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归因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通过感知 思维 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 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归凼的结果影响个体的情绪 动机及随后 的应对行为 个体在进行多次归因后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归因方式 开展大学 生归因方式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 而且可以指导其形成科 学正确的归因方式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本文在对归因及归因方式的内涵 发展历程 测评手段进行述评的基础上 开展了两个问题的研究 1 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方法 编制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 a s q u 并以此对3 6 8 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用自编的 a s q u 问卷和1 6 p f 问卷考察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 创造性 未来成就 能力等人格特质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1 大学生在对丁f 性事件进行归因时 倾向 于做出内在的 整体的和可控的归因 在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 则倾向于做出 内在的 局部的和可控的归因 2 在不同的归因维度上存在着性别 城乡的差异 具体来说 男女生在 f 性 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上 负性事件的整体局部 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即在对证性事件进行归冈时 男生更倾向于做出内 在的归因 在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吲时 男生业倾向于做 i 局部的归因 城乡不同 来源的大学生在负性事件的整体局部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即来自乡村的大学生 更倾向于作局部的归因 文 理科及独生 非独生大学生在不同归因维度上均无 显著差异 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因素与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 整体局 部性维度 可控不可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创造性人格特质与对正性事件归因的 内外在性维度和可摔不可控维度有显著的丁f 相关 未来成就能力人格特质与归因 方式的除了负性事件的内外在性维度的每一维度都有显著相关 最后 依据本研 究结果 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养成积极合理的归因习惯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2 利用归因研究结论 培养自身创造性和未来成就能力 3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 作用 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恰当归因 关键词 大学生 归因方式 心理健康 创造性 未来成就能力 a b s t r a c t a 缸b u t i o ni sac o g n i t i v ep m c e s s i nw h i c ho n ed e t e n n i n e st l ec a u s eo f ar e s u l t b yp e r c e i v i n g t i l i n k i n g a 1 1 dr e a s o n i n g n l er e s u l to fa i la 嘶b u t i n gw o u l da 彘c tt 1 1 e e m o t i o n m o t i v a t i o n 趴da f k r w a r da c t i v i t y o ft h e a c 试b u t o r a 鼬rm a n yt i m e s 砌b u t i n g o n ec o u l dh a v eh i sd i s t i n c t i v e a n r i b u t i o n a l s t y l e s o s t u d yo n如e 蛐u t i o n a ls t y l e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n o to n l y1 e tu sk n o w i n gm o r ea b o u t t l l e i r m e n t a ls t a t e b u ta l s o 协s t m c tt l l e mt o g e t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c o r r e c ta t 啊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i n l p r o v et 1 1 el e v e lo f t h e i fm e n t a lh e a l l h a 1 1 dp m m o t et h e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i n go f t h e i r i n d i v i d u a l i 妙 b a s e do nt 1 1 er e v i e wo ft h ei n t e n s i o no fa t 俑b u t i o na i l da t 哦b u t i o n a l s t y l e t 1 1 e a 1 1 t e c e d e m sa 1 1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p a p e rs t u d i e dt o q u e s t i o n s t h a ti s 1 r e f b n gt h ew a y s 出a to t h e rs c h o l a rh a du s e dt od m w u pa n 砌b u t i o n a i s t y l eq u e s t i o r u l a i r e a n dt e s t3 6 8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i t hi t 2 t 0i n v e s t i g a t e d 龇 r c l a t i o nb c t w c e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柚dt h e rc h a 瑚喀t c r i s t i co f m e t a lh e a l t h c r e a t i v i t y a n df m u r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b i l i t y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e d 也a t 1 u 1 1 i v e r s i t rs t u d e n t sa l lt e n dt om a l ea ni n t e m a 翊o b a j c o n t m l a b l ea t 晡b u t i 册w h e n f k i n gap o s i t i v es i t u a t i o n a i l d a n i n t e m a l s p e c i f i c c o n t r o n a b l ea t 缸b u t i o nw h e n f a c i n gan e g a t i v es i t u a t i o n 2 m a l e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m st e n dt om a k e a r ii n t e m a l g l o b a l c o n t r o l i a b i e 砌b u t i o nw h e nf a c i n gap o s i t i v e s i t u a t i o n s o a st h ef e m a l e s m 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t e n dt om a k ea ne x t e m a l s p e c i n c c o n t r o l l a b l ea t 讲b u t i o nw h e n f a c i n g an e g a t i v e s i t u a t i o n w h i l e t h ef e m a i e sa n i n t e m a l s p e c i f i c c o n 仃0 1 1 a b l e a n r i b u t i o n 3 u l l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f 幻mc i t i e st e n dt om m a i l i m e m a l s p e c i f i c c o n t r 0 h a b l ea m 曲u t i o nw h e nf 犯i n gan e g a t i v es i t u a t i o nw h i l et h es t u d e n t sf b m c o u n 订y s i d ea ni n t e m a l m o r eg p e c 诋c c o n t r o i l a b l ea t 融b o n t h e ym a d e 也es 黜 a 州b u t i o nw h e nf a c i n ga p o s i t i v e s i t u a t i o n 4 1 1 1 e r ei sn o ts i 嘶f i c a n td i 丘酿n c e b e 帆e nt l l ea 删b u t i o n so fd i 疏r e n tm a j o r sa i l ds i n g l e t o no rn o t 5 1 1 1 e r ea r es i g n j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n e l a t i o nb e t v e e n 血e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t 一b u t e so fm e n t a lh e a l t i la i l dt h e d i m e n s i o n so f i n t e m a l e x t e m a l g l o b a 卜s p e c i f i c c o n t m l l a b l e u n c o n t m l l a b l co fn e g a t i v e s i t u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p e r s o n a i i t ra b u t e so f c r e a t i v 崎a n d t h ed i m e n s i o n so fi n t c m a l e x t e m a l c o m o l l a b l e u n c o n 嘶l l a b l e o f p o s i t i v e s i n l a t i o n a n dt h e r ea r es i g t l i f i c a m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ep e r s o i l a l 姆 a 州b u t e so f 向t i l 屯a c h i e v e m e n ta b i l i t ya n de a c hd i m e n s i o no f t v os i m a t i o i l se x c e p tt l l e d i m e n s i o no fi n t e m a l e x t e m a lo fn e g a t i v es i t u a t i o n a tl a s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u l to f ss t u d y t 1 1 i sp 印e rg a v e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t ot h ef o 册i n go f a b e n e ra 艋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o ft h eu 1 1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a sf o l l o w s 1 d e v e l o p i n gap o s i t i v em t i o n a la t t 曲m i o n h a b i t t ok e e pa n dp m m o t eu n i v e r s 时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h e a l t h i e l2 t a k i n ga d v a n c a g eo f t h e r e s u l t so f 蛳l d yo fa t t r m u t i o n a ls t y l e t oc u l t i v a t et h e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i l d 如t i l r e a c m e v 锄e m a b i l 时o f o n e s e l f 3 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b r i n gh i sl e a d i n g r o l ei n t o 矗m p l a y t o g u j d e t l l es t u d e m st 0a t 仃怕u t ec o r r e c t l y k e y 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 a t m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m e n t a lh e a l m c r e a t i v i t y f u t u r ea c l l i e v e m e n ta b i l i t y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 创造性 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个体时常需要对自己的行为 他人 的行为 外乔的事件做出解释 找出原因 通过归因 个体不仅知道了事件发生 的原因 而且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其应对的结果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情绪 情 感 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 由于归因行为自一个人有了思维以后几乎时刻伴随其 左右 因此 天长同久 这种归因行为就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归因方式 并内化为 其个性的一部分 从而对个体的情绪 心念 求知欲 心理健康 创新精神等产 生积极或消极的深远影响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 创造性水平高低 未来 成就大小理应受到关注 一些学者 马建青 1 9 9 1 张风琳 王振勇 1 9 9 8 郑 丽君 1 9 9 9 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发现 大学生中的确存在着 定的 心理问题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自我及 客观事物没有一个正确 科学的认识 或者说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 于是难以正 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最终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另外一些学者 钱曼君 邹泓 肖晓滢 1 9 8 8 唐征字 1 9 8 8 谢光辉 张庆林 1 9 9 5 对大学生的创造性进行 了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具有创造性特点的大学小的人格特征 主要偏向低乐群 性 高敏感性 高独立性和商白干4 性 爿 探时了荚j 加强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问 题 研究认为 要提高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 增强其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创造性的 重要方法之一 而动机的产生与归因密切相关 归因理论认为 个体对内外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是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 期望 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及成就动机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 笔者认为 为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 1 腱心理嵛询 应对方式指导工作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 神采取各种教育措施都很有必要 但要旭i 从根俸上排除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麓 提高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 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是非常 重要的 开展归因研究 尤其是关于人学生的归因方式 如何改善归因方式的研 究应该是当务之急 这样 高校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可以利用归因方式的研 究 找出大学生不良归因倾向并凭借其独特的地位 通过 定的方式 方法来引 导学生对自我及所遇到的 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 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各科教师也可以利用指导大学生科学归因来激发的其 学习动机 矫j 下并改善其情绪状态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总之 对于大学生归冈和归因方式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 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下丽本文将在对归因与归因方 式的内涵 归因方式研究的起源 发展和现状 归因方式的有关测评量表进行述评 的基础上 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 归因与归因方式的内涵探讨 l 归因 即原因的归属 c a s u a la t t r i b u t i o n 有 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归因 指人对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 精神文化现象等做i i 解释 说明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 上说 人的一切认识过程都足一种门凶过程 狭义的归因足专指心理学意义上的归 因 即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通过感知 思维 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 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这同时也是一种决策活动 面对一种结果 往往有 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存在 到底哪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就需要借助比较 推断而做出决策 另外 应当把心理学意义上的归因同科学家所进行的在一定的理 论观点指导卜 采敢严密的实验或逻辑的方法寻找骋物或现象的过程区别开来 同 时也应该把对自然现象的门因0 对社会现象的pi w i 别川 来 j i 者1 j 人的情感 好 恶 动机联系较少 归因较为客观 后者较多地涉及情感和动机因素 不仅归因过 程受其影响 而且归因结果也会影响人们随后的情感和动机 2 归因方式 也称 归因风格 或 解释方式 a t 啊b u t i o n a ls 时l e 或e x p l a i l a t o r y 啊l e 系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归阕认知方式及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 它 是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关t 二 j l l 太i 办式的维度 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 2 同的看法 b w e i n e r 1 9 7 8 孙煜明 雨田 2 0 0 1 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 但一 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一外在 稳定一不稳定 整体 局部 可控一不可控四个维 度 二 归因方式研究的起源 一 习得的无助感研究 习得的无助感 l e 锄e dh e l p l e s s n e s s 首先发现于动物学习实验 o v e h n i e r s e l i g m a n 1 9 6 7 s e l i g m a n m a i e r 1 9 6 7 动物心理学家们发现 狗在不可阻止 的电击过程中了解到它们的行为反应与结果是相互独立的 不相倚的 无论他们 做出怎样的反应都无济于事 于是就有了 习得的无助感 这种习得的无助感还 可以扩散到其他新的情境中 并使其表现出在动机上 认知上和情绪上的缺失 这 发现很快引起实验心理学家们的兴趣 因为它说明了行为与思想之间是互动 的 许多实验开展起来 探讨人在遇到不可控事件时会如何反应 e g h i m t 0 s e l i g m a n 1 9 7 5 当然 这时r u 击情景被换成了不可解决的问题的情境 实验中确 实有一些人体验到了习得的无助模型所假设的箨种缺失 但另外一部分人的反应 并不如此 有的人越挫越勇 为了解释这种现苏 阿布拉姆森等 a b r a m s o nl y e t a l 1 9 7 8 提出一个改进的模型 浚模型认为人在遇见一个不可控事件时 他会向 自己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 个体回答答案的性质不同 就会 做出不同的反应 若他将事件的发生归因子稳定的原因 则无助感会持久存在 个体将失去做出反应的努力 若归因于不稳定原因 则无助感会很快消失 个体 会蘑整旗鼓努力改变现状 若他做出整体性1 j j 即认为该原因将影响其生活的 其他方面 贝f j 无助感会弥散刮小川的耶境一ir t 址崩部的 则 尢助感惜有情境性 遇到其他情景 个体就没有这种无助感 若pl 因j 内在原因 则个体的自尊 自 信会受到很大的扣 击 若归凼于外在的原因 则其自尊完好无损 这一模型很好 地解释了人们的行为 归因研究也因此被引入到习得的无助感研究中来 随后的 研究 e g h a n e y i c k e s k i d d 1 9 7 6 1 9 7 8 1 9 8 1 发现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 可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线索来作 f 卜确的 j 二l i 嗣 然而有的人在做出归因的时候并 3 不依据环境提供的线索 而是根据自己找寻事物原因的某种习惯方式 例如人们 常常倾向于对某一种类的好的 坏的事情做出相似的解释而并不管事件发生的情 境已经有了多大的变化 自此 归因方式渐渐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二 个体控制研究传统 人类个体之间在身体上 个性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别 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行为主义者认为完全是外界环境刺激不同造成 的 这种观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1 9 世纪7 0 年代以来掀起了 认知革命 人 们逐渐认识到外界刺激也许并不是最主要的 最重要的是个体如何去认识它 即 只有个体自己的选择才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在这一方面 众多 心理学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阿德勒 a d l e r a 1 9 1 0 1 9 2 7 以超越自卑 追求卓越来解释人为什么要努力 实现自己的目标 诚然 追求卓越确是一种驱动力 但它只有在个体明了自己的 能力的情况下爿 会实现目标 用现代归因理论的术语来说 就是个体的目标和动 机的形成是基于他对外界事物的原因认识的信条 即归因方式 阿德勒的研究给予很多心理动力学家以灵感 诸如霍妮 k h o m e v 弗洛姆 e f r o m m 等 在解释人们的行为原因的时候 他们并不看重生物动机和本能 的作用 而是认为个体自身所处的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 人们不是被动的 受外界环境的摆布 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当那些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趋向于合并 融合的时候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 l e w i nk 1 9 3 5 1 9 5 1 提出了他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拓扑心理学 其理论的核心就 是 生活空问 概念 意指在某 时刻对个体发生件j 的所有力量 生活空间被 勒温定义为一种心理现实 而非物理现实 这一概念被心理学家们吸收进来用于 解释自我 客观世界以及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个体控制研究传统中起蓖要作用的还有怀特 w h i t epa 1 9 5 9 他认为人 被一种驱力所驱使而与外界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互动 这种驱力就是效用动机 而 伴随它的个体体验就是效能感 他认为人是被效用动机所驱使而去把握世界的 4 另外还有研究成就动机的麦克罩兰 m c c l e l l a n dd 1 9 6 1 和阿特金森 a t k i n s o n j w 1 9 5 7 他们研究了人为什么会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做出巨大的成就 认为一旦人们相信回报是超出所付出 他就会坚持下去直至达 到目标 阿特金森还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人们是如何根据环境情况 目标情况 等来做出选择的 上述这些心理学家的工作都对归因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然而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理论被提出来 三 归因方式研究的发展 几乎与麦克旱兰和阿特会森研究的同时 海德 f h e i d e r 1 9 5 8 提出了他的 朴素心理学 把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力吸引到 人们是如何回答为什么 的问题上 来 他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归因理论的基础 1 详细分析了归因活动的普遍性 以及归因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2 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 外部两大类别 3 提 出了人们寻找原因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一 协变原则 c o v a r i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即当 种因素与待解释的行为事件协同变化时 它就会被定为该行为事件的原因 他的朴素心理学理论被 些心理学家如琼斯和戴维斯 凯利 维纳所接受并 利用 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剑的归怯l 理论 琼斯 e e j o n e s 和戴维斯 k e d i s 于1 9 6 5 年提出了 相应推断理论 t h e o r yo f c o n i b s p o n d e n n f e r e n c e 该理论认 为人们在知觉和评判他人的行为时 外部情境因素只得到很少的考虑 人们只是 根据别人的外显行为推断其内在倾向或属性 归因过程包括 意图归因 和 倾 向与特质归因 两个阶段 凯利 h lk e l l e y 于1 9 6 7 年提出了 方差分析模型 f a n a l y s i so f v a r i a n c em o d c i 他l 篮分析了人们足根抛或利j 1 j 哪些信息来进行归 因 他认为 在多重观察情况卜 人们的归w 遵从 i 办变原则 即根据所获得的 一致性信息 区别性信息 连贯性信息来进行归因 在单独观察情况下 由于归 因者所获信息十分有限 他只有根据自己头脑中的 因果图式 c a u s a ls c h e m a t a 来做出归因 所谓 因果图式 就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关于 定种类的 原因如何相互影响产生特定种类的结果的信念 观点 s 在这些归因过程的研究中 琼斯和哈里斯 h a r r i sva 于1 9 6 7 年发现了一 种 基本归因偏向 n l e f u n d a r n e m a la 仕r i b u t i o n b i a s 现象 该现象是指在对人的 行为进行归因时 人们往往存在一种高估内在因素作用而忽视情景因素作用的一 般倾向 即个人归因多于或强于环境归因的现象 随后 罗斯等人 r o s sm e ta l 1 9 7 7 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进 步研究 n i s b e t tr e c a p u t og c 1 9 7 l w a t s o nd 1 9 8 2 发现 归因者的不同身份也会造成一定的归因偏差 当归 因者作为观察者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 倾向于更多地做出个人归因 即与 基 本归因偏向 现象相一致 而当归因者本身也是活动者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归 因时 则倾向于更多地做出环境归因 即更多地将自己的行为归于环境因素 更 进一步的研究 韦纳 b w e i n e r 1 9 7 1 发现 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并非 在所有情境下都会发生 个体归因还存在 利己主义归因偏向 它是指人们有一 种好大喜功而避免对失败负责的倾向 即 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行为结果 如成 功 归于个体自己 而把消极的行为结果 如失败 归因于环境因素 那么个体在归因时是不是都会在同样情境下产生同样的偏差呢 一些研究者 r y c h a l l r o d d a 1 9 7 2 s h r a u g e r r e s e n b e 玛 1 9 7 0 f i c h 1 9 7 6 m a r a c e k m e t t e e 1 9 7 8 系统地探索了具有不同的自我估价的人实际取得的成就 对成 就的主观估价 以及对未来成就的预期等方而对个体的归因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发现高自我估价者往往倾向于将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归因于外部原因 而把他们的 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原因 低自我估价者则往往将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归因于自己的 无能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外在的环境因素 另外一些研究人员 f e a t h e r s i m o n 1 9 7 5 d e a u x w h i t e 1 9 7 5 则探讨了性别角色对归因的影响 结论是男女 两性在归因方式上有显著的差异 男性被试倾向于把自己取得的好成绩归因于自 己的技能技巧 而当面对失败的结果时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任务难度大等外部因素 他们的发现说明 f 如在一般的信息加工过程一 一样 在归冈过程中人们选择 加工 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各4 i 卡h 川的 山此所产生的对各剃t 原因的选择偏向也不 一样 即个体具有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以及由此产牛的特有的归因倾向 此即谓 6 归因方式 在此后的一段时阳j 里 归因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外界因素对个体归因的影 响上 有关归因方式的具体内容 维度等方面的研究十分少见 促进归因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还有另外两位心理学家 一个是罗特 r o n e r 另 个是班杜拉 b 锄d u f a 罗特的 控制源 概念为以后归因理论中 内在外在 性 维度的提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所强调的个 体的 自我效能感 更促进了以后归因理论中 控制性 维度的提出 四 归因方式研究的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时光进入八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b w e i n e r 的创造性研究使归因方 式理论上升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度 他于1 9 8 2 年提出了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a t t 抽u t i o n 血e o r yo f m o t i v a t i o na 1 1 de m o t i o n 在该理论中他指出 个体可以从三 个维度上来评价某一事件发生的原斟 即控制源 内外性 稳定性 可控性 归 因过程与个体的情绪 动机密切相关 自此人们开始用这些维度来度量 评价一 个人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归因方式研究得到快速发展还是在有关的测量工具被发明出来以后 1 9 7 9 年 塞利格曼 阿柿拉姆森 塞米儿等 s e l i g m a j l a b r 踟s o n s e m m e le ta 1 在研 究中使用了第一个归因方式问卷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is t y i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结果发现 具 有不同归因方式偏好的人 他们的抑郁水甲电不一样 随后 采用各种手段进行 的类似研究大量开展起来 1 9 8 8 1 9 8 9 年 阿布拉姆森 密特斯基和艾洛 a b r 锄s o n m e t a l s k y a l l o y 研究了归因方式与无助感 h e l p l e s s n e s s 的关系 发现 把负 性事件归于内在的 整体的 不可控的原因的人具有最为强烈的无助感 彼得森 等人 p e t e r s o ne t a 1 于1 9 9 3 年研究了归凶方式与不良饮食习惯 强迫性赌博等 一系列行为的关系 结论足 9j 闪力式确熨足 个人个性巾的基本方面 它对人 的某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我国研究现状 7 在我国 有关姻因方式数理论攥讨不多 主要鸯 刘永芳 1 9 9 5 的 簇 因 j 瑟 理囊 在妇因溪动牢煞使潮 魏研究 剃隶芳 1 9 9 7 有关归圆过程 麓 背景效废假设 的轿究 德认为人们之所戳会出现 活动者和观察者归因偏 差 主要是依掭了不葡钓背景事件 当面砖为的妇因问题比较模糊 没有明确表明 应该采取哪种背景事件时 归因者选择的背景事件不同 他所做出的归因也就不 同 王叶舟 1 9 8 7 林宗敏 1 9 8 9 的评介性研究 孙煜明 掰j 弭 2 0 0 1 探讨了策略原因在归因模式中的作用 认为策略原因代表稳定性的中间水警 丽 能力葶n 努力凳剐代表离和低的稳定特性 策燎原因套时姥努力受能键进褥冀 匿波开展较多懿是实践性磋究 量要煮教胬上 管疆土 蘧健康教育上酌 瘦躅研究 翔张鬻薪 王燕 9 8 9 孺自编静籍鞠方式简卷和贝壳旆部蔺卷 b e c k 耠e p r e s s i o ni n v e n t o 嘞b d l 研究了闫闲方式与抑郁的关系 发现郝些倾向于把正性 事件归结为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所致 把负性事件归结为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所 致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抑郁 孙煜明 1 9 9 4 用自编的成功绪果闷卷 失败绪果阃 溢研究了不间专业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特点 发现大学生在学业成败归因上瓣 成功结累的归因以内部原因为主 钤郎原因次之 硬对失败结豢的归爨中终部原 因的地位有了明嶷的上身 麓承孙 钱铭惨 1 9 9 8 爝爨缀a s q 阚卷 应对阕卷 磷究了易羞敬砻瓣蟠蠢方式与斑对巍格 发现筋羞虢者茅羹不易羞轻糟对不瀚可控 瞧承平靛葑攀孛 烟戳基本没有蓉算 仅在可控谯中等的好事件上易溘融者倾向予 作谴入的归鞠 而在对坏事件的归因上 易羞耻者更倾向予认为坏事件的原因有 较强的自身性 持久性 整体性 李占江 郧炳武 王极盛 2 0 0 1 用m a u d s l e y 强迫症状问褥修订版 焦虑自评量表 青少年抑郁自评屋表和自编的青少年归因 方式问卷研究了涛少年l 觑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发现蠢少年的归爨方式 包括内钋在性 稳定性 整体性三个维度 对负性豢传徽出稳定鲍秘整体弱归嚣 牧毒少年的 理健藏水平低 露内外在麴因对毒少年心攥键康懿捧潮不大 五 努因方式熬测爨手段及有关灏评鬈表 一 妇函方式的溅量手段 8 1 c a v e 技术 即书面解释内容分析技术 c o n t e m a n a l y s i s o f v e r b a t i m e x p l a n a t i o n t e c l l l l i q u e p e t e r s o n l u b o r s k y s e i i g m a n 1 9 8 3 人们很早就对 归因现象 感兴趣 他 们发现归因简直是无处不在 私人信件中 学生的作业里 报纸的社论中 心理 分析手稿里 电视访谈罩等等 被试的几乎所有材料中都有其自发的归因 因此 人们就想 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昵 于是1 9 8 3 年彼得森 路伯斯基和塞利格曼 p e t e r s o n l u b o r s k y s e i i g m a n 提出了这一技术 运用这种技术 我们可以轻 而易举地研究那些已故著名人士以及其他 些难以接触到的人士 只要其个人书 写材料可以得到 对这种材料的唯一要求就是它必须包括该人所做出的原因归因 内容 实际上 这一点不难达到 因为有关归因的叙述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c a v e 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 分析解释书面材料中的事件并做出归 因 接着 在归因方式的三个维度上标出等级 所有事件的分析和打分都由经过 严格训练的研究人员来完成 并且这些人员对被试的身份和测量的结果都是 无 所知的 c a e 技术也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的指标 据舒尔曼等人 s c h u l m a ne ta l 1 9 8 9 研究认为 用c a v e 技术分析负性事件和正性事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 为o 8 9 和o 8 0 就各单一维度而言 以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分析为例 内外在性维 度的克龙巴赫a 系数 c r o n b a c ho 为o 9 3 稳定性维度是o 6 3 整体性维度是 0 4 8 一些研究者对此技术持反对的态度 他们认为 用另外的人来给被试经历过 的事件在归因维度上打分使得这一过程亢满了偏见和不精确 然而事实上 经过 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随机化 双盲评分 增加被分析的事件的数目等方式 偏见 已经大大减少 精确度却大大提高了 对主试的前期培训也大大提高了此技术的 可靠性 其实 c a v e 技术可能更 k 有效性 因为存所分析的材料中的事件都是被试 生活中真j 下发生过的 他们可能比a s q 中的事件具有对被试更为重要的意义 因 q 此 这种自发的归因比起由调查者激起的归因更为诚实 因为一个人在别人的要 求下完成问卷 可能会隐藏或掩盖一些东西 2 自陈问卷法 即施测者要求被试者根据包括各种问题或陈述的测量问卷 按照自己的情况 做出回答 然后由主试者加以评鉴的方法 这种测量归因方式的方法最早由塞利 格曼 阿布拉姆森 塞米尔等 s e l i g m a n a b r 锄s o n s e m m e l v o nb a e y e r 于 1 9 7 9 年首先使用的 问卷中呈现给被试以一定数量的假设的正性和负性事件 要 求被试假想自己遭遇到了这些事并写下造成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在三 个维度 内外在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的7 点昆表i 二标出得分的高低 这种方法限制了能够参与测量的人员数量和类型 如国家领导人 各路明星 以及一些已经作古之人 我们几乎不可能要求他们花上几十分钟来填写问卷 问 卷的有效性建立在被试愿意真实地回答所有问题的基础上 在被试不愿意配合的 情况下 问卷的信度会大打折扣 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 但是从应用的范围上 获得被试资料的难易程度上来 说 问卷法占有更大的优势 二 归因方式的有关测评量表 1 s e l i g m a l l a b r a m s o n s e m m e l v o nb a e y e r 等1 9 7 9 年编制的a s q a t 研b u t i o n a ls t y l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该问卷包括1 2 个假设的情境 其中6 个正性情境 6 个负性情境 且一半是 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境 一半是成就方面的情境 被试首先要假想自己处在题目限 定的情境下 然后找 j 造成此情境发生们 个最熏要的原冈足什么 把它写在空 格中 最后在7 点量表上标出该原蚓在内在一外在 稳定一不稳定 整体一局部 三个维度上的程度 高分表示该原因具有内在性 稳定性 整体性特点 该量表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就克龙巴赫a 系数而者 负性事件内外在性维度为o 4 4 稳定性维度为0 6 3 整体性维度为0 6 4 正性事件内外在性维度为0 3 9 稳定性 维度为o 5 4 整体性维度为0 5 8 就重测信度来说 负性事件内外在性维度为0 4 7 1 0 稳定性维度为o 6 1 整体性维度为o 6 5 正性事件内外在性维度为o 6 6 稳定性 维度为o 5 6 整体性维度为o 5 1 2 k a s l o w 等人1 9 7 8 年编制的c a s q t h ec h i l d r e n sa 忱啪砸o n a ls t y l e q u e s t i o n n a 沁 该问卷是专为测量儿童的归因方式而编制的 它包括4 8 个条目 每个条目均 包含一个假设的但儿童可能会遇到的正性或负性事件以及两个会导致该事件发生 的原因 每一原因都代表归因方式三维度中的某个维度的两个方面 正性事件和 负性事件的条目各占一半 答卷者要选出哪一个原因最可能引起该事件的发生 问卷采用o 1 记分 即若选择该事件是内在的 或稳定的 或整体的则记1 分 而若选择该事件是外在的 或暂时的 或局部的则日o 分 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 的条目分别记分 该问卷中正性事件 负性事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o 5 9 和 o 7 6 正性事件 负性事件的6 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分别是0 7 l 和0 6 6 3 l e f c o u n v o nb a e y e r w a r e 等人1 9 7 9 年编制的多维度 多归因因果量 表 t h em u i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i m u i t i a t t 抽m i o n a lc a u s a l i t ys c a l e m m c s 该量表由学业成就归因 人际关系 j 因两部分组成 每部分2 4 个题目 共 4 8 题 每一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1 2 个题目 0 4 的5 级评分 总分为 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 分数越高 外控性越高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研究 结果表明 在成就心理控制源量表中 克龙巴赫a 系数在o 5 8 加 8 0 之间 人际关 系心理控制源量表中 克龙巴赫a 系数在o 7 0 o 8 4 之间 间隔1 周至4 月后的重 测相关两分量表分别为o 5 1 o 6 2 o 5 0 o 7 0 4 张雨新 王燕等1 9 8 9 年编制的a s q 该问卷包括1 4 个事件 7 个正性事件 7 个负性事件 让被试以自陈方式就 每一给出的事件写出一个引起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然后要求被试分别在自身 他人 持久一暂时 整体一局部三个7 点标尺上指出所写原因的分数 该问卷 备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下 正性事件内外在性维度为o 4 5 9 稳定性维度为 o 7 0 4 整体性维度为0 7 1 7 负性事件内外在性维度为o 4 6 1 稳定性维度为0 5 7 7 1 1 整体性维度为o 6 0 3 5 李占江 邱炳武 王极盛2 0 0 1 年编铡的a s q a a t 城b u t i o n a ls t r l e q u e s t i o l m a i r ef o ra d o l e s c e n t s 该问嚣由在学习和入际关系上常见的1 0 个负性情境构成 要求学生对每一情 景发生的原因从内在一辨农 稳定 不稳定 整体 羼邦三个维发进行捃鞭 7 级 评分 该闯卷用验证性因豢分析法柬进行效度检验 根据修正指数删除了误差较 丈戆三个条嚣焉褥癌戆三缭度攘黧髂缀合指数为 x 2 堵芦5 1 1 6 9 锺8 8 g f l 哟 9 l a g f l o 8 9 n n f i o 9 l c f i o 9 2 l f l o 9 2 除笫5 题在内在 外在维度上载荷 较小井 其余各条强载荷均在o 5 3 7 9 之间 信度方面 各条目得分与问卷总分 之问的襁关系数在o 1 2 o 5 6 之蚓 总闯卷的克龙巴赫d 系数为o s 2 聚皮尔曼 布朗 s p e a 肿a n b r o w n 分半信度为0 8 4 上述这些星烬蛉阕卷竣量表 鸯些在圜夕 己经傻露了穰长露闽 影穗凌较大 如s e i i g m a l l 等人编制的a s q 但可能是由于中外文化传统的不同或其他什么 藩嚣 至今没有奔熠弱我瀚遂 亍掺订谈焉 莓内磁究孛编潮麴一魏滴卷又往往是 为满足个人一时之霈 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如李占江等人编制的a s q a 只适用于 中学生使妫 况且在妇困方式毽插哪些维废 学者们之间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分 歧 因此急需在我因开展这方面的探索研究 以尽早编出适合较为科学的 中国 文化的归圆方式问褥 六 小结 综上所述 鉴于归因方式对个体有持久 深逡的影响 国内肖关大学生归因 方式载臻突较少 溅译量表不多瓣获提 零磅究稼参考蓊入方法螽编一份大学璺三 归因方式问卷并探讨我国大学生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归因方式 另外 由于大学生 翡心瑾健縻离题与莛毯造馁 寒来成就能力的培莽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夜关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其创造性 未来成就能力关系的研究尚浓见到 本研究 也掇采用自编的问器及1 6 p f 问卷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入格特顾 创造 馁入疆特壤 未来成裁能力人格特矮懿关系作规步撩讨 1 2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与讨论 一 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的编制及信度 效度讨论 一 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的编制 1 编制方法 参照前人所编的归冈方式问卷的方法 首先随机选取2 0 0 名 某综合院校大学生举出其学校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然后运用频数法找出经 常发生的5 0 件事 再参考王宇中等编制的 大中专学生生活量表 中的条目 选 取正性 负性生活事件各1 5 条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