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备课.doc_第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备课.doc_第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备课.doc_第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备课.doc_第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2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打开课本,翻到第1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1齐读。2提示“厌”、“百”的意思。3学生试说句意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三、出示小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为什么呢?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四、继续观察第2幅图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1)坐姿端正。(2)握笔姿势正确。(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4)专心致志。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六、观察第3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1教师提示:这是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文章写好后,小作者在上面作了修改。2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3、请同学们逐句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想想:他为什么这样修改?明确: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第二处:标点错误。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第五处:错别字。4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明确:(1)错别字(2)标点不当(3)用词不当(4)语序颠倒(5)语句多余(6)词语脱漏等5你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符号:删除、插入、更换、调序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七、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二、初步观察第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1家中。 2学校。 3校外。三、指导观察插图1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2)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节语文课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2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语文学习。四、课外延伸: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二、继续观察插图1观察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1)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有的是小学生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有的是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的情景(2)逐一说出图意。(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4)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2指导观察第3页下部的一组插图。(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地点-学校橱窗前事情-采访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地点-教室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三、总结与延伸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1)家中学语文。网上学语文。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 言。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2)校内学语文。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3)校外学语文。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教学后记: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人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板书课题: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二、初读指导1听课文录音。2自学生字词。(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会写生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锨镐:锨,铲土的工具;镐,刨土的工具。彩翼:彩色的翅膀。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4讨论: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 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们”有绿化祖国的决心和豪情。三、指导写字: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二、精读课文。1讲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2)讨论: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一路春风” 、“一路欢笑”感受到了一种无比的喜悦的心情。)(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春天来了,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好像把我们的双脚都染绿了。)(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2讲读第二部分(第二七自然段)。让学生动脑思考:(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第二自然段: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第三四自然段:植树造林的深远意义;第五六自然段:植树造林让小动物有了自己的美好家园;第七自然段:植树造林的丰硕成果;(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3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4)默读第3-7自然段,思考: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5)讨论: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6)指导朗读第37自然段:听课文录音。自由练习。“开火车”朗读。评议。3第三部分(1)齐读。(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青山碧岭)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三、练习背诵:1引读助背。2跟录音轻声背。四、作业: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板书: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荒山野岭披绿装动物植物有家园青山碧岭生活环境变美丽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诗的意思。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2)出示课题。2只拣儿童多处行(3)简介作者冰心。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写“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春游。第三段(第五到八自然段)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喷:笔画较多,“口”字旁的位置要上一点。旗:右边要注意上下部件的合理安排。盈:上下结构,要注意上大下小。上面的“乃”要包住中间的“又” 。下面的“皿”要写宽一些。(2)读准下列的字。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成千盈百(盈):盈,满。形容人很多。也做“成千上百” 。座无隙地(隙):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以坐下来。形容人很多。4布置作业。(1)完成习字帖。(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选择正确的读音。魔术(匣)子(xijiji)(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1)听录音。(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用横线划出来)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曲线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3)自由读课文。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2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3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4学习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5领会中心,全文总结。(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3布置作业:完成书后题。板书: 3、早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准备:三味书屋屋内陈设的挂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早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由读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漏字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3、班级交流。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深冬,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第二段:(第二到四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段:(第五到八自然段)由蜡梅花开的早,想到鲁迅桌上的“早”字的来历。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蔬、寿:翘舌音。 匾、瓣:是前鼻音。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 五、指导写字 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 学生完成描红。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二、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1-3自然段(1)读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品香,读读第二自然段过渡:还未走进这进三味书屋就能闻到一阵清香,一阵纯净疏淡的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自由读一读课文。试着品一品这香味学生交流指导朗读。(3)游“三味书屋”读第三自然段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指名说图中的陈设。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3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用“”画出有关词句。介绍了哪些陈设?用“”画出有关词语。(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陈设: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找一找鲁迅的书桌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学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指名说(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4)齐读第四自然段,教师:它照应第三自然段中的“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 。(5)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默读,要求画出写蜡梅花的句子,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把你的感受读出来。(6)自由读第六到八自然段。问题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鲁迅迟到的迫不得已?(一面一面)问题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说什么、轻轻地刻、从那以后)再读第八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三、作业1、朗读全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理解作业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初读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2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2)指名画出诗句的停顿。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应怜屐齿印苍苔,篱落疏疏一径深,小扣柴扉久不开。树头花落未成阴。春色满园关不住, 儿童急走追黄蝶,一枝红杏出墙来。 飞入菜花无处寻。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课堂交流。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游园未遇到主人)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应:应该; 怜:爱惜; 苍苔:绿色的苔藓。屐齿:古人喜欢穿的一种皮面木底鞋,底下有二齿支撑,即两头突出部分。印:本意指痕迹,本诗引用为动词,意思是踏坏。小扣:轻轻地敲,缓缓地敲。 柴扉:柴门。(2)朗读诗句。(3)逐行朗读,逐行理解。(4)指名试说诗意: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屐齿踏坏了这绿色的青苔。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却久久不开。这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十么?(2)创设情境: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诗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1齐背游园不值。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二、继续精读训练1出示宿新市徐公店。指名读。要求用“四步法”学习。2知诗人:简介诗人杨万里。3明诗意:(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3)朗诵。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前两句写的是春景:由菜地、篱笆、小径和路边新叶不多的树木组成了一幅幽深的画卷。意思是: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幽深的小路,数上的花已经落了,绿叶还没有长出。后两句写的是儿童活动:几个活泼的儿童快速奔跑着追着黄蝶,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地,转眼无处寻找。4悟诗情:(1)这首诗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的情感。(2)配乐朗涌。(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习作1教学目标: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 ,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教学重点: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难点:抓住景物特点。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2、同桌交流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五、练习写景。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习作1 下水文云的絮语 云,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它们如天使般活泼,如花儿般可爱,如露珠般清纯,如鸟儿般自由。它们翱翔在天空,虽然我们无法与它们握手言欢,可总能一睹它飘逸洒脱的舞姿。白色的浪花相互簇拥着,追逐着,随着缝的呼吸轻轻涌动着。许是被风轻拍了几下,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云朵散开了,弥漫在空中,织成一片巨大的花瓣;有几片轻轻飘落在天河中,被卷走了,第三片又落了下来它们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没有一刻保持着相同的模样。仿佛是溃散崩离,又不像在溃散崩离中,一瞬间、一瞬间变化着的云朵,在深蓝色的天空中,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流而过。哦,云是多变而飘渺的。 当风儿在空中奏响圆舞曲时,云朵们就跃跃欲试,它们手牵着手,转着圈,踏着缠绵的舞步,前进,后退,似乎还在哼唱着,逐渐隐入背后瓦蓝的天空。它们时而弯腰点头,像一匹谦逊的白马俯身饮水;时而昂首挺胸,像一头威武的雄狮仰天长啸哦,云是位出色的舞者。 当橘红色的夕阳与金黄色的大地嬉戏交接之际,云便悄悄地奔向太阳,大方地接受了太阳的礼物金色的纱巾。云朵们也很洒脱,它们披上红或黄的纱巾,在空中欢乐地漫步,乘着风儿驾驶的马车,在天空中飞驰,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的美。哦,云也是个花枝招展而又爱美的姑娘。 哦!云,你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活泼,那样的纯洁。那有色的云,无形的风,还有那为万物镀上金色的太阳,那容纳浪花儿的海一般的天空,构成了驾临于万物之上的天空,也构成了人们心中纯净的天堂。练习1教学目标:1 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 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 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5 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教学难点:猜字谜和创作字谜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字谜。让学生课前准备字谜。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字谜,让学生自己说出这是谜语,然后读出字面来。教师让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使学生了解猜字的谜语叫字谜。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猜的方法)学生给出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教师说出猜的过程和方法,教师总结。(用以导入第二部分教学)2教学第二部分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并回答,教师小结字谜的几种创作方法。小结时联系实际。3教学第三部分同学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创作所运用的方法,重点发现有创造性的字谜并加以大力表扬和推广。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诵读。学生读丝丝小雨,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通读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指名试读,相机正音。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并说出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的感受来说说自己读文后的体会。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并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的方法。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 指导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哪些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教师重点指导“鲁迅” 、“迟到” 、“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2 练习。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3 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甚么了。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么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的文字。针对每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麻烦和困难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怎样的礼貌用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有礼貌)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礼貌用语的使用)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3反馈。指名上台分角色(分别扮演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话得体、有礼貌”的要求)评议小结。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1 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田、月。2 指导。学生读帖,试着小结写好“田、月”的要点。教师范写,讲解“田、月”的结构特点和写法。3 练习。学生仿照课本来写,教师指导。学生再次练习,注意基本笔画的位置。4 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5.梦圆飞天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四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两段,着重引导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人同学们,有一个日子让我们全中国人民,全世界的华夏同胞都为之兴奋都为之骄傲,这是怎样一个日子呢?板书课题:5梦圆飞天在这个令人骄傲让人兴奋的日子里,我们是怎样梦圆飞天的呢?一起听课文录音。二、初读指导1听课文录音。2自学生字词。(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会写生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相机纠正字音:“澎”和“控”:后鼻音。 “乳”和“执” :是翘舌音。(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凛冽:形容寒风刺骨。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苍穹:天空。 浩瀚:广大繁多。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4本课时重点问题讨论: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全文可分几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们伟“神舟”5号飞船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写“神舟”5好发射成功。 第三段部分(第1619自然段):写杨利伟从太空中向地球发回问候,向儿子描述他眼中的太空和地球。第四部分(第20自然段)写浩瀚的太空从此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于成真。三、指导写字:乳:左下的“子”横变为提。 缘:注意右边的写法 。 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朗读课题。二、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1、朗读第一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指导朗读:请用你的朗读告诉我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读课文2-5自然段,请思考: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启发回答:体会到杨利伟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教师: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请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用画下来。学生读课文并且自主学习。 学生交流发言: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指名朗读杨利伟的话。三、精读课文第三部分(第1619自然段)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要求:画出杨利伟的两处说的话。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一处,体会当时杨利伟是怎样的心情?指名说出自己的体会(杨利伟当时是一种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相机指导朗读:请你读出这种激动的豪迈之情。指名学生朗读。再请男女同学轮流朗读。3、教师过渡: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读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展示一部分学生找到的图片。四、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第20自然段)五、教师:课文学过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板书设计:5、梦圆飞天送行-发射-问候-梦圆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成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教学准备:课前可让学生查一些有关宇宙行星与恒星的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教师提问:孪生兄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再板书:“地球的”、“火星”,提问: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 带着老师的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突破本课的重点问题)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读读画出两者的相象之处。)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分段引导: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第二段(第二到五自然段)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第六到八自然段)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分组分段读课文。三、指导书写课后描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二、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二段(第二到五自然段)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内容。(二)学习第三段(第六到八自然段)1、教师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2、思考第六自然段的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自由朗读第七到八自然段并且思考问题。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5、教师讲述: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三、教师总结: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四、课外延伸: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板书设计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水没能留住生命生存?(谜)教学反思:7克隆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挂图。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教师相机板书课题),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二、初读课文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3、边读边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卓、畜、蔬:识翘舌音。 例、率:边音声母是L。 雌、饲:都是平舌音。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克隆: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隆的内涵扩大了,只要是由一个细胞获得两个以上的细胞,细胞群或生物体,由一个细胞产生的DNA序列,就是克隆。压条:把植物的枝条的一部分埋入土中,尖端露出地面,目的是等它生根以后把它和母株分开,使其另成一个株体,也叫压枝。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嫁接能保持植物原有的某些特性,是常用的改良品种的方法。四、分段指名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 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三部分(第六至八自然段):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第四部分(第九自然段):克隆技术的前景。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二、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用孙悟空的例子来讲解什么是克隆)你读第一自然段会感觉到孙悟空如何?(神奇)指导朗读:我们来感受一下孙悟空的神奇。指名朗读。2、默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3、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教师提问: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教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读完后你说一说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后回答问题: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为动物克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三)学习第三部分(第六至八自然段):重点突破克隆的意义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四)教师引读学习第四部分(第九自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