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2、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二了解诗歌背景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一)诵读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2、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教师点拨:在朗读时力争做到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3、听读课文录音。4、全班齐读。(二)整体感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那么读到现在,大家悟了多少义呢?我们不妨用这两个小问题来检测一下!1、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把这件事告诉大家。2、 对于作者所描绘的老妪一家人的不幸,你有什么感受?三品味欣赏1、找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及情节,以供大家探讨.2、找出你喜欢的字、词、句、段及情节,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3、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并请两位同学进行对话表演。4、阅读第三段文字。四拓展延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都是痛苦与灾难,对社会而言也将必然是损失,但是有些人依然是执迷不悟,为了各种私利而不断的掀起战争。古代如各种纷争,内乱等,当前国际上也还存在“恐怖主义”或者是不断升级的“地区冲突”,为了人类的和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做点什么,请你对这些战争的始作俑者说几句,给他们当头一棒以警醒。五、布置作业: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者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石壕吏教学目标:1.读懂诗歌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和背诵诗歌。2.反复诵读领会丰富内涵,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3.掌握对比手法,了解“藏问于答”写作手法。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杜甫教学难点:领会诗意,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掌握对比手法,了解“藏问于答”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前天,诗人杜甫带我们游历了雄壮的泰山和兵荒马乱的长安城。今天他还会带我们到一个叫石壕村的地方,那里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是发生了一幕人间悲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石壕吏。二. 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 整体感知1.听录音并熟读。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重点词逾:越过 走: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犹得:还能够 绝:停止、消失四. 把握内容(一)学生边诵读并思考,教师总结学生的探讨。提问:1.石壕吏是一首什么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叙事诗 县吏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2.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几部分? 三部分:故事发生,故事展开,故事结局3.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为下文做铺垫4.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举动?老翁逾强走 老妇出门看5.第二部分: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呢?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哭 鲜明对比6.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她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板书)三男戍 二男死 孙方乳 媳无裙从侧面揭露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很严重的灾难。7.“如闻泣幽咽”说明了什么呢? 杜甫一夜未眠,更进一步说明了他心系天下,同情人民8.“独”说明了什么呢? 老妇被抓走了(二)学生质疑1.县吏为什么不抓杜甫?答:杜甫的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生下来就有不纳租,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也说:“生常不免租,名不隶征伐。”2.为什么诗歌中仅写老妇致词,而不写吏的话?答:这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问可以推测出来。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艺术手法好处:留白,语言精炼请问我们曾经学习过诗歌中,哪一首也采用这艺术手法呢?(必要时,师给提示)生: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学生一起试着背诵这首诗歌五. 小结与作业本诗不仅运用了对比、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而且语言精炼。全诗仅用了24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