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孟子“以意逆志”说及其阐释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中文摘要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中文摘要 先秦时期 赋诗言志 时 断章取义 的现象 催生了孟子 以意逆志 说的产 生 本文旨在总览东汉以来学者对该命题做出多种阐释的状况并探寻不同阐释之间的 异同 提出对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一些见解 全文共分为绪论 正文 结语三部分 绪论 简要评述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和学术界的研究 现状 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 分析孟子提出 以意逆志 说的时代背景 对该命题中的语词含义进行 基础探究 概括 孟子 引 诗 情况 第二章 对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和评价进行历史考查 重点关注东汉 宋代 明清和近代四个历史时期的相关论述 第三章 依据对 意 的理解不同 把各家的阐释分为己意逆志 古意逆志 会 意逆志 诗意逆志四类 第四章 在对 以意逆志 阐释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就 孟子 原文对其观 点的体现 在解读诗歌以外作品方面的应用和西方文艺理论与此观点的关系等向更深 层次挖掘 结语 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提出一些在正文中不便安排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 孟子文学理论观点阐释 作者 范矗 指导教师 曹林娣 t h es t u d yo nm e n c i u s t h e o r yo f a t t a i nw i l lt h r o u g hm e a n i n g a n d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t u d yo nm e n c i u s t h e o r yo f a t t a i nw i l l t h r o u g hm e a n i n g a n d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o fm a n yp e o p l ed o e s n ta d h e r et ot h ew i l lo fa u t h o rw h e r et h e yc i t et h ep o e m f r o mt h eb o o ko fo d e s m e n c i u sp u tf o r w a r dt h et h e o r yo f a t t a i nw i l lf r o mm e a n i n g m a n ys c h o l a r sm a d et h e i r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t h et h e o r yt h e r e a f t e r t h i st h e s i sc o l l e c t e ds o m e s i g n i f i c a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sa n ds t u d i e do nt h e m 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h a v eb e e nt a k e ns h a r pi n t h ee n do ft h et h e s i s t h i st h e s i si si n c l u d et h e r ep a r t s p r e f a c e m a i nb o d ya n dt h ee n d p r e f a c e i n t r o d u c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m e t h o da n ds t a t u sq u oo ft h es t u d y c h a p t e ro n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m e n c i u sp u tf o r w a r dt h et h e o r ya n d i n t r o d u c et h eg e n e r a is i t u a t i o no fm e n c i u sc i t ep o e mf r o mt h eb o o ko f o d e s c h a p t e rt w o s u m m a r i z es o m es c h o l a r s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t h e o r y 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s c h o l a r si ne a s th a yd y n a s t y s o n gd y n a s t y m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m o d e r nt i m e se s p e c i a l l y c h a p t e rt h e r e d i v i d e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si n t of o u rk i n d s f r o mr e a d e r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f r o ma n c i e n tm e a n i n g f r o mm e a n i n go fw r i t e r r e a d e ra n df r o mp o e m sm e a n i n g c h a p t e rf o ua u t h o r sc o l l u s i o na b o u tt h et h e o r ya n di t se x p l a n a t i o n s t h ee n d g e n e r a i i z i n gt h e s t u d y o nt h em e n c i u s t h e o r ya n d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m e n c i u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v i e w p o i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u w r i t t e nb y y a of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i n d ic a o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蒸堕垒日 矽 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期 坦 墨 苏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 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窆鱼垒e t 期 坦 二 翌 研究生签名 之竺丝期 坦 鱼 导师签名 啦埠 孕丛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绪论 绪论 孟子1 生活的时代 诗经 定稿至少已有两百年 在被奉为 百科全书 而为士 人所学习 引述的同时 对 诗经 的不同理解以及引述时的为我所用 断章取义也 越来越普遍 孟子针对咸丘蒙对 诗 小雅 北山 的误解而提出 说 诗 者 不 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2 在讨论如何理解 北山 一诗方 面 以意逆志 只是一个特殊命题 但由于孟子的圣贤化和 孟子 的经典化 后 世不同时代多有论者将 以意逆志 作为方法原理 用以支撑自己对 诗经 以及其 他文本的解读 以意逆志 命题逐步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方法论命题 赵岐 张载 朱熹 王世贞 吴淇 王国维 朱自清等众多学者对 以意逆志 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并相应提出了解读 诗经 以及其他文学甚至非文学类作品的不同方法 百家争鸣 有益于后学开阔视野 启发思路 令人费解的是 后世学者围绕孟子 以意逆志 命题形成多种阐释这一现象本身却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长期以来专题 研究此项内容的论文数量有限 专著更为少见 本文意欲对后世学者给 以意逆志 做出的不同阐释进行收集 归纳和分析 力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 以意逆志 及其阐 释的几点拙见 本文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 于日常阅读中着意搜罗有关 以意逆 志 的论文以及专著的章节 段落 渐有所得 所搜资料庞杂难辨 有明文 以意逆 志 而言他事者 亦有未明文 以意逆志 而实言之者 然抽丝于乱茧之中 仍可窥 见相关著作和论文的概貌 一0 论及 以意逆志 的著作 以孟子或 孟子 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汗牛充栋 但其中大多均从思想 哲学 的角度入手 本文作者有所涉猎但没有作为撰写本文的主要资料 从东汉以来的大量 经学 史学和艺术领域的著作中 多有对 以意逆志 加以阐释和论述的内容 这部 谨按 孟子被尊为儒家 亚圣 后 孟子 一书也成为儒家经典 长期以来对孟子或 孟子 的研究较多地 从经学的角度入手 即使有一些从文学角度入手的研究也多是围绕孟子提出的 知人论世 观点展开 正如本文 所引述朱自清等学者的观点 孟子提出的与文学关系最密切的命题并不是 知人论世 而是 以意逆志 本文 即是以 以意逆志 为中心而进行的研究 2 汉 赵岐注 宋 孙爽疏 孟子 万章上 上海 上海吉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2 7 3 5 页 1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绪论 分内容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包括东汉赵岐的 孟子注疏 以张载 朱熹等为代表的 宋儒论著 明清时期大量考据 注释类著作 王国维 朱自清 钱锺书等近代学者的 著述 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近现代文学理论史 文学批评史著作提及 以意逆志 但大多只是将 以意逆志 与孟子另一文学理论观点 知人论世 相结合作简要介绍 缺乏深层次的开掘 本文关注和探讨的重点正是历代著述中论及 以意逆志 的篇章 语句 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东汉以来的学者对 以意逆志 进行评论或阐释的基本情况 和发展脉络 进而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并归类 试图概括出 以意逆志 阐释的历史 和现状 初步形成对 以意逆志 及其阐释的一些浅见 二 围绕 以意逆志 的论文 将 以意逆志 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数量有限 近十五年来相对集中地围绕 以意逆志 展开的学术论文只有五十篇左右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沈淑芳 论文学 批评的主体性原则一孟子 以意逆志 说的现代诠释 1 认为 以意逆志 是以批 评者之意逆原作者之志并分析了其原理内涵 杨志华 理解 重新返回孟子一对 知 人论世 以意逆志 说的阐释 2 对 以意逆志 的含义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 邓新华在2 0 0 2 年7 月发表了 以意逆志 论一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 3 一文 认为 以意逆志 是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 其文学释义方式比较 好地解决了西方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 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 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周裕锴 以意逆志 新释 4 对 以意逆志 解 说甚细 并认为其中含有极丰富的互相对立的阐释学因子 周光庆 孟子 以意逆志 说考论 5 认为 以意逆志 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具有开创意义 是中国第一个具有 自觉理论意识和深厚理论内涵的心理解释方法论 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造性 对后世 具有深远的启示性 王向峰 间性理论的原生态一从孟子的 以意逆志 说起 6 认 为对文本底蕴的把握既要以诗人之意却迎取诗人之志 也要以解诗人之意却迎取诗人 1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4 年版第3 期 总第七卷第2 5 期 第7 8 8 3 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3 1 卷第2 期 第4 2 4 6 页 3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9 卷第4 期 第1 0 6 1 1 2 页 4 文艺理论研究 2 0 0 2 年版第6 期 第7 1 7 8 页 孔子研究 2 0 0 4 年版第3 期 第2 4 3 4 页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7 1 7 5 页 2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绪论 之志 并在作为对象存在的诗一世一志的多重文本间 达到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与认 知 其中既有主体间性又有文本间性 以意逆志 说中含有间性理论的原生态的丰 富存在 马大勇于2 0 0 5 年1 月发表了 人文化的社会一历史批评论纲一从 知人论 世 和 以意逆志 说起 1 该文认为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论 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基 本内涵不能外乎 知人论世 与 以意逆志 八字 杨红旗 以意逆志 的含义与 语境 2 认为理解 以意逆志 的含义不可忽视历来对此论进行解释的历史本身显示 出来的逻辑方法 即重构语境 解读论题 以意逆志 论题的含义由语境限定 而 语境由解释者建构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蔡宗齐所撰 从 断 章取义 到 以意逆志 一孟子复原式解释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3 认为 以意逆志 是孟子对 断章取义 脱胎换骨的神来之笔 其绝妙之处在于对 意 志 两个概 念的全新用法 孟子对 意 字的使用兼顾动词 名词两面 上述论文基本可以反映 当前学术界关于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阐释的研究现状 广西师范大学王晓岗于2 0 0 5 年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 叶嘉莹的中西比较诗学研 究 和华中师范大学邓新华于2 0 0 6 年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 究 两篇学位论文部分地提及了 以意逆志 惜未展开论述 本文价值 应当在于从全局的视角 通过纵 横两个维度对 以意逆志 及其阐 释的本身和发展进行了研究 于历史回望的同时对各家阐释划分类型 并运用中西文 艺理论比较研究的手段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下考查 为这一古老的命题探寻了新的 开掘领域 在准备资料和撰写过程中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学史论 文艺学 文献学 文字学 阐释学方法 并辅以哲学 历史学方法及统计 分类 比较等具体手法 试 图初步勾勒出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后世对其阐释的大体状况 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 作些许基础性的准备 1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i i 会科学版 第4 卷第1 期 第4 8 5 l 页 2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第2 1 卷第9 期 2 0 0 5 年版9 月出版 第5 5 5 7 页 3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4 7 卷 2 0 0 7 年版第6 期 第4 4 5 0 页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孟子提出 以意逆志 说的时代背景 孟子提出 以意逆志 说的时代背景 是 诗经 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越 来越多的实际应用中 诗经 作品被断章取义 为我所用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已 经对正确理解 诗经 形成了障碍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收录了上至郊庙朝堂 下至市井街巷的诗歌 作品 因为经过了孔子的整理 完善 加之孔子对学 诗 极其重视 诗经 一书 逐步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尊奉并必读的经典 对东周时期的贵族和知识阶层具有重要影 响 先秦说 诗 用 诗 在公元前六世纪最盛 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 如 左传 自桓公六年 公元前7 0 6 年 开始陆续出现早期的用 诗 现象 在襄公 昭 公时 公元前5 7 2 年 公元前5 1 0 年 达到高峰 尤其襄公在位的三十一年间 仅 左 传 中有记载的论 诗 用 诗 就有八十余处 左传 记载 历经磨难 终成霸 业的晋文公重耳在逃亡经秦时 秦穆公待之甚厚 在参加秦穆公的宴会前 一路跟随 重耳鞍前马后的子犯虑及自己的文采稍逊而推荐赵衰随同 宴会上 公子赋 河水 公赋 六月 双方都以赋诗的形式夸赞了对方 赵衰请重耳拜赐并说明了原因 1 鲁 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 4 4 年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 鲁国向季札演示了 周乐 篇章名目告诉我们这次表演的文本内容极有可能就是流传至今的 诗经 2 0 这些记 载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中 以 诗经 为文本内容的综合表 演是外交礼节的组成部分 相反的例子也有 就在季札观乐之前十四年 晋平公与诸 侯宴饮 席间起舞并赋诗 齐国的代表高厚赋诗不符合要求 被认为有异志 诸侯要 与高厚盟誓 高厚逃回齐国 反而促进其他诸国结成了对齐的联盟 3 孔子也说过 诵 诗 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4 这就是 1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1 8 1 6 页 2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2 0 0 6 至2 0 0 8 页 3 t 左传 襄公十六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1 9 6 3 页 4 论语 子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 4 i 于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说 诗经 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政治活动中 当然也可以应 用于其他人类活动中 因为要应用于重要的公开活动 学习并掌握 诗经 从而为熟练应用奠定基础成 为知识阶层的 必修课 孔子教导没有学诗的儿子 不学诗 无以言 川又说 小 子何莫学夫诗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2 在孔子看来 学好了 诗经 才能 会说话t 说好话 才能具备维系家庭秩序 参与政治括动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 孔子 严肃地指出 人而不为 周南 召南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3 用词 语气之严 厉 恰恰表明圣人对学习 诗经 的极度重视 图一汉画像石中的宴饮场面 诗经 中的作品被应用于当时的现实生活的最常见的方式是 赋诗 春秋时 期 各诸侯国大夫聘问 通行赋诗 即引进 诗经 作品的某一篇或部分 或用以 酬酢 或用为媒介 办外交上的交涉 班固将其概括为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 阻微言相感 当揖让之时 必称 诗 以谕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4 朱东 润说春秋时 凡朝聘盟会之间 他人赋诗而不知其指 或不及答者 皆以为深耻 5 和多数原作是因作者欲通过诗歌 言志 而作一样 那时的贵族和知识阶层赋诗也往 往是为了 言志 尽管二者都可以言志 但赋诗的言志往往言在于此而意喻于彼 郑伯享赵孟于垂睨 子展 伯有 于西 子产 子大叔 二子石从 赵 论镕 季氏l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琉 1 9 9 7 年版 第2 5 2 2 页 论语 阳货 上拇 上海古赭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l 1 9 9 7 年版 第2 5 2 5 页 论语 目货 上海 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j 9 9 7 年版 第2 5 2 5 页 敬 班周 书 艺文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2 年版 第1 7 5 5 i7 5 6 页 朱东润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上海上海古赭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5 页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孟日 七子从君 以宠武也 请皆赋以卒君贶 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 赋 草虫 赵孟日 善哉 民之主也 抑武也不足以当之 伯有赋 鹑之 贲贵 赵孟日 床笫之言不逾阈 况在野乎 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子西赋 黍苗 之四章 赵孟曰 寡君在 武何能焉 子产赋 隰桑 赵孟曰 武请受其卒章 子大叔赋 野有蔓草 赵孟日 吾子之惠也 印段赋 蟋蟀 赵孟日 善哉 保家之主也 吾有望矣 公孙段赋 桑扈 赵 孟曰 一匪交匪敖 福将焉往 若保是言也 欲辞福禄 得乎 卒享 文 子告叔向日 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 而公怨之 以为宾荣 其能久乎 幸而后亡 叔向日 然 已侈 所谓不及五稔者 夫子之谓矣 文子曰 其余皆数世之主也 子展其后亡者也 在上不忘降 印氏其次也 乐而不荒 乐以安民 不淫以使之 后亡 不亦可乎 1 这一段文献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赋诗的情形 郑简公宴请晋国大夫赵武 赵武请 陪同郑伯的七人 赋以卒君贶 并且要藉此 以观七子之志 七人遂引用了四首 诗 经 国风 三首 诗经 小雅 中的作品 除伯有外 都志在称美赵孟 联络晋 郑两国的友谊 2 然后赵孟就七人的赋诗给予了评议 对于郑国臣僚的颂美 有的 谦而不敢受 有的是回敬几句好话 3 赋诗言志往往迁就赋诗者自己的意思 而忽略 了诗的原意 比如 野有蔓草 原是男女私情之作 子大叔却堂皇的赋了出来 他 只取其中的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表示对赵孟的欢迎 而诗中的其他句子都与会 盟不相干 再看一个例子 秋七月 齐侯 郑伯为卫侯故如晋 晋侯兼享之 晋侯赋 嘉乐 国景 子相齐侯 赋 蓼萧 子展相郑伯 赋 缁衣 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 寡 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 敢拜郑君之不贰也 4 1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1 9 9 7 页 2 朱自清 诗言志辨 上海 开明书店 1 9 4 7 年版 第1 3 页 3 顾颉刚 古史辩 第三册下编 上海 朴社 1 9 3 3 年版 第3 3 0 3 3 1 页 4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t 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1 9 9 0 页 6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宴会的背景是晋国扣押了卫国的献公 齐 郑的国君出面斡旋 晋平公赋 诗 大 雅 嘉乐 取诗中 嘉乐君子 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 句 表示对齐 郑二君的欢迎 代表齐景公的国景子赋 诗 小雅 蓼萧 取其中 既见君子 孔 燕壹弟 宜兄宜弟 句 谓诸侯为兄弟 为卫献公说情 代表郑简公的子展赋 诗 郑 风 缁衣 取其中 适子之馆兮 还 予授子之粲兮 句 请晋国允许二国之请 晋国大夫叔向却故意另作他解 取 蓼萧 中 既见君子 燕笑语兮 是以有誉处兮 句理解为祝晋得宗庙之安 而将 缁衣 理解为进献衣服以示忠心不贰 类似的例子在先秦时期还有很多 左传 曾借所记人物之口说出了 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焉 1 并在秦穆公与重耳互赞 公赋 六月 后有注日 古者礼会 因古诗以见意 故言赋诗断章也 其全称诗篇者 多取首章之义 他皆放 仿 此 2 对于这一现象 朱自清先生认为 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 随心所欲 即景生情 没 有定准 3 还指出 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 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 就 是字面的意思 而不管全诗用意 就是上下文的意思 4 士人引用 诗经 的诗句以 言志或作为外交辞令 既可增加语言的文雅程度 又可以有力地推广文化经典 本身 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提倡的 但问题就出在士人引用 诗经 诗句时的断章取义 毫 无节制的选取诗句的字面意义以实现引用者的意图 与通过赋诗言志来 雅化 言谈 的初衷渐行渐远 孟子生活的时代晚于秦穆 晋文约三百年 三百年间 赋诗言志时 的断章取义 进而扩大到对 诗经 作品理解的断章取义的情况依然存在 尽管没有 证据证明此风日盛 我们至少可以从咸丘蒙的疑问中看出端倪 如何理解 诗经 的具体作品 如何选取 诗经 中的诗句正确地帮助引用者表露意志 这已经是一个 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 自视为孔子思想和学说继承人的孟子自然应该而且能够就此问 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意逆志 说应运而生 第二节语词含义的基础探究 孟子提出的 以意逆志 说 从字面看 四个字中只有 以 是虚词 理解为凭 1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2 0 0 0 页 2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1 8 1 6 页 3 朱自清 诗言志辨 上海 开明书店 1 9 4 7 年版 第1 8 页 4 朱自清 诗言志辨 上海 开明书店 1 9 4 7 年版 第1 8 1 9 页 7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借 运用 通过等都不会对这一表述的理解造成障碍 问题在于三个实词 对 意 逆 志 三个实词的意义进行基础性的探究是完全应该而且必要的 意 的字形 帛书 老子 甲九六作乏 孙膑兵法 竹简三一作鼍 说文 心 部 将此字字形确定为莲 此后的 定县竹简 三五作宅 熹平石经 春秋 昭十 四年 作意 孔铄碑作惠 下部均为心 说文解字 意 志也 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从心 从音 徐锴作 从心 音 声 川 意 字基本意义是 意向 愿望 如 增韵 志韵 意 心之所向也 又 可以表示 意思 意义 如 易 系辞上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杜牧在 答庄 充书 中说 是意能遣辞 辞不能成意 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又可表示 情趣 意 味 如 文心雕龙 神思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又可表示 感情 情意 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 之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又可表 示 内心 胸怀 汉书 高帝纪 高帝 宽仁爱人 意豁如也 古诗为焦仲 卿妻作 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志 的字形 侯马盟书 作誊 中山王壶 作警 古铼 作毒 说文 心 部 作造 帛书 老子 甲九六后一七六作芝 纵横家书 二0 九作屯 武威简 服 传 一三作曳 武威医简 八五作毛 晋辟雍碑阴 作赶 曹全碑 作起 下部 均为心 说文解字 志 意也 从心 之声 段玉裁注 此篆小徐本无 大徐以 意 下曰 志也 补 此为十九文之一o 0qio 许 心部 无 志 者 盖以其即古文 识 而 识 下失载也 志 的基本意义是 意念 心情 尚书 舜典 诗言志 歌永言 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是故审则宜类 以制六志 孔颖达疏 此六志 礼记 谓之六情 在己为情 情动为志 情志一也 礼记 曲礼上 志不可满 乐不可极 孔颖达疏 六情遍睹 在心未见为志 又可表示 志愿 志向 论 语 公冶长 盍各言尔志 史记 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此外 尔雅 释诂二 志 识也 集韵 志韵 识 记也 或作志 字汇 心部 志 记也 与菇同 逆 的字形 甲骨文乙八七六二作y 甲骨文甲八九六作锣 又有甲骨文前五c 8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六 五等个别字形与此左右互换 仲再簋 作影 楚帛书与此相似 九年卫鼎 作谨 中山王壶 作怒 说文 走部 作群 峄山碑 基本相同 睡虎地简 三0 a 作琶 帛书 老子 甲后三八六作译 纵横家书 二七一 孙膑兵法 竹简一o 六基本相同 熹平石经 仪礼 乡射 作造 武威医简 八o 甲 曹 全碑 基本相同 逆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意义为 倒 反 而 逆 的基本意义正是 迎接 说文解字 逆 迎也 从是 尹声 关东日逆 关西日迎 罗振玉 增订殷虚 书契考释 考此字 甲骨文 象 倒 人自外入 而是以迎之 或省彳 或省止 尔雅 释言 逆 迎也 方言 卷一 逆 迎也 自关而东日逆 自关而西 或日迎 尚书 顾命 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国语 晋语四 乃归女而纳币 且逆之 韦昭注 逆 亲迎也 也可表示迎击 迎战 又可表示 迎受 承受 如 尚书 禹贡 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 入于海 孔颖达疏引郑玄云 下尾 合名为逆河 言相向承受 又可表示 接受 如 仪礼 聘礼 众介皆逆命不辞 郑玄注 逆 犹受也 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有司逆命 公之使速杀之 杜预 注 执夜姑之有司 欲迎受杀生之命 在赵岐之后的历代学者对孟子 以意逆志 说的理解和阐释中 有相当多的论者 是从小学入手的 尽管各持己见 但论者对 逆 字的理解基本没有争议 但对 意 志 特别是 意 的解释就有很大的差异 也是对 以意逆志 不同理解和阐释的 关键所在 第三节问题的提出和 孟子 引 诗 孟子的 以意逆志 说 是在与学生探讨如何解读 诗经 具体作品时提出的 成丘蒙日 舜之不臣尧 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 云 普天之下 莫非 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 敢问瞽瞍之非臣 如何 日 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 而不得养父母也 日 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为得之 故说 诗 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 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 之诗日 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 9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阿释的研究扣章问题的提出 是周无遗民也 目二孟子像 成丘蒙对 诗经 小雅 北山 中的诗句断章取义 对舜为天子后如何处置父子 关系提出疑问 孟子就全篇说解 给予答复 指出 北山 全篇是因 劳于王事 而 不得养父母也 所发的感叹 从这一特例出发 孟子提出了 故说 诗 者 不以支 害辞 不阻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为证明白己的观点 孟子又举了 诗经 中另一首诗的理解作为支撑 诗经 大雅 云汉 全诗描写早灾之严重与抗灾的努力 其中 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表现灾害的严重程度 如果接字面 理解 周部族灭绝了 显然不符含事实 这是 以意逆志 最早的出处 孟子提醒读 诗者要避免 以文害辞 以辞害志 的错误倾向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就 是要反对 断章取义 是为解诗者言而非为作诗者言 其要点是要求读者不能断章取 义地割裂个另日字眼以曲解辞句 也不能拘泥于辞句做表面的解释而歪曲了诗的原意 而应注重诗的全篇意义 透过字面去推测作者的用意 进而了解至i 作品的真正涵义 以意逆志 日辑读 诗经 作品而出 孟子能够就理解 诗经 作品在方法论 上给出如此精练而实用的答复 足以证明孟子对 诗经 理解之深刻 掌握之熟练 据统计 孟子 全书引用和解释 诗经 共有3 6 次 其中引用 雅 颂 作品较 多而引用 国风 作品报少 引用庙堂作品较多而引用民间作品很少 引用思想性作 品较多而引用抒情性作品很少 孟子引 诗 主要着眼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所 抒写的政教见解 略陈于下 1 粱惠王上 盂子引 诗鳝 太雅 灵台 言君王当与民偕乐 王引 诗经 j 汉 赵歧注 束 孙典疏锰子 万章上 上海l 上海古藉出版社什 经注疏 1 9 9 7 年版 第2 7 3 5 页 1 0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雅 巧言 誉孟子之言得王心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思齐 论君王当推恩以保四海 2 梁惠王下 孟子引 诗经 周颂 我将 言君王畏天可保国 孟子引 诗 经 大雅 皇矣 言君王当为民好勇 孟子引 诗经 小雅 正月 言君王当施仁政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公刘 言君王好货当与民同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繇 言君 王 好色 当与民同 3 公孙丑上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 论君王当以德服人 孟子引 诗经 豳风 鸱鹗 言治国当未雨绸缪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文王 及 尚书 商 书 太甲 言福祸皆为自求 4 滕文公上 孟子引 诗经 豳风 七月 证民事不可缓 孟子引 诗经 小 雅 大田 证周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文王 提倡文教兴国 孟子引 诗经 鲁颂 团宫 言边远落后地区不可取法 5 滕文公下 孟子引 诗经 小雅 车攻 言枉己则不能直人 孟子再引 诗 经 鲁颂 弱宫 言当抗拒无父无君者 6 离娄上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假乐 言遵先王之法 孟子引 诗经 大 雅 板 状离乱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荡 言前车之鉴近在眼前 孟子引 诗经 大 雅 文王 言福祸皆为自求 孟子再引 诗经 大雅 文王 言有德者得天下 孟子 引 诗经 大雅 桑柔 喻施政舍仁如执热不濯 孟子再引 诗经 大雅 桑柔 言 当时施政陷于乱亡 7 万章上 万章引 诗经 齐风 南山 问舜娶妻不告父母 孟子答日告则 废大伦 故不告 咸丘蒙引 诗经叫 雅 北山 发问 孟子回答并引 诗经 大雅 云 汉 辅证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下武 言不忘孝思则可法则天下 8 万章下 孟子引 诗经 小雅 大东 言当以义礼见贤人 9 告子上 孟子引 诗经 大雅 蒸民 言人性之善可见 孟子引 诗经 大 雅 既醉 赞仁义充足而闻誉彰著者 a o 告子下 公孙丑与孟子议 诗经 小雅 小弁 和 诗经 邶风 凯风 之怨与不怨 q d 尽心上 公孙丑引 诗经 魏风 伐檀 问 孟子答以复陈相 彭更之言 尽心下 孟子引 诗经 邶风 柏舟 和 诗经 大雅 躲 证圣贤亦为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人所讪而不失礼 孟子提出了 以意逆志 的 说 诗 方法 在他自己引 诗 的具体行为中 基本避免了断章取义 但有时也未能身体力行 这里将 孟子 引 诗 逐一列出 是为后面的讨论作一个铺垫 1 2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二章对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和评价的历史考查 第二章对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和评价的历史考查 第一节以赵岐为代表的汉学阐释和评价 孟子 一书在先秦只是诸子陈述一家之说的著作 当时在儒家知识分子圈外的 影响并不大 也就少有人对孟子的 以意逆志 说加以解释 对 孟子 全书的关注 以至于对 以意逆志 进行阐释的开始和深入与经学典籍的逐步扩大密切相关 经学 的发展史尽管错综复杂 但西汉时期官方认定的儒家经典只有 诗 书 礼 易 和 春秋 孟子 于宋代被列入 十三经 是最晚成为儒家经典的 宋以 前注解 研究 孟子 的专著相应较少 宋代以前致力于 孟子 注解和研究的首推东汉学者赵岐 赵岐根据自己的研究 著成 孟子注疏 一书 并于开篇撰有 孟子题辞 对 以意逆志 初步给予了评 析 孟子 长于譬喻 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其言日 说 诗 者 不以 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矣 斯言殆欲使后人深求其意以 解其文 不但施于说 诗 也 孟子以来五百余岁 传之者亦己众多 1 这一段概括了 孟子 的创作特色 认为 孟子 最突出的创作特色是长于运用 比喻 可以使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增强说服力 因为比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其 文在字词上或会存在不十分贴切的问题 但在表达作者意图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更 重要的是 赵岐认可了 以意逆志 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斯言殆欲使后人深求其意 以解其文 不但施于说 诗 也 肯定孟子的 以意逆志 说可以从方法论的高度 在理解前人作品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而且还提出这一方法的运用基于诗歌并能够扩 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这些都是今见最早的相关论述 后世研究 孟子 的学者 无不以赵岐的注解为据 甚至奉为圭臬 赵岐的 孟 f 汉 赵岐注 宋 孙爽疏 孟子 万章上 上海 上海吉籍出版社 十三经注琉 1 9 9 7 年版 第2 6 6 3 页 1 3 盂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二章对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和评价的历史考查 子题辞 也成为颇受关注的理论文章 宋陈仁子编 文选补遗 卷二十七 明梅鼎祚 编 东汉文纪 卷二十四 明冯琦 冯瑗编 经济类编 卷四十七和明贺复徵编 文 章辨体汇选 卷三百六十三均将 孟子题辞 作为经典单篇文章收入 西汉著名经学家 目录学家 文学家刘向曾著有 五经通义 已佚 宋王应麟 曾撰文引述刘向的观点 孟子 阏邪距诚 羽翼孔道 七篇垂训 法严义精 知性知天 易 之奥也 以意逆志 诗 之纲也 言称尧舜 书 之要也 井田爵禄之制 可以知 礼 王霸义利之辨 可以知 春秋 1 王应麟在文中称撰此文是 稽合史传而为之说 虽非刘向的原文 也应有刘向 著述的精神实质 文中称赞 孟子 坚持奉行儒家学说 用自己的七篇著作进行了严 格 精辟的阐述 在分述 孟子 与五经的内在联系时 称 以意逆志 是 诗经 的纲领 孟子在提出 以意逆志 时举出 诗经 大雅 云汉 之 维周黎民 靡有孑遗 辅证诗句中有夸张成分 这一点也引起了东汉早期思想家王充的注意 在其所著 论 衡 一书中 根据夸张的 言事增其实 的特点 用 增 指称夸张并撰写了 语增 儒增 和 艺增 是为 三增 在对 传语 儒书 中的 增 批判的同时 却对五经中的经艺之增作了肯定 王充很明确地指出 诗 曰 维周黎民 靡有孑遗 是谓周宣王之时遭大旱之灾也 诗 人伤旱之甚 民被其害 言无有孑遗一人不愁痛者 夫旱者 则有之矣 言 无孑遗一人 增之也 而言 靡有孑遗 增益其文 欲言旱甚也 2 王充是就事论事 分析 论证诗句中存在夸张的现象 没有直接说诗歌不可按字 面意义理解 孟子以 云汉 为例则是要说明 读诗不对夸张现象给予重视 就会以 文害辞 以辞害意 而是应该 以意逆志 以上两处论述有着一致的思想内涵 1 朱 王应麟 玉海 卷四十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影印光绪九年浙江书局重锓本 1 9 8 7 年版 第7 9 3 页 2 汉 王充著 黄晖校释 论衡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i 9 9 0 年版 3 8 5 3 8 6 页 1 4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二章对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和评价的历史考查 第二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阐释和评价 经学史告诉我们 有唐一代 孟子本人的地位被统治者抬高 个中原因复杂 李 唐皇家尊崇道教 抬高儒家其他先哲不排除有消弥孔子的巨大影响以弘扬道教的可 能 因此孟子的被尊重并没有带来 孟子 的被关注 唐代将儒家经典增至九经 孟 子 未能入列 于此可见一斑 孟子 被奉为儒家经典而进入 十三经 之列是在宋代以后 对 孟子 全书 的研究也在宋元间渐炽 有相当数量的诗人 学者对 以意逆志 进行了评价和阐释 作为宋代大儒和宋学的代表 朱熹对 以意逆志 的评价和阐释令人瞩目 这与其在 儒家诸多经典的注解方面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相一致 欧阳修在诗词创作上成绩斐然 还曾撰著 诗本义 虽没有专门谈及 以意逆 志 但其在 答宋咸书 中探讨了 以意逆志 的前提 他认为这个前提是人类认 知 情感等的相通 尧舜与人同耳 虽圣远言湮 而果有得于同天地合万物之人心 自然有合于数千载以上不传之遗旨 1 北宋诗论家蔡居厚著有 蔡宽夫诗话 已佚 但其中有一段论唐人柳宗元 自 居易境遇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创作风格 陶渊明创作不受境遇影响 忧乐两忘 超 世遗物 蔡氏感慨道 引以意逆志 人岂难见 以是论贤不肖之实 何可欺也 2 认为 以意逆志 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风格诗人的品性 早在朱熹之前一百多年 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横渠先生张载就对 以意逆志 给予 了关注 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夫 诗之志至平易 不必为艰险求之 今以艰险求诗则已丧其本心 何由见诗人之志 3 张载称赞孟子提出 以意逆志 是为数不多的 能知诗者 接下来还探讨了 以 意逆志 的理论基础 朱熹和吕祖谦编辑的 近思录 对张载此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1 御选唐宋文醇 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八总第1 4 4 7 册 卷二十三 2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0 年版 第3 9 3 页 3 宋 张载著 章锡琛点校 张载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8 年版 第2 5 6 页 1 5 重王 坠塞望查 亟垦苎堕登塑堡塞苎三童堕重王 坠蔓垩墨 堕登塑堡笪塑旦墨苎皇 人情不相远 以己之意迎彼之志 是为得之 诗以感遇而发 于人情之自然 本为 平易 今以艰险之心求诗 则已失吾心之自然矣 而何以见诗人之心 支持张载 不 必为艰险求之 诗之志 的观点 1 张载对 以意逆志 发表的评论并非仅见于此 吕祖谦记载 张氏日 知诗莫 如孟子 以意逆志 读诗之法也 图三 吕氏家塾读诗记 书影 王安石曾撰 庄子论 上下篇 在下篇中有这样一段 学者诋周非尧舜孔子 余观其书 特有所寓而言耳 孟子日 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 逆志 是为得之矣 读其文而不以意原之 此为周者之所以诋也 3 认为庄子著述 是 有所寓而言 的 读 庄子 要能够 以意原之 王荆公在理解道家典籍的方 法论上积极借鉴孟子的 以意逆志 说 显示了开阔的视野 也反映了孟子此论的广 泛适用性 在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中 朱熹多次围绕 以意逆志 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 论 且如孟子说 诗 要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逆者 等待之谓也 如 前途等待一人 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 将来自有来时候 他未来 其心急切 又要进前寻求 却不是 以意逆志 是以意捉志也 如此 只是牵率古人言 雕 锗慧i 嚣箬 i i 嚣 遗登嚣器 等 宋 i 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版 第7 2 5 页 6 重王 坠蔓丝墨 堡丝墨堕登塑塑基 里三雯塑重王 坠重望查 塑登塑要堕盟旦宴耋查 语 入做自家意中来 终无进益 1 孟子所谓 以意逆志 极好 逆 是推迎他底意思 2 咀意逆志 此句最好 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 盖是将自家意思去前面 等侯诗人之志来 又日 谓如等人来相似 今日等不来 明日又等 须是等 得来 方自然相合 不似今人 便将意去捉志也 3 所谓 以意逆志 者 逆 如迎待之意 若未得其志 只得待之 后人读 诗 便要去捉将志来 以至束缚之 图四朱熹像 这些论述主要围绕两点展开 一是对 以意逆志 的评价 极好 最好 朱 熹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对孟子此论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二是从 逆 字入手 探究在理 解作品时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的方式和途径 还重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错误做法 捉志 因此法导致了 束缚之 的不良后果 终无进益 与此相类 宋章如愚 群书考索 别集卷五引 文公语录 孟子说 诗 者 不 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是为得之 学经之弊正坐于此 拘辞失意 岂惟诗而已 5 指出学习 理解前人作品的弊端就在于 以文害辞 以辞害志 拘泥于字词意义 而不能正确理解文意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读 诗经 中 群书考索 还两次引朱熹关于志为诗之本的论述 是以圣贤言诗主于声者少 而发其义者多 仲尼之思无邪 孟于之以意逆志 诚以诗之所以作本乎其志之所存 f 束 黎靖德编 星贤点校t 朱子语拱 北京 中华书月 1 9 8 6 年版 第 8 0 页 同上书 第1 1 6 6 页 同上书 第13 5 9 页 同上书 第2 8 1 3 页 宋 章如愚 群书考索 明 德十三年建阳刘 慎独斋刻奉 卷五 i7 孟子 以意逆志 说及其阐释的研究第二章对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和评价的历史考查 然则志者诗之本 声乐者其末也 得其志而不得其声者有矣 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 声者也 1 在辨析 志 和 声 在诗整体中的 本 末 关系的同时 强调了 得 其志 的重要 正因为有这个 志 的存在 才有 以意逆志 的可能 从另一个角 度分析了孟子说 诗 方法的现实基础 明代胡文的 四书大全一孟子集注大全 有一段内容较为形象地分析了人们读诗 时应当的心态以及理解诗意的步骤 引朱子 听于彼也 后 大抵读书须虚心平气 优游玩味 徐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 然后随其远近深浅 轻重缓急而为之说 庶 乎可以得之 若便以吾先入之说横于胸次而驱牵圣贤之言以从己意 设使义理可通 已涉私穿凿而不免郢书燕说之诮 况又义理窒碍 实有所不可行乎 2 朱熹的学生辅广著有 诗童子问 一书 诸多观点是承继其师而略有发挥 此乃读书之妙法 不但说诗而己 若如近世学者心中先主一见更不 问是非 却要将经之所言来凑合其所见 有不合者则强行穿凿牵拽来凑之 如此则终不能得经之正意矣 可不戒哉 3 盖先生之读诗不为序所惑乱 但熟玩诗之所言而以意逆志 则诗之旨义 自然可得 学者诚不可不以此为法也 4 辅广认为 以意逆志 是 读书之妙法 不但说诗而己 也用不少文字指出了 当时解读前人著作的不良做法 而朱熹 熟玩诗之所言而以意逆志 的方法是值得借 鉴和学习的 四书纂疏一孟子纂疏 记载了辅广对 以文害辞 和 以辞害志 的 解释 以文害辞是泥一字之文而害一句之辞也 以辞害意以泥一句之辞而害诗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5T 2619-2022 公路桥梁施工期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
- 聚焦2025年便利店行业:市场扩张与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教案设计范例
- 物业管理责任保险实操指南
-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指南
- 诈骗整治成果汇报
- 医学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 中国传统文化医学体系精要
- 营业外支出专题讲解
- 项目部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流程
- 职业健康管理流程图
- 《系统架构-架构与设计》
- 农作物耕作栽培(甘蔗)-新植蔗栽培技术
- 大方县猫场镇硫磺矿渣综合治理工程环评报告
- Sony MD随身听的历史
- Foxconn连接器设计手册
- 学习解读《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PPT课件(带内容)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GB 11121-2006汽油机油
- 沙尔夫柴油机齿轨卡轨车课件
- 房产无抵押情况说明及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