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 岳麓版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案第7课 汉字与书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中国书法绘画发展过程,能进一步认识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培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中国书法绘画发展过程,理解“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书画独特的风采,诱人的魅力,以及跻身于世界的艺术之林,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的风采。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教学重点: 汉字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历程和纂刻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难点: 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二)讲授新课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 汉字的起源。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3)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钧、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二、书艺历程(1) 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教材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2) 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3)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4)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最突出的代表作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三、印宗秦汉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三)巩固小结:语言的成熟和工具的创制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告别了野蛮,汉字与书法的神妙使华夏文化焕发出异彩奇光。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之树滋生和丰茂的肥沃土壤。汉字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起着记录、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从自身的书写形式中衍化一种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书法。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是世界文化艺术园地的奇葩。 (四)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7课 汉字与书法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商代的甲骨文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商周的“金文” 秦推行“书同文字“ 东汉“六书”造字规律 秦汉以前:实用性文字 魏晋南北朝:自觉的书法艺术 隋唐一统:新高峰 二、书艺历程 宋代:有意无法 明代:个性化创造 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时代 三、印宗秦汉 明中叶成为独立艺术 清代艺术成就大第8课 笔墨丹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材料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老师学习。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三、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绘画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的一种深刻体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凭借着自己的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功底和电光火石的创作灵感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作品。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内涵的深厚不仅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闪烁在我们灿若群星的名家名画里,也扎根在朴实奔放的民间绘画里。(二)讲授新课一、绘画艺术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2)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其影响深远。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画)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孔子像等,后人称他为“画圣”。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三、文人意趣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影响。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民间风情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三)巩固小结: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第1题(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第2题板书第8课 笔墨丹青 新石器时代绘画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2.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三、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二)讲授新课一、先秦秦汉的诗歌1诗经诗经收集的主要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国风是其中的精华。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从何处而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根据以上理论,试分析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2楚辞屈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贵族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像,融合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汉赋经过“文景之治”,汉帝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在诗经和楚辞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成,尤其受到楚辞很大影响。赋体吸收了楚辞的主要特点,铺陈辞藻 、文采华丽、散文韵文并用。二、唐代诗歌的繁荣唐诗流派纷呈,风格众多。流派方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得到英雄气概等。而从创作方法看,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正是他们,把唐诗推上了一个巅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我们一起徜徉于诗的海洋,汲取营养、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唐代诗如此繁荣的原因:大唐帝国的繁荣、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科举制度的确立;太平盛世的安乐给初唐和盛唐的诗人带来诗歌的灵感;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的唐朝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诗人。特点:唐诗题材丰富,流派众多,体制完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三、宋词与元散曲宋代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当一种的旧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衰退的时候,必有一种新的文体伴随着成长起来。黄宗羲在他的明夷待访录中说过:“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又一尽。”秦之变,是对上三代的一个反拨,而元之变,则是对汉以来整个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在剧烈的冲突和碰撞中,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一种新的文体元曲就产生了。 元曲,与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诗词高峰的三颗明珠。“诗庄词媚曲俗”,元曲以其清新活泼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表现内容而一新耳目。曲词贵俚俗、贵直露、贵诙谐,而艺术上则以尖巧出奇制胜。如果把唐诗宋词比作大观园中的怡红院、潇湘馆,那么元曲则是稻香村,数楹茅屋、几畦菜花,也能给人以启迪,带来共鸣,带来美感,带来联想。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政治专权,社会黑暗,读书人固有的靠读书求取功名从而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的渠道被堵塞了,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卑下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射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三)巩固小结:先秦时期,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采用四言体形式。在南方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歌形式楚辞,采用比较灵活的句式。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代赋极盛行,作品多围绕贵族的奢侈生活而作,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写法注重辞藻,手法夸张,有文字堆砌、形式呆板的缺点。唐代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创作繁荣,流派众多、题材风格丰富多样,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边塞诗风格豪放,田园诗清新自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名垂千古。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又经历了山河破碎、偏安一隅,词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婉约派音节谐婉,情调柔美。元代散曲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广受民众欢迎。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散曲多感叹时世、歌唱山林隐逸,既表现了元曲作家蔑视正统礼教,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一种消及避世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课后自我测评第1题(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第2题板书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创作的时代和主要内容诗经 诗歌在西周政治中的作用 风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作 主要特点 一、先秦秦汉的诗歌 楚辞 屈原和离骚 产生渊源和时代背景 汉赋 特点 司马相如的作品社会背景二、唐代诗歌的繁荣 李白代表人物 杜甫 白居易 词的起源和创作繁荣的背景宋词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的词风三、宋词和元散曲 宋金战乱对词创作的影响 兴起的时候背景散曲 思想倾向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引导学生透过中国古代小说形式的流变把握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从而培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文学作品的介绍,结合理论分析体现的时代背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文学作品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的思想特点 三、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指什么?四大名著的文学体裁是什么?(二)讲授新课一、传奇与话本1传奇(唐)传奇是唐人小说的通称,是成熟的文言小说,是文人创作的虚构故事,以言情为特色。社会背景:唐前期的百年大治,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俗讲”和“变文”的出现,对传奇的出现产生教大的影响;统治者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文人辈出;妇女地位有所改善、宗教的传播、唐中后期的动乱为传奇提供了题材。2 话本(宋)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最早的白话小说。社会背景: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说书”的流行。特色:适应了下层市民生活的需要,模仿讲唱艺术的体裁,运用通俗的语言,大部分取材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下层市民的民主、进步思想。意义:对后代的通俗小说、戏剧、讲唱艺术发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二、明清小说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明清小说有哪些突出成就?试举例加以说明。明清小说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数量繁多。长篇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白话小说为代表,短篇以白话“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文言聊斋志异为代表。 其次,明清小说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神魔小说(如:西游记)、世情小说(如:红楼梦)、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侠义公案小说(如水浒传)等。再者,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和伦理道德作了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第四,明清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平高超,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如在明清长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像诸葛亮、关羽、曹操、武松、鲁智深、宋江、孙悟空、猪八戒、范进、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刘姥姥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三)巩固小结:在唐代,出现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变文和传奇,成为宋元话本小说的前身之一。明清时期,文人们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到小说的视野,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产生的社会背景 唐传奇 特色和作品一、传奇与话本 历史地位 产生的社会背景 宋元话本 特色和内容 繁荣的社会背景 代表作品 二、明清小说 对传统轻商思想的超越 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历史地位第11课 梨园春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历程与重要阶段,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盛衰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文学创作、历史分析、艺术表现等角度欣赏戏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3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如何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依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二、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三、教学难点:京剧在北京形成的原因。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傩仪和戏剧起源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专职官员,扮方相氏的一个巫师带头大歌。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黄金面具,有四个眼睛。方相氏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率领率从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演化成傩舞和傩戏。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二、宋元戏曲艺术的成熟1宋代南戏南戏形成于宋末元初,戏曲史界向来认定是单指温州一地,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元杂剧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之中?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九儒十丐,他们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