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众所周知 思想的更新与媒介的发展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 必不可少的 然而思想的传播如何影响媒介 使之适应自身的内在需 求和媒介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思想解放以及思想自身的 完善 这一组互动关系却深藏于传播现象之中 很少有人触及 本文 正是从传播学 新闻学 历史学 文化学的角度出发 以湖南 大公 报 为研究对象 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报刊互动这一历史现象予 以观照 并试图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力求能从一个短暂的历史 时期中发现两者之间更深层次上的关系 并期待对于今天乃至将来能 有所启迪 五四 时期 中国内外交困 深重的民族危机将思想文化的革 新提上历史的日程 这一以报刊作为宣传工具的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同 样影响了湖南省 湖南 大公报 作为新文化思想的积极宣传者 自 身深受新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新闻思想 新闻观念 办报宗旨以及报 纸形式等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加快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 湖南 大公报 为新文化思想在湖南的传播与民众思维方式的转变提 供了巨大的动力与广阔的空间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深入开 展 弄清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如何互动这一层关系 对于今 天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沿着这一思路 本文分为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新文化运动及其对湖南 大公报 的影响 讨论新文 化运动在全国的兴起以及在湖南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思想是如 何借助报刊传播开来的 并详细分析在新文化思想影响下湖南 大公 报 在办报宗旨 报纸形式与内容方面的转变 第二部分 湖南 大公报 对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分析湖南 大 公报 的新闻舆论观以及这种舆论观是如何促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 深入发展的 本部分对湖南 大公报 在湖南自治运动中的活动作内 容分析 并详细说明这种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 历史的思考 讨论湖南 大公报 在新文化运动中所 引起的历史影响 反思思想启蒙与报刊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社会发展 的影响 提出对当代大众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 五四 新文化运动 湖南 大公报 互动影响 文化传播 a b s t r a c t i ti sw e f tk n o w n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 d i aa n du p d a t i n go f t h o u g h sa r en o c 圮s s a l yt o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o f as o c i e t y b u tf e w e rk n o w s h o wt h es p e e d i n go f t h o u g h tm a d em e d i a a d a p tt oi t sn e e da n d h o wn 比d i a p r o m o t et h ef r e e d o ma n dp e r f e c t i o no f t h o u g h t t h ec o u p l er e l a t i o nh i d 懿 d e e p l yi n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o u c h e db yf e w e r h e r ei sa t r e a t i s eo nt h en e w 吒u l t u m lm o v e m e n ta n dh u n a n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f r y i n gc o n n e c t t h et w op h e n o m e n aa n ds t u d yi tt of i n df u r t h e r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3 v e e l lt h et w oi na 盘吣r th i s t o r yp e r i n d h o p i n gs o m ee d i f i c a t i o nf r o m i t a r o u n dt h em a y4 t hm o v e m e n to f1 9 1 9 t h ep r o f o u n dc r i s i sf r o m h o m ea n da b r o a do a n s e dn e w c d m r a lm o v e m e n tw h i c hs p r e a d e db y n e w s p a p e r sa n dm a g a z i n e s h a n a np r o v i n c ew a sa l s oi n v o l v e di nt h e m o v e m e n t h u n a np r o v i n c ew a sa l s oi n v o l v e di nt h em o v e m e n t h u n a n 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w h i c hv o i c e dn e w c d t u r a lt h o u g h sa c t i v e l y w a s i n f l u e n c e da n dc h a n g e di np u r p o s e s t y l ea n dn a t u r eo f n e w s s p e e d i n gu p i t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h u n a n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o f f e r e dt h e p o w e ra n ds p a c et ot h eh e wc u l t u r a lt h o u g h c sa n d t h ec h a n g e so fw a y so f 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 f i g u r i n go u tt h i s l a t i 伽i s h i ph a sr e a ls e n s et 0t o d a y s c u l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6 0 nb ym e d i a f o l l o w i n gt h i si d e a t h e 仃e m i s eh a s 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lt h en e w c u l t u r u lm o v e m e n t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o nh u n a n 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n e w c u l t u r a l m o v e m e n ti nt h ew h o l e 伽岫m r ya n di t ss p r e a d i n g 副嬲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u n d e rt h es p e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l l ya a a l y 跫t h ec h a n g e so f p u r p o s e s t y l ea n dn a t u r eo f n e w si nh u n a n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u n d e r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n e w c u l t u r a lt h o u g h t s p a r ti l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n e w c u l t u r u lm o v e m e n tf r o mh u m 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t h ea t t i t u d eo ft h ep a p e rt o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a n di t ss p e e d m gi pt h em o v e m e n t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t h i sp a r ta l s ot a k e s h u n a na u t o n o m ym o v e m e n tf o re x a m p l e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i n f l u e n c e p a r ti i lh i s t o r i c a lt h i n k i n g d i s c u s st h ei n f l u e n c ec a u s e db yh u n a n 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i n s p r e a d i n g t h en e w c u l t u r a l t h o u g h t s a n d r e s t r o s p e c tt h er e c i p r o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t h ee d i f i c a t i o nt ot h ep e o p l e t h u sp r e s e n t i n gt h ea 中 切t i 肌t o w a r d st o d a y s 啪豁m e d i a nt h en e w h i s t o r yp e r i o d k e y w o r d s t h en e w c u l t u r a lm o v e m e n t h u n a nd a g o n gn e w s p a p e r r e c i p r o c a li n f l u e n c e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v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粮黻储麟 茏勃痒岬引月7 日 f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醪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堋年 月 日 日期聊年 月 日 5 6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引言 文化 作为一个广远浩博 包容万有而又歧义丛生的概念 一 直受到学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 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 一些人类学学 者指出 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 一为结构意义上的文化 二为 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 前者是指一个社会中长期 普遍起作用 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 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 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 并且构成常被 归为 生活方式 的那种东西 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 包括一个人 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 须知道的东西 因而 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 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 以至于这些意义 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目标 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 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意图在 生活方式 上彻底改变当时的社会 结构及其社会准则 与维新运动最大的区别则在于维新运动只是在少 数社会精英或者说是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绅士或官员中推行的旨在维 护其自身统治地位的求新救亡运动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由一些接 受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洗礼的民主主义人士发起的面向社会民众 的思想启蒙运动 旨在彻底推翻当时封建专制主义文化 同时建立一 套与之完全不同的民主与科学的话语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传播 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的新文化思想横向地进入一种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强大的封建专制文 化系统并将其摧毁 其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传播 的有效性取决于传播的媒介 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在经过维新运动及 辛亥革命两个时期已经得到飞速的发展 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 因而 庄晓东 文化传播 历史 理论与现实 北京 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3 6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在新文化思想传播过程中 报纸作为首选媒介和战斗阵地便理所当然 了 在相对而言比较闭塞的内地省份湖南 用资产民主主义思想反 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是在 新文化运动的 前期与后期交错之际的 1 9 1 9 年出现高潮的 o 在此期间 除早已有的湖南 大公报 外 湘江评论 救国周刊 新湖南 女界钟 明德周 刊 等相继涌现 这些报刊均以研究和宣传新文化为主要内容 它们 在新文化运动所揭橥的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的文化 革命旗帜下 向着孔子偶像 命运观念 封建婚姻制度以及文言文等 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 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抨击 其中湖南 大公 报 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则是最早的 持续时间最长力度最大效果最 明显的一份报纸 报纸之于新文化运动 其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 事 实上 新文化与报纸并非只是单纯的传播主题与传播载体的关系 两 者在更深层次上还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报纸在传播新文化的同时自 身也在影响中发生变化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传播 过程中 推动新的新闻思想与报刊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使报刊逐 步具有了新的特性 与此同时 报刊对新文化运动的报道宣传以及舆 论引导 加速了信息的流通 开阔了人民的眼界 改变了人民的观念 它所承载的民主 自由 科学思想如同龙卷风暴一样摧毁了一个又一 个旧的思想堡垒 撒播下社会变革的种子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目的的 实现 文化运动与报纸的结合无疑使得其力量得以倍增 促使社会得 以迅速变革 建立起 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乃至于社会现实 湖南 大公报 是湖南省民国时期办报时间持续最久的一份民营 日报 1 9 1 5 年9 月1 日创刊 1 9 4 7 年底停刊 前后3 2 年 除中间因 被罚或战争影响几次停刊外 实际办了2 6 年 湖南 大公报 当时 在全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并且在英国 日本 美国 南洋群岛等设 宋斐夫主编 湖南通史 现代卷 长沙 湖南出版社1 9 9 4 第3 8 页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有报纸交换点 因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思想的传播推广作 用巨大 对湖南社会的影响尤甚 但在既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 伦 理学等危度来研究新文化运动及其思想意义 对于新文化的传播研究 甚少 另一方面 学术界对我国解放前百份重要报纸之一的湖南 大 公报 的研究也寥若晨星 已有的研究零碎地散见于史料中 对于湖 南 大公报 在传播新文化思潮中所引起的文化与传播互动的研究仍 是空白 本文拟就湖南 大公报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进行传播 所起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传播过程中自身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做出一 番具体研究 研究历史并非只是为了了解历史 更重要的是为今天服务 今天 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 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需要进行新思想 新文化的传播与促进 提升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 然而 在功利主义 盛行 大众文化兴起的今天 人们日益走向零散化 平面化 无深度 状态 思想的启蒙需向纵深推进 而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媒介似乎无法 担负起这个沉重的话题 研究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两者之间的关系 也许可以从某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或建议 有关湖南 大公报 的资料并不丰富 但其保存较为完好的报纸 本身足以使后人研究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时间以湖南 大公报 创刊 时间1 9 1 5 年9 月1 日为起点 终于1 9 2 1 年1 0 月 其中又以1 9 1 9 年 5 月4 号到1 9 2 0 年l o 月为重点研究范围 因为湖南 大公报 对新 文化运动的大力宣传与鼓动集中于此时段 其中包括对立宪运动 五 四运动 驱张运动 湖南自治运动的报道 这一阶段 是 大公报 与五四新文化共存的阶段 其相互影响较为显著 同时 这一阶段也 是湖南 大公报 历史上最辉煌 最著名的一个时期 因此选择这一 时段具有典型性 能说明本论文的主题 张平子 我所知道的湖南 l 湖南文史资科选辑 第2 3 辑长沙 湖南人民 出版社1 9 8 5 第1 9 2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就具体研究方法而言 本文研究的对象不是某一个人写的文章或 是某一个栏目 而是整个湖南 大公报 所代表的观点以及它们所起 的作用 运用新闻学 传播学 文化学 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 方法来分析研究湖南 大公报 对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湖南 大公报 本身所受到的影 响 4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l 五四 新文化运动及其对湖南 大公报 的影响 1 1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 8 4 0 年鸦片战争开始 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破门而入 古老的中华帝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的变局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天 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遭到致命的打击 野蛮地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 界隔绝的状态打破了 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正如小心保 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到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o 自 此 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感到来自西方的挑 战 为救亡图存而兴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求新的运动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 也是洋务运动的惨败 正是这一次失败使 人们意识到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器物技术上的较量而是两种 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碰撞 因而在认识上突破了 中体西用 的藩篱 而进入到了精神层面 认为西方的强大 也不只是 奇技淫巧 上的 功夫 更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作为基础 因而学习西方不能再局限于 船 坚炮利 的物质层面 而必须从变法改制入手 进入到更深的层面 意在思想启蒙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便由此滥觞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介绍传播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并提出了 新民 的主张 以为欲维新我国 当先维新我民 o 认为要实现 现代化 要挽救危机下的中国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首先必须解 放国民的思想 造就个性成熟的崇尚理性的知识渊博的 新民 也 只有这样 才能创建 新制度 新国家 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两 派所进行的国民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国民的视野 对封建专 制主义文化如 三纲五常 男尊女卑 等起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 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湘革命 l 马克思思榕斯选集 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7 2 第2 3 页 粱启超 新民说 l 粱启超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 9 9 1 硕士学位论文 不论是从数量上或是从质量上 都是不够的 他们对西方思想 的介绍 不仅是零星片断 而且加上了一些主观臆说 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 但革 命的胜利却又为大买办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袁世凯及其所培植的 大小军阀篡夺 全国开始了军阀统治时期 政局更加动荡 在国际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英法德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 国的侵略 新起的日美帝国主义则乘机进一步深入中国 与各派军阀 势力相勾结 攫夺更多的权益 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泛起了一股尊孔复 古和宣扬鬼神迷信的浊流 1 9 1 2 年康有为的门徒陈焕章等人发起成 立 孔教会 1 9 1 3 年 康有为本人创刊 不忍 杂志 率先倡导定 孔教为国教 在大造舆论之后 袁世凯政府将 孔子教义应为国民教 育养性之基础 载入天坛宪法草案 并公然 祭天祀孔 明令学 校恢复 读经 这样一来 就使得封建主义的精神罗网 照旧束缚 着人民的思想和绞杀着民族的生机 与此同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 了空前的进一步发展 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成长壮大 从而 使中国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这就是中国 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 社会 变迁和发展推动着人民观念的向前发展 一部分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 子从彷徨中看到希望 认为过去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多数国民不觉 悟 当前救国的首要任务在于打破封建主义的思想壁垒 解除它对人 民的束缚 与此相适应 一个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大旗 向着封 建旧传统旧礼教发起猛烈攻击的新文化运动 在全国蓬勃兴起 形成 救亡图存 革旧求新这一潮流的高潮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以 杂志启事 载 湖南教育杂志 1 9 1 4 年1 月 第1 期 9 硕士学位论文 在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酝酿和兴起过程中 杨昌济 易白沙等都做 出过重要贡献 当时湖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杨 昌济 易白沙先后在该学校任教 利用三尺讲台向青年学子宣传资产 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他们严厉抨击中国的纲常伦理 将 三纲 比作 欧洲中世纪残酷的教会专制 揭露和批判封建家族主义 认为家庭专 制制度是封建君主统治赖以存在的组织和基础 而家族主义又是族 权 夫权和家长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 赞同学习西方的 物质科学 并迸一步主张 研究其精神之科学 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 想 要将现在这个时代改造成为进步的时代就必须改造国民的思想 可以看出 他们实际上是要以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去取代封建地主阶 级的世界观 用资产阶级的民主 自由 平等取代封建的专制主义文 化 这种思想的 民主 核心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极为契合 因而当 陈独秀以 新青年 为阵地 开始 新旧思想大激战 时o 杨昌济与 易白沙热烈欢迎 并成为 新青年 在湖南的最早的宣传者 杨昌济 易白沙等不仅积极宣传和推广 新青年 使其在青年学子中传播开 来 还为 新青年 积极撰稿 杨昌济在 新青年 上发表过 治生 篇 结婚篇 等论著和译文 易白沙则在 新青年 上连续发表 述 墨 孔子平议 诸子无鬼论 我 战云中之青年 等文 大 声疾呼 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 并称 真理以辩证而明 学术由竞 争而进 为刚刚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推波助澜 在社会上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总体来说 这一段时期 相较于北京 上海等 地 湖南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大 直到1 9 1 9 年5 月 在 五四 政治运动的推动下 湖南新文化 运动才得以迅速兴起 湖南人 群起而研究新文化 0 1 9 1 9 年6 月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载 青年 第1 卷第6 号 1 9 1 6 年2 月 宫廷璋 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 l 大公报 十月年纪念特刊 第7 3 页 1 0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湖南省教育会会长陈夙芳发起组织 健学会 回讨论各项学术 并刊 行讲演两册 大公报 主笔李抱一为主要发起人之一 其后 湖南 学生联合会成立 大力提倡新文化 1 2 月长沙学生及国货维持会等 焚毁日货 遭到张敬尧的镇压 全体解散 但在毛泽东等人的积极倡 导下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对张敬尧的声讨活动 1 9 2 0 年6 月 湖南 人民驱张成功 张敬尧败走 谭延闽返湘 迫于舆论压力 放松言论 管制 新文化运动遂一时蓬勃发展起来 8 月 文化书社成立 专以 介绍新文化书籍为务 o 大公报 主笔龙兼公 李抱一是文化书社 主要发起人 o 故湖南新文化运动自杨昌济 易白沙介绍以来 发轫 于健学会 见效于罢课驱张 杂志影响最巨者为 新青年 倡导最 力的报纸为湖南 大公报 销行出版物最多者为文化书社 一时间 政治文学教育宗教劳动妇女及社会主义皆成问题 且呈 纷争之象 1 3 五四 新文化运动对湖南 的影响 要使 民主 科学 的新思想能迅速传诸广大国民 传播手 段和方式无疑是重中之重 而此时 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 经过洋务 运动及辛亥革命两个时期的办报高潮后 报纸的经营管理都比较完 善 形式上比较成熟 其 通民情 达民隐 舆论监督 的 功能和 言论机关 的角色都已经深入民心 中华民国成立后 民主 政治是革命党人追求目标 资产阶级初掌政权 政府实行言论自由政 策 各政党纷纷创立自己的言论机关 报刊获得一次短暂的飞速发展 机会 湖南报界也大为活跃 产生了一大批政党报刊 舆论活跃 如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长沙日报 和 国民日报 共和党的机关报 湖 南公报 等 长沙日报 与共和党机关报 湖南公报 日以社论相 健学会正式成立 湖南 大公报 1 9 1 9 年6 月1 8 日 圆 发起文化书社 湖南 大公报 1 9 2 0 年7 月3 1 日 国 文化书社社员名单 载于 文化书社行销目录 第三次编印 1 9 2 1 年5 月 转引白张 允侯 五四时期社团 一 北京 三联书店1 9 7 9 第4 7 页 l l 硕士学位论文 抨击 相商榷 o 激烈之时 各论者出入均举手枪一支 但这种繁 荣是短暂的 二次革命失败后 袁世凯对新闻界残酷镇压 其心腹汤 芗铭当时主持湘政 将国民党系的报纸全部封闭 原有大报仅剩 湖 南公报 直到1 9 1 9 年五四运动爆发 湖南报界起而迎之 掀起一个 办报高潮 同时有4 0 多种报刊 杂志并存 诸如 通俗教育报 湖 南通俗报 民国日报 正声日刊 新湖南报 华瀛觉报 等 等 这股报刊发展的动力源于新文化运动 正像旧民主主义政治不 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一样 旧民主主义的新闻界也并不能保证新闻事 业的健全发展 改造旧中国需要有一个新的革命 也需要有一种新 的新闻事业 在政治运动 思想文化运动 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社 会大背景下 湖南的知识分子阶层站在时代的浪尖上 充分利用报刊 表达意见传播新思想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在报刊自身的起落中 造就了湖南的一批职业报人 如湖南 大公报 的贝允昕 李抱一 龙兼公 朱让丹 陶菊隐等 这些报人都是清末新式教育培养的新一 代知识分子 其中经理贝允昕有 校长中的校长 律师中的律师 之 称号 他们所主持的湖南 大公报 在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中充分发挥 了报纸的舆论宣传与鼓动优势 促进了湖南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在湖南 以报纸作为阵地 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文 化的斗争 是在1 9 1 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出现高潮的 1 9 1 9 年7 月以 后 除了与新文化运动同时诞生的湖南 大公报 外 涌现了 湘江 评论 救国周刊 女界钟 新湖南 明德周刊 等十余种周 刊 这些报刊均以研究和宣传新文化为主要内容 它们在新文化运动 所揭橥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 张平子 从清末到北伐军入湘前的湖南报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 史资科研究委员会编 g 瑚南文史资科选辑 第一集第二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第6 9 页 湖南省志 第2 0 卷 新闻出版志 报纸 长沙 湖南出版社1 9 9 3 第4 5 页 李龙牧 中国新闻事业史稿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第1 1 3 页 1 2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旗帜下 向着孔子偶像 命运观念 封建婚姻制度以及文言文等封建 主义专制主义思想文化 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抨击 在上述刊物中 湖 南 大公报 相对于其他刊物而言 办报时间最早 与 新青年 同年同月创刊 可谓是与新文化运动同时诞生 办报时间最长 历 经整个新文化运动时期 发行量最大 该报 为全省人士所欢 迎 不及一月即发行四五千份 不数月即跃至万份 o 而由毛泽东创 办的新民学会机关刊物 湘江评论 周刊也只是 每期印数4 0 0 0 5 0 0 0 份 o 而且 湖南 大公报 在全国各城市及日本 英国 美国 南 洋群岛等地设有报纸交换点 换得全国及世界各地报纸一百多种 国其 影响之广大 范围之广 已可概见 一 湖南 大公报 为对开日报 1 9 1 5 年9 月1 日由刘人熙 贝允 昕 李抱一 张秋尘 张平子等创办 因主张反对袁世凯而从 湖南 公报 中分离出来的 以完全商股组成 回是一份典型的民营报纸 针对政党派报纸囿于党见 进行一些毫无建设意义的争辩 湖南 大 公报 明确提出 反对党争 主张报纸中立 唯以大公无私之本怀 发表中立不倚之言论 为确保 中立 地位 不被各势力所左右从 而保证言论的 自由 湖南 大公报 半多的版面都用来刊载了 广告 并组织了一个彰文 印刷 公司 招收外股 对外营业等确保 做到经济上的独立 正是其经济上的独立确保了湖南 大公报 的 报 格 上的独立 新文化运动正是借助于报纸这一大众媒介才使其得以 迅速在全国传播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 但新文化运动与报纸并非只 是简单的传播主体与传播载体的关系 新文化与新思想在影响广大国 民的同时影响了报纸这一媒介本身 作为在湖南宣传新文化最出色的 刘泱浃主编 湖南通史一近代卷 长涉 湖南出版社1 9 9 4 第7 9 8 页 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二卷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6 第4 6 页 张平子 我所知道的湖南 大公报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 究委员会编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集第2 3 辑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第1 9 2 页 固 本报宣言 湖南 大公报 1 9 1 5 年9 月1 日 o 本报宣言 湖南 大公报 1 9 1 5 年9 月1 日 1 3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 大公报 在其办报宗旨 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深受新文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报刊宗旨的嬗变 从以监督政府为主转变为以指导国民如何 解放思想提倡个性为中心 一份报纸往往以发表各类宣言的形式向受 众表明其办报宗旨 而宗旨则表明其办报方针 理念及在社会各思潮 中的倾向 从而形成自己区别于其它报纸的风格 湖南 大公报 多 次以 宣言 形式向受众说明其办报宗旨 有两次表述尤为明显 第 一次是在1 9 1 5 年9 月1 日报纸的创刊词 本报宣言 第二次是在刊 在1 9 1 7 年9 月1 日报纸上的 本报两周年纪念宣言 笔者在查阅报 纸原始资料时发现潜隐在报纸中字里行问的办报宗旨的嬗变 并且这 种变化是随着社会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这其中 新文化运动种种新思 想对其办报宗旨影响巨大而明显 湖南 大公报 在其创刊词 本报宣言 明确指出复辟君主制 实 不啻提倡革命 当然为法律所不容 对于当时湖南新闻界状况则表 示批评 今日之新闻 或根据朋党之系统 或附属政治之机关 为各自利益而互相攻击 做些毫无建设意义的言论 表示本报为完全 商股组织 绝不依附某党某派 矢恚 唯以大公无私之本怀 发表中 立不倚之言论 同时 在 宣言 中还指责当时各报 详于中央而 略子地方 本报窃愿 力矫此弊 抑来本报发行于湖南 固一 地方报纸也 同人循名责实 屈于湖南各重要问题为根本之解决 并 多论列随时发生之事实 以作刍荛之献 可以看出 湖南 大公报 在创刊词中所宣之宗旨 一 反对帝制 维护共和 二 反对党争 主张报纸中立 三 立足湖南 注重实际 这些宗旨高屋建瓴 是从 宏观的角度提出 在当时袁世凯称帝 各党派相互倾轧的逆流环境中 显示出其进步的 积极的一面 这些宗旨在五四运动前没有什么重大 改变 在1 9 1 7 年9 月1 日的 本报两周年纪念宣言中 详述了 今 1 4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后宗旨 共五条 其中第一 二条宗旨 庶使妖孽潜形 邦基永固 深加排斥 武人官僚及暴民政治 其实质仍然是 维护共和 其第 三 四 五条则是根据当时南北分离对峙的局面而提倡 国家主义 化小我为大我 等等 实质是以中立的态度报道并促进南北和谈的进 行 在1 9 1 7 年6 月8 日到1 9 1 8 年1 1 月1 7 日期问 为段祺瑞的心腹 傅良佐督湘 湖南省内战爆发 傅良佐在长沙宣布 戒言办法 其 中第一条便是 凡认为与时机有害之集会结社或新闻杂志 图画 告 白等一律禁止 o 因湖南 大公报 此阶段主要是以种种方式争取言 论自由 以言论为救国觉民之具 o 至此 五四前湖南 大公报 的宗旨 无论是 维护共和 国家主义 还是 救国觉民 其报 纸舆论宗旨都是行中立之态度监督政府 以维护国家统一为目的 争取人格独立 个性解放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之一 湖南 大 公报 在传播新文化思想时 其宗旨渐变为对国民个体的关怀 大力 鼓吹人格独立与个性解放 认为改造国家当从改造个人起 1 9 1 9 年8 月1 5 日 湖南 大公报 开始五四运动后第一次改良 对原来的副 刊 胜闻 与 艺海 进行改革 首次提出 牖民智 输新知 的 宗旨 并认为 艺海 已不足以包括一切 而改为 杂纂 随着新 文化运动在湖南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湖南 大公报 在1 9 1 9 年l o 月 1 5 日 即在改良两个月之后又进行一次大改良 设立 调查 与 研 究 两个专栏 调查 的目的是对社会间各种事业 做成有统系的 纪载 使 社会事业就有多少参考 不会迷行 研究 栏目的目的 是把报纸所介绍的见闻 输入的知识 试验下子 分析下子 让 读者分出其真假 辨出他们的作用来 同时保留 杂纂 专栏 在这 些改良后的栏目中 湖南 大公报 刊载了大量有关个性解放的文章 试图重新审视人的价值 探讨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 如其中一篇文 谌震主编 湖南省志 第2 0 卷 新闻出版志 报业 长汐 湖南出版社1 9 9 3 第7 页 本报三月年纪念宣言 湖南 大公报 1 9 1 8 年9 月日 1 5 硕士学位论文 章 人生究竟是什么 劈头提出三个问题 我为谁生的 我生来作 什么 我是谁 文章充满了对人的赞扬和对个人独立性的尊崇 得 出 我是人 我生着是为着人生的 也是为我生的 的结论 o 经 过两次改良之后 湖南 大公报 的宗旨变化显而易见 即不再着眼 于社会的整体及政府机关 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个体的国民 向 公众输入新思想以指导生活在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国民如何进行思想 更新以成为 新民 而以 人 为核心 努力发掘国民 人 的个 性使之成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 以便从 改造个人 而达到 改造国 家 之目的 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精髓之一 这种宗旨的嬗变体现 出湖南 大公报 的进步性 2 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 湖南 大公报 在报纸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 首先 湖南 大公报 形式上受新文化思想影响而发生明显改 变的就是其传播语言的变化 即由小众的 文言文 转变成为大众化 的 白话文 与全国一样 提倡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也是湖南新文 化运动中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湖南 大公报 在传播新文化思 想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白话文是与文言文相对而言的 是 汉语书面语的一种 它是唐 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 到 五 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 才在全社会普遍应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文 言分离 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对立 更是深层的阶级对立 文言 属于统治阶层 精英阶层 白话属于被统治阶层 世俗阶层 文言 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话语霸权 是 少数人专政 之所以会出现上 述现象 是由于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属性 语言的出现正是出于 湖南 大公报 1 9 2 0 年2 月7 日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第8 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9 9 0 年版 第2 0 3 页 俞精香 传媒 语言 社会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 0 0 5 年7 月 第2 页 1 6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维持群体内部关系的需要 换而言之 人们是借助于其所使用的语言 符码来理解他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的 柚因而要推翻封建的专制主 义的统治 就必须反对其专用的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中 胡适 陈独 秀等以 新青年 为阵地 高举 文学革命 的大旗 提倡 言文一 致 将白话的提倡与对制度的批判互为表里 把白话文的推广看作 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一个实际的斗争手段 是普及文化 宣传科 学知识 消除旧文化旧思想对人的束缚的手段 是改变国民素质的进 路 白话文真正地颠覆了文言文 真正地实现了 取而代之 在湖南 早在维新运动时期就出过白话文报纸 当时还属半文半 白 在顽固势力的阻挡下白话文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更不用说对文 言 取而代之 五四新文化运动涉及到湖南之后 湖南 大公报 才开始逐渐地由文言转化到白话文 对白话在湖南的推广起到了一定 作用 1 9 1 9 年2 月 湖南 大公报 刊登署名任先的文章 详细对 比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两者的优劣 指出使用文言文的结果是 观念不 明确 文字的应用不圆满 意志思想不能尽致的发挥 费脑力和时间 感无味的困苦 奴隶古人 而使用白话文的结果是 得明了的概念 文字的应用灵异 启发思想 省脑力和时问 增兴味 人格的自由 经过这一比较 自然是白话文优越得多 湖南 大公报 紧接着进一步发表关于白话文的意见 1 9 1 9 年7 月1 2 日和1 3 日两天连续刊载了报社主笔李抱一的评论 我对于白 话文的意见 随后是张秋尘 杨树达 畸零等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 白话文的演讲与评论 掀起关于白话文讨论 这次大讨论涉及包括文 字与社会 教育与文字 新旧文学的冲突等各方面 湖南 大公报 还在1 9 2 0 年6 月份连续刊载了 新式标点符号 详细介绍了白话文 中各标点符号的意义及用法 最重要的是 湖南 大公报 在传播 l i t t l e j o h ns t e p h mw r h e o f i 目 o f h u m a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e v e n t hf 瑚o n 北京 清华大 学出版社 2 0 0 2 旧1 7 8 1 7 硕士学位论文 推广白话文的同时 自身也完成了从小众的文言文报纸转化为大众的 白话文报纸 其次是副刊内容的变化 副刊在五四运动之前主要是 胜闻 与 艺海 两个栏目 注重其消闲性质 这一点可以从 艺海 的征文 简章中可以看出 凡小说 诗词 歌曲 会写文字 遗闻轶事 风 土记载 译文笔记 剧本 剧谈i 杂谈及一切有趣味之文字一例欢迎 o 胜闻 则荒诞不经 甚至变相宣传迷信 如1 9 1 7 年7 月6 日的 胜 闻 专栏刊载的 吃醋推翻马桶 知事弃妾 老娼无耻 1 9 1 7 年l o 月3 1 日 胜闻 专栏 河东狮单骑捉郎君 胭脂虎大义训 夫婿 妓女也上提调府 等等 一看标题便知是一些纯粹满足读者 猎奇心理的媚俗之作 而 艺海 则更是成为闲聊文人吟和唱答的园 地 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候刊载一些类似于 金闺可有凝妆望 愤绝青青满陌头 圆的香艳诗词 发表一些 荡妇秋心 雪际血痕 等脂粉小说 且行文浮夸 言语艰涩 在新文化运动中 湖南 大公报 逐渐革除了这些弊病 在大改 良之前 胜闻 与 艺海 栏目虽然未有大变化 但其内容不再是消 闲性质 而是以 告知 的形式对对局进行报道 显示出对国家对社 会的守望态度 如从1 9 1 9 年6 月9 日 胜闻 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爱国声中之京华琐闻 对日本人报刊 顺天时报 的抵制言论报 道 桃源女师范生之演讲词 报道桃源女师宣传抗日 抵制日货之 演讲 很明显 胜闻 不再是猎奇的栏目 而成为 救国宣传 的 栏目 艺海 专栏虽然仍然刊载诗歌 但也主要是以诗歌形式宣传 救国的道理 如 国货歌词十四章 接着在1 9 1 9 年8 月1 5 日和 1 9 1 9 年l o 月1 5 日两次对副刊进行大改良 明确提出 以后不专重 湖南 大公报 1 9 1 5 年9 月6 甘 湖南 大公报 1 9 1 8 年5 月2 2 日 湖南 大公报 1 9 1 9 年6 月1 9 日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湖南 大公报 文艺 务在牖导社会 输入新知 并 滁除腐败思想和猥亵口吻 凡淫亵迷信等事概要割爱 原则上为 凡小说 谐文 笔记 瀛 谈 科学知识等类似富于趣味 足以牖进社会者为要 o 至此 湖南 大公报 的副刊已由消闲性质的副刊转变为宣传新 思想新文化的园地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实现了自身向现代性的 转变 3 评论风格的嬗变 五四 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 二次革 命 以来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 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传鼓动作 用 这一点在湖南 大公报 的评论上体现尤为鲜明 首先表现在湖 南 大公报 的评论文章与新思潮的宣传紧密结合 这一时期的评论 文章如 述墨 共和国国民的资格 民主主义与和平 专制与 果断 宪法争执与孔教之危言 论司法部筹设县司法公署之无 谓 打醮 等等无一不是与 民主 科学 两大主题紧密相关 而且湖南 大公报 的评论较之于新文化运动前夕的模棱两可 四平 八稳而言 更富于批判精神 对中国旧文化旧政治旧道德的的批判是 其鲜明特征 其态度鲜明 笔锋锐利 文章中洋溢着充沛的战斗激情 将炽热的情感不断加诸报刊言论中 那种对旧时代的憎恨 对新世界 的向往与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 深深感染着千万读者 再 有 评论体裁相较于以前更显多样化 有社论 时评 选论 来论 代论 编者按以及杂文等 其形式变化多样 然其主旨恒一 形式多 样化的同时互为呼应 形成合力 效力倍增 4 大力提倡平民教育 湖南 大公报 创办人员大部分都从事 过教育 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认为 教育为庶事之母 故从创立之初起 该报就格外关注湖南本省的教育 但是 在最初的 几年中 它所报道的仅仅是湖南本省教育的现状 如办学经费问题的 国湖南 大公报 1 9 1 9 年8 月1 5 日 湖南 大公报 1 9 1 9 年1 0 月2 1 日 1 9 硕士学位论文 报道 教师人员流动的报道 政府颁布的教育训令等等 在新文化运 动期间 各种新教育思潮纷纷传入湖南 湖南 大公报 在大量传播 各种新教育观点与国外新教育状况的同时 开始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关 注湖南的教育 首先 该报猛烈抨击中国的旧教育 认为旧教育一是 贵族的教育 目的仅为少数人博资格 对人生及社会实情都忽而不察 所以应该变贵族的教育为平民的教育 二是因袭的教育 往往以数千 年的传说为天经地义 使学生既缺乏批判精神 又无研究能力 更不 知实验方法为何物 所以应该变因袭的教育为创造的教育 三是虚伪 的教育 教令虚悬 表册捏造 教育家的言行相违 国家的奖惩不实 所以应该变虚伪的教育为真实的教育 湖南 大公报 从1 9 1 9 年8 月开始陆陆续续报道杜威和罗素来华的消息 介绍他们的哲学思想 当他们在湖南做演讲时 该报特别聘请毛泽东杨树达等为书记员 及 时将演讲翻译成中文并在报纸上特辟专栏进行刊载 大力宣传杜威的 教育思想 意图 从平民教育入手 把人民知识提高 关于平民教 育的具体实行方法 则主张设立农村义务夜校 组织农村通俗演讲团 并重视城市平民及平民家庭失学子女进行普遍的义务教育 正是在新 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从平民教育观念的推行到平民教育的具体实 行 湖南 大公报 都不遗余力进行宣传与促进 l 吾国教育界之一新纪元 湖南l 大公报 1 9 1 9 年7 月1 0 日一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