即为“烈山碑”,碑上刻有“神烈山”三个大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立,其旁17米处又有“禁约碑”,为明崇祯时1641年所立。当时已接近明末农民大起义之时,明王朝摇摇欲坠,为保明孝陵安全,立此碑以镇之,碑上刻有数百字,内容都是防止闲人出入,违者立即斩首。迷信的末代皇帝企图以此护住“龙脉”。“圣德碑”全文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立在明孝陵大红门(又名大金门)内,原有豪华覆盖黄色琉璃瓦的碑亭,亭内为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圣德碑”,以纪朱元璋开国之功。宝城与宝顶为明孝陵陵寝建筑第三院落的主体建筑部分。据金陵十朝帝王州有关记载,宝城即明太祖的地下宫殿,建在明孝陵“明楼”之后的独龙阜下,迎面山上有一石堵墙,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宝城又称宝顶,是一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土丘,周围缭以砖墙,墙以石为基,依山而就,高度不等,约7米上下。宝顶之上,古木葱茏,浓荫蔽日,形胜天然。由于此地宫尚未开挖,未知地下详情。中国丧葬史则曰:“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圜丘,称宝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靖难之役和长陵的建成指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一次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原有二十六子,即位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诸子分封全国各地为王。不料1392年朱标先死于朱元璋之前,朱元璋立朱标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病死后,传位朱允炆,为建文帝。建文帝为削弱诸藩王势力,陆续削去五个藩王爵位废为庶人。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先发制人,1399年决定发兵,号曰“靖难”,即除去建文周围的“奸臣”,平定国难。1402年朱棣大举出兵南下,于1403年夏攻进南京。建文帝在内战中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定北平为北京,由南京迁都于此。1406年下令筹建北京宫殿,1420年竣工,同年以北京为京师,改南京为留都。1409年早就在北京营建陵墓,1413年主要建筑宝城、地宫建成,先将徐皇后迁葬陵中,定名为长陵。1424年明成祖朱棣逝世,葬入长陵。1427年,长陵享殿完成,全部竣工。景泰陵景泰帝为明朝第七代皇帝,名朱祁钰,庙号代宗,年号景泰,1450至1457年在位。景泰帝前朝皇帝英宗朱祁镇因和北方瓦剌战争失败而被俘。明朝大臣于谦等拥立景泰称帝即位。至1457年景泰病倒,朝臣中反对派迎英宗复辟,废景泰为郕王,不久病死。英宗将景泰葬在京西的金山,未归葬明十三陵。现景泰陵为十三陵外又一明陵,嘉靖年间虽重建碑亭、黄瓦明楼,但小而简陋。景泰陵为明朝内部宫廷斗争之一见证。长陵的勘察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在营建北京皇宫同时就着手筹备建陵。是年,徐皇后逝世,朱棣先葬其于南京,同时准备在北京建陵迁葬。他派礼部尚书赵羾及谙晓地理风水的术士廖均卿等到北京寻找“吉壤”,几经周折,于1409年选中北京昌平黄土山,恰逢皇帝生日,将黄土山定名天寿山。1413年宝城地宫建成,乃迁徐后入葬。明世宗及永陵(15221566年在位),明朝第十代皇帝,名朱厚熜,年号嘉靖,在位45年,为明朝做皇帝年代次长的皇帝(神宗万历在位47年,年头居第一)。世宗是一位昏庸、荒淫、迷信之主,一生崇信道教,迷信方术,二十多年不视朝政,导致奸臣严嵩擅权,政治日趋黑暗,民间传言所谓“嘉靖”同音“家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嘉靖的陵墓永陵奢侈豪华,史称“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又说:“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精致,长陵不及”。有古建和考古学家根据永陵遗址阶台遗址观察,其享殿楠木柱比长陵还要粗大。崇祯帝思陵之葬崇祯帝在世时原选取京东遵化马兰峪为自己的陵址,未及动工就国破家亡。后此处成为清朝东陵的陵地。崇祯在景山自缢后,李自成进京命令将崇祯帝后尸棺移出宫禁,停在东华门示众。后由昌平州官吏速开原崇祯宠妃田贵妃墓安葬崇祯帝后。当时由州县乡绅捐钱三百四十千才草草安葬,思宗葬礼简陋,有棺无椁。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崇祯死后15年,才由清政府下令按皇陵规制扩建崇祯陵寝,命名思陵。也仅有享殿三间,石碑一通,大古树一株,明楼简陋不起楼阶,显得萧条。明成祖的徐皇后明成祖的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初封燕王妃。靖难之役中,朱棣带兵攻打大宁,她曾亲率女兵,披甲登城据守北京,为明成祖建天下立下大功。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她恪守妇道,并帮成祖治理宫廷,又常劝夫君与民休息,不要扰民,并广求贤才。编有内训、劝善书颁布天下,广流宫内外。徐皇后先于明成祖去世,使朱棣十分伤心,未曾再立皇后。她先暂葬南京,北京陵墓建成后,是十三陵中第一个进葬者。先于皇帝入葬皇陵,在明朝是一种特殊恩幸。明定陵的发掘经过定陵是从1956年开始考古挖掘的,直到1958年完成挖掘工作,使定陵地下宫殿面临于世。当时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是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工作队,由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主持。后建立定陵博物馆。关于开挖经过,紫气贯京华一段十分生动的记叙:“1956年5月,揭开定陵神秘大幕的工程开始了。何处才是封藏严密的玄宫大门呢?在勘查中,意外地发现宝城东南侧墙皮塌陷,露出了隐藏的砖砌卷门,又在宝城内侧发现了隧道门、右道、宝城中左道等字样。依据这些蛛丝马迹,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发掘。在第一道探沟时,发现了一条通向明楼后面的砖砌隧道,被确定为帝后棺椁进入玄宫的秘密甬通。根据隧道的走向,于明楼西开第二道探沟,在距地面七米处,发现一座神奇的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十六个字,好像是一个指路碑。考古者推断,小石碑可能是建陵役工为保证及时挖开隧道,不误吉时地埋葬帝后,而特地留下的指示标志,如今它却成为打开玄宫之门的钥匙。按小石碑的指引,在第三道探沟中显现出石砌隧道,自西向东呈斜坡状,深入地下二十多米,隧道内壁的巨型绿色花斑石,由一层递增至十七层,隧道尽头,一堵高约九米的金刚墙横在了面前。金刚墙用五十六层大砖砌成,顶部铺皇家宫殿标志的黄琉璃瓦檐,威严而坚实。金刚墙上显露着一道呈人字形的封痕,由于隧道内三百年填土的挤压向里稍倾,这是帝后棺椁入葬封砌的大门,从而泄露了内藏墓室的天机。金刚门内,穿过一段发券隧道,一座洁白无瑕、精美无比的紧密石门出现了!这就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的玄宫大门,阳间、地府的“楚河汉界”。石门雄伟森严,古朴神秘,高三点三米,宽一点七米,最厚处四十厘米。用整块汉白玉石凿成,出檐、瓦脊亦用汉白玉石,石质晶莹细腻。门券上雕刻龙凤、吻兽,门上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