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说明)的问题与思考.doc_第1页
我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说明)的问题与思考.doc_第2页
我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说明)的问题与思考.doc_第3页
我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说明)的问题与思考.doc_第4页
我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说明)的问题与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考试2008 年第4 期,第29-34页我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说明)的问题与思考 陶百强,陈效 作者简介:陶百强,男,重庆市人,TEFL硕士,自由研究者,主要从事语言测试、英语测试命题理论研究与实践 陈效,女,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摘要:高考是大规模、高风险考试,保证高考命题的科学性有利于保障教育公平、维护社 会稳定。制定科学的高考英语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是科学命题、审题、施测、分数报告与 解释等环节的关键环节。本文对我国目前尚待进一步完善的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思考方向,供国家教育部和分省命题省份的考试文件制定者参考。 本文针对英语科研究考试大纲,对其他学科考试大纲的制定也有参考意义。关键词:语言测试,高考英语,分省命题,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致谢:感谢美国伊利诺斯大学Fred Davidson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David Qian 教授提供帮助。 注:本文中考试大纲指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考试说明指自主命题省份制定关于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大纲是考试说明的属概念,为使行文简洁,考试大纲含考试说明,除非特别说明。 1.引言 从2004 年开始,我国陆续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目前指导高考的全国性考试大纲(以下 简称考纲)并存两个:一是基于2000 年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大纲版考纲,二是基于高中英 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课标版考纲。按高中新课改推进进程,2013 年全国进入新 课程高考。课标的实施和高考的衔接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考方案;二是 符合高校招生要求、符合课标教学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三是符合考纲的高质量 试卷,其中考纲的制定非常重要。 1 本文着重分析课标版考纲,兼顾大纲版考纲。 随着我国推行高考自主命题(2007 年停止推广),目前十余省份自主命题,基于考纲的 各自主命题省份的考试说明版本众多,高考英语考纲和考试说明存在一些问题,关于考纲的 研究文献很少,本文阐述英语考纲的特点、问题与思考,期望对考纲研制与修订进言。 2.考试大纲的内容特点 考试大纲(testspecification)很可能源自适用于工厂产品或设计目标的规范 (specification)这一工业概念, 教育和心理测量领域最早提及考试规范的是Ruth(1929) 2 , 意为:提供高效的、具有试卷再生能力的设计蓝图,按蓝图可设计出某一测评任务的多个类 似案例。Alderson等认为考纲是关于测试内容和方法的官方声明,是命题者遵循的蓝图。3 Davidson & Lynch (2002:14)改编Popham等1978年设计的五部分Popham考纲模式(The Five-Component PophamTest Specification Model),认为考纲应含:大纲代号(索 引号),大纲标题,以及:(1)总体描述(GD, General Description):欲测行为的简短描述; (2)试题特性 (PA, Prompt Attributes):对考生在考试中遇到的输入信息进行完整、具体的 描述;(3)作答特性(RA, Response Attributes):对学生作答方式完整而具体的描述,即 描述学生对试题如何作答;(4)样题(SI, Sample Item); (5)附录(SS, Specification Supplement): 试题设计所需附加信息,如语法项目表、词汇表 4 。按该模式,全国考纲因缺乏考纲要求的 要素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考纲。Spaan认为考纲含考试目的、考查的技能类别和考查方式(单 技能或综合)、考试内容和层次、题型、题量、评分和分数报告体系、考试形式(如纸笔形式)、考试规模、是否有音频或视频输入等。5 我国考纲一般含考试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目标、试卷结构、题型、难度、题型 示例、附录等。下文以英语考纲包括的主要内容为线分析问题。 2.1 考试性质 考试性质决定题型、难度等。高考的选拔目的决定了高考为常模参照性考试,但李筱菊认为高考英语主要是常模参照考试,但因在普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特殊作用,它同时又是标准参照考试和诊断性考试 6 ,此观点值得商榷。高考性质杂糅导致社会赋予高考过多本不应承担的功能,让考试工作者承受不应承受之重,这实际上是混淆教学与测试。高考作为高风险测试,其性质应该是标准化考试。 7 考纲曾一度在考试性质中取消了标准化测试的提法(如 2005 年考纲),但2006 年起颁布的全国英语考纲增加了英语科是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 的一句。2.2 测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要求 测试是从既定测试内容中抽样,全面规定测试内容可避免教学中压缩课标定的教学内容。测试目标分为内容目标和认知目标。 2.2.1 内容目标 测试目标应依据课标。高中英语课标含5项内容标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测试内容是否应包含5项内容标准一些学术刊物和舆论误导,如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如何在高考试卷中体现这一目 标要求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8 ;山东省2007年考试说明在陈述考试内容及要求时说考生应在 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达到相应水平。世界著 名情感与外语学习研究专家、Robert Gardner(加拿大)研究情感和外语学习长达半个世纪, 博士论文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附录有个动机量表(Motivational Intensity Scale,问卷形式) 9 ,Gardner还设计过量表The Attitude/MotivationTestBattery 10 。 可见,影响外语学习的所谓情感态度等不能以英语试题来测试,但可测量(使用调查问卷), 故主张在试卷中测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混淆了测试和测量的概念。在设计内容目标时,必 须考虑到测试目标的可测性(testability),即使我们认为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爱因斯坦 所言,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被测量,并非能被测量的东西都是重要的 11 。对于做 好课标与高考的衔接需做很多理论工作,不能简单搬用,也不能为体现课改而言必称课标, 言必称任务型,言必称交际。 高考英语测试的内容目标为语言知识和技能,英语属技能导向型学科(skill-based subject), 测试以技能为主、知识为辅,策略能力等可融合到技能测试中。全国考纲的考试 内容设计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是合理的。 对于语言知识,教学界似乎重视过头,但为了考生进入高校或参加工作后进行可持续学 习,考查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考查形式可探索,广东2007 年就启用基于语篇的语法填空题。 对于语言技能测试,课标(53-54 页)规定一般以各项技能单独分别设计试题,这种 分立式技能测试观点陈旧,综观世界语言测试,体现综合技能测试乃大势所趋,符合实际语 言交际情景。修改课标过时的测试观乃当务之急,否则考纲的修订无法突破藩篱。广东2007 年考试说明出现的读写任务体现了综合技能测试。在技能测试项目上,课标版高考全面恢复 了曾被部分省份中止的听力测试。对于口试,全国课标版考纲提出了口语要求,但目前报考 外语相关专业才要求口试,随着计算机语言测试研究的发展,借助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大规模 口试是可行的,如我国的PETS实行了计算机化口试 12 。国内许多著名学者呼吁推广口试。 13 142.2.2 认知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科目的考纲对认知要求依据Bloom(Bloom et al., 1956)的教育测量目标 体系,即所谓双向细目表的理论来源(见下表Bloom认知层次) 15 : 2 上表显示,认知目标研究不断演进,学习向度模式对考纲设计有启发意义,其中资讯处 理即课标强调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效的沟通、合作与协调能力可在口试或其他综合技能 测试中体现。 2.3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主要包含考试题型、题量、试卷长度和时间分配、难度分布等。 2.3. 1 题型 题型涉及怎么考的问题。测试题型可能影响学生得分,即所谓的题型效应, 应尽量减少 其影响。 16 题型本无优劣,其选择取决于特定测试目的和施测者优先考虑的方面。 17 我国英语测试题型以多项选择为主。基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中国大规模考试题型以多项选择为主对英语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18 虽多项选择题并非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如杨惠中、桂诗 春所言,仿佛只要取消所谓的客观题, 采用主观题, 应试教育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是十 分肤浅的看法 19 ,但若不论测试什么语言能力都用该题型是欠妥的,题型的测试功能尚无 定论 20 ,减少题型效应的办法是题型多样化,如IELTS题型每次考试不一定相同。笔者主张, 语言理解能力测试宜用选择性反应题,语言表达能力测试宜用建构性反应题。高考是高风险 测试,为保高信度,采用较多选择性反应题是理性的。题型选择应参考课标关于评估的建议,课标(54-55 页)建议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新课改高考地区已体现此原则。 大纲版考纲在2005 年进行大幅修订,为赋予高考分省命题自主权,2005 年全国考纲取 消题型、赋分限制,题型解冻为分省命题选择题型创造了条件。课标版全国考纲无建议题型, 为题型创新留下空间,广东2007 年考试说明基于语篇的语法填空题、信息匹配题、读写任 务,山东2007 年考试说明引入阅读表达题。但一些省份的题型约定不合理,如湖南考试说 明把阅读填空题归入写作值得商榷,应归入阅读理解部分(这种填空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 能力)。有的考试说明对术语的使用值得商榷,如江苏2008 年考试说明中的任务型阅读, 阅读文本然后填充表格或流程图等。该题为信息转换, 多用于阅读和听力理解,考生把听力 3 或阅读文本中的信息转换到图表中,这种测试任务有时类似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因此该题型 通常被用于包含真实任务测试的考试中 21 ,如考生听电话后,以表格形式做电话记录,这 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活动,但江苏阅读填空本质上是阅读理解,测试任务和目标语言使用 任务之间相关性较低。就江苏 2008 年考试说明样题分析,称为任务型阅读似乎不妥,Fred Davison教授(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rch 24, 2008)也认为没有理由称该样题为任务型 测试(可参阅LanguageTesting 2002 年19 卷第4 期任务型语言测试专辑)。此外,对于江苏 该题型合计给出了三种题型示例,其中示例二要求考生不能使用阅读文本中的字填空,该示 例欠合理,这样很大程度是测试考生的词汇能力而非语篇能力。笔者建议删除示例二,以体现测试以考生为本,降低测试焦虑。 引进新题型或改良题型前应做实证研究,新题型的测量功能和测量能力、答题时间和题量 等均需做实证研究,如考试中心引入的改良型短文改错题,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22 。 2.3. 2 题量/试卷长度和时间分配 题量/试卷长度影响信度,应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确定题量。推荐计算答题时间的方法: 按题量和考生水平由研究者估计答题时间,然后试测,规定答错倒扣分,试测结束后,剔除 无效答卷(答题数量低于试题总量的1/2),然后统计有效考生平均每题的答题时间,未答题 的数量,算出标准差,最后对比实测结果和预计答题时间来调整题量或答题时间。 23 试卷长度方面涉及输入文本篇数和词数,应在考纲中约定。鉴于目前全国考纲主要用于 指导考试说明,其词数限制较笼统可接受,如全国大纲版考纲规定阅读不少于1000词,但各 省制定具体考试说明时,应较具体,设定针对词数的闭区间而非开区间。虽考纲可含一些模 糊措辞, 语言测试大纲专家Fred Davison创造了新词-speclish (试译为大纲语体),这类既不很具体也不很笼统的模糊措辞是考纲特有的文风 24 ,但在具体的考试说明中应相对 具体化,如TOEFL iBT阅读规定3-5篇学术文章,每篇约700词,IELTS考试阅读部分含3篇文 章,合计2000-2750词(参见 IELTS Handbook,2007)。 反思我国考试说明,一些考试说明对阅读篇数和词数无约定,如2008 年宁夏考试说明 没有阅读篇数说明,词数也不约定,模糊过头是目前考试说明普遍存在的问题。考生不得 不从以往的高考卷逆推(reverse engineering 25 )考试说明。考纲或说明的神秘化导致一些 所谓伪高考研究专家在讲座中做出错误逆推结论,误导考生,干扰教学。 2.3.3 难度 社会对高考试卷难度高度关注,甚至作为评价命题成败的指标,难度对应试心理和录取 工作有一定影响。 26 我国以原始分而非标准分报告成绩,导致社会各界和考生对难度极敏 感。测验的难度系数由测试目的决定。常模参照性测试的目的是测量受试个体差异,当P值 接近0.50 时,题目才能最大程度地区分受试,但若每道题的难度系数都为0.50, 那么测验很 可能只区分出好、差两种极端受试而不能对受试作层次性区分 27 ,不利于各层次高校选拔 新生,故常模参照测试要求题目平均难度为0.50,故考纲一般规定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难题 和容易题为辅。(注:标准参照测验不要求测试分数正态分布。)2.4 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 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使考生准确理解试题形式,减少题型效应的干扰。全国大纲版考纲 含题型示例但未附参考试卷,具体的考试说明最好附参考试卷,有利于考生领会含糊过头 的考试说明。 部分参考试卷科学性欠缺,如江苏 2008 年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阅读C篇素材存在科学 性问题 28 ,把美国 2007年3 月对游客开放的大峡谷天空布道从Arizona搬到了另一州 Colorado,C 篇阅读理解第64 题有答案不惟一的命题错误(参考试卷借用江苏2007 年高考 试卷部分试题)。 2.5 附录 高考英语考纲附录包含课标规定的语言知识项目如词汇、语法项目、话题项目等,全国 课标版考纲词汇表源于高中课标八级词汇表,各自主命题省份的考纲在此词汇基础上可做减 法,如全国考纲说各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中对词汇量进行适当调整,但 不得低于2000 个单词。 课标的一些问题导致依据课标制定的考纲复制了问题,如对 explore 的词性标注错误 (误标为名词)。惟一的例外是2007 年广东省考试说明,在吸纳意见后纠正了这一错误(笔 者受邀参与了该说明研审工作),广东考试中心的民主作风值得学习。各级考试说明研制机 构应广纳良言,同时教育部应不断完善课标,为制定考纲提供科学依据。 3.思考与讨论 3.1 理论研究 考纲制定者应正确审视新高考与新课程的衔接问题:不机械挪用,区分测试和教学、测 量和考试等概念,避免决策失误。我国课标2003 年才颁布,但有些评价理念滞后,语言测 试发展趋势是:由分立式测试向综合性测试发展,由间接测试向直接测试发展,由单技能测 试向综合技能测试发展,由结构主义测试观向交际语言测试观/任务型语言测试观发展,由 人工评分向机器评分发展。语言测试界应加强测试理论研究,并进行跨学科研究项目如从社 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测试。 29 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张正东毕生致力于中国特色英语教学体系研究,在语言测试领域, 也应立足国情和需求分析,拒绝拿来主义,应自主创新、中西结合,争取建立中国特色的英 语测试理论体系、操作模式。目前国外的英语测试如TOEFL 和IELTS 有其特定的测试目的 和考生,我们不能照搬。基本理论研究缺失导致有的考试说明基本的依据有误,如湖南2006 年、2007 年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以课标为依据,但湖南2007 年秋季高一才进入新课改。 3.2 对考试说明做减法处理的质疑 考试说明在考纲基础上做减法处理合理吗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教育发展水平悬殊, 国家允许地方考试说明根据各地学情做减法处理,如宁夏和海南考试说明对词汇要求降低。 换一种角度,是否应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最终消除教育发展差异美国有No Child Left Behind 计划,我国是否也应均衡、和谐发展各地教育否则势必影响中学与大学英语 教学衔接,影响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导致教育不平衡长期存在。 3. 3 对考试说明频繁变化的质疑 考纲和说明每年频繁变化是否必要反思国外考试手册,其考纲基本稳定,即使变化, 也会提前较长时间公布,且做大量研究,如美国ETS 在改革TOEFL 题型前进行了数年研究。 然而,我国有的考纲每年变化,即使无实质性变化也重新出版。虽考纲应不断完善且依考试 环境变化做相应变化,但缺乏理据的频繁变化似值得商榷。地方考试说明一般缺乏科研支持, 更易导致变化的随意性。此外,考纲公布时间离高考时间过近,如许多考试说明仅提前2、 3 月公布,必然增加题型效应的影响。课标(第54 页)对此已有规定:考试形式应为学生 所熟悉,其理论背景是为了减少题型等考试形式对考生真实能力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3. 4 对分省命题的质疑 对于分省命题的质疑虽少但不断,对于命题质量的质疑也一直不断。 28 30 31 32 33 34 对于命题失误导致的危害,1987-1999 年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杨学为认为命题不准 确所造成的误差,是最大的失误 35 。教育部从降低全国高考卷压力、照顾各地教育发展差异等考虑实施分省自主命题,但未考虑自主命题省份的命题能力、大副增加的命题成本、命 题保密风险放大等因素。建议整合命题资源,在全国规划成立几大命题中心,或由教育部收 回命题权,由教育部组织命制不同难度的试卷,一方面可整合优秀命题资源以改进命题科学 性,另一方面可节省命题成本,为纳税人节省开支。 3 .5 民主与科学决策 现代社会提倡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科学决策的基础是广纳意见。考纲的研制或修订 应吸收所有考试相关方即考试使用者和参与者(test stakeholders)的意见,考虑到所有考试 相关方的利益。就高考来讲,涉及的利益方至少包括考生、考生家长、中学、大学或其他招 生单位、国家利益。在制定考纲时,应平衡所有利益方的利益,并且首先照顾考生和国家利 益,如高考听力被少数省份一度中止,这仅照顾了地方政府局部利益,而损害了考生利益(不 利考生今后语言交际能力发展),也损害了国家利益(不利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实施,如培养 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一流学者),还损害了招生单位的利益(不利于目前重视听说的大 学外语教学要求的顺利实施)。可见,决策失误危害巨大,负面影响深远,在全球提倡民主 和科学决策的氛围中,关于考纲的决策也应民主化、科学化。同时,重视社会各界的反馈意 见,理性对待不同意见,因为任何法律、法规和规范都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4.结语 本文对高考英语考纲进行了探讨,我国考纲虽从无到有、从粗糙到逐渐完善、从全国一 纲到一纲多版,逐渐进步,但仍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特别在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有待 加强。科学制定考纲是维护考生权益、充分体现国家利益等各方利益的基础,也是命题专业 化的基础。随着我国语言测试专业化进程的加快,考纲的制定必定会得到重视,并在社会各 界协同努力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文科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前言第1 页.24 Davidson, F., & Lynch, B. K. Testcraft: A Teachers Guide to Writing and UsingLanguageTestSpecification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4/14. 3162021 Alderson, J. C., Clapham, C., & Wall, D.Languagetest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9/44/45-46/52. 5 Spaan,M. Practical Advice:Testand Item SpecificationsDevelopment.LanguageAssessment Quarterly, 2006,3(1), 71 - 79. 6 武尊民.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年,第36 页. 7 桂诗春. 标准化考试辩J. 中国考试(高考版). 1999, (5),17-21. 8 依兰.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下的考试大纲J. 生物学通报.2006,41(9), 53-54. 9 Gardner, R. C.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ontral, Qubec, Canada: McGill University. 1960. 10 Gardner, R.C. The Attitude/MotivationTestBattery: Technical Report. London: University of Westem Ontario, 1985. 11 Bachman, L. F. Modernlanguagetesti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ssuring that what we count counts J.LanguageTesting,2000,17(1), 1-42. 12 刘庆思.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研究J.中国外语. 2008, 5(2),7-9. 13 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年, 第156 页. 14 陈国华.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外语.2008, 5(2), 4-6. 15 Suen, H. K., & McClellan, S. I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Chapter in N. Huang (Ed.) Encyclopedia of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Vol. 1, pp. 777-798). Taipei: 6 ROC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 17 Milanovic, M. (ed.)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Languageexamining andtestdevelopment. 2002. Retrieved 2008-4-11 from /t/dg4/linguistic/Publications_EN.asp. 18 Wu, Yian. Englishlanguageteaching in China: trends and challenges. TESOL Quarterly, 2003, 35(1), 191-194. 19 杨惠中、桂诗春.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思考J.现代外语.2007,30(4),368-374. 22 武尊民. 高考短文改错题型之改良题型效度研究R. 语言测试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6年12月7-9日,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3 Roever, C. Validation of a web-basedtestof ESL pragmalinguistics.LanguageTesting, 2006,23(2), 229-256. 2425 Davidson, F. Writing and UsingLanguageTestSpecifications: An Overview. Workshops and information sessions onlanguagetesting: South Africa and Mozambique, sponsored by local agencies and the Office of EnglishLanguageProgram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andout. June/July, 2003. 26 岳伟. 高考试卷难度的设计与控制J. 考试研究.2007,3(4),4-15. 27 张敏强. 教育测量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84 页.28 Johns, M.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2007: An Evalu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07 National NMET Evaluation Conference. Beijing: Dec 8-9, 2007. 29Tao, Baiqiang. Research into Sexism inLanguageTesting & its Implications toLanguageTesting in China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LanguageTesting, Nov. 3-4, 2007, Beijing,China. ERIC Digest (ED500626). 30 陶百强. 加强高考命题科学性 提高高考命题的质量-以 2006 年分省自主命题 失误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4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