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使之适合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近十 几年来国内学者广泛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课题。 而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提出金融生态 这一概念,并且运用其对我国处在转轨时期的金融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一个全 新的视角。 它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对于正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确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本 文借助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从金融生 态的角度进行试探性研究。 本文以金融生态理论为主轴, 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 理论,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和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 较为全面的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在对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进行辨析后, 建设性的提出农村金融生态评 价的基本标准,试图建立一个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二章全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 指出现行农村金融生态 体系没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症结所在。 第三章根据第二章分析所揭示出的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结合第一章农 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提出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方法措施。 本文主要观点与结论有: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研究必须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和 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进行, 一个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的农 村金融生态系统一定是在这三个方面符合生态系统特征的体制。 (二)必须建立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体系,以便准确、全面反映农村区域 金融生态状况, 及时暴露存在问题, 为有效治理农村区域金融生态提供决策依据。 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体系。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严重失衡,表现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农 村金融生态主体缺乏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的自调 机制被严重破坏。 (四)完善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 金融生态主体和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生态调节 a study on chinas rural finance ecology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ow to reform and develop the rural finance to make it enforce china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comes a hot researching subject among the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ecology system, finance ecology was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fina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is is a new point of view.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systemic and sustainable concept. and it also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for the enforc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view of the finance ecology, the author tentatively does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finance problems in china in the dissertation. with finance ecology theory as the main basis, the author combines new system econom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e to do the research on china rural finance ecolog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rom three aspects, i.e. rural finance ecology environment, rural finance ecology subject and rural finance ecology adjustment.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finance ecolog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criteria for the rural finance ecology evaluation to set up the evaluating criteria system.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st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rural finance ecology comprehensively to point out the reason why the present rural finance ecology lacks the wealthy development.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se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finance ecology thoroughly.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in viewpoints and conclusion. 1, rural finance ecology environment, rural finance ecology subject and rural finance ecology adjustment ar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in rural finance ecology research. only the system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ecology features in these three aspects can ensure the w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and economy. 2, an explicit and qualitative standard should be stipulated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regional finance ecology and expose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it. in light of this, the author sets up the evaluating criteria system for the rural finance ecology in the dissertation. 3, the present rural finance ecology is in imbalance. the rural finance ecology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the rural finance ecology subject is lacking in wholesom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the rural finance ecology self-adjustment system is damaged. 4, to perfect rural finance ecology is a systemic project. we should improve it from three aspectsrural finance ecology environment, rural finance ecology subject and rural finance ecology adjustment.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ecology, evaluating criteria, ecology adjustment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 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黄庆安 2005 年 9 月 30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 作者签名:黄庆安 日期:2005 年 9 月 30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导 论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之相适应,农村金融也进行了多次变革。然而,这些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外 流、 金融机构亏损、 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尚未满足、 金融政策扭曲等问题比较严重, 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更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农 村金融体制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农 村金融,使之适合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广泛讨论和 研究的热点课题。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进行研 究: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研究;农村金融多样性研究;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 度、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小额信贷与扶贫研究;农村 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农村金融制度结构的研究。所有这 些问题的研究都从各自的视角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诠释。 周小川博士(2004)创造性的将生态学的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提出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为我国金融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徐诺金博士 (2005)在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指出金 融生态即“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 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 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提出金融 生态这一概念,并且运用其对我国处在转轨时期的金融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反映 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对于正在实践科 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确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借 助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从金融生态的 角度进行试探性研究。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经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献, 笔者发现对于我国金融生态问题比较完整的研究论 文和论著并不多,而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更是鲜见。或许是因为这是 2 一个全新的领域。这表明此研究课题还尚待学术界的进一步开拓。下面是对相关 重要研究成果的综述。 沈炳熙(2004)的努力完善金融环境提出金融环境是金融活动所依存的 外部条件,其包括法律、政策和信用文化等诸多层面。文章认为我国的金融稳定 与健康发展日益受到金融环境建设的约束。文章就金融环境的评判标准、当前金 融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完善金融环境的基本切入点进行了研究。 这里的金融环 境与后来周小川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应同属于一个范畴, 只是用词上的差异以及 内涵上所包含内容的宽广问题。 周小川(2004)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微 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包括法律、 社会信用体系、 会计与审计准则、 中介服务体系、 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周小川把金融生态与金融生 态环境相等同,因为,他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 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目 前的有关文献都认为是周小川同志首先用了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其实不是(他本 人也说是别人先用了金融生态这一概念,他是借用别人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周 小川是金融生态理论的早期倡言、阐释明确、推广最有力者。 易宪容(2004)的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生态中认为周小川所指的金融生 态基本上可以用法治变量来表示,这样理解金融生态过于狭隘。他认为金融生态 应该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并且,对于金融生态的确立,应以权力 运作为中心,来研究投资者之间权力的冲突与协调,研究权力规则生成环境、权 力规则演进与变化对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组织的确立、金融管理风险等方面的 影响,并从这样的角度来揭示金融资产定价是如何确定的、利率机制是如何形成 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与发展,从而也从根本上揭示投资者在选择设计及运用各 类金融产品与金融机构过程中利益关系的冲突与调整, 揭示投资者在金融风险防 范与金融秩序演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这些则是金融生态最为核心的内容。 事实上,据笔者所查资料显示,比周小川更早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的人之一是兰州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新才同志在营造金融生态环境推动西部经济发展 (载甘肃金融,2004 第一期.p4-9)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营造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态学的视角把金融作为一个 生命个体,确定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研究作为生命个体的金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功能依存及动态平衡 关系。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应从经济、行政和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营造,经济结构、政府行政、社会资本 是三个层面中的核心生态要素。因而,所谓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金融的经济环 境;提升政府行政能力,重塑金融的行政环境;培育诚信资本,养成金融的社会文化环境。可惜他没有提 出完整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3 徐诺金(2005)在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一文中,结合了生态学的相关 知识,对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指出金融生态即“指各种金 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 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 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他认为,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需要从有关金 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个主要方面展开。一个有效的金融 生态系统一定是在这三个方面符合生态系统特征的体制。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观 点。 张鹏、 姜玉东 (2005) 认为金融生态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 工、 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因此, 对金融生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需要从有关金融生态外在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 融机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三个主要方面的完善入手。这一观点与徐诺金的观 点没有太大差异。 李杨(2005)认为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定义,结合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 化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理解成由金融资源的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所构成的群落及其所赖以存在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 衡系统。在这里,所谓生产者主要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它们在向系统 提供金融资源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内部竞争。所谓消费者是指享受 金融的群体,如企业和个人,在当下的中国,地方政府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行为 主体,它们也会象企业和个人一样,产生一些废弃物和污染物,即不良资产。所 谓分解者主要是指为清除、消纳不良资产服务的各类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金融 生态环境则是指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基本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包 括基本的法律、会计、清算制度、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当地的诚信文 化及其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等。据此,他提出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评价框架,对 相关城市的金融生态进行了评价, 之后认为, 对金融生态影响最大的是司法公正。 只要司法公正,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良好的金融生态就容 易形成;第二位是经济基础;第三位是金融发展。金融得到充分的发展,金融生 4 态自然就好。 最后, 认为从金融业的长期发展来说, 减少政府的干预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司法公正及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萧安富、 徐彦斐 (2005) 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机构赖以存在的重要外部变量。 从微观角度界定金融生态应包含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两个因素。 在分析了经济结 构和制度环境影响金融运行的途径及其制约下的金融运行的新特点后,得出结 论:在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中,必须把制度变迁放在优先和重要的位置,以此推 动整体金融生态的改善,并最终提高金融效率。 金融时报(2005)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也从法制、信息、会计制度、征 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弱势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章政远、祁斌昌(2005)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矛盾与对策指出目前我 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四个方面存在欠缺: 法制环境欠缺而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 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实而导致银企关 系扭曲、经济金融错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等。 黄福宁(2005)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指出金融发展对经 济增长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对长期经济平均增长的总体贡献, 农村经济要实现长 期的、平稳的发展也同样要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 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他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生 态环境的关系、如何建设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通过以上对金融生态相关重要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对我 国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而且主要是从如何进行金融生态 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金融生态存在问题的全面、深入分析相当缺乏,如 何评价、怎样评价金融生态的标准也未建立。至于关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 研究文献更是少见。 总之, 由于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目前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后来者的进一步开拓、研究。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以金融生态理论为主轴, 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 理论,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和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 较为全面的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在对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进行辨析后, 建设性的提出农村金融生态评 5 价的基本标准,试图建立一个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二章全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 指出现行农村金融生态 体系没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症结所在。 第三章根据第二章分析所揭示出的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结合第一章农 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提出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方法措施。 由于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农村金融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加上本人的知识 储备不足及专业理论造诣不深,因此,本文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所建立的 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体系仅仅是一个定性标准以及相当粗糙; 还有没能穷尽 所有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的因素, 所提出的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方法措施也就不够 全面等等。所有这问题都有待本人的进一步研究。 6 第一章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第一章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 第一节 金融生态的内涵 一、金融生态概念辨析 第一节 金融生态的内涵 一、金融生态概念辨析 金融生态这一概念是由周小川(2004)提出,后来由徐诺金(2005)在论 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一文中,结合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金融生态这一概念 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提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徐诺金认为金融系统是一个具有 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金融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而自然发展演进而来的。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成为了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种具有自己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秩序结构”。 这种秩序 结构用“金融生态”来形象地比喻和概括是极为生动贴切的。 在分析了金融所具 有的生态学特征后他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即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 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 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 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进而他指出,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需要从有关金融生态 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个主要方面展开。一个有效的金融生态系 统一定是在这三个方面符合生态系统特征的体制。 自从金融生态一词被提出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最主要的是在金融界引起 了有关金融生态建设的大讨论。 但是在具体引用这一概念时却出现了把金融生态 和金融生态环境两个概念混用的情况。为此,必须加以厘清。 很显然,根据徐诺金对金融生态的解释,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个组 成部分。根据杨小强(2005)的理解,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适合于金融业生存发展 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等,当然,也包括金 融服务水平。 魏革军(2004)认为,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 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 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 相关。 他进一步阐述了影响金融生态的要素。 他认为, 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考察, 影响金融生态的要素大体可归纳为体制性、基础性、环境性三类因素。所谓体制 7 性因素,系指一国基本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一国的体制、政策和管理,是以计划 或以市场为基础,还是处于转型期,是决定其金融生态的宏观基础。只有在市场 经济下,才有真正意义的生态概念。所谓基础性因素,主要是指金融运行所依托 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治理结构,金融各业协调发展程 度,基本的会计、法律、清算制度,这是决定一国金融生态的微观基础。所谓环 境性因素,系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环境,也可成为狭义的金融生态,中观经济 或区域经济环境是其中的关键。这三类因素相互影响和关联,组成了有机的金融 生态链。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金融生态环境可以看成是狭义的金融生态。这就不难 理解把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两个概念混用的情况了。 二、金融生态的动态性、同一性和差异性 二、金融生态的动态性、同一性和差异性 正如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一样,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系 统是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 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总量 为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为金融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 经济的发展又会对金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 高。另一方面,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 创新、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宽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这种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关系使金融生态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发展、 创新是金融生态系统的主旋律。 韩平(2005)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非常大, 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既有同一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所谓的同一 性,即各地区金融生态都遵循金融生态的一般规律,是金融生态内各要素之间相 互作用以及各要素同经济、社会、法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所谓的差异 性,则是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理解和执行水平、金融要素发育水平都 有很大差异,因此,金融生态客观上也存在地区差异性。 由于影响金融生态的体制性、基础性、环境性等要素的不同,当前我国的城 市金融生态明显好于农村金融生态。 8 第二节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 农村金融生态是金融生态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 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 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 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能否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农 村区域金融生态状况如何,应有明确的评判依据及定性标准,以便准确、全面反映 农村区域金融生态状况,及时暴露存在问题,为有效治理农村区域金融生态提供决 策依据。当前的文献中缺乏我国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更不用说农村金融生态的评 价标准了。为此,笔者试探性的提出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标准, 仅以此抛砖引玉。 一、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程度 一、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程度 经济决定金融,因此,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首先要看农村区域经济 的发展状况和稳定程度。 由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对农村金融的结构有决定 性影响、 农村区域经济规模决定了农村金融规模及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 了农村金融发展的阶段,因而,评价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农村区域经 济的产业结构、经济规模(gdp)和各产业产值占 gdp 比例以及农民收入和消费 水平等方面进行。 而评价农村区域经济的稳定程度主要从其 gdp 的增长速度及其 波动幅度、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方面进行。 二、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及其在农村的执行状况 二、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及其在农村的执行状况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法律环境,因为,金融法制建设 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农 村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完善的法律可以有效保护债权人、投资人的合 法权益,打击金融违法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规范。法律环境应从两个方面 来考虑: 一看法律体系是否健全, 二看各项法律法规在实际中是否真正得到执行。 与金融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范围大致分三类: 一是对各类金融活动本身做出的规 范,主要规范哪些金融活动可以做,哪些金融活动不能做;二是对从事各类金融 活动的机构或个人做出的行为规范,主要规范什么人可以从事什么金融活动,在 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这些活动,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违反规定应受什么惩 9 处;三是对监督和管理金融活动的主体做出的行为规范,主要规范政府及金融监 管当局应该监管什么,怎么监管,不依法监管应受何种惩处。判断金融法律法规 体系是否健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做法,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 否找到对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执行状况,是衡量法律环境,进一步是衡量金融生态环境的更为 现实的标准。在农村人们的法制意识还比较薄弱,有法不依的现象相当普遍。在 这种情况下,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 在衡量农村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时, 应该更注重对金融法律法规在农村特定区域 的实际执行情况的考察。 三、农村信用环境的健全程度 三、农村信用环境的健全程度 农村信用环境是衡量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标准。信用体系建 设滞后,缺乏对债务人履约所必须的制约,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 较淡薄,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严重,将极大威胁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 安全。信用环境一般包括非正式的、内在信用制度即信用文化和正式的、外在信 用制度两个方面。 信用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公众的信用道德、信用观念和意识以 及由此产生的信用氛围,信用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起来的,一般会在很长时间内 起作用。信用文化的核心是诚信问题,因为讲诚信是开展金融活动的前提,不讲 诚信,谁也不敢在那里开展金融活动。正式的、外在信用制度包括由政府建立起 来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信用评级制度、征信制度、担保制度、公证制度等制度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信用制度与信用文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对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活动的管理方式和介入程度 四、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活动的管理方式和介入程度 地方政府目前实际上是一个市场主体,并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市场主体,渗 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地方政府行为的方向与质量,与农村金融整体的方向 与质量密切相关,甚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金融的方向与质量。金融活动 是涉及面广泛且影响深远,地方政府对金融活动进行管理是必要的。关键的问题 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活动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管理以及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这主要有 陈涛.健全信用制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度保障.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沈炳熙.努力完善金融环境.金融研究j.2004(7)p36 10 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活动的管理方式,是通过行业管理, 还是直接管理;是以防范风险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还是以行业管理作为管理的 主要内容等等。二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活动管理的深度,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 督促金融活动从事者遵纪守法,稳健经营,还是介入过深,充当农村金融机构的 内部管理者和支配人。 三是地方政府是否尊重农村金融活动当事人的自主经营的 权利,是否利用管理者的权力随意干预金融活动。依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衡 量,好的标准应当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活动能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管理方 式与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大体适应,地方政府介入与自主经营要求不相冲突,金 融监管能够依法进行。 第三节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评价标准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界定和保护程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界定和保护程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基于一定财产所形成的财产权利的总称,而 产权制度是划分、界定、保护产权的规则或制度化的产权关系。 产权制度是一 个经济运行的基础, 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 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 什么样的技术、 什么样的效率。产权的明确界定和保护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条 件。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是否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是农村金融机构能否建 立起一种有效率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否根据市场需求,独 立做出自己的经营决策,从而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不侵害相关产权的合法 权利。产权制度是划分、界定、实施、保护和调节产权,确认和处理产权主体责、 权、利关系的规则基础。完善的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就是在产权关系上做到“归 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从本质上讲,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 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 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目标、 行为,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 何分配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有效的或理想的农村金融机构法人 治理结构标准包括:一是有效的委托代理制度安排,能够给经营者以足够的控制 李光林.试论产权与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2004(1). 11 权自由经营,发挥其企业家才能。二是保证经营者从股东利益出发而非只顾个人 利益使用经营管理控制权。三是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控制机制。四是形成农村 金融机构有效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 金融组织具有六大基本功能:投融资服务、流动性供给、风险分散、价格 发现、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等,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靠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在与 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中反映出来。 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主要看金融组织体系 的适应性、效率性和稳定性,其中,效率性是最为关键的评价标准,适应性是对 效率性的互补,稳定性是基础。 具体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评价的标准是:第 一,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就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否与特定的农村经济形 态、交易方式和市场结构相吻合,以便保证其健康运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适 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或阶段的适应程度。(2)与农 村经济运行机制的适应程度。(3)与农村经济运行结构的适应程度。第二,农村 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是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确保资 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有效地转移, 所有参与者均可通过竞争而利用广泛的融 资渠道来转化资金。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储 蓄投资转化渠道多样性。(2)储蓄投资转化价格的竞争性。科学合理地储蓄 投资转化价格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 一个有效率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尽可能 地体现鼓励竞争和限制垄断的原则。(3)储蓄投资转化过程的有效性。一个高 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体现在它能通过有效地组织安排和业务规划, 降低 农村金融交易费用,保护债权债务关系和契约的实施,激励农村金融主体的创新 热情,从而最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储蓄资金并转化到高效益投资领域和部门中去。 而一个低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结构只能增加金融交易行为的扭曲和交易费 用,压制金融交易参与者的金融参与和创新热情,从而阻滞储蓄资金向投资有效 转化。第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是在拥有一个完整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 体系的基础上,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货币当局始终能够强有 力地控制货币,并保持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稳定。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体 现在三个方面:(1)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健全性。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农 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12 村金融组织种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二是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具有较强的生存能 力。(2)货币控制的稳定性。(3)防范风险的可靠性。各类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要能 通过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和存款保险等措施有效地降低和分散系统风险,以使金 融行为主体对未来金融活动产生稳定的预期,把金融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内。 第四节 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评价标准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 第四节 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评价标准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 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是农村金融生态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这主要从 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农村金融商品的市场定价机制。竞争机制的核心标志之一 就是价格自主权。 农村金融机构是否拥有自主的价格制定即利率是管制的还是由 市场主体确定。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包括主动退出和强制退出即破 产)机制。破产、兼并可以调节金融组织的数量、规模,并优化结构,强化功能, 提高金融组织的自律和内控水平,推动新的金融组织、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 新;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调整农村金融体系结构来 促进农村金融竞争秩序的建立,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二、农村金融市场监管调节的有效程度 二、农村金融市场监管调节的有效程度 金融监管是对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由于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不完全竞争和搭便车行为等,私人不可能去监 管那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才能够克服市场 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从而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指能够通过监管使建立金融制度的目的充分实现。 现 实中,有效金融监管应该达到以下效果:(1)建立起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网,提 高公众对金融稳定的信心。(2)采取措施减少失德行为,增强市场行为主体的理 性。 (3)限制金融机构承担过度的风险。 主要是对金融机构进行资本充足性监管。 (4)规范和强化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以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的 王兵、胡炳志.论有效金融监管.经济评论j.2003(11) 13 透明度。(5)采取综合监管措施,减少金融资产的波动性。(6)开展金融监管的国 际合作以建立国际金融的安全保障体系。 有效的监管能引导农村金融生态向着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效率提高的方向 发展。它不仅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类增加、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质量的 改善和效率的提高。而糟糕的监管会使农村金融生态虚弱多病,不当监管甚至导 致农村金融生态恶化。 14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 第一节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第一节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农村金融生态作为全国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我国金融生态的宏 观制度上、政策上的同一性。但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理解和执行水 平、金融要素发育水平都与城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农村金融生态表现出与城市 金融生态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突出的表现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上。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农村金融机构能 否很好的生存,能否很好地实现金融支农与自身发展双赢,取决于农村金融生态 环境的优劣。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农村金融缺口严重 一、农村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农村金融缺口严重 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性作用:从结构看,经济发展的结构对金融有决定 性影响;从规模看,经济规模决定了金融规模;从阶段看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 金融发展的阶段。 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因素。农村经济的 基本形势也就基本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 1、农村宏观经济是分析和认识当前农村经济和金融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 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的 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制度化措施构建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中国农村经济 的发展一直依附于城市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每次对国民经济政策进行的调 整,如国民收入的一、二次分配政策的调整,都是由农村国民收入向城市转移为 代价完成的。 蔡昉 (2003) 认为, 形成城市偏向政策的手段通常是实行所谓的“剪 刀差”政策,即通过政府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创造一种不利于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政策环境,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据专家估计,国家在发展城 市和进行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从农业生产部门提取的“剪刀差”高达 6000-8000 亿元。制度化措施还构建了城乡技术结构、分配结构、价格结构等方面的矛盾。 近几年工业超高速增长,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农业增长乏力,发展远远跟不上工 李健主编.金融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4(2):.p426 15 业,结果导致城乡产业结构变动不合理的现状。这就是我们分析和认识当前农村 经济和金融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农村金融缺口 田力等 (2004) 运用戈德史密斯理论描述和测算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 农村金融融量修正值(理论融量的修正值)和实际融量 ,得出的结论是:在我 国农村存在巨大的金融缺口,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其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国农村金融缺口表 单位:亿元,% 表 1 中国农村金融缺口表 单位:亿元,% 年份 农村金融融量理 论值(m1) 农村金融融量修 正值(m2) 农村金融实际融 量(m3) 农村金融缺口( m=m2-m3) 1993 7660.8 6931.5 6372.2 559.3 1994 10288 8936.3 6478.5 2457.8 1995 13221.6 11008.6 5041 5967.6 1996 16553.5 14379.1 9279.8 5099.3 1997 19290.4 17685.7 10947.8 6737.9 1998 21960.9 20433.7 12946.1 7487.6 1999 23642.3 21929.2 14385.1 7544.1 2000 25352 23555.6 15045.8 8509.8 2001 25677.8 23271.1 16557.6 6713.5 2002 26524.3 23350.5 18418.7 4931.8 表 1 数据表明,我国农村近 10 年来金融融量严重不足,从 1995 年起,农村 金融缺口每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