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素材2 鲁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素材2 鲁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素材2 鲁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一、 人口增长模式 1 “高高低”模式,又可分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较低自然增长率。 这种模式的利弊实在很难说。 2 “高低高”模式(过度型),发生在产业革命以后。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利:增加社会劳动力,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 弊:发展到现在,弊端已经很明显了。过多的人口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空前,更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紧缺,社会难以安定等一系列问题 3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基本特点就不说了,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已进入。 利:有效缓解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使区域人口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基本平衡状态。 弊:随着“现代型”的发展,有的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这使得社会劳动力缺乏,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更不利于国家的财政建设。二、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简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年老型人口是一个静态指标,它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和类型,即表明某一时点上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界限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0%);而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内的动态过程,它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变动趋向,表示人口总体是在向年老型演变,或者在年老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年老型人口的实现,必定要经过人口老化的过程;而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又必然会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属于年老型。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是最主要的。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也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便逐渐趋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结果,是人口逐渐变成年老型,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老年抚养比也随之上升,而且劳动力人口中较高年龄的劳动者比重也相应增加,这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口的老龄化过程是不一样的,老龄化的时间、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也都不尽相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由于长期以来少生高寿,老年人口比重日益上升,人口老龄化现象早已普遍存在,且已相继进入了人口年老型。20世纪末,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虽较缓慢,但由于持续少生,特别是高寿延长,未来人口在年老型基础上的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虽然大多数仍属年轻型,但正处在急剧转变中,由多生短寿向少生高寿转变。这些国家和地区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速度将会加大,人口老龄化也将出现。三、各国人口发展的差别人类历史上有过世界各国人口增长都比较缓慢的时期,在 1750 年到1850 年之间,日本及欧洲、北美洲发达国家等的人口增长率平均为每年 0.6%;非 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率为 0.4%。一个世纪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都有提高,发达国家为 0.9%,发展中国家为 0.6%,这是1950 年人口增长率发生急剧变化之前的状况。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增长情况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不仅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而且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发展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在本世纪 50 年代和 70 年代之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一直稳步地同全球人口保持有比例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1978 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2.2%,为发达国家 0.7%的 3 倍左右。从 1950 年到 1975 年,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了 73%,而发达国家只增长了 32%,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世界 总人口中的比重,从 1950 年的 60%增加到 1975 年的 72%。在发达国家人口增 长率逐年下降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却不断上升,彼此间增长率差距越来 越大。50 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率分别为 2.1%和1.3%,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 1.6 倍,60 年代,分别为 2.3%和 1.1%,前者为后者的 2.2 倍;到了 70 年代,分别为 2.4%和 0.9%,前者为后者的 2.7 倍。而在 19701990 年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口增长率方面 的差别更引人注目。20 年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了 1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增长了近 55%,从 26.5 亿增至 41 亿。在 1990 年的全球 53 亿人口中, 发展中国家人口有 41 亿,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 1970 年的 71.6%上升到 1990年的 77.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人口生育率在本世纪八九十年代约保持在 2 胎或 2 胎以下,下降到了低于每位母亲 2.1 胎的水平,人口每年增长率不到 1%,少数国家的 人口增长率为零或负增长。像前联邦德国于 1969 年人口就停止增长,前民主 德国,人口在 1972 年停止增长。此后 10 年间又有几个国家,如意大利、瑞 士和挪威,也成为人口无增长的国家。到 1983 年欧洲有 12 个国家人口增长 率为零。尤其是德国和匈牙利现在还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目前还有几个欧 洲国家,像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也进入了人口无增长的行列。 日本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从 19751980 年间的 0.93%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0.43%,前苏联和美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从 80 年代以来基本没有变化,两国 平均人口增长率在 19851990 年间分别为 0.78%和 0.8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整体的人口出生率都很高,最明显的是非 洲地区,许多国家的生育率是一名妇女有 6 个以上的子女。在 90 年代初非洲 人口还不到 6.5 亿,到了 90 年代末,人口已达到 9 亿,是以 3%的速度增长, 这是全世纪最高的增长率。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 年,共有 人口 1.085 亿,人口增长率目前还处在 3%以上的高水平,据估计,即使人口 出生率得以稳步下降,到 21 世纪末尼日利亚将拥有 5 亿人口。肯尼亚在计划 生育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现在每个妇女平均仍有 6.5 个子女,人口增 长率仍保持在每年 3.7%上下,难怪肯尼亚总统丹尼尔莫伊有一次十分悲叹 地说,他被人们描绘成世界上人口繁殖力最高国家的领袖之一。因此,非洲 人口形势迄今仍十分严峻,人口出生率自 50 年代以来始终居高不下,几个“世 界第一”全都集中在这里:出生率世界第一,婴儿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居世界第一,总和生育率居世界第一。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除了非洲,其他地区人口增长率均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像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和一些岛国(古巴、毛里求斯、 波多黎各)等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生育率低于替代率的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韩国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已从 19751980 年的 1.55%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0.95%,总出生率已从 19701975 年间的 4.1 胎下降到 1990 年的 1.7 胎,已经低于 2.1 胎的替代水平。又如,毛里求斯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已从19751980 年间 1.59%下降到 19851990 年间的 1.17%,总出生率已从 19701975 年间的 3.3 下降到 1990 年的 1.9 胎,也低于 2.1 胎的替代水平。泰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从 19751980 年间的 2.44%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 1.53%。中国由于 实行强有力的人口控制计划,70 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1970 年还 高达 2.6%,到 1975 年已降至 1.58%,1979 年降到 1.17%,80 年代略有回升,即 19851990 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 1.45%。泰国和中国已经把生育率降到 2.2 胎,比所要求实现人口零增长率的水平稍高一些。 还有些发展中国家已把生育率降到 3 胎或低于 3 胎的水平。像圭亚那、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加勒比国家和阿根廷、智利、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已把生育率降到 2.3 胎和 3 胎之间。拉丁美洲的两个 最大的国家巴西和墨西哥同印度尼西亚一样,生育率降到 3 胎。斯里兰卡这 个岛国,已把生育率降到 2.5 胎。无疑这些国家的人口在一段时间里还会继 续增长,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妇女处于育龄期,因此还拥有人们所称的“人口 势头”。例如,巴西已经在 1990 年把生育率降到 3.2 胎,1990 年人口已达1.5 亿,但到 2025 年差不多也要增加 1 亿人口。像仅次于中国的印度,还有 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国,已把生育率降到 3.54.5 胎,人口 增长率也降到 2.1%2.4%之间。这些国家还没有达到安全水平,但已经朝着 这个方向作出努力四、未来人口趋势联合国早期的预测是世界人口在下个世纪末大体稳定在 102 亿左右的水 平上,但最近对这一预测作了修正。因为降低出生率方面的进展在几个主要 国家比预先估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